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韩佳
9月8日,一汽-大众长春基地被装点成了节日的海洋。
这几天,坐飞机来长春的人,从机舱门一出来,就能看到一汽-大众成立二十五周年的庆祝标识。每五年,一汽-大众都会举办一次隆重的庆祝活动,但今年一汽-大众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活动显得格外隆重。
因为,这是一汽-大众首个合资合作合同的完结年,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新一轮25年合资征程的开始。这场庆典的主题被定义为“因为有你,心存感激”。
作为大众与一汽合作的奠基人,90岁高龄的原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博士也出现在庆典现场。当年,正是他亲赴长春用诚意打动了一汽集团,才最终诞生了一汽-大众。据介绍,哈恩几乎每年都会来长春,关心一汽-大众的发展。
庆典活动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带领经管会全体成员悉数到场,在会议室门口与到场的媒体一一握手。一汽-大众经管会全体成员一起与媒体交流的场面并不多见。
一汽-大众经管会由六人组成,其中中方四人,外方两人。他们是,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主管财务的第一副总经理赛德利(外方),人事副总经理郜德吉先生,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博士(外方),商务副总经理董修惠,党委书记、工会主席范希军。
目前,一汽-大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中方占60%股权的合资汽车企业。机会难得,我们听听德方的两位经管会成员,如何评价一汽-大众的这25年。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一副总经理(财务) 赛德利
中国员工的学习精神让人钦佩
我主要来谈谈25年来中德合作的经验和感想,以及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些思考。
过去的25年,是中德双方精诚合作、优势融合的25年。25年来,我们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是得益于中德双方的精诚合作、优势融合,这是中德双方最具智慧的战略抉择,也是一汽-大众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自1999年以来,一汽-大众不断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大众先进技术、成熟经验以及质量文化,德国制造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一汽-大众员工的血液中,质量意识也深入一汽-大众每一名员工的内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汽车人”。
可以说,中德双方优势融合将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和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最严苛的环保标准,完美嵌入到一汽-大众的“身体”中。也正是这些行动,使一汽-大众的产品拥有纯正的德系血统,企业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然,这25年来,德方也从中方学到了很多经验,我们也深受启发。作为经管会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员工的学习精神我有着很深的感触。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在此我非常感谢中国员工的付出。
可以说,中德双方优势融合是一汽-大众走向成功、赢得未来的关键。中国员工身上的学习精神,与德国工匠精神有机融合,共同成就了一汽-大众打造高品质汽车。更为重要的是,25年来,中德合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从技术研发、制造工艺、管理理念到市场营销,都实现了深度融合,让大众与一汽成为彼此信赖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让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合资车企的成功典范。在25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超过1250万用户的青睐、行业的拥戴和社会的认可,多次获得了政府、行业以及媒体的认可,这是中德双方合作成功最有力的证明。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市场。中国市场不仅是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更成为全球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助推器。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全球的市场销量为512万辆,中国市场的累积销量就超过了186万辆,占比三分之一以上。
可见,中国市场对于全球汽车市场和大众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未来我们也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为中国车主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用户的满意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基于消费者需求,引入更多优秀车型,比如SUV、新能源等产品。同时,我们将不断优化基地布局。今年5月,一汽-大众华北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一汽-大众优化全国性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德合作的又一大成果。
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了稳定增长的新常态,我们依然认为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德方对未来中国市场的信心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首先,我们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两国政府的支持。中、德两国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对中德合作非常关注;
其次,一汽集团和德国大众股东双方在技术变革时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且对一汽-大众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第三,一汽-大众经管会领导集体紧密团结在一起;
第四,在未来几年,我们将向中国大力投资,不断优化基地布局和产品建设。面向未来,中德双方会继续保持精诚合作,将一汽-大众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合资企业”和“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
汽车行业正在面临历史性的变革,特别是在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等趋势的推动下,一汽-大众中德双方已经开启了全新25年的合资合作,积极迎接未来挑战。一汽-大众会在这一承诺下全力以赴,推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温泽岳
德系工程师艺术和中国创新精神共同迎接挑战
我在长春工作三年多了,和我的夫人、孩子在一起。在长春我工作的很愉快,也和家人在这里生活的非常舒适。
长春基地无论是对一汽集团还是对大众康采恩来说,都是最大的工厂。这个基地见证了企业多年的成功和历史。这个基地生产了所有奥迪品牌的高端车型和大众品牌中大车型,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我们公司从小到大、成功发展从这个基地起步的历史。
是什么让我们的产品成为值得拥有的高品质汽车?
首先,我们从一开始就在研发环节为我们的车型注入高品质。
我们的产品都带着纯粹的“德系基因”,我们使用大众集团最现代化强大的技术模块和具有高度职业技能的员工团队。技术领先比如从2013年投产的高尔夫A7车型是中国区生产的第一款MQB车型,拥有TSI发动机和DSG变速器技术,这使得在效率和驾驶舒适性、动感方面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个车型是A级两厢车里面绝对的领先车。
另外一款车型马上要投放的全新奥迪A4L,基于MLB evo平台,最大的亮点在于LED矩阵大灯、虚拟驾驶舱以及载有奥迪最新车联网技术的信息娱乐系统。
长春基地最新投放的新的迈腾B8L作为中国其第一款MQB-B平台车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科技亮点,包括:智能轻量化技术减轻了85公斤车重,带来更好的操控性和更低的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内外饰造型带来漂亮的灯光效果以及极度的高端价值体验。
所有这些新技术、新车型都不能仅仅依靠欧洲的研发团队来支撑,一汽-大众自己也拥有了大约1700名研发人员积极参与在所有这些新车型的研发过程中,这支团队是我们在过去这些年逐步坚持建立起来的。
通过这样的团队,加上每年大约5000万欧元的投资逐步建立、强化我们的研发能力。
另外,投资超过4千万欧元的研发能力中心和目前正在建设的投资超过15000万欧元的农安性能试验场都是重要的研发项目。这样才保证我们的车型在外形到性能上,研发都可以保证最高的质量。
第二,制造工艺,对质量的追求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征。
在过去的25年中,一共生产了超过1250万辆大众和奥迪品牌的产品,每款车型中都融入了最好的技术和生产员工最好装配的技艺。我想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首先,为了制造高精度的冲压模具,我们与大众康采恩的模具制造商以及我们的中方合作伙伴共同合作。由此我们完成用户在我们的车辆上所看到的高标准的车身型面和造型线条,这些要求是我们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我们在基地中投入了最新一代的高速伺服压机线,以及焊装车间,都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这高质量、高安全的生产标准。
除了生产技术和设备之外,员工团队也是充满激情也是具有高超技能的。这也是双方股东非常骄傲的,这样一支具有高超能力的员工团队。只有结合这样的高度的技术和技艺高超员工团队才可以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在内部和供应商体系都设计了严苛质量标准,完全的执行了大众集团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这样的体系和控制保证输出的产品100%符合高品质,除了高技术和高品质在环境保护也不遗余力,我们的佛山基地获得了“绿色工业建筑三星级”奖项,我们的新基地都将按照同样标准建设。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涂装车间:我们采用了无中涂的大众涂装工艺,并使用干式漆雾分离系统,从而减少90%的用水量。整体上我们实现了每个新基地每年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最后我想展望一下下一个25年。
我们现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我们非常高兴以德系的工程师艺术和中国的创新精神共同迎接这些挑战。
具体来说,我们会在不远的未来为大家带来SUV产品。同时我们还将带来其他的全新技术和全新领域的车型,同时我们正在平行建设三个新基地,在佛山、青岛以及天津。
我们非常高兴以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参与到中国制造2025宏大的进程中,也相信我们能继续实现过去取得的成功。同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听完德方的评价,再听听一汽-大众掌门人是如何总结这25年的。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张丕杰
一汽-大众是中国汽车时代重要的推动力量
首先,一汽-大众是中国汽车时代重要的推动力量。因为在捷达以前中国的乘用车是长期短缺的,中国适合于家用的车辆几乎没有。25年来,一汽-大众累计产销整车超过了1250万辆,上缴的税金是3700亿元。从一个品牌一款产品到拥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2大系列产品。25年来,一汽-大众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水平与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
一汽-大众也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意识的提升,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汽-大众的成立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他为中国汽车工业质量意识的提升做了突出的贡献。
回顾过去一汽-大众也创造过业内的很多传奇。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的企业,15万辆。另外,一汽-大众真正的开辟了中国的家轿时代,我们很多客户家里用的第一台车就是捷达。它也是第一个覆盖全系乘用车车型的汽车企业,也是国内销售收入及上缴税金最高的企业。
前三甲里面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绝对销量上一汽-大众有过第一,更多的时候是另外两家排在第一。一汽-大众是量产品牌+豪华品牌,但是销售收入利润率和社会贡献来说,一汽-大众一直是遥遥领先的。
各位媒体老师也经常会问到东北为什么会有一汽-大众?这里面也有一个答案。一汽-大众是连续七年获得中国最佳户主汽车行业的第一名,我们非常在意这样的评价,只有有了优秀的员工队伍才有一汽-大众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一汽-大众也是实现1000万辆用时最短的企业,这个记录也有另外的企业达到,用时最短、增长最快还是一汽-大众。
无数个第一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
第二、一汽-大众25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在一汽-大众的发展得益于体系支撑。一汽-大众的体系不是一天打造出来,是25年来一汽-大众的员工利用2个母公司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一个在市场上能够取得稳定进步的企业,这个企业一定没有太明显的短板。
第二,一汽-大众拥有一套完整、标准的制度和流程的有力保证。在一汽-大众无论是一级流程还是二级流程是比较清晰的,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习惯先问流程出现什么错误,哪些人没有按照流程做事。所以制度和流程也是保证。
第三,一汽-大众始终坚持以质量至上作为企业经营方针,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有很多矛盾需要平衡,它在做这样的平衡过程当中什么是它的基准,什么是它的底线那就是质量。一汽-大众一直是以质量至上,可以说25年来德国大众在质量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汽-大众体系是沉淀下来,两个股东的工程师文化在一汽-大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一汽-大众的两个愿景,其中一个和这个有关系。就是耿昭杰老厂长提出来的一汽-大众要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这也是质量至上的战略要求。
第四,高品质的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在一汽-大众的人才队伍除了专业能力是高品质、传承的文化也是高品质,得到的技能训练也是高品质。拥有和我们企业共担风险的合作伙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这样,无论顺境逆境都与一汽-大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汽-大众做任何事情都是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我们也会在整个价值链会有高品质的要求。
第五,一汽-大众在努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是一汽-大众在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最后,一汽-大众在系统的有战略的践行社会企业责任的时候,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站在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既要总结经验和收获,同时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反思一下过去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教训、走了哪些弯路,下一步应该去避免什么。
如果说到过去的不足,在SUV车型总市场比例快速提升,对此准备是不足的。对新能源、互联网+等方面,我们的起步也比较晚,当然我们会强调在这些新概念的产品上方便,我们想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起步是要晚一些。
虽然有肯定,但是一汽-大众对于未来是充满信心,这些短板正在引起高度的关注,不仅经管会关注,董事会也在关注这些短板如何去克服。
2014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在中德首脑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见证下续签了重新25年的合作协议,后25年承载了政府和中德双方的信任和期望。一汽-大众在成立25周年的时候更多的是想到了未来,大家都知道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一汽-大众开始启动2020战略,在2020战略制定发布之后,2020战略的实施是得到了中德双方高度的认同和支撑。
可以确定的是面向未来,一汽-大众将持续保持现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姿态,保持创、驱动发展,并释放出更强的增长动力。
同时也会与各方合作伙伴来实现合作,实现更为广泛的互利共赢。并且从战略的高度来践行一汽-大众的社会责任,不断的回报政府、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