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尘归尘:“火人节”中的哀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尘归尘:“火人节”中的哀思

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只剩尘土和青烟。

当你参加世界上最大的聚会之一的时候,要想到那里不仅仅只有欢乐时光。有人是带着悲痛来到“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的,他们来此埋葬挚爱的人的骨灰。

凝望着庙宇前陈设的纪念物的参与者。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Jim Urquhart)摄

托尼·爱德华斯(Tony Edwards)是“火人节”的常客,上周四的时候,他在为集会搭建的庙宇里度过了自己的第六个结婚纪念日。他带来了亡妻劳拉·戴蒙德(Laura Diamond)的骨灰,这里曾是他们许下海誓山盟的地方。

劳拉生育有四个孩子。在“火人节”中,她以“戴蒙德·卡特(Diamond Cutter)” 的名字为人熟知。她在40岁左右的时候第一次参加了集会,并在2009年与托尼相遇。她组织了“火人节”数以百计的主题集会中的一个:去生活(Que Viva)——它的主题是种族及社会正义。

在劳拉眼里,多样性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元素,为了扩展它的范畴,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去年十月初,我有幸通过脸书(Facebook)就这一话题和她交换过看法。几天以后,托尼和劳拉在驾驶摩托车的时候遭遇了车祸,托尼在车祸中受伤,而54岁的劳拉则不幸过世。

在悲痛中,托尼带来了同样的燃烧用具。当他终于不得不考虑怎么处置妻子的骨灰的时候,他知道他会为这一承诺感到骄傲:“如果我们两个人中有一个先走了,剩下那个就把ta的骨灰带回‘火人节’。”因此,上周初的时候,他就把劳拉的骨灰放在了去生活营餐饮帐篷的祭坛上;周四的时候,他就准备将劳拉埋葬在“火人节”的庙宇中。

对于参加“火人节”的人来说,在节日期间悼念逝去的挚爱并不稀奇。虽然“火人节”彻夜不歇的狂欢和大型艺术装置更为外界熟知,然而它也见证着人们最意蕴深远的对生死的顶礼。确实,当“火人节”第一次从艺术家大卫·贝斯特(David Best)手中诞生的时候,参与者们往往奔向这里,缔结姻缘,就像托尼和劳拉那样——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名字来装点墙壁和精心建造的神龛,乃逝者的骨灰也成为了装饰材料。

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都是这样纪念亡故的亲人的。在节日最后一晚,他们看着浸透着回忆的庙宇在大火中熊熊燃烧,之后复归沉寂,焚烧本身也显得悄无声息。

周日晚上,参加者们观看燃烧中的庙宇。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建造庙宇

来参加“火人节”的人中,很少有完全不考虑死亡这件事的。在入场券的背面明确写着“参与者在此承担所有操作艺术装置、主题营地或车辆(包括变型车和艺术车)所带来的风险与伤害”。过去几年中,在黑石城(Black Rock City)遭遇意外而身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正如一座有着70000人的城市在一周内发生几次死亡事件一样,不足为奇。

启发贝斯特创办“火人节”灵感的,是自杀,那时的时间“接近2000年”。“我知道,假如一个犹太教徒或者天主教徒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么他就没有埋葬的资格,”贝斯特告诉我。“当我把那座庙建起来的时候,我原本就是想把它提供给那些自杀的人(的灵魂)使用。与其嘲笑他们的行为,倒不如为他们(逝者)感到高兴和荣耀。”

“火人节”创办的第一年,贝斯特原本觉得只有500人会在墙上写自己已故的挚爱的名字,然而“竟然有10000人都这么做了。从那以后这就变成了一个传统。”他们写下的不光光是自杀者的姓名:“第二年,来这里的人们带上了照片、骨灰、作战靴(等遗物)。这个节日就是这样开始的。”

参加者在庙宇前相拥。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节日开幕前几天的一个燥热的中午,我和贝斯特进行了一次谈话。他正往一些建筑部件上喷洒刺激性醋酸固定液,这些部件会被吊车运走,一个由100名热情的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将会尽快把它们组装好。在节日上,它们将会变成恢弘的多层建筑。

当志愿者们停工用餐时,贝斯特说,在“火人节”中进行的悼念有独特之处。因为“与外界相比,这里的悼念,更多了一层理解和觉醒。有一年我看到一个穿着短裙的男人,套着一件印有‘感恩死亡(Grateful Dead)’字样的T恤,戴着荧光橙色的假发,正在庙宇中哀伤地悼念着。我想外面没有哪个殡仪馆会允许他这样打扮。”

节日强烈的氛围也会引发悲伤。“有的人受到了嘲弄,有的人遭遇了障碍、精疲力竭。有人丢了车钥匙,有人被孤立,有人宿醉,有人刚刚与伴侣分手,有人像负伤行走在沙漠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来到了庙宇中,开始坦露内心放空自己。他们会哭泣,并且仔细琢磨一些事情。”

当我们正吃饭的时候,一名建筑队成员向贝斯特引见了一位女士。她叫海伦·希克曼(Helen Hickman),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上面都是她装饰的关于母亲的图画和文字。这块木头,也将作为庙宇的一部分,在最后那天烧毁。

艾莉娜·梅瑟克(Elena Meseck)在庙宇上写下自己爱的人的名字。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你不会见到任何的骷髅、骨灰或者棺材,”他说。“这是对某个人生命的庆典——伤痛正在痊愈,而这种伤痛和殡仪馆里那些沾满铜臭味的、资本化的东西大不一样。”

贝斯特站了起来,对建筑队员们做了一次即兴演讲:“有人购买了一些物品,委托我们将其放在庙宇里:‘妈,你走后我们没有一天不想念你的笑容,我们怀念你的笑声、指引以及美丽。’”他的声音渐渐变得哽咽沙哑。

“我给了你们太多压力,我要求你们把生命中的伤痛转化为美好的东西,对吗?其实,你们尽可以抱着那些失去的心情,任由它们慢慢变成你生命中最可怕、最伤痛的东西,然而别忘了你是要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啊。我不想让你们被那些东西所累。我希望你们背负着生命中重要的人带给你的喜悦前进,哪怕只有那么一瞬。”贝斯特想要让建筑队明白,他们所建造的东西,将会成为来访者们反思哀伤的地方,正是哀伤“使人变得美丽。它并不丑——尽管它是悲剧,但它并不丑恶。”

贝斯特常常忘记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工作的人的名字,但他却能清晰地回忆起陌生人讲给他的,生命中已故的挚爱之人的故事。当庙宇建造好之后,他就会跟来此悼念的人讲述那些故事。

当托尼·爱德华斯带着劳拉的肖像照到达的时候,贝斯特帮他把肖像照挂在了庙宇的东边,这样她就能看到她最爱的日出了。肖像照装裱在一个金色的相框里,相片上写着字:“一位母亲。一名妻子。艺术家。自然之力。火人。”

劳拉·戴蒙德,她的骨灰于周日埋葬在“火人节”会场。托尼·爱德华斯供图

从鲍伊(Bowie)到奥兰多(Orlando)

在沙漠的狂风和沙暴中建造复杂的建筑绝非易事。直到周二的晚上,贝斯特的庙宇才正式开门。这比预计的晚了两天,这意味着在庙宇付之一炬之前,它只剩四天的寿命了。

在运营的几个小时里,它迅速被悼念故人的纪念物淹没。有画着母亲肖像的精心绘制的海报板,以及细节丰富的情侣照、散文和画像。你还可以看到彩虹旗和尼泊尔国旗,对死亡表达不敬的的话语(“毒品去你妈!”),以及对自杀者表达的同情(“这不是你的错”)。可以看到许多祭品,有悼念著名歌手王子(Prince)、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以及R2-D2(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的机器人角色)的纸板模型,以纪念它的扮演者肯尼·贝克(Kenny Baker)。

有人留下了49本笔记本,并取名为“多彩的灵魂”(Colourful Souls)——每本笔记本的封面都装饰着一名奥兰多枪击案遇害者的照片。至于宠物的照片根本数都数不过来。与死亡有关的其他事物,也在装点着庙宇——佛像周围的墙,贴满日记本的书页以及针织圣诞老人娃娃,到处可见眼镜、杰克·丹尼威士忌酒瓶、整套的婚纱、骨灰盒——以及一条男士内裤,裤裆处写着“我放你走”。

这些死亡的纪念物,浸润着性、幽默、悲伤以及爱;人们在墓地里见到的,只有花和墓碑,而纪念物和它们有着天壤之别。

庙宇中的纪念物。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当我第一次造访这里时,吟唱的声音荡漾四周。不过因为这是“火人节”,所以声音一直在不停变换着,从呼啸而过的开着低音炮的艺术车到演奏着贝多芬《欢乐颂》(Ode to Joy)的管弦乐团应有尽有。不过持续最久的音响,应该是人们忍不住痛哭的声音——不管那是一个像是思想在开小差的男人,还是穿着兔子服的女郎。

生与死

Que Viv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去生活”,而这个营地也是一个活泼快活的空间,它是“火人节”上有色人种的避难所。但它也是很多参与者表达哀思的地方,因为他们失去了营地创办者劳拉。而且,营地指导法维亚纳·罗德里格斯(Favianna Rodriguez)的父亲最近刚刚过世。

“对我来说,‘火人节’展示了一种成为完全的人的能力,”法维亚纳告诉我,并强调“哀悼,是人类经历的一部分。”营地里设有两个祭坛,可以在此祭奠死者。这里还放着些Día de los Muertos的用品,西班牙语意味“死亡之日”,这是墨西哥的节日。一个祭坛用来祭奠劳拉,另一个用来祭奠警方枪击案中的死难者。

“对于死亡之日这个传统,我认为一个好处就是它给人们设立了悼念的时间,而悼念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的,”法维亚纳告诉我。这是一种“在嘲笑死亡的同时遇见它”的方式,五颜六色的花、骨架、给逝者献上礼物都在其列。此外,“也包括对反抗人民的暴行的集体哀悼。”

悼念者丹尼科·赫拉温卡(Danicorn Hlavinka)在庙宇前流出了眼泪。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集体悼念的举办地,是一个祭坛。祭坛上方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黑人的生命也珍贵”(Black Lives Matter)。祭坛前面是一些画作,它们分别由艺术家奥瑞·奥莱金诺(Oree Originol)、桑德拉·布兰德(Sandra Bland)和艾利克斯·尼托(Alex Nieto)创作。祭坛上,摆着一本巨大的活页本,700多页的内容大部分是影印自《卫报》的计算项目——每一页都献给一位在2016年死于警方枪下的人。

“当我把报纸影印下来,并看着这些遇难者的时候——我就回想起了他们的一生,”法维亚纳说。“他们永远不会被忘记。”

在祭坛前驻足的人们可以给这些遇难者的家人写一封信,“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员(遇难者)并没有被遗忘”,法维亚纳说,因为她自己就曾在父亲过世后收到慰问信件而感到宽慰。

劳拉的魂归之旅

周四晚上,托尼·爱德华斯抱着妻子劳拉高高的骨灰罐,带领着“去生活”营地的成员,驾驶着大本营“孔雀车(cock car)”出发。这是一辆孔雀形的艺术车,当年由托尼和劳拉参与修建。几个营员骑着自行车,跟着两层高、外墙装饰着羽毛的车一起前进。

欢庆和忧郁的气氛杂糅着。自托尼和劳拉在这辆靠近庙宇的车上完婚之后,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当这辆车穿过沙漠的时候,扩音器里正播放着《爱在空气中》(Love is in the Air)——这首歌也在他们的婚礼上放过。车子被营员的自行车簇拥着,就像海豚在开辟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一样。

当我们朝他妻子最后休息的地方进发的时候,我问托尼当时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很显然,我不太擅长和女士搭讪,我也不太懂她们发出的那些信号,”他说,“她过马路的时候就这么看着我,然后她说了句话,大概意思是,‘还要我开口告诉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讲吗?’”托尼微笑着说,怀里抱着劳拉的骨灰。

剧集在庙宇前的人们。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当车子开到庙宇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附近的群山被金色的夕阳镶了边,天空的色调变得优雅,粉色和紫色交融着;耳畔吹过的,则是温暖的微风。到今天,装点在庙宇上的名字已经数不胜数。托尼和法维亚纳把劳拉的骨灰罐小心地放在照片下面,也围着“去生活”营员们放了一些她的个人物品和照片。然后托尼开始给这些照片拍照,他的摄影师朋友也在拍他拍照片的样子——对于追忆他深爱的女人的回忆的回忆(a memory of a memory of a memory of the woman he loved)。

当他开始说话时,眼泪奔流了出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四个超级棒的孩子的母亲,她去年还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毕业了。”“火人节”就像“点亮她生命最后时光的火花,那时候她真正地绽放了自己。她和在场的许多人都共事过,她邀请各个肤色的艺术家,让他们都能来到‘火人节’这个平台。”她已经在UCLA举办过一场关于“火人节”的一人秀了。

在人们所知的劳拉的经历中,她有过三段婚姻,这些不时打断人们的泪水,带给人们些许庆典的愉悦。

“她要离开家的时候,我们对对方说,‘吻我一下,以防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托尼在活动接近末尾的时候说。“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所以,不管什么时候,爱你爱的人,然后告诉他们你爱他们,这样,当他们离去时,你就明白你已经尽力了。我们都尽力了。”

观看庙宇燃烧的参与者。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活动最后在50个人的集体拥抱中结束——其中有认识劳拉的人,也有起初站在一旁的观看者。

观后有感

当你在“火人节”上目睹一座焚烧的庙宇的时候,最震撼人心的就是沉默。集会的名字,就来源于喧闹、欢腾的狂欢过后,在周六晚上烧毁人形木偶的传统。然而,节日真正的结尾,是第二晚的庙宇焚烧。焚烧在一片寂静中进行,它替人们呼喊着逝者的名字。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对我来说,这是近一周中最具情绪感染的时刻。

正在燃烧的庙宇。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周日晚,劳拉的骨灰(以及数不清的其他人的姓名、相片)在寂静之中沐浴烈焰,这意味着她留存于世的、身体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将只剩尘土和青烟。但更重要的是,她留下了曾与托尼和四个孩子分享的爱,以及认识她的友人心中留存的回忆。在这一切背后,是“火人节”让我们有机会知道她——正如它让更多人相知,互相倾吐爱的人远去之后的生活的样子。

翻译:马元西

来源:卫报

原标题:Dust to dust: mourning the dead at Burning M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尘归尘:“火人节”中的哀思

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只剩尘土和青烟。

当你参加世界上最大的聚会之一的时候,要想到那里不仅仅只有欢乐时光。有人是带着悲痛来到“火人节”(Burning Man Festival)的,他们来此埋葬挚爱的人的骨灰。

凝望着庙宇前陈设的纪念物的参与者。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Jim Urquhart)摄

托尼·爱德华斯(Tony Edwards)是“火人节”的常客,上周四的时候,他在为集会搭建的庙宇里度过了自己的第六个结婚纪念日。他带来了亡妻劳拉·戴蒙德(Laura Diamond)的骨灰,这里曾是他们许下海誓山盟的地方。

劳拉生育有四个孩子。在“火人节”中,她以“戴蒙德·卡特(Diamond Cutter)” 的名字为人熟知。她在40岁左右的时候第一次参加了集会,并在2009年与托尼相遇。她组织了“火人节”数以百计的主题集会中的一个:去生活(Que Viva)——它的主题是种族及社会正义。

在劳拉眼里,多样性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元素,为了扩展它的范畴,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去年十月初,我有幸通过脸书(Facebook)就这一话题和她交换过看法。几天以后,托尼和劳拉在驾驶摩托车的时候遭遇了车祸,托尼在车祸中受伤,而54岁的劳拉则不幸过世。

在悲痛中,托尼带来了同样的燃烧用具。当他终于不得不考虑怎么处置妻子的骨灰的时候,他知道他会为这一承诺感到骄傲:“如果我们两个人中有一个先走了,剩下那个就把ta的骨灰带回‘火人节’。”因此,上周初的时候,他就把劳拉的骨灰放在了去生活营餐饮帐篷的祭坛上;周四的时候,他就准备将劳拉埋葬在“火人节”的庙宇中。

对于参加“火人节”的人来说,在节日期间悼念逝去的挚爱并不稀奇。虽然“火人节”彻夜不歇的狂欢和大型艺术装置更为外界熟知,然而它也见证着人们最意蕴深远的对生死的顶礼。确实,当“火人节”第一次从艺术家大卫·贝斯特(David Best)手中诞生的时候,参与者们往往奔向这里,缔结姻缘,就像托尼和劳拉那样——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名字来装点墙壁和精心建造的神龛,乃逝者的骨灰也成为了装饰材料。

接下来的一周里,他们都是这样纪念亡故的亲人的。在节日最后一晚,他们看着浸透着回忆的庙宇在大火中熊熊燃烧,之后复归沉寂,焚烧本身也显得悄无声息。

周日晚上,参加者们观看燃烧中的庙宇。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建造庙宇

来参加“火人节”的人中,很少有完全不考虑死亡这件事的。在入场券的背面明确写着“参与者在此承担所有操作艺术装置、主题营地或车辆(包括变型车和艺术车)所带来的风险与伤害”。过去几年中,在黑石城(Black Rock City)遭遇意外而身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正如一座有着70000人的城市在一周内发生几次死亡事件一样,不足为奇。

启发贝斯特创办“火人节”灵感的,是自杀,那时的时间“接近2000年”。“我知道,假如一个犹太教徒或者天主教徒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么他就没有埋葬的资格,”贝斯特告诉我。“当我把那座庙建起来的时候,我原本就是想把它提供给那些自杀的人(的灵魂)使用。与其嘲笑他们的行为,倒不如为他们(逝者)感到高兴和荣耀。”

“火人节”创办的第一年,贝斯特原本觉得只有500人会在墙上写自己已故的挚爱的名字,然而“竟然有10000人都这么做了。从那以后这就变成了一个传统。”他们写下的不光光是自杀者的姓名:“第二年,来这里的人们带上了照片、骨灰、作战靴(等遗物)。这个节日就是这样开始的。”

参加者在庙宇前相拥。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节日开幕前几天的一个燥热的中午,我和贝斯特进行了一次谈话。他正往一些建筑部件上喷洒刺激性醋酸固定液,这些部件会被吊车运走,一个由100名热情的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将会尽快把它们组装好。在节日上,它们将会变成恢弘的多层建筑。

当志愿者们停工用餐时,贝斯特说,在“火人节”中进行的悼念有独特之处。因为“与外界相比,这里的悼念,更多了一层理解和觉醒。有一年我看到一个穿着短裙的男人,套着一件印有‘感恩死亡(Grateful Dead)’字样的T恤,戴着荧光橙色的假发,正在庙宇中哀伤地悼念着。我想外面没有哪个殡仪馆会允许他这样打扮。”

节日强烈的氛围也会引发悲伤。“有的人受到了嘲弄,有的人遭遇了障碍、精疲力竭。有人丢了车钥匙,有人被孤立,有人宿醉,有人刚刚与伴侣分手,有人像负伤行走在沙漠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来到了庙宇中,开始坦露内心放空自己。他们会哭泣,并且仔细琢磨一些事情。”

当我们正吃饭的时候,一名建筑队成员向贝斯特引见了一位女士。她叫海伦·希克曼(Helen Hickman),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上面都是她装饰的关于母亲的图画和文字。这块木头,也将作为庙宇的一部分,在最后那天烧毁。

艾莉娜·梅瑟克(Elena Meseck)在庙宇上写下自己爱的人的名字。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你不会见到任何的骷髅、骨灰或者棺材,”他说。“这是对某个人生命的庆典——伤痛正在痊愈,而这种伤痛和殡仪馆里那些沾满铜臭味的、资本化的东西大不一样。”

贝斯特站了起来,对建筑队员们做了一次即兴演讲:“有人购买了一些物品,委托我们将其放在庙宇里:‘妈,你走后我们没有一天不想念你的笑容,我们怀念你的笑声、指引以及美丽。’”他的声音渐渐变得哽咽沙哑。

“我给了你们太多压力,我要求你们把生命中的伤痛转化为美好的东西,对吗?其实,你们尽可以抱着那些失去的心情,任由它们慢慢变成你生命中最可怕、最伤痛的东西,然而别忘了你是要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啊。我不想让你们被那些东西所累。我希望你们背负着生命中重要的人带给你的喜悦前进,哪怕只有那么一瞬。”贝斯特想要让建筑队明白,他们所建造的东西,将会成为来访者们反思哀伤的地方,正是哀伤“使人变得美丽。它并不丑——尽管它是悲剧,但它并不丑恶。”

贝斯特常常忘记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工作的人的名字,但他却能清晰地回忆起陌生人讲给他的,生命中已故的挚爱之人的故事。当庙宇建造好之后,他就会跟来此悼念的人讲述那些故事。

当托尼·爱德华斯带着劳拉的肖像照到达的时候,贝斯特帮他把肖像照挂在了庙宇的东边,这样她就能看到她最爱的日出了。肖像照装裱在一个金色的相框里,相片上写着字:“一位母亲。一名妻子。艺术家。自然之力。火人。”

劳拉·戴蒙德,她的骨灰于周日埋葬在“火人节”会场。托尼·爱德华斯供图

从鲍伊(Bowie)到奥兰多(Orlando)

在沙漠的狂风和沙暴中建造复杂的建筑绝非易事。直到周二的晚上,贝斯特的庙宇才正式开门。这比预计的晚了两天,这意味着在庙宇付之一炬之前,它只剩四天的寿命了。

在运营的几个小时里,它迅速被悼念故人的纪念物淹没。有画着母亲肖像的精心绘制的海报板,以及细节丰富的情侣照、散文和画像。你还可以看到彩虹旗和尼泊尔国旗,对死亡表达不敬的的话语(“毒品去你妈!”),以及对自杀者表达的同情(“这不是你的错”)。可以看到许多祭品,有悼念著名歌手王子(Prince)、大卫·鲍伊(David Bowie)的,以及R2-D2(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的机器人角色)的纸板模型,以纪念它的扮演者肯尼·贝克(Kenny Baker)。

有人留下了49本笔记本,并取名为“多彩的灵魂”(Colourful Souls)——每本笔记本的封面都装饰着一名奥兰多枪击案遇害者的照片。至于宠物的照片根本数都数不过来。与死亡有关的其他事物,也在装点着庙宇——佛像周围的墙,贴满日记本的书页以及针织圣诞老人娃娃,到处可见眼镜、杰克·丹尼威士忌酒瓶、整套的婚纱、骨灰盒——以及一条男士内裤,裤裆处写着“我放你走”。

这些死亡的纪念物,浸润着性、幽默、悲伤以及爱;人们在墓地里见到的,只有花和墓碑,而纪念物和它们有着天壤之别。

庙宇中的纪念物。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当我第一次造访这里时,吟唱的声音荡漾四周。不过因为这是“火人节”,所以声音一直在不停变换着,从呼啸而过的开着低音炮的艺术车到演奏着贝多芬《欢乐颂》(Ode to Joy)的管弦乐团应有尽有。不过持续最久的音响,应该是人们忍不住痛哭的声音——不管那是一个像是思想在开小差的男人,还是穿着兔子服的女郎。

生与死

Que Viv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去生活”,而这个营地也是一个活泼快活的空间,它是“火人节”上有色人种的避难所。但它也是很多参与者表达哀思的地方,因为他们失去了营地创办者劳拉。而且,营地指导法维亚纳·罗德里格斯(Favianna Rodriguez)的父亲最近刚刚过世。

“对我来说,‘火人节’展示了一种成为完全的人的能力,”法维亚纳告诉我,并强调“哀悼,是人类经历的一部分。”营地里设有两个祭坛,可以在此祭奠死者。这里还放着些Día de los Muertos的用品,西班牙语意味“死亡之日”,这是墨西哥的节日。一个祭坛用来祭奠劳拉,另一个用来祭奠警方枪击案中的死难者。

“对于死亡之日这个传统,我认为一个好处就是它给人们设立了悼念的时间,而悼念对我们的健康是有益的,”法维亚纳告诉我。这是一种“在嘲笑死亡的同时遇见它”的方式,五颜六色的花、骨架、给逝者献上礼物都在其列。此外,“也包括对反抗人民的暴行的集体哀悼。”

悼念者丹尼科·赫拉温卡(Danicorn Hlavinka)在庙宇前流出了眼泪。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集体悼念的举办地,是一个祭坛。祭坛上方挂着一幅标语,上面写着“黑人的生命也珍贵”(Black Lives Matter)。祭坛前面是一些画作,它们分别由艺术家奥瑞·奥莱金诺(Oree Originol)、桑德拉·布兰德(Sandra Bland)和艾利克斯·尼托(Alex Nieto)创作。祭坛上,摆着一本巨大的活页本,700多页的内容大部分是影印自《卫报》的计算项目——每一页都献给一位在2016年死于警方枪下的人。

“当我把报纸影印下来,并看着这些遇难者的时候——我就回想起了他们的一生,”法维亚纳说。“他们永远不会被忘记。”

在祭坛前驻足的人们可以给这些遇难者的家人写一封信,“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自己的家庭成员(遇难者)并没有被遗忘”,法维亚纳说,因为她自己就曾在父亲过世后收到慰问信件而感到宽慰。

劳拉的魂归之旅

周四晚上,托尼·爱德华斯抱着妻子劳拉高高的骨灰罐,带领着“去生活”营地的成员,驾驶着大本营“孔雀车(cock car)”出发。这是一辆孔雀形的艺术车,当年由托尼和劳拉参与修建。几个营员骑着自行车,跟着两层高、外墙装饰着羽毛的车一起前进。

欢庆和忧郁的气氛杂糅着。自托尼和劳拉在这辆靠近庙宇的车上完婚之后,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六年时间。当这辆车穿过沙漠的时候,扩音器里正播放着《爱在空气中》(Love is in the Air)——这首歌也在他们的婚礼上放过。车子被营员的自行车簇拥着,就像海豚在开辟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一样。

当我们朝他妻子最后休息的地方进发的时候,我问托尼当时他们是怎么相遇的。“很显然,我不太擅长和女士搭讪,我也不太懂她们发出的那些信号,”他说,“她过马路的时候就这么看着我,然后她说了句话,大概意思是,‘还要我开口告诉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讲吗?’”托尼微笑着说,怀里抱着劳拉的骨灰。

剧集在庙宇前的人们。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当车子开到庙宇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附近的群山被金色的夕阳镶了边,天空的色调变得优雅,粉色和紫色交融着;耳畔吹过的,则是温暖的微风。到今天,装点在庙宇上的名字已经数不胜数。托尼和法维亚纳把劳拉的骨灰罐小心地放在照片下面,也围着“去生活”营员们放了一些她的个人物品和照片。然后托尼开始给这些照片拍照,他的摄影师朋友也在拍他拍照片的样子——对于追忆他深爱的女人的回忆的回忆(a memory of a memory of a memory of the woman he loved)。

当他开始说话时,眼泪奔流了出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四个超级棒的孩子的母亲,她去年还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毕业了。”“火人节”就像“点亮她生命最后时光的火花,那时候她真正地绽放了自己。她和在场的许多人都共事过,她邀请各个肤色的艺术家,让他们都能来到‘火人节’这个平台。”她已经在UCLA举办过一场关于“火人节”的一人秀了。

在人们所知的劳拉的经历中,她有过三段婚姻,这些不时打断人们的泪水,带给人们些许庆典的愉悦。

“她要离开家的时候,我们对对方说,‘吻我一下,以防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托尼在活动接近末尾的时候说。“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所以,不管什么时候,爱你爱的人,然后告诉他们你爱他们,这样,当他们离去时,你就明白你已经尽力了。我们都尽力了。”

观看庙宇燃烧的参与者。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活动最后在50个人的集体拥抱中结束——其中有认识劳拉的人,也有起初站在一旁的观看者。

观后有感

当你在“火人节”上目睹一座焚烧的庙宇的时候,最震撼人心的就是沉默。集会的名字,就来源于喧闹、欢腾的狂欢过后,在周六晚上烧毁人形木偶的传统。然而,节日真正的结尾,是第二晚的庙宇焚烧。焚烧在一片寂静中进行,它替人们呼喊着逝者的名字。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对我来说,这是近一周中最具情绪感染的时刻。

正在燃烧的庙宇。图片来源:路透社,吉姆·厄克特 摄

周日晚,劳拉的骨灰(以及数不清的其他人的姓名、相片)在寂静之中沐浴烈焰,这意味着她留存于世的、身体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将只剩尘土和青烟。但更重要的是,她留下了曾与托尼和四个孩子分享的爱,以及认识她的友人心中留存的回忆。在这一切背后,是“火人节”让我们有机会知道她——正如它让更多人相知,互相倾吐爱的人远去之后的生活的样子。

翻译:马元西

来源:卫报

原标题:Dust to dust: mourning the dead at Burning Ma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