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知乎这座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知乎这座城

读懂了知乎这座城,也就读懂了趋势。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曾是《IT经理世界》的媒体班底之一,这本期刊为中国互联网输送了不少转型人才,比如「小饭桌」的李黎、「钛媒体」的刘湘民、「极客公园」的张鹏、「创新工场」的王超等,与同事不同的是,周源在做记者之前,是一名写程序的工程师。

这种理科思维不见得能够给他的记者生涯带来多大帮助,但在融会贯通之后,则成就了知乎相对离群索居的产品气质及其独有价值: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知乎已是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在百度今年第二季度掉了超过20个亿的收入这件事情上,知乎堪称居功至伟——之一,而知乎的社区形态,又存在可塑性极高的应用变量,就像「西进时代」的美国,一旦沙漠中央有了城市拔地而起,自由的人口和顺势的商业将哺育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创业后的周源也在一篇自述中,如此描述他在十年前孤身抵达的北京:「虽然这里有糟糕的天气,最不友好的房价和饮食,但就像保罗·格雷厄姆说的——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激发着某种雄心——它暗示了一种冒险精神。这里的咖啡馆、学校和地铁里年轻人交谈的话题都传递着一种信息:你应该有所行动。很多创业者,被这种气息吸引而来,在这里让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发生。」

知乎这座城市也是一样,在扩张和变化的过程中,它需要克服包括秩序和制度在内的很多麻烦,但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承担公众的期待和理想,用知识连接人和人的关系乃至一个可交易的服务市场。

知识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简单来讲,图书出版和售票讲座都是知识的传统变现方式,并无突兀之处。只是互联网将媒介变得数字化之后,付费行为亦遭到重写。

所以长期以来都有「愿意花费上万元买电脑,却不愿支付几块钱买软件」的消费窘境,与工业价值相比,智力价值不被认可,使得互联网无法养活「个体户」。

App Store的伟大,就在于它借助强大的用户覆盖能力(iPhone的销量)制定了行业准则,在8年时间里总计向1300万名开发者分成500亿美元,功德无量。

这是iOS应用「Dash」的独立开发者公布的2014年收入

周源曾经回忆他在2008年参加苹果Mac World的情形,「乔布斯就是超级明星,一个人,一场演讲,几万人来看他,每个手势都能引起台下的尖叫」,这就是构建者的力量。

2013年,知乎众筹出版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登上亚马逊中国的畅销榜榜首,这是知乎首次试图证明它的内容具有付费价值。

就在人皆揣测知乎是否会进军出版业时,它突然又慢了下来,直到三年后才又启动了数字图书的线上商店计划。

周源在很多事情上,都呈现出这种工程师式的谨慎,写了程序之后很快的放出来运行测试,但是距离能够大规模商用,中间会有大量的隐形论证工作要做。

只是慢的时候可以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到了该快的时候,它所需要的则是对市场复制要求极高的执行力。

比如「知乎Live」,这款提供实时问答服务的知识社群产品,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开展了五百多场,平均每天两场,人均付费也超过五十元,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这种基于知识而非情报(炒股)的大规模持续付费场景,相当少见。

周源骄傲于他也能够扮演构建者的角色,那些参与「知乎Live」的知识分享者,平均时薪超过一万元,这种赤裸裸的数字,要比任何修饰都更加直白的验证了知识确实可以卖出相对应的「市场价」。

也有人说,是互联网巨头的布局,造就了支付通道的便利性,用户的「不自觉」实际上是可以借助基础设施的完善来解决掉的,用抢红包攒下的微信零钱去向一名欣赏已久的意见领袖赞赏,流程十分顺畅。

或许是和腾讯及搜狗的投资有关,抑或知识经济的起航机会委实不容错过,在步入2016年之后,知乎这座城市的建设效率陡然加快。周源以前说社区不同于游戏和电商,它的成熟周期会长上许多。而在历经克制之后,当工匠、商贾和手艺人们都已驻扎下来,集市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

美国社会学家乐观的认为知识的共享会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有力工具,其中不乏MOOC这种教育平权的产品,也包括Quora这类连接高质量人群的社交平台。知识就像车轮,只有连接之后,才能起到载人运货的作用。

而在中国,有人说得更加耿直:「在一个青年精英不断涌入的高物价、高房价的城市里,如果没有高智商、高能力就会被驱逐。时间珍贵,只用来留给和聪明人打交道的愉悦感。」

读懂了知乎这座城,也就读懂了趋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知乎

3.7k
  • “知乎AI先行者沙龙”上海站:大咖齐聚共话产业新篇章
  • 知乎-W(02390.HK):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11.383亿元 同比增长2.2%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知乎这座城

读懂了知乎这座城,也就读懂了趋势。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曾是《IT经理世界》的媒体班底之一,这本期刊为中国互联网输送了不少转型人才,比如「小饭桌」的李黎、「钛媒体」的刘湘民、「极客公园」的张鹏、「创新工场」的王超等,与同事不同的是,周源在做记者之前,是一名写程序的工程师。

这种理科思维不见得能够给他的记者生涯带来多大帮助,但在融会贯通之后,则成就了知乎相对离群索居的产品气质及其独有价值:

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知乎已是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在百度今年第二季度掉了超过20个亿的收入这件事情上,知乎堪称居功至伟——之一,而知乎的社区形态,又存在可塑性极高的应用变量,就像「西进时代」的美国,一旦沙漠中央有了城市拔地而起,自由的人口和顺势的商业将哺育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创业后的周源也在一篇自述中,如此描述他在十年前孤身抵达的北京:「虽然这里有糟糕的天气,最不友好的房价和饮食,但就像保罗·格雷厄姆说的——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激发着某种雄心——它暗示了一种冒险精神。这里的咖啡馆、学校和地铁里年轻人交谈的话题都传递着一种信息:你应该有所行动。很多创业者,被这种气息吸引而来,在这里让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发生。」

知乎这座城市也是一样,在扩张和变化的过程中,它需要克服包括秩序和制度在内的很多麻烦,但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承担公众的期待和理想,用知识连接人和人的关系乃至一个可交易的服务市场。

知识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简单来讲,图书出版和售票讲座都是知识的传统变现方式,并无突兀之处。只是互联网将媒介变得数字化之后,付费行为亦遭到重写。

所以长期以来都有「愿意花费上万元买电脑,却不愿支付几块钱买软件」的消费窘境,与工业价值相比,智力价值不被认可,使得互联网无法养活「个体户」。

App Store的伟大,就在于它借助强大的用户覆盖能力(iPhone的销量)制定了行业准则,在8年时间里总计向1300万名开发者分成500亿美元,功德无量。

这是iOS应用「Dash」的独立开发者公布的2014年收入

周源曾经回忆他在2008年参加苹果Mac World的情形,「乔布斯就是超级明星,一个人,一场演讲,几万人来看他,每个手势都能引起台下的尖叫」,这就是构建者的力量。

2013年,知乎众筹出版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登上亚马逊中国的畅销榜榜首,这是知乎首次试图证明它的内容具有付费价值。

就在人皆揣测知乎是否会进军出版业时,它突然又慢了下来,直到三年后才又启动了数字图书的线上商店计划。

周源在很多事情上,都呈现出这种工程师式的谨慎,写了程序之后很快的放出来运行测试,但是距离能够大规模商用,中间会有大量的隐形论证工作要做。

只是慢的时候可以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到了该快的时候,它所需要的则是对市场复制要求极高的执行力。

比如「知乎Live」,这款提供实时问答服务的知识社群产品,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开展了五百多场,平均每天两场,人均付费也超过五十元,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上,这种基于知识而非情报(炒股)的大规模持续付费场景,相当少见。

周源骄傲于他也能够扮演构建者的角色,那些参与「知乎Live」的知识分享者,平均时薪超过一万元,这种赤裸裸的数字,要比任何修饰都更加直白的验证了知识确实可以卖出相对应的「市场价」。

也有人说,是互联网巨头的布局,造就了支付通道的便利性,用户的「不自觉」实际上是可以借助基础设施的完善来解决掉的,用抢红包攒下的微信零钱去向一名欣赏已久的意见领袖赞赏,流程十分顺畅。

或许是和腾讯及搜狗的投资有关,抑或知识经济的起航机会委实不容错过,在步入2016年之后,知乎这座城市的建设效率陡然加快。周源以前说社区不同于游戏和电商,它的成熟周期会长上许多。而在历经克制之后,当工匠、商贾和手艺人们都已驻扎下来,集市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

美国社会学家乐观的认为知识的共享会是打破阶级固化的有力工具,其中不乏MOOC这种教育平权的产品,也包括Quora这类连接高质量人群的社交平台。知识就像车轮,只有连接之后,才能起到载人运货的作用。

而在中国,有人说得更加耿直:「在一个青年精英不断涌入的高物价、高房价的城市里,如果没有高智商、高能力就会被驱逐。时间珍贵,只用来留给和聪明人打交道的愉悦感。」

读懂了知乎这座城,也就读懂了趋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