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国泰君安林采宜:大国重器 发展制造业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国泰君安林采宜:大国重器 发展制造业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

下半年是否会降准,需要看资本外流的压力。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份经济数据已出现回暖,中国货币政策近期是否会继续放松?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这需要看资本流出的压力。此外,林采宜认为,即使降准,也不能认为是货币宽松。

林采宜还认为,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推陈出新,她呼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界面新闻: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表现大大超出预期。以9月1日公布的PMI数据为例,制造业PMI回到了自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点。您怎么看这些数据?

林采宜:这个问题非常简单。8月份经济数据主要是受投资推动。尽管民间投资不足3%,不过总得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为8.1%。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出增长。财政支出的扩张带动了国有部门投资增长超过20%,这是一个很大幅度的增量。这种增量是支撑,就是数据反弹的一个最根本原因。

从进一步分解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的铁公基项目抬头。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不一样,政府一投就投铁公基,像水泥、钢材,包括煤炭等的需求都会起来。需求一上来,就是“煤飞色舞”了。所以说这里面根本就没有矛盾,把数据拆开之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刺激因素在哪里了。

界面新闻:您认为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扩张在未来能否得到持续?目前市场还是有一些担忧吧?

林采宜: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刺激实际上并不能构成一种动力,反而可能会延误去产能的进程。本来可以出清、快死掉的那些产能过剩企业,一下子又看到曙光了,一下子又活过来了。产能不去的话,问题总会存在。但是这样的刺激可能会对去产能形成负面影响,该去的产能没有去掉。

中长期来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界面新闻: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心部署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这是否意味着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调整可能?您怎么看当前货币政策?

林采宜: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政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这块目前看还是一个博弈。我之前写过一个评论,分析“14天逆回购”的政策意图。事实上,央行一直避免降准降息。因为从总体上来说,降准降息作为大尺度的宽松政策,一旦实施,对房地产的泡沫,还有对去产能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说政府在用逆回购替代降准,因为它有降准作用,但是力度比降准要小,灵活性比降准要大。我觉得下半年从央行思路来看,它依然不希望采用降准降息这种大尺度的宽松政策,还是以稳健为主。如果压力太大了,会适度的宽松,如果压力还可以,央行会比较谨慎。

界面新闻:从9月7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继续进行了14天的逆回购,并且进行了2750亿的MLF操作,也就是说央行在短期之内不会寻求货币宽松举措。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林采宜:MLF和逆回购实际上都是在变相地替代降准。实际上都是释放流动性。降准的最大作用就是在放流动性。实际上这种公开市场的动作越多,降准可能性就越小。因为降准之后在短期之内很难进行回调,不会说这个月降了下一个月就调过来,但是MLF和逆回购是可以非常灵活地调节的,如果发现松了的话可以收紧。

界面新闻:8月份外汇储备下降额环比7月增加了1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减少对货币政策是否也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

林采宜:会的。外汇占款下降一定程度上被动地使货币收紧。这种收紧需要央行来对冲。如果不考虑可逆性和尺度问题,降准应该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对冲方式。现在央行不轻易降准,因为去年以来外汇储备一直在降。中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降到了3.2万亿,这个过程中,央行始终在对冲资本流出给国内流动性造成的影响。现在政府想用更灵活的、短期的政策来调整流动性,不轻易降准。如果下半年外汇储备流出压力大了,不能排除有降准可能。所以下半年是否会降准,需要看资本外流的压力。但我不认为降准一定是简单的货币宽松,更多的可能是对冲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而形成的流动性被动紧缩。

界面新闻:现在大家一说供给侧改革,一般想到的就是钢铁、煤炭这些,但其实供给侧改革应该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您怎么看?

林采宜:去产能只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意思是要推陈,但供给侧改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出新。过剩的、落后的产能要淘汰,同时创新力量要跟上。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就在于两种力量的赛跑,去产能的速度和创新力量增长的赛跑。所以说,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扶持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扶持这块又需要两个,一个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另外一个是融资体系。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重器,一定是要有制造业这个脊梁的存在,制造业升级换代必须要靠科技和创新,这就是我们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面。在出新这一块,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力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国泰君安林采宜:大国重器 发展制造业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

下半年是否会降准,需要看资本外流的压力。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份经济数据已出现回暖,中国货币政策近期是否会继续放松?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这需要看资本流出的压力。此外,林采宜认为,即使降准,也不能认为是货币宽松。

林采宜还认为,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是推陈出新,她呼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界面新闻: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当前经济表现大大超出预期。以9月1日公布的PMI数据为例,制造业PMI回到了自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点。您怎么看这些数据?

林采宜:这个问题非常简单。8月份经济数据主要是受投资推动。尽管民间投资不足3%,不过总得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约为8.1%。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支出增长。财政支出的扩张带动了国有部门投资增长超过20%,这是一个很大幅度的增量。这种增量是支撑,就是数据反弹的一个最根本原因。

从进一步分解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主要是基础设施领域的铁公基项目抬头。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不一样,政府一投就投铁公基,像水泥、钢材,包括煤炭等的需求都会起来。需求一上来,就是“煤飞色舞”了。所以说这里面根本就没有矛盾,把数据拆开之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刺激因素在哪里了。

界面新闻:您认为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扩张在未来能否得到持续?目前市场还是有一些担忧吧?

林采宜: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刺激实际上并不能构成一种动力,反而可能会延误去产能的进程。本来可以出清、快死掉的那些产能过剩企业,一下子又看到曙光了,一下子又活过来了。产能不去的话,问题总会存在。但是这样的刺激可能会对去产能形成负面影响,该去的产能没有去掉。

中长期来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界面新闻: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心部署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这是否意味着当前的货币政策存在调整可能?您怎么看当前货币政策?

林采宜: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政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这块目前看还是一个博弈。我之前写过一个评论,分析“14天逆回购”的政策意图。事实上,央行一直避免降准降息。因为从总体上来说,降准降息作为大尺度的宽松政策,一旦实施,对房地产的泡沫,还有对去产能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说政府在用逆回购替代降准,因为它有降准作用,但是力度比降准要小,灵活性比降准要大。我觉得下半年从央行思路来看,它依然不希望采用降准降息这种大尺度的宽松政策,还是以稳健为主。如果压力太大了,会适度的宽松,如果压力还可以,央行会比较谨慎。

界面新闻:从9月7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央行继续进行了14天的逆回购,并且进行了2750亿的MLF操作,也就是说央行在短期之内不会寻求货币宽松举措。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林采宜:MLF和逆回购实际上都是在变相地替代降准。实际上都是释放流动性。降准的最大作用就是在放流动性。实际上这种公开市场的动作越多,降准可能性就越小。因为降准之后在短期之内很难进行回调,不会说这个月降了下一个月就调过来,但是MLF和逆回购是可以非常灵活地调节的,如果发现松了的话可以收紧。

界面新闻:8月份外汇储备下降额环比7月增加了1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减少对货币政策是否也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

林采宜:会的。外汇占款下降一定程度上被动地使货币收紧。这种收紧需要央行来对冲。如果不考虑可逆性和尺度问题,降准应该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对冲方式。现在央行不轻易降准,因为去年以来外汇储备一直在降。中国外汇储备从4万亿降到了3.2万亿,这个过程中,央行始终在对冲资本流出给国内流动性造成的影响。现在政府想用更灵活的、短期的政策来调整流动性,不轻易降准。如果下半年外汇储备流出压力大了,不能排除有降准可能。所以下半年是否会降准,需要看资本外流的压力。但我不认为降准一定是简单的货币宽松,更多的可能是对冲由于外汇占款下降而形成的流动性被动紧缩。

界面新闻:现在大家一说供给侧改革,一般想到的就是钢铁、煤炭这些,但其实供给侧改革应该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概念。您怎么看?

林采宜:去产能只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意思是要推陈,但供给侧改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出新。过剩的、落后的产能要淘汰,同时创新力量要跟上。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就在于两种力量的赛跑,去产能的速度和创新力量增长的赛跑。所以说,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扶持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而扶持这块又需要两个,一个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另外一个是融资体系。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重器,一定是要有制造业这个脊梁的存在,制造业升级换代必须要靠科技和创新,这就是我们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面。在出新这一块,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力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