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一份新能源骗补企业名单在业内肆意传播开来,随后财政部曝光了5家典型企业,至此,在四部委重拳启动新能源骗补调查8个月后,真相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文|杨虹
“员工福利取消,食堂免费水果停发…..”一份某新能源车企内部缩减开支的文件打破了9月8日的平静。这被认为是为应对骗补导致的巨额罚款,涉事企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同时,一份新能源骗补名单在微信群里被传开。25家企业上了黑榜,这无疑如一颗深水炸弹。
很快部分消息得以证实。下午两点,财政部在官网公布了《关于地方预就算公开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至此,四部委重拳启动新能源骗补调查长达8个后,这一份迟迟未对外公布的骗补名单终于见光。
对于被传开的名单中未被点名的企业,记者第一时间与部分企业进行核实,部分企业表示不知道,部分企业拒绝采访,还有部分企业表示这是假消息,其中,吉利、宇通对其辟谣,并表示晚些时候会发布公告佐证。 截止发稿前前,还没有权威机构对上述未名单进行确认。
公开的名单:5家典型企业被通报
被公示通报的企业有5家。他们被认为是为杀鸡儆猴选中的“出头鸟”。分别是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5家车企恶意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骗补方式与程度不同,受到处罚也不同。
吉姆西无疑是典型中的典型,受到的处分也最严重。由于存在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原始凭证,上传虚假合格证等恶意骗补行为,吉姆西被取消财政补贴资格,2015年生产的全部车辆中央财政不予补助,并被要求追回。同时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
其余四家典型企业,主要涉及部分车辆未完工就提前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多申报财政补助资金,涉及金额从5亿多元到5000多万元不等。这4家企业也被追回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依规按问题金额50%处以罚款,并从2016年起取消中央财政补贴资格。
对新能源车企给予财政补贴,是为了支持并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利益让部分企业铤而走险,用恶意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补贴,亲手炮制出虚高的销量。特别是2015年,中央加大对新能源的推广力度也让业内迎来了史上“产值高峰”。
在一次采访中,国内的某家新能源车企负责人描述了一个细节,11月与12月是许多新能源车企产销高峰期。“由于各地的新能源有指标要求、部分省市补贴核实周期的原因,为完成任务,年底企业都会冲击销量。不过,这销量的水分有多少不得而知。”
被通报的吉姆西就是产销虚高综合症患者之一,记者查询发现, 2015年上半年吉姆西电动车产量不过25辆,但年底出现了惊为天人的爆发性增长,12月份即获得机动车合格证2905个,以3686辆的全年总产量收官。
而一些新能源轿车企业也表现了同样的虚胖,2015年,一些前10个月平均月销量只有300-400辆的车企,到最后两个月销量都过1000-2000辆。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启动退坡机制,为了赶上2015年高补贴末班车,骗补车企炮制出诡异的销量,这也导致2015年最后两个月市场出现了所谓的“井喷”。截止2015年年底,新能源汽车销量爆棚,销量达到17.7万辆。
这 如同“博尔特飞人”式的增速引起了业内的警觉。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随后,有关车企骗补的新闻也纷纷浮出水面。补贴政策带来的行业丑 闻让政策制定者也始料未及,巨大的财政压力让政府也“不可承受”。截止2015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市场的补助资金已达334.35亿元。
“由于骗补情况太严重了,补贴已经超过了国家的预算,导致企业的补贴也迟迟不能发放。财政重压之下,国家开始启动骗补调查,”泰达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于凯谈起骗补时这样说道。
2016年初,财政部组织力量,决定对新能源市场来一次大起底。对90家主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共涉及2013~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抽查13.3万辆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的运营状态。
未被公开的名单:93家涉案企业
除 了被财政部公示的一份名单,在9月8日当天,业内还流传出另外两份名单。先是一份有25家企业的名单被流传开来。除了上述已经被公布的5家企业,这份名单 还公布了12家有车无电的企业、8家电池标示不符企业。此外名单中还提及了关联方闲置与终端用户闲置车企的数量分别为33与54家,但是具体企业未被提 及。
更可怕的是,随后一份题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的Excel文件在微信中也被肆意流传,表格中93家涉案企业赫然在目,企业名字与涉案情况十分详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四部委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清算前,对骗补情况做的统计文件。
虽名单未被核实,但并没有权威机构在第一时间辟谣。由此不难推测的是,被公开的5家骗补企业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大鱼”还没浮出水面。据悉,骗补企业涉及到上市车企就多达十家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被通报企业共涉及的骗补资金只有10亿元,其实属于非常小的一部分,业内骗补金额至少达百亿,这份名单虽未被完全核实,但能够发布出来也有一定的根据,财政部将会在接下来陆续公布骗补企业。
这一场骗补调查接下来还要进行的工作还有很多。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对相关企业报送的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申报数据进一步审查核实,做好资金清算工作。同时,对此次检查未涉及的企业,接下来还将由地方开展进一步核查。
此外,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尽快步入自我发展的健康轨道,在泰达论坛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也已经表示将提高产业扶持政策的准入门槛,适时采取补贴退坡办法。
今年南京最大的某品牌经销商总经理在4S店内自缢身亡,这位4S店老总在自杀前,曾举报过新能源车骗取巨额补贴。此外,金龙集团董事长廉小强落马,苏州金龙总经理吴文文跳楼自杀,有内部人士透露,这都与新能源骗补有关。
他们都是这场利益战争中的牺牲品,悲剧的发生让人心痛,起底之路虽走得沉重,但为了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必须要坚定得走下去。
不过,要想彻底清除新能源发展,调查不能就此为止,也不能只调查企业。像吉姆西这样运作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目前在中国还有多少家?“大鱼”是不是会受到保护而不被公布?涉案企业为什么能轻易拿到机动车合格证?为什么伪造的原始生产证件没被发现?车辆未下线前又是如何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相关部门应去一一起底,揭开真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