正在阅读:

《中国新歌声》: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之后,你没新东西,就完蛋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新歌声》: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之后,你没新东西,就完蛋了

如何通过舞台变化与赛制设置上的残酷,来持续调动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是这一赛段的关键问题。

作者:邵乐乐

在浙江嘉兴的一个体育馆内,《中国新歌声》正在进行对战阶段哈林战队的“五强争夺战”录制。

这档节目自首播获得3.8%收视成绩之后,盲选阶段的收视率始终稳定在3%以上。相比开播前围绕版权的舆论风暴和对新模式表现的忧虑,灿星文化副总裁、宣传总监陆伟的压力少了不小。

灿星对节目进行着各种尝试,加入了直播和VR等多种元素,还试图形成自有的模式宝典,同时团队时刻面临着艰难选择。陆伟说,“好在这是第一季,允许试错的空间。”

灿星文化副总裁、宣传总监陆伟

“赢的人才可以通过荣耀之桥”

如何通过舞台变化与赛制设置上的残酷,来持续调动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是这一赛段的关键问题。

“盲选阶段你给大家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第二阶段选手再次出现时,要比第一阶段有非常巨大的变化,或者是才艺上的一个刷新,你才有可能调动大多数观众的兴趣。”

在嘉兴的录制现场,观众沿着室内的台阶走下来,会看到体育馆主馆中央被一个巨大的黑色幕布罩了起来,四周走道中随处可见一股股盘根错节的线,回溯上望,这些线连接着巨量的灯光、音响和舞美设备等。中央是个下沉的悬空式舞台,四周分别被导师、观众、乐队席位环绕。

“一两三四五……”衣冠严整的李咏站在舞台边上不断地调试着耳返和话筒,几次反复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虽然大部分观众并没有听出这其中的细微差别。主持人李咏的身后及对面各有一扇吊桥,用来连接主舞台,当天录制的十位选手分别从两边的吊桥走上中央的舞台。

根据陆伟的介绍,该设计由美国舞美师打造,为了强化这个赛段的对抗氛围,“悬空舞台相当于两座城池的主将都在守城,通过一个吊桥来到悬空舞台,这个悬空舞台是他们对决场所。两个人通过唱歌的方式,决出胜负,输的人从舞台中间的升降台退场,赢的人才可以通过荣耀之桥走回他原先的城市。”

相比盲选阶段,整个录制现场的规模缩小了很多,特别是下沉的悬空式中心舞台。陆伟表示为了配合第二阶段的节目氛围,通过缩小舞台拉近舞台上两个PK选手的距离,以此增强对抗感。

在赛制上,灿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对战模式:十位学员1V1轮流演唱,五位淘汰,五位晋级——越复杂的赛制越需要更加复杂的外在舞台形式,而这会牵涉到音乐、灯光、舞美、机位等一整套系统的调整,比如第一阶段的“战车”等全新模式的启用,仅调试灯光和机位就耗费了两个多月。

“今年我们在赛制上没有去冒太大的风险,最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先把全新的模式和舞美攻克下来,接下来再做赛制上的调整和优化。”

温情,然后,淘汰

长期以来,灿星想做的不仅是一档火爆的竞技类音乐真人秀,还想以真人秀为入口,为凭借流媒体付费下载正在崛起的音乐产业输送人才。

不过,灿星也一直逃脱不了外界对其造星能力的质疑。在以往的节目中,除了第一季个别选手,通常都是火了导师,火了金曲,只有选手难以长期走红。

为了让这个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观众,对学员的舞台命运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团队在聚焦学员的身份上下足了功夫。从第一阶段的梦想和个人经历主题,到第二阶段的师生恩情和同门友谊,灿星还是试图通过音乐和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对学员命运的关注。

“一种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还有一种是师门荣誉感,这两种情感是我们在第二赛段需要强调的。每个学员是带着他们导师的荣耀来跟别的队进行对抗,战队间本身有竞争关系,就有了师门荣耀感。”

PK和淘汰正是在这种温情的语境下进行的。一位选手动情地说,在这个舞台上她觉得自己离梦想无比接近,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朝夕相处,一起生病,一起吃药,一起迎接漫长的比赛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挑战。学员们重复最多的话语,还包括与导师之间欲说还休的师生情——“老师每天给我发语音指导我练习”、“老师给我换歌,他是不是不喜欢我”。

在这场竞技选秀的PK赛背后,年纪小的只有16岁,年纪大的50多岁,因为性格阅历差异或对由之带来的名利和成功渴望程度的不同,众人的反应也千姿百态。有的选手异常洒脱,下台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选手区,跟朋友打电话说又可以一起撸串儿了,也有的选手觉得跟梦想擦肩而过而在后台失声痛哭。

作为热门金曲的传播舞台,灿星深知在屈指可数的演唱机会背景下,选手的走红需要一首有观众缘的歌。为了找到这首歌,导师及音乐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几乎没有一个选手一下就找到一首歌的例子,基本上都要找二三十首歌才能够定下来。二三十首歌,对于音乐导演和音乐编辑来讲,至少二三十次重新录样本。”

其中的困难还在于,原创优质音乐的有限及国内音乐节目的泛滥。“各种各样的音乐节目基本上把华语乐坛能够唱得歌全部都唱过一遍,但每年新歌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是没有办法跟上电视节目对于音乐的要求的。”

在陆伟看来,人随歌红需要人歌合一,但是一旦这首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人或各种其他节目唱过,被各种明星翻唱过,人歌合一的感觉就很难找到了。“定歌比定人还难。我们今年有大量的学员,他本身的音乐素养很高,唱歌条件也很好,但因为始终没有找到一首他能唱的中文歌,就只能让他回去再慢慢想,争取明年再来。”

“时间推着你,你必须尽快做决定”

当晚录制的哈林战队的五强争夺战,持续了大约6个小时。

在几个月内迅速拿出一套方案并将各个细节落到实处,这离不开之前工作所积累的欧美室内真人秀制作经验——不过,灿星团队更愿意强调更早前自己还在东方卫视时所制作的《中国达人秀》,而不是创业之后让他们声名大噪的《中国好声音》。

陆伟说,《中国达人秀》的版权方的制片人每一季都会到中国来,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给节目团队进行模式的讲解和培训。“《达人秀》这个模式完全向你解释清楚了,一个国际一流的真人秀模式对于镜头的要求、光的要求、仪式感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强调每一个镜头,哪怕几厘米的不同,强调舞台仪式感的任何一个动作,包括一个光的不同。这些东西都是在那个里面学会的。”

在引进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原创,陆伟认为是国内团队目前较为合理的发展路径。“因为我们电视工业的发展基础比欧美甚至日韩都要慢很多年。首先你得承认、学习别人的先进性,你才有希望在已经掌握了非常多的电视技巧之后,原创出更先进的模式。”

在模式原创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赛制的研发,而是在全新的模式中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要重新构架整个舞台,还要随时进行各种判断,而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变为现实,都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大调整。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可能十几个导演有十几个想法。但是你又都没试过哪一种是最好的。我们也不敢说我们每一个判断都是对的。但是时间又推着你往前走,你必须得尽快判断。”

开播至今的收视率,使灿星的制作团队最终松了一口气。“至少,我们还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室内真人秀”。有了比较好的收视基础,他们就有底气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创新,比如团队正在考虑第三赛段尝试更大胆更刺激的赛制。

灿星还希望尝试更加综艺化的音乐综艺类节目的制作。例如在接下来推出《蒙面唱将》中,“明星竞技的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之后几乎就没有了,素人的选秀类真人秀也只有我们这一家还在做。这个老大的位置没有人坐,我们是有发挥空间的。”

在他看来,对音乐类节目的唱衰,只是源于电视人创意的枯竭、原创模式的匮乏。“从电视最为发达的国家来看,音乐类节目永远是他们的第一模式。全世界没有一个电视想违背这个规律,没有哪个国家的音乐节目一蹶不振。”

在国内音乐产业还没有达到足以支撑足够多的音乐类节目的时候,灿星想做多方面的尝试。其中一个是品牌节目衍生的网络综艺制作,例如《挑战好声音》,在此基础上逐步尝试纯网综的制作;另一个就是在真人秀的基础上尝试更多脱口秀类节目的制作。

“我至少一年要有一个原创模式的节目的尝试,才能有不断地慢慢往前滚动,当你这个节目生命周期到了之后,立刻有节目可以替代它。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你不能永远只依赖一档节目,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之后,你没新的东西了,这就完蛋了。”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新歌声》: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之后,你没新东西,就完蛋了

如何通过舞台变化与赛制设置上的残酷,来持续调动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是这一赛段的关键问题。

作者:邵乐乐

在浙江嘉兴的一个体育馆内,《中国新歌声》正在进行对战阶段哈林战队的“五强争夺战”录制。

这档节目自首播获得3.8%收视成绩之后,盲选阶段的收视率始终稳定在3%以上。相比开播前围绕版权的舆论风暴和对新模式表现的忧虑,灿星文化副总裁、宣传总监陆伟的压力少了不小。

灿星对节目进行着各种尝试,加入了直播和VR等多种元素,还试图形成自有的模式宝典,同时团队时刻面临着艰难选择。陆伟说,“好在这是第一季,允许试错的空间。”

灿星文化副总裁、宣传总监陆伟

“赢的人才可以通过荣耀之桥”

如何通过舞台变化与赛制设置上的残酷,来持续调动观众对于节目的兴趣,是这一赛段的关键问题。

“盲选阶段你给大家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多样性,第二阶段选手再次出现时,要比第一阶段有非常巨大的变化,或者是才艺上的一个刷新,你才有可能调动大多数观众的兴趣。”

在嘉兴的录制现场,观众沿着室内的台阶走下来,会看到体育馆主馆中央被一个巨大的黑色幕布罩了起来,四周走道中随处可见一股股盘根错节的线,回溯上望,这些线连接着巨量的灯光、音响和舞美设备等。中央是个下沉的悬空式舞台,四周分别被导师、观众、乐队席位环绕。

“一两三四五……”衣冠严整的李咏站在舞台边上不断地调试着耳返和话筒,几次反复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效果,虽然大部分观众并没有听出这其中的细微差别。主持人李咏的身后及对面各有一扇吊桥,用来连接主舞台,当天录制的十位选手分别从两边的吊桥走上中央的舞台。

根据陆伟的介绍,该设计由美国舞美师打造,为了强化这个赛段的对抗氛围,“悬空舞台相当于两座城池的主将都在守城,通过一个吊桥来到悬空舞台,这个悬空舞台是他们对决场所。两个人通过唱歌的方式,决出胜负,输的人从舞台中间的升降台退场,赢的人才可以通过荣耀之桥走回他原先的城市。”

相比盲选阶段,整个录制现场的规模缩小了很多,特别是下沉的悬空式中心舞台。陆伟表示为了配合第二阶段的节目氛围,通过缩小舞台拉近舞台上两个PK选手的距离,以此增强对抗感。

在赛制上,灿星采用了相对保守的对战模式:十位学员1V1轮流演唱,五位淘汰,五位晋级——越复杂的赛制越需要更加复杂的外在舞台形式,而这会牵涉到音乐、灯光、舞美、机位等一整套系统的调整,比如第一阶段的“战车”等全新模式的启用,仅调试灯光和机位就耗费了两个多月。

“今年我们在赛制上没有去冒太大的风险,最重要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先把全新的模式和舞美攻克下来,接下来再做赛制上的调整和优化。”

温情,然后,淘汰

长期以来,灿星想做的不仅是一档火爆的竞技类音乐真人秀,还想以真人秀为入口,为凭借流媒体付费下载正在崛起的音乐产业输送人才。

不过,灿星也一直逃脱不了外界对其造星能力的质疑。在以往的节目中,除了第一季个别选手,通常都是火了导师,火了金曲,只有选手难以长期走红。

为了让这个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观众,对学员的舞台命运产生强烈的参与感,团队在聚焦学员的身份上下足了功夫。从第一阶段的梦想和个人经历主题,到第二阶段的师生恩情和同门友谊,灿星还是试图通过音乐和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对学员命运的关注。

“一种是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感,还有一种是师门荣誉感,这两种情感是我们在第二赛段需要强调的。每个学员是带着他们导师的荣耀来跟别的队进行对抗,战队间本身有竞争关系,就有了师门荣耀感。”

PK和淘汰正是在这种温情的语境下进行的。一位选手动情地说,在这个舞台上她觉得自己离梦想无比接近,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朝夕相处,一起生病,一起吃药,一起迎接漫长的比赛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挑战。学员们重复最多的话语,还包括与导师之间欲说还休的师生情——“老师每天给我发语音指导我练习”、“老师给我换歌,他是不是不喜欢我”。

在这场竞技选秀的PK赛背后,年纪小的只有16岁,年纪大的50多岁,因为性格阅历差异或对由之带来的名利和成功渴望程度的不同,众人的反应也千姿百态。有的选手异常洒脱,下台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选手区,跟朋友打电话说又可以一起撸串儿了,也有的选手觉得跟梦想擦肩而过而在后台失声痛哭。

作为热门金曲的传播舞台,灿星深知在屈指可数的演唱机会背景下,选手的走红需要一首有观众缘的歌。为了找到这首歌,导师及音乐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几乎没有一个选手一下就找到一首歌的例子,基本上都要找二三十首歌才能够定下来。二三十首歌,对于音乐导演和音乐编辑来讲,至少二三十次重新录样本。”

其中的困难还在于,原创优质音乐的有限及国内音乐节目的泛滥。“各种各样的音乐节目基本上把华语乐坛能够唱得歌全部都唱过一遍,但每年新歌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是没有办法跟上电视节目对于音乐的要求的。”

在陆伟看来,人随歌红需要人歌合一,但是一旦这首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人或各种其他节目唱过,被各种明星翻唱过,人歌合一的感觉就很难找到了。“定歌比定人还难。我们今年有大量的学员,他本身的音乐素养很高,唱歌条件也很好,但因为始终没有找到一首他能唱的中文歌,就只能让他回去再慢慢想,争取明年再来。”

“时间推着你,你必须尽快做决定”

当晚录制的哈林战队的五强争夺战,持续了大约6个小时。

在几个月内迅速拿出一套方案并将各个细节落到实处,这离不开之前工作所积累的欧美室内真人秀制作经验——不过,灿星团队更愿意强调更早前自己还在东方卫视时所制作的《中国达人秀》,而不是创业之后让他们声名大噪的《中国好声音》。

陆伟说,《中国达人秀》的版权方的制片人每一季都会到中国来,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给节目团队进行模式的讲解和培训。“《达人秀》这个模式完全向你解释清楚了,一个国际一流的真人秀模式对于镜头的要求、光的要求、仪式感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强调每一个镜头,哪怕几厘米的不同,强调舞台仪式感的任何一个动作,包括一个光的不同。这些东西都是在那个里面学会的。”

在引进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原创,陆伟认为是国内团队目前较为合理的发展路径。“因为我们电视工业的发展基础比欧美甚至日韩都要慢很多年。首先你得承认、学习别人的先进性,你才有希望在已经掌握了非常多的电视技巧之后,原创出更先进的模式。”

在模式原创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赛制的研发,而是在全新的模式中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要重新构架整个舞台,还要随时进行各种判断,而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变为现实,都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大调整。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可能十几个导演有十几个想法。但是你又都没试过哪一种是最好的。我们也不敢说我们每一个判断都是对的。但是时间又推着你往前走,你必须得尽快判断。”

开播至今的收视率,使灿星的制作团队最终松了一口气。“至少,我们还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室内真人秀”。有了比较好的收视基础,他们就有底气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创新,比如团队正在考虑第三赛段尝试更大胆更刺激的赛制。

灿星还希望尝试更加综艺化的音乐综艺类节目的制作。例如在接下来推出《蒙面唱将》中,“明星竞技的音乐真人秀《我是歌手》之后几乎就没有了,素人的选秀类真人秀也只有我们这一家还在做。这个老大的位置没有人坐,我们是有发挥空间的。”

在他看来,对音乐类节目的唱衰,只是源于电视人创意的枯竭、原创模式的匮乏。“从电视最为发达的国家来看,音乐类节目永远是他们的第一模式。全世界没有一个电视想违背这个规律,没有哪个国家的音乐节目一蹶不振。”

在国内音乐产业还没有达到足以支撑足够多的音乐类节目的时候,灿星想做多方面的尝试。其中一个是品牌节目衍生的网络综艺制作,例如《挑战好声音》,在此基础上逐步尝试纯网综的制作;另一个就是在真人秀的基础上尝试更多脱口秀类节目的制作。

“我至少一年要有一个原创模式的节目的尝试,才能有不断地慢慢往前滚动,当你这个节目生命周期到了之后,立刻有节目可以替代它。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你不能永远只依赖一档节目,它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之后,你没新的东西了,这就完蛋了。”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