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爱情就一定美好灿烂么,九本书提醒你爱情的无望、残酷和毁灭性的一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爱情就一定美好灿烂么,九本书提醒你爱情的无望、残酷和毁灭性的一面

盖茨比在爱情幻灭后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迷恋洛丽塔的亨伯特注定要饱受这一激情的折磨,而梅诗金公爵的爱情反倒加速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毁灭。

黑泽明电影《白痴》中的女主角,由原节子饰演。

古希腊神话中,诗人、歌手俄耳甫斯为营救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亲身前往地府,用音乐打动冥王,最终冥王同意归还欧律狄刻,但提出一个条件:在俄耳甫斯领着妻子走出地府之前决不能回头看她,否则她将永远不能回到人间。返回的途中,俄耳甫斯克制不住对妻子的思念,回头张望,妻子立刻死去。对一切失去兴趣的俄耳甫斯不久也抑郁而终。

这个神话故事似乎是想告诉我们:爱情是件关乎性命的事,它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而一旦失去,又可致人于死地,就像《牡丹亭》里的唱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事实上,爱情正是人类一手建构起来的神话和信仰,向你许诺一种美好幸福、值得拥有的生活状态,几乎人人都渴望得到它。爱情诚然很美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爱情极具杀伤力的另一面,下面这九本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有可能是无望的、为世俗所不接受的,如《情人》《呼啸山庄》,可能为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如《挪威的森林》,也可能是像盖茨比那样苦心追逐了多年、却最终不过是幻梦一场……

盖茨比在爱情幻灭后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迷恋洛丽塔的亨伯特注定要饱受这一激情的折磨,失去爱人的希思克利夫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而《白痴》中梅诗金公爵那感人的爱情反倒加速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毁灭。

呼啸山庄

作者: [英] 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 杨苡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6-3

因此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他。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内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而林敦的和我们就截然不同了,就像月光和闪电,冰霜跟火焰。...世上所有的林敦都可以化为乌有,可我绝不会答应抛弃希斯克利夫。

1、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悲剧不仅降临在一代人身上,类似的情节又在后两代人身上残酷地重演,而幕后的推手是第一个受伤者希斯克利夫……多年以后,当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即将离世,一场暴风雨再次席卷呼啸山庄。他独自待在爱人凯瑟琳曾经的卧室,推开窗户,对着凄厉的风和电闪雷鸣的荒野呐喊:“回来吧!回来吧!”但爱人已逝,窗外不再有回应。

2、很难想象如此扭结的多对关系完全只在两个庄园两个家族之间展开。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中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她的用笔质朴、雄浑,那些惨淡的荒野之风似乎时刻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发展也像诡谲的天气那般变幻莫测。

3、也许正如凯瑟琳所言,希思克利夫从骨子里和她太过相似。他们内心深处没有一刻得到过真正的安宁,他们富有激情,甚至歇斯底里,而这个虚伪、呆板的社会只能激发他们破坏的欲望。但在实际行动上,希思克利夫要比凯瑟琳做得更为决绝。凯瑟琳期待希思克利夫理解这一点,但他不愿妥协。两个倔强的人彼此不愿低头,这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吗?

情人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7

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1、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代表作之一,其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小说《情人》曾在199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轰动一时。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2、小说中,“我”作为殖民地的宗主国移民却家境窘迫。“我”和中国男子的恋情最初仅仅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最终,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我”回到巴黎定居。而那位中国男人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面对种族、门第、社会传统的差异,爱情似乎失败了。

3、小说给予读者一个动人的结尾: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挪威的森林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2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1、《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负盛名的恋爱小说。2010年被越南著名导演陈英雄改编为同名电影,但风评不佳,由此也从侧面体现小说的风格独特,难以把握。

2、在第一段恋情中,主人公渡边与自杀好友木月的女友直子相恋。但直子似乎无法承受过去的精神创伤,在与渡边发生性关系的第二天不知所踪。直子最后选择自杀告别世界。渡边和直子当然是相爱的,但直子的精神世界却似乎一直拒绝着渡边的进入。她很大程度上沉湎在对逝去情人的思念当中,尽管表面的痕迹已经淡去。面对这种无能为力,渡边无论如何自责,也难以挽回直子吧?毕竟渡边也还是一个年轻人。

3、返校不久,渡边开始同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虽也经历了家庭的伤痛,却活泼动人,与直子的性格迥异。渡边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可直子自杀的噩耗让他失魂落魄,把他拉回到对过去恋情的回忆中。渡边无疑有成为第二个直子的危险。小说与其说是在写年轻人的爱与欲,不如说是在写人们对过往关系的追忆和构想。过去的时光明明最为我们熟悉,我们却偏向于把它当成是陌生的,努力在其中寻找或捏造一些新的东西,让它得以继续活着。这种自恋是爱情的实质吗?

春雪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

他宛如点燃的蜡烛,是那么明亮而炽热,然而点燃的蜡身却渐渐消融,蜡烛熄灭以后在黑暗中是孤独的,然而它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再融蚀。他这才懂得孤独就是休息。

1、三岛长篇巨制《丰饶之海》(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绚丽才华的升华”。三岛本人也曾总结说:“《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

2、小说讲述的是清显与聪子的爱情纠葛。男主角松枝清显在搭乘人力车赏雪时,初吻大自己两岁的绫仓聪子。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清显没有接受聪子的求婚。最终聪子另嫁他人。婚约定下,清显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聪子,尽力挽回。有人说,许多爱情中我们所爱的不过是自己努力去爱的样子。清显算是这样一个例子吗?他似乎并没有真正替聪子着想。对聪子的欲念没有节制,才导致聪子在婚后出轨,并怀上自己的孩子。

3、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三岛由纪夫式的虐心结尾:清显想要与堕胎的聪子见面,遭到拒绝。在返回东京的车厢里,生平常做梦的他做了最后一个梦,醒来喃喃自语:“还会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回到东京次日,清显就因肺炎离开了人世,此时只有20岁。也许清显的失败和死去和他缺乏真正去爱的能力有关。

白痴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1

一个女人能够用残忍和嘲笑来折磨一个男人,而不感到任何于心有愧,因为她每次瞧见你那痛苦的模样就想:“我现在虽然折磨他,使他痛不欲生,但是我以后会用我的爱给他补偿的……”

1、《白痴》建构了一个复杂的四角恋关系。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度关注的宗教主题之外的另一大看点。

2、小说塑造了一个全天下最大的白痴和一个全天下最危险的绝色女子的相爱。娜斯塔霞自幼饱受屈辱和伤害,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导致她表现出一股子野劲,性情多变,似乎没有一个男人可以让她心动。但最终打动她的却是被几乎所有人视为白痴的梅湿金公爵。公爵的“白痴”在于打心眼里信任每一个人并对他们的高贵毫不怀疑,他的道德心在现实社会中显得如何纯良甚至有些愚昧,使他总是受骗和吃亏。可娜斯塔霞像一头野兽,她无法控制自己,具有强烈的自毁倾向。她爱这个白痴,因为他不是同情而是真的理解她(尽管他理解每一个人)。但为了不伤害他又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她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又临阵逃脱的原因。

3、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在寻找纯真,却无意间彼此伤害。娜斯塔霞和梅诗金公爵是社会的异端。他们表现得如此引人注意,只是前者用她的粗野和狂暴,后者用他的看似低能的善良和信仰。当梅诗金公爵逐渐和贵族小姐阿格拉雅建立感情,娜斯塔霞却写信对阿格拉雅进行挑衅。与其说她是出于嫉妒在破坏梅诗金的幸福,不如说她在维护某种纯洁。被自己毁灭,总好过被这个社会毁灭。公爵一直试图对娜斯塔霞进行挽救,然而他的爱反而加速了她人生的倾覆。

情感的迷惘

作者:[奥]茨威格 

译者:高中甫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08-4

这是一个吻,一个我从没有在任何一个女人那里体味过的吻,绝望、疯狂,仿佛临死前的嚎叫。他身体的战栗感染了我。一种陌生、可怕的情绪——我将心灵奉献出来,但是又为对男性的爱抚而产生的抵御心理而深深恐惧——感情的极度迷惘,这一浓缩的时刻延伸成令人心醉神迷的无限空间。

1、如果说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情因主人公的自恋和纯粹的幻想而无法得到实现,那么在《情感的迷惘》中,则是由于道德伦理上有违社会主流的标准。这篇小说被视为茨威格的代表作引入中国。

2、小说在两个男人——年轻大学生罗朗和教授凯勒之间展开。两人在对莎士比亚的共同研究中建立了亲密关系。教授是个同性恋者,娶妻子阿娜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取向。他爱罗朗但难以表白,此时罗朗与阿娜发生了不可抗拒的恋情。当罗朗得知凯勒教授的心意,他无法接受,选择离开。罗朗与教授凯勒的关系在柏拉图的诸多著作中已可以找到模型。但这种柏拉图式爱也渴求现实的肉欲关系。凯勒教授的自我克制无疑是极度痛苦的。

3、这篇小说隐晦地表达了作家茨威格为同性恋者声张正义的要求。罗朗和教授只是迫于来自社会规范的压力而无法结合。在茨威格的笔下,教授难以完成自己的莎士比亚研究,施展惊人的才华,很大程度上也与长期的压抑和歧视有关。罗朗的到来,一度使教授工作进展神速。

蜘蛛女之吻

作者: [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 

译者: 屠孟超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8-12

奇怪的是每个人必有所爱,人的头脑仿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某种感情,就像胃液分泌出用来消化的胃液一样,就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水滴得到处都是,你不让滴也不行,也许因为盛水的池子已积满了水。

 

一个不想获得他人东西的人也是一个…小气鬼,因为他也不喜欢给他人任何东西。

1、曼努埃尔•普伊格是阿根廷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蜘蛛女之吻》在形式上异乎寻常,非常新颖,没有传统的“权威”叙述者,完全由对话写成,且没有任何是谁在说话的暗示,因而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对故事的阐释。小说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等殊荣。

2、运用巧妙手法将围绕我们这个世纪的两个乌托邦——好莱坞和革命并置在一起描述。作为代表的是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人,他们受到同一种压迫制度的不公正对待,在监狱里住在一起。这就是向往革命的理想主义者瓦伦丁和向往成为“致命女人”的同性恋者莫利纳的故事。

3、两个具有不同品味和信仰的人可能相爱呢?这本小说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性恋者莫利纳不问政治,关心电影,而政治犯瓦伦丁在入狱前则是一个革命领导人,读马克思、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莫利纳得到假释离开监狱后,在替瓦伦丁进行接头的一次活动中中弹身亡。而瓦伦丁也在监狱又一次的拷打中死去。但他们在监狱中的爱情却是超越性别、阶级和信仰的。也许对于爱情,没办法找太多原因。

洛丽塔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

噢,我不得不对洛留神注意,这个娇弱的小洛!也许由于经常卖弄风情,尽管她的外表还十分稚气,但她散发出的某种独特的柔媚的神采却已撩拨得加油站的工人、旅馆小厮、度假游人、坐着豪华汽车的傻瓜、待在蓝色水池附近的黑人白痴都起了一阵阵的欲火,这种色欲倘若没有激起我的妒嫉,倒可能会叫我感到相当得意。因为小洛十分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神采......

1、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先后遭到四家美国出版社的拒绝。1955年《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一位论者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1962年被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改编成同名电影。

2、亨伯特对房东的女儿洛丽塔无法自拔,决定娶房东为妻。因为意外房东去世,亨伯特顺理成章地成了洛丽塔的继父。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死于难产。亨伯特与洛丽塔的乱伦是爱情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亨伯特和洛丽塔是彼此依赖且需要的。亨伯特既是洛丽塔的父亲,也是丈夫。而洛丽塔同时扮演着女儿和妻子的角色。事实上,这里满足了一切我们对爱情定义的一般要求。或许这里还包含着某种社会性隐喻,认为在现实家庭中两性正是分饰着这样的双重身份?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写一部关于女性亨伯特和男性洛丽塔的爱情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 [美]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2-5

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这个一年一年死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曾经从我们身边溜走,不过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总有一个美好的清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1、在《纽约时报》评选的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仅次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2、主人公盖茨比令人心碎的爱情史之下隐藏着他罪恶的发家历程。为了早已嫁为人妇的心爱女人黛西,盖茨比的努力值得吗?一切终究只是一场幻梦。黛西衡量利弊后弃盖茨比而去。而盖茨比也在一场错误的谋杀中死去。小说所描绘的社会中,一切被认为美好的道德品质都被败坏,盖茨比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高贵。费斯杰拉德试图通过细腻的展现和杰出的情节设计告诉我们,和黛西的丈夫汤姆相比,盖茨比输就输在,他还不够寡廉鲜耻。

3、从某种程度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存在互文之处。“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这也是代表中上层社会群体的黛西信奉的教条。在维持“高贵”的生存面前不得不做投机选择,“高”依托于“贵”,而“贵”靠的是钱。

4、我们不禁怀疑我们所相信的爱情本身是不是一座被营建出来的乌托邦。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常被视作精神至善至美典范的爱情与被认为人类高度文明产物的社会道德。为了追求爱情,我们可以违背诸多社会禁令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爱情就一定美好灿烂么,九本书提醒你爱情的无望、残酷和毁灭性的一面

盖茨比在爱情幻灭后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迷恋洛丽塔的亨伯特注定要饱受这一激情的折磨,而梅诗金公爵的爱情反倒加速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毁灭。

黑泽明电影《白痴》中的女主角,由原节子饰演。

古希腊神话中,诗人、歌手俄耳甫斯为营救死去的妻子欧律狄刻,亲身前往地府,用音乐打动冥王,最终冥王同意归还欧律狄刻,但提出一个条件:在俄耳甫斯领着妻子走出地府之前决不能回头看她,否则她将永远不能回到人间。返回的途中,俄耳甫斯克制不住对妻子的思念,回头张望,妻子立刻死去。对一切失去兴趣的俄耳甫斯不久也抑郁而终。

这个神话故事似乎是想告诉我们:爱情是件关乎性命的事,它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而一旦失去,又可致人于死地,就像《牡丹亭》里的唱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事实上,爱情正是人类一手建构起来的神话和信仰,向你许诺一种美好幸福、值得拥有的生活状态,几乎人人都渴望得到它。爱情诚然很美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爱情极具杀伤力的另一面,下面这九本小说告诉我们,爱情有可能是无望的、为世俗所不接受的,如《情人》《呼啸山庄》,可能为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如《挪威的森林》,也可能是像盖茨比那样苦心追逐了多年、却最终不过是幻梦一场……

盖茨比在爱情幻灭后平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迷恋洛丽塔的亨伯特注定要饱受这一激情的折磨,失去爱人的希思克利夫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而《白痴》中梅诗金公爵那感人的爱情反倒加速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毁灭。

呼啸山庄

作者: [英] 艾米莉•勃朗特 

译者: 杨苡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6-3

因此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他。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英俊,内莉,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而林敦的和我们就截然不同了,就像月光和闪电,冰霜跟火焰。...世上所有的林敦都可以化为乌有,可我绝不会答应抛弃希斯克利夫。

1、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悲剧不仅降临在一代人身上,类似的情节又在后两代人身上残酷地重演,而幕后的推手是第一个受伤者希斯克利夫……多年以后,当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即将离世,一场暴风雨再次席卷呼啸山庄。他独自待在爱人凯瑟琳曾经的卧室,推开窗户,对着凄厉的风和电闪雷鸣的荒野呐喊:“回来吧!回来吧!”但爱人已逝,窗外不再有回应。

2、很难想象如此扭结的多对关系完全只在两个庄园两个家族之间展开。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中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她的用笔质朴、雄浑,那些惨淡的荒野之风似乎时刻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发展也像诡谲的天气那般变幻莫测。

3、也许正如凯瑟琳所言,希思克利夫从骨子里和她太过相似。他们内心深处没有一刻得到过真正的安宁,他们富有激情,甚至歇斯底里,而这个虚伪、呆板的社会只能激发他们破坏的欲望。但在实际行动上,希思克利夫要比凯瑟琳做得更为决绝。凯瑟琳期待希思克利夫理解这一点,但他不愿妥协。两个倔强的人彼此不愿低头,这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吗?

情人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7

后来,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像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1、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代表作之一,其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小说《情人》曾在199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轰动一时。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2、小说中,“我”作为殖民地的宗主国移民却家境窘迫。“我”和中国男子的恋情最初仅仅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最终,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我”回到巴黎定居。而那位中国男人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面对种族、门第、社会传统的差异,爱情似乎失败了。

3、小说给予读者一个动人的结尾: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挪威的森林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2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1、《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负盛名的恋爱小说。2010年被越南著名导演陈英雄改编为同名电影,但风评不佳,由此也从侧面体现小说的风格独特,难以把握。

2、在第一段恋情中,主人公渡边与自杀好友木月的女友直子相恋。但直子似乎无法承受过去的精神创伤,在与渡边发生性关系的第二天不知所踪。直子最后选择自杀告别世界。渡边和直子当然是相爱的,但直子的精神世界却似乎一直拒绝着渡边的进入。她很大程度上沉湎在对逝去情人的思念当中,尽管表面的痕迹已经淡去。面对这种无能为力,渡边无论如何自责,也难以挽回直子吧?毕竟渡边也还是一个年轻人。

3、返校不久,渡边开始同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虽也经历了家庭的伤痛,却活泼动人,与直子的性格迥异。渡边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可直子自杀的噩耗让他失魂落魄,把他拉回到对过去恋情的回忆中。渡边无疑有成为第二个直子的危险。小说与其说是在写年轻人的爱与欲,不如说是在写人们对过往关系的追忆和构想。过去的时光明明最为我们熟悉,我们却偏向于把它当成是陌生的,努力在其中寻找或捏造一些新的东西,让它得以继续活着。这种自恋是爱情的实质吗?

春雪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8

他宛如点燃的蜡烛,是那么明亮而炽热,然而点燃的蜡身却渐渐消融,蜡烛熄灭以后在黑暗中是孤独的,然而它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再融蚀。他这才懂得孤独就是休息。

1、三岛长篇巨制《丰饶之海》(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是作者“绚丽才华的升华”。三岛本人也曾总结说:“《春雪》是王朝式的恋爱小说,即写所谓‘柔弱纤细’或‘和魂’。”

2、小说讲述的是清显与聪子的爱情纠葛。男主角松枝清显在搭乘人力车赏雪时,初吻大自己两岁的绫仓聪子。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清显没有接受聪子的求婚。最终聪子另嫁他人。婚约定下,清显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聪子,尽力挽回。有人说,许多爱情中我们所爱的不过是自己努力去爱的样子。清显算是这样一个例子吗?他似乎并没有真正替聪子着想。对聪子的欲念没有节制,才导致聪子在婚后出轨,并怀上自己的孩子。

3、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三岛由纪夫式的虐心结尾:清显想要与堕胎的聪子见面,遭到拒绝。在返回东京的车厢里,生平常做梦的他做了最后一个梦,醒来喃喃自语:“还会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回到东京次日,清显就因肺炎离开了人世,此时只有20岁。也许清显的失败和死去和他缺乏真正去爱的能力有关。

白痴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1

一个女人能够用残忍和嘲笑来折磨一个男人,而不感到任何于心有愧,因为她每次瞧见你那痛苦的模样就想:“我现在虽然折磨他,使他痛不欲生,但是我以后会用我的爱给他补偿的……”

1、《白痴》建构了一个复杂的四角恋关系。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度关注的宗教主题之外的另一大看点。

2、小说塑造了一个全天下最大的白痴和一个全天下最危险的绝色女子的相爱。娜斯塔霞自幼饱受屈辱和伤害,又有极强的自尊心,这导致她表现出一股子野劲,性情多变,似乎没有一个男人可以让她心动。但最终打动她的却是被几乎所有人视为白痴的梅湿金公爵。公爵的“白痴”在于打心眼里信任每一个人并对他们的高贵毫不怀疑,他的道德心在现实社会中显得如何纯良甚至有些愚昧,使他总是受骗和吃亏。可娜斯塔霞像一头野兽,她无法控制自己,具有强烈的自毁倾向。她爱这个白痴,因为他不是同情而是真的理解她(尽管他理解每一个人)。但为了不伤害他又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她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又临阵逃脱的原因。

3、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在寻找纯真,却无意间彼此伤害。娜斯塔霞和梅诗金公爵是社会的异端。他们表现得如此引人注意,只是前者用她的粗野和狂暴,后者用他的看似低能的善良和信仰。当梅诗金公爵逐渐和贵族小姐阿格拉雅建立感情,娜斯塔霞却写信对阿格拉雅进行挑衅。与其说她是出于嫉妒在破坏梅诗金的幸福,不如说她在维护某种纯洁。被自己毁灭,总好过被这个社会毁灭。公爵一直试图对娜斯塔霞进行挽救,然而他的爱反而加速了她人生的倾覆。

情感的迷惘

作者:[奥]茨威格 

译者:高中甫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08-4

这是一个吻,一个我从没有在任何一个女人那里体味过的吻,绝望、疯狂,仿佛临死前的嚎叫。他身体的战栗感染了我。一种陌生、可怕的情绪——我将心灵奉献出来,但是又为对男性的爱抚而产生的抵御心理而深深恐惧——感情的极度迷惘,这一浓缩的时刻延伸成令人心醉神迷的无限空间。

1、如果说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情因主人公的自恋和纯粹的幻想而无法得到实现,那么在《情感的迷惘》中,则是由于道德伦理上有违社会主流的标准。这篇小说被视为茨威格的代表作引入中国。

2、小说在两个男人——年轻大学生罗朗和教授凯勒之间展开。两人在对莎士比亚的共同研究中建立了亲密关系。教授是个同性恋者,娶妻子阿娜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取向。他爱罗朗但难以表白,此时罗朗与阿娜发生了不可抗拒的恋情。当罗朗得知凯勒教授的心意,他无法接受,选择离开。罗朗与教授凯勒的关系在柏拉图的诸多著作中已可以找到模型。但这种柏拉图式爱也渴求现实的肉欲关系。凯勒教授的自我克制无疑是极度痛苦的。

3、这篇小说隐晦地表达了作家茨威格为同性恋者声张正义的要求。罗朗和教授只是迫于来自社会规范的压力而无法结合。在茨威格的笔下,教授难以完成自己的莎士比亚研究,施展惊人的才华,很大程度上也与长期的压抑和歧视有关。罗朗的到来,一度使教授工作进展神速。

蜘蛛女之吻

作者: [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 

译者: 屠孟超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08-12

奇怪的是每个人必有所爱,人的头脑仿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某种感情,就像胃液分泌出用来消化的胃液一样,就像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水滴得到处都是,你不让滴也不行,也许因为盛水的池子已积满了水。

 

一个不想获得他人东西的人也是一个…小气鬼,因为他也不喜欢给他人任何东西。

1、曼努埃尔•普伊格是阿根廷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蜘蛛女之吻》在形式上异乎寻常,非常新颖,没有传统的“权威”叙述者,完全由对话写成,且没有任何是谁在说话的暗示,因而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对故事的阐释。小说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并获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等殊荣。

2、运用巧妙手法将围绕我们这个世纪的两个乌托邦——好莱坞和革命并置在一起描述。作为代表的是两个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人,他们受到同一种压迫制度的不公正对待,在监狱里住在一起。这就是向往革命的理想主义者瓦伦丁和向往成为“致命女人”的同性恋者莫利纳的故事。

3、两个具有不同品味和信仰的人可能相爱呢?这本小说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性恋者莫利纳不问政治,关心电影,而政治犯瓦伦丁在入狱前则是一个革命领导人,读马克思、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莫利纳得到假释离开监狱后,在替瓦伦丁进行接头的一次活动中中弹身亡。而瓦伦丁也在监狱又一次的拷打中死去。但他们在监狱中的爱情却是超越性别、阶级和信仰的。也许对于爱情,没办法找太多原因。

洛丽塔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

噢,我不得不对洛留神注意,这个娇弱的小洛!也许由于经常卖弄风情,尽管她的外表还十分稚气,但她散发出的某种独特的柔媚的神采却已撩拨得加油站的工人、旅馆小厮、度假游人、坐着豪华汽车的傻瓜、待在蓝色水池附近的黑人白痴都起了一阵阵的欲火,这种色欲倘若没有激起我的妒嫉,倒可能会叫我感到相当得意。因为小洛十分了解自己身上的这种神采......

1、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先后遭到四家美国出版社的拒绝。1955年《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一位论者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1962年被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改编成同名电影。

2、亨伯特对房东的女儿洛丽塔无法自拔,决定娶房东为妻。因为意外房东去世,亨伯特顺理成章地成了洛丽塔的继父。最终,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死于难产。亨伯特与洛丽塔的乱伦是爱情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亨伯特和洛丽塔是彼此依赖且需要的。亨伯特既是洛丽塔的父亲,也是丈夫。而洛丽塔同时扮演着女儿和妻子的角色。事实上,这里满足了一切我们对爱情定义的一般要求。或许这里还包含着某种社会性隐喻,认为在现实家庭中两性正是分饰着这样的双重身份?那么或许我们还可以写一部关于女性亨伯特和男性洛丽塔的爱情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 [美]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版本: 南海出版公司 2012-5

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这个一年一年死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曾经从我们身边溜走,不过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远……总有一个美好的清晨—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1、在《纽约时报》评选的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仅次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2、主人公盖茨比令人心碎的爱情史之下隐藏着他罪恶的发家历程。为了早已嫁为人妇的心爱女人黛西,盖茨比的努力值得吗?一切终究只是一场幻梦。黛西衡量利弊后弃盖茨比而去。而盖茨比也在一场错误的谋杀中死去。小说所描绘的社会中,一切被认为美好的道德品质都被败坏,盖茨比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高贵。费斯杰拉德试图通过细腻的展现和杰出的情节设计告诉我们,和黛西的丈夫汤姆相比,盖茨比输就输在,他还不够寡廉鲜耻。

3、从某种程度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郭敬明的《小时代》存在互文之处。“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这也是代表中上层社会群体的黛西信奉的教条。在维持“高贵”的生存面前不得不做投机选择,“高”依托于“贵”,而“贵”靠的是钱。

4、我们不禁怀疑我们所相信的爱情本身是不是一座被营建出来的乌托邦。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常被视作精神至善至美典范的爱情与被认为人类高度文明产物的社会道德。为了追求爱情,我们可以违背诸多社会禁令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