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氏家族老绣品欣赏:170年前的非遗原来是这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氏家族老绣品欣赏:170年前的非遗原来是这样

上一辈人留下的绣品不多,好在刺绣手艺得以传承。

杨钿(杨幺妹)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绣活(堂纺叠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4~2015年度神农架林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

外婆的技艺:

外婆,高李氏;出生豪门,身材高挑,三寸金莲,方显文静,知书识礼,聪慧过人,自幼习女红,练得刺绣好手艺。

外婆爱花爱鸟,喜绿喜红,她喜洞察万物及花鸟,随时画笔记录,回绣楼细描于绣布,经几日巧手刺绣,这些画稿都会栩栩如生、跃入绸缎,外婆的刺绣技艺闻名山外,人们夸她是一个挑花绣朵的巧姑。

妈妈的传承:

外婆养育八个儿女,数我母亲聪慧伶俐,她绣的花比其它姐妹都要精美,因此,得到外婆格外宠爱,于是,外婆把刺绣技艺传于母亲,从此跟着外婆习刺绣之艺。她能用灵巧的双手绣制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

后因战乱,父亲被抓去当兵,母亲只得与外婆开一纺铺,以刺绣为艺,谋求生计。后来,外婆和母亲把湘绣融入神农架民间刺绣,创新了“堂纺叠绣”的工艺。她们把民间刺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于是,“堂纺叠绣”在民间走红,故称杨门绝技。

解放后,因家庭历史问题,过去的大户人家理当是管制对象,家中一次次被抄,家中绣品当作罪证,没收、烧毁,最后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块破碎的绣布。

为了生机,妈妈带着三个姐姐和我由母亲传艺学习刺绣,我们四姊妹学得刻苦认真,让我们学习做各样饰品,如香袋、冬帽、凉帽、枕头、鞋垫等。在妈妈的传承下,我们几姊妹都成了叠绣的巧手。乡里的村姑纷纷来向我家求艺,“堂纺叠绣”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革开始,“堂纺叠绣”这一民间工艺濒临消亡。

我的梦想:

我是大山的女儿,生在神农架,长在神农架,神农架的山、神农架的水、神农架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绮丽、秀美,是美丽的神农架孕育出我这爱美的山姑,梦想在我心中,使我从小跟着妈妈挑花绣朵,一针一线地叠绣着美好的未来。

妈妈的教诲 我常记心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我为了传承妈妈留下的民间绝活,从此,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再绣锦上花”,我拿起母亲留给我仅2厘米的绣针,开始了我的绣花生涯。重新传承“堂纺叠绣”,我告诫自己:“困苦前无畏,甘甜后而来”,当今,我重操外婆、妈妈的旧业,传承她们的技艺,让“堂纺叠绣”永不失传。

为了让“堂纺叠绣”发扬光大,我相邀了相好的姐妹们一起,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并成立了“杨幺妹民间刺绣公司”。目的在于活态保护民间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到有效的传承,让更多的神农架人热爱这一民间艺术,使它发扬光大。把“堂纺叠绣”这一技艺进行创新,融进先进的刺绣技艺,形成神农架独特的叠绣风格,让它走出神农架、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1、老绣品长卷1:

尺寸:360*27cm

2、老绣长卷2:

尺寸:180*26cm

3、老绣品-财神到

尺寸:48*92cm

4、老绣品-慈航普渡

尺寸:47*68cm

 

5、老绣品-李白醉酒1

尺寸:48*92cm

6、老绣品-李白醉酒2

尺寸:48*92cm

7、老绣品-李白醉酒3

尺寸:48*92cm

8、老绣品-李白醉酒4

尺寸:48*92cm

9、老绣品-衣服1

10、老绣品-衣服2

11、老绣品-衣服3

上一辈人留下的绣品不多,好在刺绣手艺得以传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氏家族老绣品欣赏:170年前的非遗原来是这样

上一辈人留下的绣品不多,好在刺绣手艺得以传承。

杨钿(杨幺妹)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绣活(堂纺叠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4~2015年度神农架林区“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

外婆的技艺:

外婆,高李氏;出生豪门,身材高挑,三寸金莲,方显文静,知书识礼,聪慧过人,自幼习女红,练得刺绣好手艺。

外婆爱花爱鸟,喜绿喜红,她喜洞察万物及花鸟,随时画笔记录,回绣楼细描于绣布,经几日巧手刺绣,这些画稿都会栩栩如生、跃入绸缎,外婆的刺绣技艺闻名山外,人们夸她是一个挑花绣朵的巧姑。

妈妈的传承:

外婆养育八个儿女,数我母亲聪慧伶俐,她绣的花比其它姐妹都要精美,因此,得到外婆格外宠爱,于是,外婆把刺绣技艺传于母亲,从此跟着外婆习刺绣之艺。她能用灵巧的双手绣制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品。

后因战乱,父亲被抓去当兵,母亲只得与外婆开一纺铺,以刺绣为艺,谋求生计。后来,外婆和母亲把湘绣融入神农架民间刺绣,创新了“堂纺叠绣”的工艺。她们把民间刺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于是,“堂纺叠绣”在民间走红,故称杨门绝技。

解放后,因家庭历史问题,过去的大户人家理当是管制对象,家中一次次被抄,家中绣品当作罪证,没收、烧毁,最后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块破碎的绣布。

为了生机,妈妈带着三个姐姐和我由母亲传艺学习刺绣,我们四姊妹学得刻苦认真,让我们学习做各样饰品,如香袋、冬帽、凉帽、枕头、鞋垫等。在妈妈的传承下,我们几姊妹都成了叠绣的巧手。乡里的村姑纷纷来向我家求艺,“堂纺叠绣”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革开始,“堂纺叠绣”这一民间工艺濒临消亡。

我的梦想:

我是大山的女儿,生在神农架,长在神农架,神农架的山、神农架的水、神农架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绮丽、秀美,是美丽的神农架孕育出我这爱美的山姑,梦想在我心中,使我从小跟着妈妈挑花绣朵,一针一线地叠绣着美好的未来。

妈妈的教诲 我常记心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我为了传承妈妈留下的民间绝活,从此,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再绣锦上花”,我拿起母亲留给我仅2厘米的绣针,开始了我的绣花生涯。重新传承“堂纺叠绣”,我告诫自己:“困苦前无畏,甘甜后而来”,当今,我重操外婆、妈妈的旧业,传承她们的技艺,让“堂纺叠绣”永不失传。

为了让“堂纺叠绣”发扬光大,我相邀了相好的姐妹们一起,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并成立了“杨幺妹民间刺绣公司”。目的在于活态保护民间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到有效的传承,让更多的神农架人热爱这一民间艺术,使它发扬光大。把“堂纺叠绣”这一技艺进行创新,融进先进的刺绣技艺,形成神农架独特的叠绣风格,让它走出神农架、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

1、老绣品长卷1:

尺寸:360*27cm

2、老绣长卷2:

尺寸:180*26cm

3、老绣品-财神到

尺寸:48*92cm

4、老绣品-慈航普渡

尺寸:47*68cm

 

5、老绣品-李白醉酒1

尺寸:48*92cm

6、老绣品-李白醉酒2

尺寸:48*92cm

7、老绣品-李白醉酒3

尺寸:48*92cm

8、老绣品-李白醉酒4

尺寸:48*92cm

9、老绣品-衣服1

10、老绣品-衣服2

11、老绣品-衣服3

上一辈人留下的绣品不多,好在刺绣手艺得以传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