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换一种视角来解码“三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换一种视角来解码“三体”

原著粉狂喜,但《三体》还有这些可以关心。

文|毒眸

剧版《三体》上线,引爆全网热度。上线1小时,《三体》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就突破了2.5万,打破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三体”“三体原著党狂喜”等词条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

这个热度非常合理,毕竟,它是《三体》。

作为中国现如今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幻IP,《三体》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影响深远。《三体》提炼出的诸多术语如“降维打击”“二向箔”等,为科技、文化传播、企业管理等跨行业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降维打击”更是成为生活里的常用语。

一部科幻作品,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三体》播出第二天,腾讯视频上线了一档知识解读节目《解码三体》,请来二十几位各个领域的大咖们解答这个问题。

嘉宾团不仅有深度参与《三体》IP开发的人,如电视剧《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三体宇宙CEO赵骥龙,还有各个领域的大咖,包括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大观学者施展、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作家马伯庸,以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等。

《三体》作为科幻经典,在文本上具有多义性和解读的开放性。这些嘉宾也都是在某一天突然被《三体》“击中”,进而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对它进行拆解的书迷。

能被这样多维度解码的IP不多,但能这样去解码一个IP的知识节目也很少。《解码三体》为未来的知识节目打了个样——解码一个有丰富解读空间的IP,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做成节目。无论是IP迷还是观望着想入坑的粉丝,都会被吸引而来。

为什么要解码《三体》?

《解码三体》在正式上线前,先公开了一支先导片。这支先导片,让嘉宾们亮相的同时,也是在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解码《三体》?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认为《三体》对中国科幻行业的影响将会绵延数十年甚至百年,“这个影响不亚于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三体》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科幻的理解,它可以是更商业的,它可以是更高大上的,可以是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场合被讨论的。

不仅仅在中国,《三体》在世界科幻领域都有自己的位置。

截至2021年底,《三体》的国内实体和电子书发行量近3000万套,全球输出31个语种,海外实体书销量逾330万册。2015年,《三体》还获得了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而在此前,《三体》已经横扫了国内几乎所有科幻文学相关奖项。

在参与节目的大咖们看来,《三体》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为政治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理论,提供了十分具体而又想象力丰富的场景,因此多个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解读方式。

大观学者施展告诉毒眸,《三体》把很多经典理论设定,还原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情景,读者们可以看到这些可能有些枯燥、学术化的设定,会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展开。

《三体》有足够多面、立体的因素让它被“解码”,对源源不断涌入的新读者来说,这些丰富的元素也需要进一步被“解码”。而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三体》观众来说,这档节目也是一把入门的好钥匙。

据《中国科幻10年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读物销量的67%为《三体》,说是中国科幻的半壁江山并不为过,仍有不少00后乃至05后在成为《三体》迷。

施展还从经济崛起的角度这样解读《三体》的“出圈”:在它火起来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各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大规模展开的过程。在那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着宏大格局的想象力。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让很多在其他国家不足以成型的商业模式,在这里成为可能。但这需要宏大想象力的支撑,而《三体》正是近些年罕见的一个呈现宏大想象力的范本。

与中国经济走势的暗合,让它的影响力绵延至各个领域,也成为文化娱乐从业者们都想要征服的那个最难的挑战者。剧集的上线,也让《三体》来到一个特别适合“解码”的时机。

《三体》的游戏、电影、剧集、动画的开发一直未停止,仍然有不少创作者前赴后继地向前。白一骢就在《解码三体》中透露,剧版《三体》做了七年。剧版《三体》可以在2023年这个节点诞生,是建立在影视基础设施足够发达的条件下。到了这一阶段,国内影视行业终于有了可以还原《三体》这个宏大世界的能力。

影视作品的热播,在舆论场上营造出了热烈讨论三体的气氛,不论是三体迷还是非三体迷,都可以在《解码三体》里得到更多新鲜的、审视这部作品的视角。

知识节目的出圈样本

请来二十几位业界大咖的《解码三体》,并不止有大咖们单向的回答和输出,还有多个领域思想的碰撞和交融。

节目一共有10期,分别从三个角度“叙事学”“未来学”“人文学”来解读《三体》。“叙事学”分析的是《三体》本身的故事、人物及作者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特色;“未来学”会从各个学科的理论角度,拆解《三体》中的科幻设定与脑洞;“人文学”则是试图找到《三体》隐藏在科幻外衣背后的表达。

后续节目的内容,并不都像先导片一样,是学者面对画外的回答。后续内容中,还会呈现一系列的采访和对谈。比如科幻研究者严蓬就采访了电视剧《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从书迷的角度表达了对剧版筹备过程的好奇。科幻作家韩松也和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围绕《三体》的“阅读体验”问题做了充分讨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对这档为“三体迷”准备的节目印象深刻。据他回忆,录制现场沉浸式地打造了一个三体元素十分丰富的场景,比如有概念设计图分散地贴在墙面上。“这个场景非常吸引我,我非常愿意在这样一个三体元素环绕的场景中去讲《三体》,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除了在一个沉浸式的环境里聊《三体》,更令“三体迷”王元卓兴奋的,是与同好们聊一些鲜少被人关注的细节,比如三体人到底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体型才会让信息没有延时、无损耗的传递。

参与过不少对谈节目录制的王元卓,也感受到了不同领域嘉宾“碰撞”的魅力。“比如严蓬老师本身是对科幻的影视和小说创作很有理解的专家,我们每个人从资深的领域去聊,互相都会有启发、有碰撞,我可以从他的视角去了解到他思考的内容,所以参加这个节目对我本身的收获也很大。”

知识节目的“曲高和寡”,一直是其出圈难题。

大部分知识节目是一个宽泛主题的呈现或者讨论,要么是对谈观众,要么是对谈主持人,天然就缺乏了趣味性,单向的互动很难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用简单的镜头和高密度的信息量留住观众。怎么样用丰富的信息量而非情绪去打破圈层,吸引“高知”以外的受众,是每一档知识节目都要试着解决的。

而《解码三体》站在《三体》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节目的讨论点就聚焦于《三体》这个IP,请来的嘉宾都是书迷,书迷自身感兴趣的话题才会在这里延伸讨论。其次,由于与剧版同期上映,剧集与节目之间的“套餐式连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感,追剧的人在看完更新的剧集后,也会被这档解码的节目所吸引。

请来的嘉宾横跨多个领域,形成的碰撞就天然具有看点,许多趣事和犀利的见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比如白一骢聊到跟朋友们聊天,朋友们说“不知道是谁胆子这么大敢拍三体”;戴锦华也会很直接对韩松表示“我阅读这本书没有感觉到快感”。

被“出圈难”的问题所困扰的知识节目,不妨试试《解码三体》相对轻巧的解法。

探讨的主题不必宏大,就聚焦在一个相当细的点,把它作为支点撬动更多的话题。这个点可以是一个IP,也可以只是一个具体的话题。同时,对于本身就有营销困境的知识节目来说,上线时间也至关重要,上得早不如上得巧,和在映影视作品的联动更好的有1+1>2的效果。

在寻找嘉宾时,也不用只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上。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学者们交流,自带碰撞的火花,或许会诞生出许多学者们、节目制作者们乃至读者们都想象不出来的爆点。

对消费一个IP的用户来说,主动去找各种资料,与同好共同解码是常见的动作,这时候如果恰好有一个节目能顺水推舟帮一把,何尝不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市场刚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换一种视角来解码“三体”

原著粉狂喜,但《三体》还有这些可以关心。

文|毒眸

剧版《三体》上线,引爆全网热度。上线1小时,《三体》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就突破了2.5万,打破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三体”“三体原著党狂喜”等词条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榜。

这个热度非常合理,毕竟,它是《三体》。

作为中国现如今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幻IP,《三体》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影响深远。《三体》提炼出的诸多术语如“降维打击”“二向箔”等,为科技、文化传播、企业管理等跨行业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降维打击”更是成为生活里的常用语。

一部科幻作品,为何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三体》播出第二天,腾讯视频上线了一档知识解读节目《解码三体》,请来二十几位各个领域的大咖们解答这个问题。

嘉宾团不仅有深度参与《三体》IP开发的人,如电视剧《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三体宇宙CEO赵骥龙,还有各个领域的大咖,包括科幻作家王晋康、韩松,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大观学者施展、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作家马伯庸,以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等。

《三体》作为科幻经典,在文本上具有多义性和解读的开放性。这些嘉宾也都是在某一天突然被《三体》“击中”,进而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对它进行拆解的书迷。

能被这样多维度解码的IP不多,但能这样去解码一个IP的知识节目也很少。《解码三体》为未来的知识节目打了个样——解码一个有丰富解读空间的IP,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做成节目。无论是IP迷还是观望着想入坑的粉丝,都会被吸引而来。

为什么要解码《三体》?

《解码三体》在正式上线前,先公开了一支先导片。这支先导片,让嘉宾们亮相的同时,也是在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解码《三体》?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认为《三体》对中国科幻行业的影响将会绵延数十年甚至百年,“这个影响不亚于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三体》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科幻的理解,它可以是更商业的,它可以是更高大上的,可以是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场合被讨论的。

不仅仅在中国,《三体》在世界科幻领域都有自己的位置。

截至2021年底,《三体》的国内实体和电子书发行量近3000万套,全球输出31个语种,海外实体书销量逾330万册。2015年,《三体》还获得了科幻文学界最高奖项雨果奖。而在此前,《三体》已经横扫了国内几乎所有科幻文学相关奖项。

在参与节目的大咖们看来,《三体》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为政治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术理论,提供了十分具体而又想象力丰富的场景,因此多个学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解读方式。

大观学者施展告诉毒眸,《三体》把很多经典理论设定,还原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情景,读者们可以看到这些可能有些枯燥、学术化的设定,会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展开。

《三体》有足够多面、立体的因素让它被“解码”,对源源不断涌入的新读者来说,这些丰富的元素也需要进一步被“解码”。而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三体》观众来说,这档节目也是一把入门的好钥匙。

据《中国科幻10年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读物销量的67%为《三体》,说是中国科幻的半壁江山并不为过,仍有不少00后乃至05后在成为《三体》迷。

施展还从经济崛起的角度这样解读《三体》的“出圈”:在它火起来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各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大规模展开的过程。在那个时候,人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着宏大格局的想象力。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让很多在其他国家不足以成型的商业模式,在这里成为可能。但这需要宏大想象力的支撑,而《三体》正是近些年罕见的一个呈现宏大想象力的范本。

与中国经济走势的暗合,让它的影响力绵延至各个领域,也成为文化娱乐从业者们都想要征服的那个最难的挑战者。剧集的上线,也让《三体》来到一个特别适合“解码”的时机。

《三体》的游戏、电影、剧集、动画的开发一直未停止,仍然有不少创作者前赴后继地向前。白一骢就在《解码三体》中透露,剧版《三体》做了七年。剧版《三体》可以在2023年这个节点诞生,是建立在影视基础设施足够发达的条件下。到了这一阶段,国内影视行业终于有了可以还原《三体》这个宏大世界的能力。

影视作品的热播,在舆论场上营造出了热烈讨论三体的气氛,不论是三体迷还是非三体迷,都可以在《解码三体》里得到更多新鲜的、审视这部作品的视角。

知识节目的出圈样本

请来二十几位业界大咖的《解码三体》,并不止有大咖们单向的回答和输出,还有多个领域思想的碰撞和交融。

节目一共有10期,分别从三个角度“叙事学”“未来学”“人文学”来解读《三体》。“叙事学”分析的是《三体》本身的故事、人物及作者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特色;“未来学”会从各个学科的理论角度,拆解《三体》中的科幻设定与脑洞;“人文学”则是试图找到《三体》隐藏在科幻外衣背后的表达。

后续节目的内容,并不都像先导片一样,是学者面对画外的回答。后续内容中,还会呈现一系列的采访和对谈。比如科幻研究者严蓬就采访了电视剧《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从书迷的角度表达了对剧版筹备过程的好奇。科幻作家韩松也和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围绕《三体》的“阅读体验”问题做了充分讨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对这档为“三体迷”准备的节目印象深刻。据他回忆,录制现场沉浸式地打造了一个三体元素十分丰富的场景,比如有概念设计图分散地贴在墙面上。“这个场景非常吸引我,我非常愿意在这样一个三体元素环绕的场景中去讲《三体》,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除了在一个沉浸式的环境里聊《三体》,更令“三体迷”王元卓兴奋的,是与同好们聊一些鲜少被人关注的细节,比如三体人到底长什么样,什么样的体型才会让信息没有延时、无损耗的传递。

参与过不少对谈节目录制的王元卓,也感受到了不同领域嘉宾“碰撞”的魅力。“比如严蓬老师本身是对科幻的影视和小说创作很有理解的专家,我们每个人从资深的领域去聊,互相都会有启发、有碰撞,我可以从他的视角去了解到他思考的内容,所以参加这个节目对我本身的收获也很大。”

知识节目的“曲高和寡”,一直是其出圈难题。

大部分知识节目是一个宽泛主题的呈现或者讨论,要么是对谈观众,要么是对谈主持人,天然就缺乏了趣味性,单向的互动很难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用简单的镜头和高密度的信息量留住观众。怎么样用丰富的信息量而非情绪去打破圈层,吸引“高知”以外的受众,是每一档知识节目都要试着解决的。

而《解码三体》站在《三体》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节目的讨论点就聚焦于《三体》这个IP,请来的嘉宾都是书迷,书迷自身感兴趣的话题才会在这里延伸讨论。其次,由于与剧版同期上映,剧集与节目之间的“套餐式连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感,追剧的人在看完更新的剧集后,也会被这档解码的节目所吸引。

请来的嘉宾横跨多个领域,形成的碰撞就天然具有看点,许多趣事和犀利的见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出来。比如白一骢聊到跟朋友们聊天,朋友们说“不知道是谁胆子这么大敢拍三体”;戴锦华也会很直接对韩松表示“我阅读这本书没有感觉到快感”。

被“出圈难”的问题所困扰的知识节目,不妨试试《解码三体》相对轻巧的解法。

探讨的主题不必宏大,就聚焦在一个相当细的点,把它作为支点撬动更多的话题。这个点可以是一个IP,也可以只是一个具体的话题。同时,对于本身就有营销困境的知识节目来说,上线时间也至关重要,上得早不如上得巧,和在映影视作品的联动更好的有1+1>2的效果。

在寻找嘉宾时,也不用只局限在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上。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学者们交流,自带碰撞的火花,或许会诞生出许多学者们、节目制作者们乃至读者们都想象不出来的爆点。

对消费一个IP的用户来说,主动去找各种资料,与同好共同解码是常见的动作,这时候如果恰好有一个节目能顺水推舟帮一把,何尝不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市场刚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