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有课本和作业,羊背上的新西兰会成为反卷乌托邦吗?| 小众留学地图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课本和作业,羊背上的新西兰会成为反卷乌托邦吗?| 小众留学地图④

快乐教育的教学氛围也催生不少华人家庭的补习需求,但这里的课外班远未成气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琼烨

踏上南半球这个岛国前,Jessie对新西兰并无太多了解。“只知道这是个羊背上的国家。”二十多年后,她这样回忆对新西兰的初印象。

Jessie是千禧年之交赴新的那批留学生。彼时,国内自费留学潮盛行已久,她当时报了新东方(NYSE:EDU)托福培训班,“我们那时候就挤在学校礼堂里,大概几百个人,俞敏洪亲自给我们上课。”

Jessie是洛阳人,大学考到北京,学的是关于石油炼制加工中的化工工艺。若是按部就班,毕业之后要么去石化的车间炼油厂上班,要么回老家。Jessie对这两个选择都不满意,摆在眼前的就只剩下出国一条路。“英美费用太高,我们家条件不允许,当时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新西兰的介绍,就决定去这里了。”

当时,新西兰对中国仍实行留学配额制,Jessie记得申请那年,新西兰政府共面向中国颁发了4000张赴新留学签证。她就读的林肯大学,位于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就是“牛羊多,人少。”彼时的林肯大学,只有十来个中国留学生。

需求兴起

相比英美澳加等几大热门留学目的国,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并不具备优势。这个国家由南岛、北岛两个大岛、斯图尔特岛及附近一些小岛屿组成,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

1999年10月,新西兰政府取消了对中国留学生的配额限制,并简化签证手续,留学逐渐升温。新西兰移民局统计数据显示,赴新留学的中国学生从1999年的4000名激增至2003年的2万多名。

机遇也由此浮现。

来新西兰的第二年,Jessie发现学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面孔。新生初到异国,各类生活琐事需要问询和帮助,Jessie向学校申请了学生助教一职,为他们解答各类生活、学习问题。

久而久之,随着需求增长,她顺势组建了基督城华人留学生协会,自2002年起开始为当地华人学生和移民提供付费咨询服务,这也是她之后成立的新西兰四达国际留学移民服务公司的前身。

2004年,Jessie邀请现在的一位合伙人一起加入,两人均为新西兰当地最早一批持牌移民顾问,正式开启新西兰移民业务的办理。目前,公司共有四名持牌移民顾问,分别负责不同业务领域的签证和移民业务。

2016年前后,新西兰迎来低龄留学潮。据Jessie观察,从那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家庭开始举家迁至新西兰。这一趋势和相关政策变化不无关系。

新西兰移民局在2014年时,放宽了国际学生赴新西兰留学的年龄限制,只要年满五岁就可以申请新西兰留学。2016年12月,新西兰政府宣布自第二年5月起,投资移民政策最低投资额将涨至300万新元,此外,投资移民系统将会更注重申请者在商业经验和英语能力的得分。

在新冠疫情前,赴新低龄留学的学生数量处于上涨态势。2019年,在中小学阶段赴新留学的中国家庭超过9000个,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内中考分流也是催化剂之一。在Jessie看来,接近五五开的普职比,让半数学生在初三结束后,被挡在普高门外。于是,在家庭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出国读中学成为一项可行解。

即使在国内有能力读重点高中,也有一部分家庭“卷”累了,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多元的成长学习环境。

蒋妍的大女儿Anna在2020年初来到新西兰,入读基督城一所私立女校。在国内读小学时,Anna成绩优异,常常能考班级前几名。但进入初中后,“她学得很痛苦,尤其是数学。”回忆起来,蒋妍至今都觉得心疼,“初一初二的时候,经常哭。班里50多人,她只排到30多名。”

尽管Anna当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火箭班,但蒋妍丈夫却认为,在国内高考就是挤独木桥,于是决定在升入高中前,将她送至蒋妍表妹所在的新西兰就读。

尊重天性的K13教育

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曾被联合国推崇为“全球中小学最佳典范之一”。基础教育共13年级,小学为1-8年级,高中为9-13年级,大多数学校采用英语教学,少数采用毛利语。

新西兰有三种类型的学校,分别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

公立学校约占九成,由于教学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质量相差并不大。学费也较为低廉,几百至几千纽币不等。国际学生入读不需要考试,仅有极个别优质学校设置了入学面试。

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一学期的费用通常需要两万新币左右。师资是优势,会有意控制国际学生比例,顶尖的学校这一比例通常在10%以下。

为了让Anna有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蒋妍丈夫特地为孩子选了一所位于新西兰基督城的顶尖私立女校,以新西兰本地孩子居多,“没几个中国人,她在那没交到什么朋友。”蒋妍感叹,Anna一度陷入社交困境。

根据新西兰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489万人,亚裔是该国第三大族群,且增长最快,从2013年占比11.8%,五年内增长至15.1%。其中,华人是亚裔中最大族群,数量达24.7万人,占新西兰总人口比重近5%。华人大部分居住在奥克兰地区,比例高达69.1%。

中国学生主要集中在奥克兰地区,其次是惠灵顿和南岛基督城地区。考虑到社交需求,蒋妍将Anna转学至奥克兰一所私立学校,这里的学生来源十分多元,也有不少中国学生,Anna因此结交了几个好朋友。

“印度人、毛利人、中国人、当地白人,各国孩子都能在学校里看到。”甚至附近的一座游乐场,用蒋妍的话来说,像“联合国一样”。

2022年8月,新西兰国境重新开放,蒋妍带着小女儿从国内飞赴新西兰。出于节约费用考虑,小女儿入读的是奥克兰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她现在还小,没必要上私立。”蒋妍认为,“当地大多数华人家庭普遍也是小学上公立,中学才送到私立。”

新西兰小学阶段的课业并不重,甚至没有课本,以运动和探究式学习为主。

“新西兰人非常注重体育。”Jessie说,“他们认为体育强身健体,很多球类运动注重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此外,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essie家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都是两个孩子在课上制作的 ,有烧制的瓦罐、碗和改造精美的牛奶瓶等。

“学校老师会让孩子用真的工具,比如锤头、螺丝钉、刀。中国家长会担心弄伤了怎么办?但实际上我看没一个伤着的,只要给孩子讲明白了,都不会伤到自己,只是家长觉得小孩会受伤。”

蒋妍也对新西兰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孩子天性的理念十分认同。“学校里体育器材特别多,非常尊重孩子玩的天性。”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去学校接小女儿,看到孩子们在体育场练臂力,“那些孩子就像小猴子一样,在那吊来吊去。有个孩子还给我看了手上的老茧,当时给我惊了一下。”

草地和鸽子,摄于奥克兰。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探险精神,也是新西兰教育的一大特色。

蒋妍回忆,大女儿Anna还在基督城时,学校组织过一次野外露营,去的地方没有信号,要“失联”十天。Anna原先并不想去,在蒋妍的劝说下才参加。“我希望她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没信号我也不担心,老师都在,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快乐教育的教学氛围也催生不少华人家庭的补习需求。但这里的课外班远未成气候。

“跟国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里没有学而思这样的大型补习机构。”Jessie说,一部分华人家长就回家自己教,或是上在线补习班。当地家长圈比较出名的有新加坡数学,日本的Kumon公文式教育,澳洲的Excel with us等。

也有及其奢侈的鸡娃方式。据Jessie观察,在奥克兰当地,极少数白人家庭会请一对一私教给孩子补习。更有甚者,为了充分利用各补习班之间的通勤时间,会请老师在车里为孩子补习。

蒋妍身边也有几位热衷鸡娃的朋友。要么给孩子报数学班,要么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报了篮球、美术等课程。除了华人家庭外,蒋妍也听闻当地不少印度家庭非常注重教育,会给孩子报各式培训班。

蒋妍笑称自己是佛系家长。大女儿Anna学习成绩优异,自学能力强,除了前段时间父女俩一起报读的雅思培训班外,她从没有给大女儿报过任何课外补习班。

蒋妍小女儿在奥克兰的牧场。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小女儿原先在国内上过美术、舞蹈等兴趣班,自从搬至新西兰后,课外班也就停掉了。一方面是出于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在蒋妍看来,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这些兴趣班可有可无。“就留了一个斑马思维的网课,想起来就听听。”

陪读签是个坑?

新西兰是为数不多允许陪读签证的国家,政府规定10岁及以下的国际学生必须由其父母中的一方或法定监护人进行陪读,10-18岁可选择陪读。

据蒋妍观察,身边的陪读妈妈们大多会选择利用这段时期提升英语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会做油漆工之类的体力兼职劳动。”

但陪读签证存在诸多限制。

“必须要保证跟孩子同进同出,打工也有一周20小时的限制,且工作时间必须在孩子上学的时间段内。”蒋妍是以小女儿监护人的身份申请陪读签证,在新西兰合法居住,先生则是用旅游签入境新西兰,前不久报了语言班后转成了学生签。

蒋妍发现,身边拿陪读签的家长占少数,“大多数还是工签和学签,即使是陪读签一般也都会想办法转成前两种。”

在Jessie看来,如果家长想利用陪读这段时间提升自己,可以先在国内申请到学校后,拿学生签证和孩子一起赴新,这样可以一边在当地读书,一边照顾孩子,也方便日后移民。

新西兰对国际人才展现出友好姿态。政策规定,如果父母一方在新西兰读博,孩子可免费就读当地公立中小学,且夫妻双方均能在当地工作。

目前,对蒋妍一家来说,签证成为一道难言之隐。她算过一笔账,“大人拿工签或学签过来的家庭,三个孩子的费用抵我们家一个孩子的费用。”

在新西兰生活也不是完全没有烦恼。

尽管一家四口共处的时间增加了,但蒋妍丈夫对当地过于局限的社交圈不甚满意。“他觉得这边太寂寞了,人太少了,他可能更喜欢商业机会多的城市。”

蒋妍一家四口在奥克兰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周620纽币(约合人民币2656元),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每月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里物价挺高的,特别是冬季,蔬菜水果的价格高。”

全球城市生活资源数据分析网站Numbeo数据显示,除去房租外,奥克兰地区一家四口的每月平均支持约为6007纽币,消费水平仅比美国圣何塞低8.2%。

位于奥克兰的Orekei Wharf。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除此之外,蒋妍对新西兰的生活感到满意。她在后院种了蔬菜,喜欢这片土地四季如春的气候,草原牧场一望无际的绿意,蹦跶着螃蟹的海滩和深蓝透彻的海水,手机里装满了出游时记录下的美景。

在新西兰生活了近半年后,蒋妍感受到,这个国家从不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

在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后,不少本地人并不急着读大学,反而是去社会上打工或是gap旅行一年。蒋妍表妹在当地一所大学任教,身边有个外国同事的孩子爱好人体彩绘,他们并不打算让孩子念大学,而是支持孩子以此为职业,并感到骄傲。

蒋妍和先生对Anna的期望,也从最初的目标藤校,转变为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机会的话就去英美,考不上就去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也不错。我希望她快乐一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够了。”

(文中蒋妍、Anna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课本和作业,羊背上的新西兰会成为反卷乌托邦吗?| 小众留学地图④

快乐教育的教学氛围也催生不少华人家庭的补习需求,但这里的课外班远未成气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琼烨

踏上南半球这个岛国前,Jessie对新西兰并无太多了解。“只知道这是个羊背上的国家。”二十多年后,她这样回忆对新西兰的初印象。

Jessie是千禧年之交赴新的那批留学生。彼时,国内自费留学潮盛行已久,她当时报了新东方(NYSE:EDU)托福培训班,“我们那时候就挤在学校礼堂里,大概几百个人,俞敏洪亲自给我们上课。”

Jessie是洛阳人,大学考到北京,学的是关于石油炼制加工中的化工工艺。若是按部就班,毕业之后要么去石化的车间炼油厂上班,要么回老家。Jessie对这两个选择都不满意,摆在眼前的就只剩下出国一条路。“英美费用太高,我们家条件不允许,当时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新西兰的介绍,就决定去这里了。”

当时,新西兰对中国仍实行留学配额制,Jessie记得申请那年,新西兰政府共面向中国颁发了4000张赴新留学签证。她就读的林肯大学,位于新西兰南岛基督城,对这片土地的第一印象就是“牛羊多,人少。”彼时的林肯大学,只有十来个中国留学生。

需求兴起

相比英美澳加等几大热门留学目的国,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并不具备优势。这个国家由南岛、北岛两个大岛、斯图尔特岛及附近一些小岛屿组成,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与澳大利亚隔海相望。

1999年10月,新西兰政府取消了对中国留学生的配额限制,并简化签证手续,留学逐渐升温。新西兰移民局统计数据显示,赴新留学的中国学生从1999年的4000名激增至2003年的2万多名。

机遇也由此浮现。

来新西兰的第二年,Jessie发现学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面孔。新生初到异国,各类生活琐事需要问询和帮助,Jessie向学校申请了学生助教一职,为他们解答各类生活、学习问题。

久而久之,随着需求增长,她顺势组建了基督城华人留学生协会,自2002年起开始为当地华人学生和移民提供付费咨询服务,这也是她之后成立的新西兰四达国际留学移民服务公司的前身。

2004年,Jessie邀请现在的一位合伙人一起加入,两人均为新西兰当地最早一批持牌移民顾问,正式开启新西兰移民业务的办理。目前,公司共有四名持牌移民顾问,分别负责不同业务领域的签证和移民业务。

2016年前后,新西兰迎来低龄留学潮。据Jessie观察,从那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家庭开始举家迁至新西兰。这一趋势和相关政策变化不无关系。

新西兰移民局在2014年时,放宽了国际学生赴新西兰留学的年龄限制,只要年满五岁就可以申请新西兰留学。2016年12月,新西兰政府宣布自第二年5月起,投资移民政策最低投资额将涨至300万新元,此外,投资移民系统将会更注重申请者在商业经验和英语能力的得分。

在新冠疫情前,赴新低龄留学的学生数量处于上涨态势。2019年,在中小学阶段赴新留学的中国家庭超过9000个,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内中考分流也是催化剂之一。在Jessie看来,接近五五开的普职比,让半数学生在初三结束后,被挡在普高门外。于是,在家庭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出国读中学成为一项可行解。

即使在国内有能力读重点高中,也有一部分家庭“卷”累了,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多元的成长学习环境。

蒋妍的大女儿Anna在2020年初来到新西兰,入读基督城一所私立女校。在国内读小学时,Anna成绩优异,常常能考班级前几名。但进入初中后,“她学得很痛苦,尤其是数学。”回忆起来,蒋妍至今都觉得心疼,“初一初二的时候,经常哭。班里50多人,她只排到30多名。”

尽管Anna当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火箭班,但蒋妍丈夫却认为,在国内高考就是挤独木桥,于是决定在升入高中前,将她送至蒋妍表妹所在的新西兰就读。

尊重天性的K13教育

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曾被联合国推崇为“全球中小学最佳典范之一”。基础教育共13年级,小学为1-8年级,高中为9-13年级,大多数学校采用英语教学,少数采用毛利语。

新西兰有三种类型的学校,分别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

公立学校约占九成,由于教学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质量相差并不大。学费也较为低廉,几百至几千纽币不等。国际学生入读不需要考试,仅有极个别优质学校设置了入学面试。

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一学期的费用通常需要两万新币左右。师资是优势,会有意控制国际学生比例,顶尖的学校这一比例通常在10%以下。

为了让Anna有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蒋妍丈夫特地为孩子选了一所位于新西兰基督城的顶尖私立女校,以新西兰本地孩子居多,“没几个中国人,她在那没交到什么朋友。”蒋妍感叹,Anna一度陷入社交困境。

根据新西兰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489万人,亚裔是该国第三大族群,且增长最快,从2013年占比11.8%,五年内增长至15.1%。其中,华人是亚裔中最大族群,数量达24.7万人,占新西兰总人口比重近5%。华人大部分居住在奥克兰地区,比例高达69.1%。

中国学生主要集中在奥克兰地区,其次是惠灵顿和南岛基督城地区。考虑到社交需求,蒋妍将Anna转学至奥克兰一所私立学校,这里的学生来源十分多元,也有不少中国学生,Anna因此结交了几个好朋友。

“印度人、毛利人、中国人、当地白人,各国孩子都能在学校里看到。”甚至附近的一座游乐场,用蒋妍的话来说,像“联合国一样”。

2022年8月,新西兰国境重新开放,蒋妍带着小女儿从国内飞赴新西兰。出于节约费用考虑,小女儿入读的是奥克兰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她现在还小,没必要上私立。”蒋妍认为,“当地大多数华人家庭普遍也是小学上公立,中学才送到私立。”

新西兰小学阶段的课业并不重,甚至没有课本,以运动和探究式学习为主。

“新西兰人非常注重体育。”Jessie说,“他们认为体育强身健体,很多球类运动注重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此外,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essie家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都是两个孩子在课上制作的 ,有烧制的瓦罐、碗和改造精美的牛奶瓶等。

“学校老师会让孩子用真的工具,比如锤头、螺丝钉、刀。中国家长会担心弄伤了怎么办?但实际上我看没一个伤着的,只要给孩子讲明白了,都不会伤到自己,只是家长觉得小孩会受伤。”

蒋妍也对新西兰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孩子天性的理念十分认同。“学校里体育器材特别多,非常尊重孩子玩的天性。”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去学校接小女儿,看到孩子们在体育场练臂力,“那些孩子就像小猴子一样,在那吊来吊去。有个孩子还给我看了手上的老茧,当时给我惊了一下。”

草地和鸽子,摄于奥克兰。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探险精神,也是新西兰教育的一大特色。

蒋妍回忆,大女儿Anna还在基督城时,学校组织过一次野外露营,去的地方没有信号,要“失联”十天。Anna原先并不想去,在蒋妍的劝说下才参加。“我希望她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没信号我也不担心,老师都在,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快乐教育的教学氛围也催生不少华人家庭的补习需求。但这里的课外班远未成气候。

“跟国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里没有学而思这样的大型补习机构。”Jessie说,一部分华人家长就回家自己教,或是上在线补习班。当地家长圈比较出名的有新加坡数学,日本的Kumon公文式教育,澳洲的Excel with us等。

也有及其奢侈的鸡娃方式。据Jessie观察,在奥克兰当地,极少数白人家庭会请一对一私教给孩子补习。更有甚者,为了充分利用各补习班之间的通勤时间,会请老师在车里为孩子补习。

蒋妍身边也有几位热衷鸡娃的朋友。要么给孩子报数学班,要么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报了篮球、美术等课程。除了华人家庭外,蒋妍也听闻当地不少印度家庭非常注重教育,会给孩子报各式培训班。

蒋妍笑称自己是佛系家长。大女儿Anna学习成绩优异,自学能力强,除了前段时间父女俩一起报读的雅思培训班外,她从没有给大女儿报过任何课外补习班。

蒋妍小女儿在奥克兰的牧场。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小女儿原先在国内上过美术、舞蹈等兴趣班,自从搬至新西兰后,课外班也就停掉了。一方面是出于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在蒋妍看来,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这些兴趣班可有可无。“就留了一个斑马思维的网课,想起来就听听。”

陪读签是个坑?

新西兰是为数不多允许陪读签证的国家,政府规定10岁及以下的国际学生必须由其父母中的一方或法定监护人进行陪读,10-18岁可选择陪读。

据蒋妍观察,身边的陪读妈妈们大多会选择利用这段时期提升英语水平,“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会做油漆工之类的体力兼职劳动。”

但陪读签证存在诸多限制。

“必须要保证跟孩子同进同出,打工也有一周20小时的限制,且工作时间必须在孩子上学的时间段内。”蒋妍是以小女儿监护人的身份申请陪读签证,在新西兰合法居住,先生则是用旅游签入境新西兰,前不久报了语言班后转成了学生签。

蒋妍发现,身边拿陪读签的家长占少数,“大多数还是工签和学签,即使是陪读签一般也都会想办法转成前两种。”

在Jessie看来,如果家长想利用陪读这段时间提升自己,可以先在国内申请到学校后,拿学生签证和孩子一起赴新,这样可以一边在当地读书,一边照顾孩子,也方便日后移民。

新西兰对国际人才展现出友好姿态。政策规定,如果父母一方在新西兰读博,孩子可免费就读当地公立中小学,且夫妻双方均能在当地工作。

目前,对蒋妍一家来说,签证成为一道难言之隐。她算过一笔账,“大人拿工签或学签过来的家庭,三个孩子的费用抵我们家一个孩子的费用。”

在新西兰生活也不是完全没有烦恼。

尽管一家四口共处的时间增加了,但蒋妍丈夫对当地过于局限的社交圈不甚满意。“他觉得这边太寂寞了,人太少了,他可能更喜欢商业机会多的城市。”

蒋妍一家四口在奥克兰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周620纽币(约合人民币2656元),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每月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里物价挺高的,特别是冬季,蔬菜水果的价格高。”

全球城市生活资源数据分析网站Numbeo数据显示,除去房租外,奥克兰地区一家四口的每月平均支持约为6007纽币,消费水平仅比美国圣何塞低8.2%。

位于奥克兰的Orekei Wharf。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除此之外,蒋妍对新西兰的生活感到满意。她在后院种了蔬菜,喜欢这片土地四季如春的气候,草原牧场一望无际的绿意,蹦跶着螃蟹的海滩和深蓝透彻的海水,手机里装满了出游时记录下的美景。

在新西兰生活了近半年后,蒋妍感受到,这个国家从不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

在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后,不少本地人并不急着读大学,反而是去社会上打工或是gap旅行一年。蒋妍表妹在当地一所大学任教,身边有个外国同事的孩子爱好人体彩绘,他们并不打算让孩子念大学,而是支持孩子以此为职业,并感到骄傲。

蒋妍和先生对Anna的期望,也从最初的目标藤校,转变为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机会的话就去英美,考不上就去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也不错。我希望她快乐一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够了。”

(文中蒋妍、Anna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