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年跑出550+店,资本都在看好,这个咖啡品类正在爆发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年跑出550+店,资本都在看好,这个咖啡品类正在爆发期?

每一次“咖啡+”的各种组合、探索与突破,都帮助咖啡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让咖啡拥有更为广阔的接受度。

文|咖门

春节就要到了,我们开启年度盘点第一弹:咖啡模式。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2022年,咖啡赛道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不断有新产品、新模式、新品牌涌现,果咖赛道“一路狂奔”,有品牌一年新增了550+门店,获得千万级融资;下沉市场惊喜不断,诞生自己的区域品牌,把咖啡馆开到县城和乡镇。

2023年,哪些咖啡模式不容错过?我们一起来看——

01 果咖赛道爆发,有品牌一年跑出550+店

先上一个结论:过去一年,果咖赛道异军突起,进入一段红利期。

特别是2022年夏季以来,多个定位“鲜果咖啡”的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比如诞生于广东惠州的鲜果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2021年9月成立,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家门店(其中部分正在装修),2022年新增了550多家门店,走进了102个城市,并开出了第一家海外店新加坡店,而且5成以上店面可做到日均出杯400+。

再比如广东的卡瓦尼·咖啡鲜果茶,主打产品包括鲜果咖啡、蔬菜冰美式,客单价12~23元,其中鲜果咖啡的销售占比达七成以上,夏季最高日销900杯+,最高日营业额达2.5万元。

还有甜啦啦旗下的卡小逗,定位鲜果咖啡,产品价格在10~13元,均价11元;吾饮良品也孵化了LOMO鲜果咖啡……

这些品牌,鲜果咖啡产品的占比大多在七成以上,大都主打小店模式,注重年轻化表达,“又潮又好玩”,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

而且上新节奏快,结合时令水果,甚至小众水果,比如油柑、芭乐、刺梨,还有榴莲、牛油果等,都被应用到一杯咖啡里。

快速奔跑的果咖品牌,也受到资本青睐,4月广州的FELICITY ORIGIN完成1000万元A轮融资,11月深圳鲜果咖啡品牌怪物困了获得奈雪的茶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有大品牌入局,以平价果咖为主导,收获资本加持,未来鲜果咖啡的发展潜力巨大。

02 美式5元/杯,咖啡进入“价格内卷”时代

一年多前,上海一个名字叫Cubic Coffee的品牌,推出自带杯美式5元、拿铁10元,开业第一天就爆火。

周围1公里内有Manner、星巴克、瑞幸、Tims等20多家咖啡售卖门店,它依旧可以做到日出杯量过千,在行业内引起不小轰动。

当时,咖啡同行都在讨论:咖啡卖到5元一杯,这种模式能存活吗?

没想到,自此之后,2022年中国咖啡开始了“价格内卷”,全国各个城市涌现出一批平价咖啡品牌,开启了快速发展:

比如有东北幸运咖之称的沈阳干咖人,美式5元、拿铁8元;

无锡的打工人咖啡美式4元、拿铁8元,在华东开出了40+门店;

被称为“长沙性价比之王”的小咖主,美式最低4元,开出了26家门店;

西南“幸运咖”爵渴咖啡,2元/支冰淇淋引流,美式5元,均价10元,目前在西南地区开出70+门店。

2022年,这些品牌被称为“咖啡中的性价比之王”、“咖啡性价比天花板”,以平价策略,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特别是深入下沉市场,为很多小镇青年带来了第一杯咖啡。

与此同时,它们不断打磨供应链、门店效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美式卖到5元/杯,大多数产品在10元以内,主攻下沉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已经开出1800+店。

平价咖啡不断涌现,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培养了更广泛的大众消费习惯,是中国咖啡市场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最高日出1500杯,“工位咖啡”走红成都、深圳

一二线城市咖啡的刚需需求在逐渐形成规模,消费场景也开始走向细分。

过去一年,开在写字楼附近,围绕上班白领的“工位咖啡”,在一二线城市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比如成都的咖啡品牌COFFICE G1,没有手冲,不主推创意咖啡,瞄准白领群体,48元就能得到一个“工位”,以及一杯咖啡。把咖啡馆变成“共享工位”,复购率超30%,COFFICE G1的9家门店基本都能盈利。

深圳的AtoB COFFEE也定位“工位咖啡”,门店均开在写字楼及办公园区,slogan叫“好咖啡,距离工位5分钟”。品牌成立一个月,开出5家门店,单店日出杯量可达400~500杯。

在咖啡氛围较为浓厚、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二线城市,快节奏之下的咖啡刚需不容小觑。

咖啡走向细分是必然趋势,而围绕写字楼里的白领,定位“工位咖啡”的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大受欢迎,也为咖啡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04 “新中式茶咖”席卷全国,有品牌已获得千万级融资

2022年8月,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咖啡,定位“新中式咖啡&茶”,茶咖占比7成,现在已在长沙开出了23家门店。

它是近一年来“新中式茶咖”浪潮的代表品牌。去年,多个小型连锁品牌都以茶咖为主打,茶咖占比3~5成,并相继卖出了茶咖爆款,山茶花、栀子花香型的产品相继出现,甚至还有“能喝出前中后调的香水型咖啡”。

“新中式茶咖”的一大优势,是客群与新茶饮高度重叠,俘获了一大批爱尝鲜、有茶饮消费习惯的年轻人。

全国许多城市都涌现出了茶咖专门店,以茶咖为主打的品牌不断获得融资。

比如“茶咖占比5成以上”的成都加饮Plus In,在一年内分别获得种子轮、天使轮融资,总融资额度达到千万级;2022年12月,成都的茶咖品牌“如此多娇”获得1000万天使轮融资。

大众接受度高,茶饮品牌押注,供应链相对成熟,茶咖已经有品类爆发的基因,但未来能否进入“品类红利期”,还有待市场验证。

05 “煎饼果子咖啡”走红上海,咖啡+开启多样化探索

2022年,每一次咖啡与中式小吃的碰撞,都吸引了极大的关注度和流量热度。

3月,海富民路上有一家“煎饼果子咖啡店”火了,不少网友不惜排队一个多小时,200多个“咖啡+煎饼果子”套餐,有时候不到中午就卖完了;

10月,和府捞面在上海开了一家“卖咖啡的快餐店”,30多元就能在外滩吃饱喝好,吸引了很多行业人的关注;

11月,M Stand在公众号正式发布了“油条烧饼”的内容,开始在早餐时段,在门店供应“咸咖啡+烧饼/油条”的组合。

咖啡打入早餐界、午餐界的消费场景,是咖啡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主要强调咖啡的日常属性和刚性需求。

此外,2022年五一期间,“咖啡+露营”的场景模式在全国大火,咖啡的场景拓展越来越多。

每一次“咖啡+”的各种组合、探索与突破,都帮助咖啡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让咖啡拥有更为广阔的接受度。

结语

回顾过去一年,疫情之中的中国咖啡市场,依然充满活力,跑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首先,新品牌门店更“轻”,多以灵活的小店为主,还出现和健身房、买手店等结合的联营模式,并在经营模式上最大化的增大效率和压缩成本。

其次,平价咖啡快速发展,为下沉市场的咖啡觉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型连锁品牌正在从新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再到县城不断过渡。

最后,咖啡与茶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无论果咖还是茶咖,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新茶饮。

2023年咖啡赛道的“奔跑”已经开启,你还看好哪些模式或品牌?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年跑出550+店,资本都在看好,这个咖啡品类正在爆发期?

每一次“咖啡+”的各种组合、探索与突破,都帮助咖啡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让咖啡拥有更为广阔的接受度。

文|咖门

春节就要到了,我们开启年度盘点第一弹:咖啡模式。

在受到疫情影响的2022年,咖啡赛道反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不断有新产品、新模式、新品牌涌现,果咖赛道“一路狂奔”,有品牌一年新增了550+门店,获得千万级融资;下沉市场惊喜不断,诞生自己的区域品牌,把咖啡馆开到县城和乡镇。

2023年,哪些咖啡模式不容错过?我们一起来看——

01 果咖赛道爆发,有品牌一年跑出550+店

先上一个结论:过去一年,果咖赛道异军突起,进入一段红利期。

特别是2022年夏季以来,多个定位“鲜果咖啡”的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比如诞生于广东惠州的鲜果咖啡品牌“本来不该有”,2021年9月成立,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家门店(其中部分正在装修),2022年新增了550多家门店,走进了102个城市,并开出了第一家海外店新加坡店,而且5成以上店面可做到日均出杯400+。

再比如广东的卡瓦尼·咖啡鲜果茶,主打产品包括鲜果咖啡、蔬菜冰美式,客单价12~23元,其中鲜果咖啡的销售占比达七成以上,夏季最高日销900杯+,最高日营业额达2.5万元。

还有甜啦啦旗下的卡小逗,定位鲜果咖啡,产品价格在10~13元,均价11元;吾饮良品也孵化了LOMO鲜果咖啡……

这些品牌,鲜果咖啡产品的占比大多在七成以上,大都主打小店模式,注重年轻化表达,“又潮又好玩”,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

而且上新节奏快,结合时令水果,甚至小众水果,比如油柑、芭乐、刺梨,还有榴莲、牛油果等,都被应用到一杯咖啡里。

快速奔跑的果咖品牌,也受到资本青睐,4月广州的FELICITY ORIGIN完成1000万元A轮融资,11月深圳鲜果咖啡品牌怪物困了获得奈雪的茶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有大品牌入局,以平价果咖为主导,收获资本加持,未来鲜果咖啡的发展潜力巨大。

02 美式5元/杯,咖啡进入“价格内卷”时代

一年多前,上海一个名字叫Cubic Coffee的品牌,推出自带杯美式5元、拿铁10元,开业第一天就爆火。

周围1公里内有Manner、星巴克、瑞幸、Tims等20多家咖啡售卖门店,它依旧可以做到日出杯量过千,在行业内引起不小轰动。

当时,咖啡同行都在讨论:咖啡卖到5元一杯,这种模式能存活吗?

没想到,自此之后,2022年中国咖啡开始了“价格内卷”,全国各个城市涌现出一批平价咖啡品牌,开启了快速发展:

比如有东北幸运咖之称的沈阳干咖人,美式5元、拿铁8元;

无锡的打工人咖啡美式4元、拿铁8元,在华东开出了40+门店;

被称为“长沙性价比之王”的小咖主,美式最低4元,开出了26家门店;

西南“幸运咖”爵渴咖啡,2元/支冰淇淋引流,美式5元,均价10元,目前在西南地区开出70+门店。

2022年,这些品牌被称为“咖啡中的性价比之王”、“咖啡性价比天花板”,以平价策略,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特别是深入下沉市场,为很多小镇青年带来了第一杯咖啡。

与此同时,它们不断打磨供应链、门店效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美式卖到5元/杯,大多数产品在10元以内,主攻下沉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已经开出1800+店。

平价咖啡不断涌现,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培养了更广泛的大众消费习惯,是中国咖啡市场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最高日出1500杯,“工位咖啡”走红成都、深圳

一二线城市咖啡的刚需需求在逐渐形成规模,消费场景也开始走向细分。

过去一年,开在写字楼附近,围绕上班白领的“工位咖啡”,在一二线城市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比如成都的咖啡品牌COFFICE G1,没有手冲,不主推创意咖啡,瞄准白领群体,48元就能得到一个“工位”,以及一杯咖啡。把咖啡馆变成“共享工位”,复购率超30%,COFFICE G1的9家门店基本都能盈利。

深圳的AtoB COFFEE也定位“工位咖啡”,门店均开在写字楼及办公园区,slogan叫“好咖啡,距离工位5分钟”。品牌成立一个月,开出5家门店,单店日出杯量可达400~500杯。

在咖啡氛围较为浓厚、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二线城市,快节奏之下的咖啡刚需不容小觑。

咖啡走向细分是必然趋势,而围绕写字楼里的白领,定位“工位咖啡”的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大受欢迎,也为咖啡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04 “新中式茶咖”席卷全国,有品牌已获得千万级融资

2022年8月,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咖啡,定位“新中式咖啡&茶”,茶咖占比7成,现在已在长沙开出了23家门店。

它是近一年来“新中式茶咖”浪潮的代表品牌。去年,多个小型连锁品牌都以茶咖为主打,茶咖占比3~5成,并相继卖出了茶咖爆款,山茶花、栀子花香型的产品相继出现,甚至还有“能喝出前中后调的香水型咖啡”。

“新中式茶咖”的一大优势,是客群与新茶饮高度重叠,俘获了一大批爱尝鲜、有茶饮消费习惯的年轻人。

全国许多城市都涌现出了茶咖专门店,以茶咖为主打的品牌不断获得融资。

比如“茶咖占比5成以上”的成都加饮Plus In,在一年内分别获得种子轮、天使轮融资,总融资额度达到千万级;2022年12月,成都的茶咖品牌“如此多娇”获得1000万天使轮融资。

大众接受度高,茶饮品牌押注,供应链相对成熟,茶咖已经有品类爆发的基因,但未来能否进入“品类红利期”,还有待市场验证。

05 “煎饼果子咖啡”走红上海,咖啡+开启多样化探索

2022年,每一次咖啡与中式小吃的碰撞,都吸引了极大的关注度和流量热度。

3月,海富民路上有一家“煎饼果子咖啡店”火了,不少网友不惜排队一个多小时,200多个“咖啡+煎饼果子”套餐,有时候不到中午就卖完了;

10月,和府捞面在上海开了一家“卖咖啡的快餐店”,30多元就能在外滩吃饱喝好,吸引了很多行业人的关注;

11月,M Stand在公众号正式发布了“油条烧饼”的内容,开始在早餐时段,在门店供应“咸咖啡+烧饼/油条”的组合。

咖啡打入早餐界、午餐界的消费场景,是咖啡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主要强调咖啡的日常属性和刚性需求。

此外,2022年五一期间,“咖啡+露营”的场景模式在全国大火,咖啡的场景拓展越来越多。

每一次“咖啡+”的各种组合、探索与突破,都帮助咖啡融入中国人的日常,让咖啡拥有更为广阔的接受度。

结语

回顾过去一年,疫情之中的中国咖啡市场,依然充满活力,跑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首先,新品牌门店更“轻”,多以灵活的小店为主,还出现和健身房、买手店等结合的联营模式,并在经营模式上最大化的增大效率和压缩成本。

其次,平价咖啡快速发展,为下沉市场的咖啡觉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型连锁品牌正在从新一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再到县城不断过渡。

最后,咖啡与茶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无论果咖还是茶咖,发展路径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新茶饮。

2023年咖啡赛道的“奔跑”已经开启,你还看好哪些模式或品牌?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