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扶桑读史】吉田松阴:一位先知先觉者的偷渡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扶桑读史】吉田松阴:一位先知先觉者的偷渡梦

在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发挥着“历史扳道夫”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在1854年的那个深夜,从吉田松阴潜入美国军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不同的现代化命运就已被决定。

吉田松阴。

1854年4月的一个深夜,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上出现了两个不速之客。他们都佩戴着两柄武士刀,身穿用昂贵丝绸裁制的宽大短裤,正是那个时代日本武士的典型打扮。

美国人很吃惊。几天前刚刚签订《日米和亲条约》,日本同意开放国门,这两个日本武士潜进军舰,意欲何为?名为吉田松阴的日本武士说,他们要搭乘美国军舰潜出海外,周游五大洲,了解外部世界。这个回答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眼里,日本就是一个国门封闭、国民保守的国家。怎么会有以这种冒险方式走向世界的人呢?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吉田松阴是一位先知先觉式的人物。他出生于日本西南一隅的下级武士家庭,自幼胸怀大志,长大后壮游天下。1853年,他来到江户,当时佩里率领的“黑船”第一次驶进东京湾,震惊了日本,23岁的吉田松阴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震动。

奇妙的是,推动吉田松阴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动力,竟然来自中国的著名知识分子魏源。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就编写了《海国图志》。虽然在中国无人赏识,却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欢迎,被称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影响了日本幕末一代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吉田松阴的老师、幕末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

佐久间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得知佩里将于1854年重返江户聆听回复的消息后,佐久间象山就建议弟子吉田松阴设法跟随佩里的舰队离开日本,以便在舰队返回日本时用直接的西方知识武装自己。

于是,吉田松阴带着自己的弟子,在夜深人静之时潜入美国军舰。根据日本的法律,日本人不允许出国旅行,否则就要被判处死刑。因此,吉田松阴不顾个人安危的勇气让美国舰队司令佩里非常钦佩,也让他感到为难。美国刚刚与日本签订条约,要想帮助吉田松阴他们就不得不再去谈判。

《吉田松阴著作选》

最终,吉田松阴和弟子被送上了岸。几天后,几名美国军官官员在岸上闲逛时得知,有两个日本人正被关在小镇后面一个军营的囚笼里。他们走近发现,正是那天深夜拜访他们船只的那两个年轻武士。在如此情况下,这两个日本人仍未放弃,他们中的一个人用日文在一片木板上写下了一些文字,并把长板穿过牢笼递给一位在场的美国外科医生。

吉田松阴写在木片说上的文字给美国人印象深刻,其中的部分内容说——

胜者称为英雄,败者被说成是恶棍或盗贼。然而,我们并无什么可以指责自己的,需要被认清的是,这个英雄是否能够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得到允许可于日本的60藩国往来无阻,依然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望,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渴望潜行出海,周游五大洲列国。我们的计划毁于一旦。

在写给美国国会的报告里,佩里看到了日本的未来。他感慨地说:“这件事情很有深意,它显示了两位有教养的日本人的强烈求知欲,他们为增长见识敢于无视国家的严法,敢于赌上性命。日本人无疑是求知欲旺盛的国民,他们应该会欢迎能够增长道德和知识能力的机会。这两位运气不佳,但他们的行动可以认为是该国国民的特质,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能体现该国国民的强烈好奇心了。他们的行动之所以受阻,只不过是因为极其严苛的法律和保证不违法的严密监视体系在起作用。从日本人的这种特性,可以推断这个有趣的国家未来蕴含着怎样的可能性啊,或许应该说,它是多么有希望啊。”

数天后,美国舰队起锚,驶出江户湾,驶进了辽阔的太平洋。吉田松阴则因为违反锁国令,被关押一年。出狱后,他在家乡兴办松下村塾,利用《海国图志》等书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批判幕府的锁国政策,提出了尊皇攘夷讨幕维新的主张。

1859年,日本发生“安政大狱”事件,大肆镇压维新志士。吉田松阴被斩首,年仅30岁。吉田松阴之死激起了反对幕府的浪潮。他的学生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人继承老师的遗志,投身于反对幕府的活动。不到十年,幕府就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吉田松阴的思想就成为现实。难怪梁启超称赞吉田松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败于今而成于后,败于己而成于人”。

松阴神社

在网上曾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吉田松阴”?这个问题确实发人深省,更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在国家受到外来冲击之时,像吉田松阴这样决心迎接挑战,决心前往西方了解外部世界的日本人并不是少数。他们共同拥有一个伟大的愿望:就是向西方学习,希望能够由此使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国家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而当时的中国,即使已经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了,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无数知识分子拒绝睁眼看世界,甚至臆造出中国道德优于西方之类的怪论来自我安慰。

马克斯·韦伯曾说,“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景’,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在许多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都发挥着“历史扳道夫”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在1854年的那个深夜,从吉田松阴潜入美国军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不同的现代化命运已经被决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扶桑读史】吉田松阴:一位先知先觉者的偷渡梦

在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发挥着“历史扳道夫”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在1854年的那个深夜,从吉田松阴潜入美国军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不同的现代化命运就已被决定。

吉田松阴。

1854年4月的一个深夜,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上出现了两个不速之客。他们都佩戴着两柄武士刀,身穿用昂贵丝绸裁制的宽大短裤,正是那个时代日本武士的典型打扮。

美国人很吃惊。几天前刚刚签订《日米和亲条约》,日本同意开放国门,这两个日本武士潜进军舰,意欲何为?名为吉田松阴的日本武士说,他们要搭乘美国军舰潜出海外,周游五大洲,了解外部世界。这个回答让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眼里,日本就是一个国门封闭、国民保守的国家。怎么会有以这种冒险方式走向世界的人呢?

在日本近代历史上,吉田松阴是一位先知先觉式的人物。他出生于日本西南一隅的下级武士家庭,自幼胸怀大志,长大后壮游天下。1853年,他来到江户,当时佩里率领的“黑船”第一次驶进东京湾,震惊了日本,23岁的吉田松阴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震动。

奇妙的是,推动吉田松阴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动力,竟然来自中国的著名知识分子魏源。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就编写了《海国图志》。虽然在中国无人赏识,却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欢迎,被称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影响了日本幕末一代知识分子,其中就包括吉田松阴的老师、幕末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

佐久间象山十分推崇魏源的著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海防。得知佩里将于1854年重返江户聆听回复的消息后,佐久间象山就建议弟子吉田松阴设法跟随佩里的舰队离开日本,以便在舰队返回日本时用直接的西方知识武装自己。

于是,吉田松阴带着自己的弟子,在夜深人静之时潜入美国军舰。根据日本的法律,日本人不允许出国旅行,否则就要被判处死刑。因此,吉田松阴不顾个人安危的勇气让美国舰队司令佩里非常钦佩,也让他感到为难。美国刚刚与日本签订条约,要想帮助吉田松阴他们就不得不再去谈判。

《吉田松阴著作选》

最终,吉田松阴和弟子被送上了岸。几天后,几名美国军官官员在岸上闲逛时得知,有两个日本人正被关在小镇后面一个军营的囚笼里。他们走近发现,正是那天深夜拜访他们船只的那两个年轻武士。在如此情况下,这两个日本人仍未放弃,他们中的一个人用日文在一片木板上写下了一些文字,并把长板穿过牢笼递给一位在场的美国外科医生。

吉田松阴写在木片说上的文字给美国人印象深刻,其中的部分内容说——

胜者称为英雄,败者被说成是恶棍或盗贼。然而,我们并无什么可以指责自己的,需要被认清的是,这个英雄是否能够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得到允许可于日本的60藩国往来无阻,依然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望,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渴望潜行出海,周游五大洲列国。我们的计划毁于一旦。

在写给美国国会的报告里,佩里看到了日本的未来。他感慨地说:“这件事情很有深意,它显示了两位有教养的日本人的强烈求知欲,他们为增长见识敢于无视国家的严法,敢于赌上性命。日本人无疑是求知欲旺盛的国民,他们应该会欢迎能够增长道德和知识能力的机会。这两位运气不佳,但他们的行动可以认为是该国国民的特质,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能体现该国国民的强烈好奇心了。他们的行动之所以受阻,只不过是因为极其严苛的法律和保证不违法的严密监视体系在起作用。从日本人的这种特性,可以推断这个有趣的国家未来蕴含着怎样的可能性啊,或许应该说,它是多么有希望啊。”

数天后,美国舰队起锚,驶出江户湾,驶进了辽阔的太平洋。吉田松阴则因为违反锁国令,被关押一年。出狱后,他在家乡兴办松下村塾,利用《海国图志》等书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批判幕府的锁国政策,提出了尊皇攘夷讨幕维新的主张。

1859年,日本发生“安政大狱”事件,大肆镇压维新志士。吉田松阴被斩首,年仅30岁。吉田松阴之死激起了反对幕府的浪潮。他的学生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井上馨等人继承老师的遗志,投身于反对幕府的活动。不到十年,幕府就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吉田松阴的思想就成为现实。难怪梁启超称赞吉田松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败于今而成于后,败于己而成于人”。

松阴神社

在网上曾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吉田松阴”?这个问题确实发人深省,更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在国家受到外来冲击之时,像吉田松阴这样决心迎接挑战,决心前往西方了解外部世界的日本人并不是少数。他们共同拥有一个伟大的愿望:就是向西方学习,希望能够由此使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国家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准备。而当时的中国,即使已经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了,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无数知识分子拒绝睁眼看世界,甚至臆造出中国道德优于西方之类的怪论来自我安慰。

马克斯·韦伯曾说,“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景’,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在许多国家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都发挥着“历史扳道夫”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在1854年的那个深夜,从吉田松阴潜入美国军舰的那一刻起,中日两国不同的现代化命运已经被决定。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