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信托业2022年:业务分类改革重塑本源,破产与重整,信保基金稳住“底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信托业2022年:业务分类改革重塑本源,破产与重整,信保基金稳住“底舱”

有人选择毅然坚守,有人选择黯淡离场。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吴绍志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元年,也是信托业加速洗牌的一年。

从业务分类改革到地产信托风险持续化解,从破产重整到股东变动频频……有人选择毅然坚守,有人选择黯淡离场。

信托资产总规模抬升至21万亿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非标转标、去通道、压降融资类信托等多重要求之下,信托业开启转型之路,行业资管规模从2017Q4的高峰26.25万亿元下滑至2022Q1的20.16万亿元。

今年二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疫情冲击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了意外的反弹,主要由于海航破产重整等相关的资产服务信托、资本市场回暖下的投资类信托增长明显。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07万亿元,与2017年末的历史峰值相比,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下降幅度收窄至19.71%,行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业务分类改革正式开启

行业转型之下,配套的制度改革接踵而至,其中贯穿全年的便是对信托业务分类体系的改革。

据证券时报报道,早在2月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态,业务分类改革将作为2022年信托行业重点工作推进。

紧接着4月份,陆续有信托公司收到监管下发的《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0月份,《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下发至信托公司,并设置5年过渡整改期。

具体分类来看,信托业务将被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其中,资产管理信托包括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信托、权益类资产管理信托、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管理信托与混合类资产管理信托等四个细项;资产服务信托包括行政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受托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和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等四个分项,且这四项分类下仍各有细项分类;公益/慈善信托项下未再细分。

信保基金面临“分家”,几度出手挽救行业

作为中国信托业的“稳定器”,信保基金的存在一直是行业的“压舱石”。2014年12月,原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信保障基金由此产生。

时隔7年,今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公布了《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基金功能不同,将原认购制基金更名为流动性互助基金,同时设立缴纳制信托业保障基金。

银保监会指出,在信托行业转型期,实行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并行的筹集机制,以增强基金损失吸收能力,丰富化险资金来源;待行业转型和风险化解基本完成后,可适时调整认购标准。

虽然目前尚未有正式稿出台,行业动荡格局中,信保基金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参与信托公司风险化解过程中,信保基金公司不仅受让了陆家嘴信托等“暴雷”的信托项目,还直接接盘了华融信托、安信信托的股权。

今年8月,信保基金公司上场,直接接盘华融信托76.79%股权,转让的总代价为挂牌价61.52亿元;9月,上海国之杰持有的安信信托14.55亿股股份经历了3次流拍后,正式划转给信保基金公司,以抵偿上海国之杰对信保基金公司所负债务42.63亿元,信保基金公司因此成为安信信托第一大股东。

房地产信托持续化解风险

2022年,房地产信托风险仍在持续暴露中,世茂、融创、华夏幸福等头部房企接连失守。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生逾期、违约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地产信托长期占据半数以上,并且2021年8月、10月、12月以及2022年2月、4月、6月的房地产信托违约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对地产领域的投资也愈发谨慎。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0.67万亿元,降幅34.20%;较2021年末规模降低27.30%;占比下降至8.53%,同比下降3.89个百分点。

11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在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方面,提出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等。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分析称,随着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不断放松和政策效应的叠加,各地“保交楼”工作不断推动,居民购房信心和房企现金流均有望边际改善,房地产市场将逐步重启良性循环进程,能够有效缓释当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为出险项目处置提供窗口期,也对未来房地产相关业务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信托股权变动频频

一边是风险化解,一边是业务改革转型,信托行业正面临经营业绩下行压力,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与人均利润同比均有明显下滑,赚不到钱的小股东们加速离场。

例如,上海创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恒丰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国民信托合计40.72%股权转让至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金谷信托1.46%股权转让至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还有更多公司待价而沽。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信息显示,今年7月以来,中诚信托3.39%股权、新时代信托100%股权、西部信托0.18%股权、中铁信托0.826%股权、北方信托3.89%股权均被挂牌,渤海信托22.1%股权也在海南产权交易所挂牌,以期待新玩家入场。

但是,信托公司股权似乎已经丧失了吸引力。阿里司法拍卖网上,华融信托7.32%股权、中原信托 9.124%股权、北京信托1.64%股权今年接连流拍。

被接管的新华信托也未能迎来“白衣骑士”,6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同意新华信托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增资、重组与引战

光明与黑暗相伴,依然有信托公司迎来曙光,成功引战、增资。

其中,中诚信托注册资本由24.57亿元增至48.50亿元;华宝信托增资至50亿元,舟山市财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入股,持有5.20%;华宸信托注册资本由8亿元增加至9.26元,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入驻,持股比例为13.59%;中融信托以未分配利润按照原持股比例增资26.68亿元,公司注册资本升为146.68亿元;厦门信托通过现有股东以未分配利润同比例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将注册资本由37.5亿元增至41.6亿元。

历时两年多,12月份,陕国投A(000563.SZ)35亿元定增结果终于出炉。登记完成后,除了一二股东,其余十大股东悉数换人。

12月25日,ST安信(600816.SH)宣布,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公司拟将名称由“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建元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掌舵人变动趋缓

近年来,在转型压力下,信托公司的高管变动不断,但是相较于2021年,2022年的变动已经有所缓和。

据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通过监管批复“持牌”上任的董事长、总经理共17人,涉及14家信托公司。在2021年,这一数据为25人,涉及23家信托公司。

表:2022年信托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裁获批情况。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官网、界面新闻研究部

单从“一二把手”的变更情况来看,5家公司今年变更了董事长,11家公司变更了总经理。

其中,吉林信托仅在今年就发生了两次总经理变更,国元信托、英大信托都完成了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

罚单金额超6800万元

“红线”是不可触碰的,2022年监管处罚的态度更加坚决,罚单持续增多。

据统计,今年以来,针对信托公司,银保监会及各地的银保监局共公布了31张罚单,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半,6月、7月较为集中,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员合计处罚金额超6800万元,百万罚单、终身禁业变得尤为常见。

其中,罚单金额最高的是今年宣布破产的新华信托,因未事前报告关联交易等13项违规事由,公司被合计罚款1400万元,因“违规为银行提供通道业务”被单独罚款50万元,原董事长李桂林、原总经理项琥等16名相关责任人被终身禁业、取消高管资格、罚款或者警告。

同样被接管的新时代信托也因多项违规被罚700万元,原董事长赵利民、监事会主席胡宇峰被终身禁业,原总裁陈祥盛、原总裁助理马宽也拟被终身禁业。

去年收3490万元罚单的四川信托,今年17位负责人的处罚也已到位,原总裁刘景峰、原总裁陈军、实控人刘沧龙等悉数被罚。

此外,中铁信托收860万元罚单,雪松信托收440万元罚单,中信信托、光大信托、吉林信托、北京信托、外贸信托、爱建信托、长安信托等都收到百万罚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信托业2022年:业务分类改革重塑本源,破产与重整,信保基金稳住“底舱”

有人选择毅然坚守,有人选择黯淡离场。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吴绍志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元年,也是信托业加速洗牌的一年。

从业务分类改革到地产信托风险持续化解,从破产重整到股东变动频频……有人选择毅然坚守,有人选择黯淡离场。

信托资产总规模抬升至21万亿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非标转标、去通道、压降融资类信托等多重要求之下,信托业开启转型之路,行业资管规模从2017Q4的高峰26.25万亿元下滑至2022Q1的20.16万亿元。

今年二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疫情冲击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信托资产规模出现了意外的反弹,主要由于海航破产重整等相关的资产服务信托、资本市场回暖下的投资类信托增长明显。

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1.07万亿元,与2017年末的历史峰值相比,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下降幅度收窄至19.71%,行业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业务分类改革正式开启

行业转型之下,配套的制度改革接踵而至,其中贯穿全年的便是对信托业务分类体系的改革。

据证券时报报道,早在2月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态,业务分类改革将作为2022年信托行业重点工作推进。

紧接着4月份,陆续有信托公司收到监管下发的《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10月份,《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下发至信托公司,并设置5年过渡整改期。

具体分类来看,信托业务将被划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其中,资产管理信托包括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信托、权益类资产管理信托、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管理信托与混合类资产管理信托等四个细项;资产服务信托包括行政管理受托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受托服务信托、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和财富管理受托服务信托等四个分项,且这四项分类下仍各有细项分类;公益/慈善信托项下未再细分。

信保基金面临“分家”,几度出手挽救行业

作为中国信托业的“稳定器”,信保基金的存在一直是行业的“压舱石”。2014年12月,原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信保障基金由此产生。

时隔7年,今年2月,中国银保监会公布了《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基金功能不同,将原认购制基金更名为流动性互助基金,同时设立缴纳制信托业保障基金。

银保监会指出,在信托行业转型期,实行保障基金和流动性互助基金并行的筹集机制,以增强基金损失吸收能力,丰富化险资金来源;待行业转型和风险化解基本完成后,可适时调整认购标准。

虽然目前尚未有正式稿出台,行业动荡格局中,信保基金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参与信托公司风险化解过程中,信保基金公司不仅受让了陆家嘴信托等“暴雷”的信托项目,还直接接盘了华融信托、安信信托的股权。

今年8月,信保基金公司上场,直接接盘华融信托76.79%股权,转让的总代价为挂牌价61.52亿元;9月,上海国之杰持有的安信信托14.55亿股股份经历了3次流拍后,正式划转给信保基金公司,以抵偿上海国之杰对信保基金公司所负债务42.63亿元,信保基金公司因此成为安信信托第一大股东。

房地产信托持续化解风险

2022年,房地产信托风险仍在持续暴露中,世茂、融创、华夏幸福等头部房企接连失守。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生逾期、违约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地产信托长期占据半数以上,并且2021年8月、10月、12月以及2022年2月、4月、6月的房地产信托违约规模都在100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对地产领域的投资也愈发谨慎。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为1.28万亿元,同比下降0.67万亿元,降幅34.20%;较2021年末规模降低27.30%;占比下降至8.53%,同比下降3.89个百分点。

11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在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方面,提出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等。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分析称,随着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不断放松和政策效应的叠加,各地“保交楼”工作不断推动,居民购房信心和房企现金流均有望边际改善,房地产市场将逐步重启良性循环进程,能够有效缓释当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为出险项目处置提供窗口期,也对未来房地产相关业务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信托股权变动频频

一边是风险化解,一边是业务改革转型,信托行业正面临经营业绩下行压力,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与人均利润同比均有明显下滑,赚不到钱的小股东们加速离场。

例如,上海创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恒丰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国民信托合计40.72%股权转让至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金谷信托1.46%股权转让至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还有更多公司待价而沽。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信息显示,今年7月以来,中诚信托3.39%股权、新时代信托100%股权、西部信托0.18%股权、中铁信托0.826%股权、北方信托3.89%股权均被挂牌,渤海信托22.1%股权也在海南产权交易所挂牌,以期待新玩家入场。

但是,信托公司股权似乎已经丧失了吸引力。阿里司法拍卖网上,华融信托7.32%股权、中原信托 9.124%股权、北京信托1.64%股权今年接连流拍。

被接管的新华信托也未能迎来“白衣骑士”,6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同意新华信托依法进入破产程序。

增资、重组与引战

光明与黑暗相伴,依然有信托公司迎来曙光,成功引战、增资。

其中,中诚信托注册资本由24.57亿元增至48.50亿元;华宝信托增资至50亿元,舟山市财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入股,持有5.20%;华宸信托注册资本由8亿元增加至9.26元,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入驻,持股比例为13.59%;中融信托以未分配利润按照原持股比例增资26.68亿元,公司注册资本升为146.68亿元;厦门信托通过现有股东以未分配利润同比例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将注册资本由37.5亿元增至41.6亿元。

历时两年多,12月份,陕国投A(000563.SZ)35亿元定增结果终于出炉。登记完成后,除了一二股东,其余十大股东悉数换人。

12月25日,ST安信(600816.SH)宣布,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公司拟将名称由“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建元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掌舵人变动趋缓

近年来,在转型压力下,信托公司的高管变动不断,但是相较于2021年,2022年的变动已经有所缓和。

据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通过监管批复“持牌”上任的董事长、总经理共17人,涉及14家信托公司。在2021年,这一数据为25人,涉及23家信托公司。

表:2022年信托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裁获批情况。数据来源:银保监会官网、界面新闻研究部

单从“一二把手”的变更情况来看,5家公司今年变更了董事长,11家公司变更了总经理。

其中,吉林信托仅在今年就发生了两次总经理变更,国元信托、英大信托都完成了董事长、总经理双双换人。

罚单金额超6800万元

“红线”是不可触碰的,2022年监管处罚的态度更加坚决,罚单持续增多。

据统计,今年以来,针对信托公司,银保监会及各地的银保监局共公布了31张罚单,相比于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半,6月、7月较为集中,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员合计处罚金额超6800万元,百万罚单、终身禁业变得尤为常见。

其中,罚单金额最高的是今年宣布破产的新华信托,因未事前报告关联交易等13项违规事由,公司被合计罚款1400万元,因“违规为银行提供通道业务”被单独罚款50万元,原董事长李桂林、原总经理项琥等16名相关责任人被终身禁业、取消高管资格、罚款或者警告。

同样被接管的新时代信托也因多项违规被罚700万元,原董事长赵利民、监事会主席胡宇峰被终身禁业,原总裁陈祥盛、原总裁助理马宽也拟被终身禁业。

去年收3490万元罚单的四川信托,今年17位负责人的处罚也已到位,原总裁刘景峰、原总裁陈军、实控人刘沧龙等悉数被罚。

此外,中铁信托收860万元罚单,雪松信托收440万元罚单,中信信托、光大信托、吉林信托、北京信托、外贸信托、爱建信托、长安信托等都收到百万罚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