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流浪地球2》票房不如《满江红》,从人口流动数据看电影市场的新动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流浪地球2》票房不如《满江红》,从人口流动数据看电影市场的新动向

一个城市越是不发达,人们越是更会去看《满江红》。

2023年1月22日,上海,市民来到电影院观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沁 (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23年春节档,《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7部影片收获了67.58亿元票房,1.29亿观影人次,均比起2022年有明显上升。但2023年的好成绩也只是至今以来的春节档第二名——2021年,共有78.22亿票房,共1.6亿人次,这才是我国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的第一名。

疫情快速过峰,为什么春节档票房还没能赶上2021年呢?我们的经济复苏情况到底怎么样?使用全国一万多家电影院分厅分场分影片的实时数据(感谢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杨阳提供相关数据),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

供给侧:消失的影院,减少的场次

上图显示了从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月28日每天营业的影院数量。

2019年春节档期,中国的影院数量为10300家,这个数量持续上升,到2020年初,营业影院达到了10900家。

在2020年初的疫情一直到2020年7月全国逐渐恢复影院营业,中国的电影院数量并未出现显著减少,在2020年10月左右,开业影院就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约为10700家,仅比疫情前高点减少200家。

2021年后,营业影院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的大年初一,营业影院数量达到了11200家。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到2021年5月底,其中2021年5月1日,是全国营业影院数量的高峰,有11353家影院同时营业。

从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各地疫情接踵而至。先是2021年的张家界疫情、江苏疫情、西安疫情,再到2022年初的天津、安阳疫情,全国影院数量不断受到疫情影响,但并未出现显著下跌。2022年大年初一时,全国营业影院依然有11305家,与2021年基本持平。

然后,奥密克戎来了。2022年3-6月,中国的营业影院数量大幅减少,最低仅剩6000家,40%的影院处于关闭状态。2022年7月,疫情暂时消失,此时的营业影院数量仅剩下了10000家。

有1000多家影院,熬过了2020年上半年长达半年的关闭,却在2022年消失了。

2022年下半年,疫情再度出现,营业影院数量再次下跌。2022年11月30日,全国只剩5188家影院在营业,大约只有高峰时期的一半。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亲身经历过。疫情管控全面放开,进入2023年,在一个月左右的疫情快速过峰后,中国基本上所有地区的营业影院数量都恢复到了2022年下半年的高点。但在2023年大年初一,中国的营业影院数量也仅有10463家。
图片
上图列出了从2017到2023年(2020除外)历年春节档从大年初一到初六营业过的影院数量,可以看到2023年的营业影院数量为10488家,比2021年的11240家,少6.7%


上图画出了2023年春节档相对于2021年春节档的开业影院数量和观影人次的变化对数值。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相关,全国300多个数据完整的城市中,有210个,近70%的城市相比于2021年出现了开业影院和观影人次的双双下降

不难发现,上图中仍然有48个城市在电影院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观影人次下降,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时长,要远超2021年。2023年占据市场主要地位的两部电影,《满江红》长159分钟,《流浪地球2》长173分钟。而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时长136分钟,《你好,李焕英》时长128分钟。2023年的平均时长,要比2022高出25%,这直接会造成电影场次减少四分之一。

上图可以看到,当我们将不同城市的场次和人次变化放在一张散点图中后,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变得更高了,全国有300个城市,同时出现了场次和人次的下降

影院消失,场次减少。

供给侧的减少,是中国2023年春节档票房低于2021年最主要原因。

需求侧:人口大回流

但是,即便在同样影院、同样场次的情况下,计算场均观影人次,2023年春节档的场均人次为50人,依旧落后于2021年春节档的场均人次55.6人。这个下降来自哪里?

人口流动,是另一项重要原因。

下图列出了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在2019、2021、2022和2023年春节前20天的人口流动情况。

来自百度迁徙指数,低于0表示人口的净流出。

 

可以看到,2023年春节迁徙,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都出现了大幅度人口流出,程度基本与2019年一致,其中深圳的流出程度更是超过2019年。他们的共同点是——2023年春节前的人口流出,全部远超2021年

这意味着在2023年春节时,几个一线城市,正处在实时人口远少于2021年的状态,从而给这些城市带来更低的经济活动状态。

从另一项来自百度地图的“百度市内出行强度”指数也可以看到以下四张图——一线城市除了广州以外,其他三座城市2023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到初八(由于初七、初八是周六周日,许多人选择在这两天继续请假休闲,因此在图中纳入)的出行强度指数,都要远低于2021年的数值。

从一线城市流出的人口,自然带走了在这些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程度,这些活跃并未消失,而是重新分配在了中国大地上。下图列出了河南信阳、河南周口、安徽阜阳和广东清远几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城市在近几年春节间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四个城市2023年的市内出行强度,都要远高于2021年、2022年。许多2020、2021、2022年未能回乡的人们,终于在癸卯年春节回到了故乡。一线城市今年的春节或许有些冷清,换来的是人口流出城市在春节期间重归繁荣。

阔别三年的人口流动,同样也使得中国的电影票房重新分配。下图将2023年相对于2021年多流出的人口比例与2023年相对于2021年的观影人次变化放在一张图中。

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左下角的深圳、东莞、中山、苏州、佛山等,在2023年人口相对2021年大幅度流出的同时,观影人次也同比显著下降了。

人们从影院密集的大城市,流向没有那么多影院的小城市或村镇,这构成了需求侧的流动和总量降低。这是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落后于2021年的第二个原因。

空间结构:下沉,才能赢在春节档

即便考虑到供给侧的减少和需求侧的流动,控制住影院、场次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影响,2023年的观影人次,仍然及不上2021年。比如在上一张散点图中,第四象限有许多城市,虽然在2023年相比2021年有了更多人口流入,观影场次却依旧更低。

从2021年到2023年,到底还有哪些变化,使得人们踏入电影院的次数减少了呢?

答案是:电影本身。

今年的春节档,有一项争论几乎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所有的自媒体、朋友圈,大家都说《流浪地球2》的质量要远好于《满江红》,可是《流浪地球2》在票房上领先《满江红》的时间却只持续了一天。从大年初二开始,《满江红》的场次、票房均持续领先《流浪地球2》,其差距已经累计了近7亿元。

这是为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计算了每个城市《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在大年初一到初六之间的观影人次之比,并使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LASSO方法,看看哪些人口方面的指标,能够最好的解释每个城市观看《流浪地球2》的人次多于/少于《满江红》的程度。


这四项指标和观影人次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下面的每一张图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城市,横坐标代表四项指标中的一项,纵坐标代表这个城市《流浪地球2》观影人次高于《满江红》的程度:

可以看到,每一个指标都与各地区的观影人次差异有着很强的线性关系。这四个指标放在一块儿,可以解释观影人次差异在不同城市方差的60%

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年轻未婚男性更多、男性比女性多的幅度更多、60-64岁老年妇女更少,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倾向于去看《流浪地球2》。反之,则会选择看《满江红》。

而在上图中,特异性指标最强的一项,却并不是这些人口画像变量,而是“有洗澡设备的家庭户占总家庭户的比例”这一指标,这一项指标就可以解释观影人次差异的40%——所有洗澡设备占比不足90%的城市,全部选择了更多观看《满江红》;只有90%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洗澡设备时,这个城市才有可能更多地去看《流浪地球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流浪地球2》对于有洗澡设备的观众有着独特吸引力吗?

当然不是。

家庭内洗澡设备的普及,正是每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注脚之一。包括人均GDP,人均教育年限、城市化率等一系列指标,都与“有洗澡设备占比”这一指标指向了同样的结论——一个城市越是不发达,人们越是更会去看《满江红》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种说法很流行,“在农村陪爸爸妈妈看《满江红》,回城后再看《流浪地球2》”,这与我们算出的两部电影的观影人群画像和城市画像,恰好吻合。

接下来,我们将2019年到2023年一共21部春节档电影(删除了熊出没系列、喜羊羊系列、小虎墩等面向儿童的影片)一起放进模型中,计算每一部电影的城市发达程度和观影人次之间的关系,并以2019年的《流浪地球》作为基准,结果如下:

上表右列的数字表示一部电影相对于《流浪地球》更偏向发达地区观众的程度。这个数字大于0时,说明更发达的地区相比《流浪地球》会更喜欢这部电影;数字小于0时,意思相反,说明更不发达的地区相比《流浪地球》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从上表可以看到,《流浪地球2》的结果是0.077258,意味着比起《流浪地球》第一部,第二部电影可能需要更高的观影门槛,因此更受到发达地区观众的青睐。

而《满江红》的系数是-0.86646,是近几年来的春节档中第三受到欠发达地区观众青睐的电影。

在这份榜单上,而最受到欠发达地区观众青睐的前两名电影分别是《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他们正是2021年春节档的两部最主要的影片,也是至今以来,在春节档中获得了最高观影人次的第一名与第二名(《长津湖之水门桥》、《流浪地球》等影片在春节档内的票房并不算最高,他们主要依靠春节后的延续票房获得了较高总票房)

因此,当我们解答了《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的票房问题后,也同时得到了2023年春节档票房不如2021年的最重要原因——下沉

当电影的观众只有发达地区的那几个市中心辖区时,电影的叫好和叫座是统一的。但中国的影院建设已经遍布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县,此时叫座的电影,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一定是最下沉,最受到欠发达地区居民欢迎的电影。

而2023年春节档的这两部电影,在“下沉”这点上,离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与《你好,李焕英》还有一些差距。例如《流浪地球2》,虽然在很多发达地区人口大量流出的情况下,依旧创下观影人次记录和“自来水”,但同时也造成了欠发达地区在2023年的观影人次大幅低于2021年,总票房也就和2021年出现了差距。

写在最后

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档,我们看到的春节档票房距离预期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还落后于2021年。

但是,这些差距并非是经济活力还未完全恢复导致的。

在2022年接连不断的疫情和封控中,供给端大量凋亡,是导致票房不达预期最重要的原因。供给端不足带来的消费上升不够,不仅仅出现在电影上,在餐饮上亦是如此。

春节期间,许多商场一些餐馆已经关门大吉,而另一些顾客大排长龙。但供给端的不足非一日之寒所致,其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

2020-2022年三年的人口流动大量减少,以及2022年底的疫情快速过峰,造成2023年发达城市人口在春节前夕人口快速流出,全国所有城市的人口净流出/流入人数不仅已经超过了疫情三年,更已经超过2019年。这样的超预期人口流动,使得消费从高消费/消费密集地区向低消费/消费稀疏地区转移,是总票房减少的第二个原因。

春节档主流电影本身内容的下沉度不够,造成许多欠发达地区虽然有比2021年更多的出行流量、餐饮销售,但却没能获得比2021年更高的电影票房,是总票房不及2021第三个原因。将供给和需求在合适的维度上匹配起来,对电影来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矛盾。当发达城市的人们高呼电影酣畅淋漓、暗线烧脑、细节颇多时,这部电影可能已经失去了那些洗澡设备拥有率在90%以下地区的观众。

这不是电影的错,当然也不是观众的错,中国的现实正是如此复杂。接受现实的复杂度,接受人们需求有着极大差异,将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做出当下更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城市数据团”。界面新闻获授权刊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流浪地球2》票房不如《满江红》,从人口流动数据看电影市场的新动向

一个城市越是不发达,人们越是更会去看《满江红》。

2023年1月22日,上海,市民来到电影院观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陈沁 (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23年春节档,《满江红》、《流浪地球2》等7部影片收获了67.58亿元票房,1.29亿观影人次,均比起2022年有明显上升。但2023年的好成绩也只是至今以来的春节档第二名——2021年,共有78.22亿票房,共1.6亿人次,这才是我国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的第一名。

疫情快速过峰,为什么春节档票房还没能赶上2021年呢?我们的经济复苏情况到底怎么样?使用全国一万多家电影院分厅分场分影片的实时数据(感谢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杨阳提供相关数据),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

供给侧:消失的影院,减少的场次

上图显示了从2019年1月1日到2023年1月28日每天营业的影院数量。

2019年春节档期,中国的影院数量为10300家,这个数量持续上升,到2020年初,营业影院达到了10900家。

在2020年初的疫情一直到2020年7月全国逐渐恢复影院营业,中国的电影院数量并未出现显著减少,在2020年10月左右,开业影院就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约为10700家,仅比疫情前高点减少200家。

2021年后,营业影院数量持续上升,2021年的大年初一,营业影院数量达到了11200家。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到2021年5月底,其中2021年5月1日,是全国营业影院数量的高峰,有11353家影院同时营业。

从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各地疫情接踵而至。先是2021年的张家界疫情、江苏疫情、西安疫情,再到2022年初的天津、安阳疫情,全国影院数量不断受到疫情影响,但并未出现显著下跌。2022年大年初一时,全国营业影院依然有11305家,与2021年基本持平。

然后,奥密克戎来了。2022年3-6月,中国的营业影院数量大幅减少,最低仅剩6000家,40%的影院处于关闭状态。2022年7月,疫情暂时消失,此时的营业影院数量仅剩下了10000家。

有1000多家影院,熬过了2020年上半年长达半年的关闭,却在2022年消失了。

2022年下半年,疫情再度出现,营业影院数量再次下跌。2022年11月30日,全国只剩5188家影院在营业,大约只有高峰时期的一半。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亲身经历过。疫情管控全面放开,进入2023年,在一个月左右的疫情快速过峰后,中国基本上所有地区的营业影院数量都恢复到了2022年下半年的高点。但在2023年大年初一,中国的营业影院数量也仅有10463家。
图片
上图列出了从2017到2023年(2020除外)历年春节档从大年初一到初六营业过的影院数量,可以看到2023年的营业影院数量为10488家,比2021年的11240家,少6.7%


上图画出了2023年春节档相对于2021年春节档的开业影院数量和观影人次的变化对数值。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相关,全国300多个数据完整的城市中,有210个,近70%的城市相比于2021年出现了开业影院和观影人次的双双下降

不难发现,上图中仍然有48个城市在电影院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观影人次下降,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时长,要远超2021年。2023年占据市场主要地位的两部电影,《满江红》长159分钟,《流浪地球2》长173分钟。而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时长136分钟,《你好,李焕英》时长128分钟。2023年的平均时长,要比2022高出25%,这直接会造成电影场次减少四分之一。

上图可以看到,当我们将不同城市的场次和人次变化放在一张散点图中后,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变得更高了,全国有300个城市,同时出现了场次和人次的下降

影院消失,场次减少。

供给侧的减少,是中国2023年春节档票房低于2021年最主要原因。

需求侧:人口大回流

但是,即便在同样影院、同样场次的情况下,计算场均观影人次,2023年春节档的场均人次为50人,依旧落后于2021年春节档的场均人次55.6人。这个下降来自哪里?

人口流动,是另一项重要原因。

下图列出了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在2019、2021、2022和2023年春节前20天的人口流动情况。

来自百度迁徙指数,低于0表示人口的净流出。

 

可以看到,2023年春节迁徙,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都出现了大幅度人口流出,程度基本与2019年一致,其中深圳的流出程度更是超过2019年。他们的共同点是——2023年春节前的人口流出,全部远超2021年

这意味着在2023年春节时,几个一线城市,正处在实时人口远少于2021年的状态,从而给这些城市带来更低的经济活动状态。

从另一项来自百度地图的“百度市内出行强度”指数也可以看到以下四张图——一线城市除了广州以外,其他三座城市2023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到初八(由于初七、初八是周六周日,许多人选择在这两天继续请假休闲,因此在图中纳入)的出行强度指数,都要远低于2021年的数值。

从一线城市流出的人口,自然带走了在这些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程度,这些活跃并未消失,而是重新分配在了中国大地上。下图列出了河南信阳、河南周口、安徽阜阳和广东清远几个典型的人口流出城市在近几年春节间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这四个城市2023年的市内出行强度,都要远高于2021年、2022年。许多2020、2021、2022年未能回乡的人们,终于在癸卯年春节回到了故乡。一线城市今年的春节或许有些冷清,换来的是人口流出城市在春节期间重归繁荣。

阔别三年的人口流动,同样也使得中国的电影票房重新分配。下图将2023年相对于2021年多流出的人口比例与2023年相对于2021年的观影人次变化放在一张图中。

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左下角的深圳、东莞、中山、苏州、佛山等,在2023年人口相对2021年大幅度流出的同时,观影人次也同比显著下降了。

人们从影院密集的大城市,流向没有那么多影院的小城市或村镇,这构成了需求侧的流动和总量降低。这是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落后于2021年的第二个原因。

空间结构:下沉,才能赢在春节档

即便考虑到供给侧的减少和需求侧的流动,控制住影院、场次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影响,2023年的观影人次,仍然及不上2021年。比如在上一张散点图中,第四象限有许多城市,虽然在2023年相比2021年有了更多人口流入,观影场次却依旧更低。

从2021年到2023年,到底还有哪些变化,使得人们踏入电影院的次数减少了呢?

答案是:电影本身。

今年的春节档,有一项争论几乎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所有的自媒体、朋友圈,大家都说《流浪地球2》的质量要远好于《满江红》,可是《流浪地球2》在票房上领先《满江红》的时间却只持续了一天。从大年初二开始,《满江红》的场次、票房均持续领先《流浪地球2》,其差距已经累计了近7亿元。

这是为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计算了每个城市《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在大年初一到初六之间的观影人次之比,并使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LASSO方法,看看哪些人口方面的指标,能够最好的解释每个城市观看《流浪地球2》的人次多于/少于《满江红》的程度。


这四项指标和观影人次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下面的每一张图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城市,横坐标代表四项指标中的一项,纵坐标代表这个城市《流浪地球2》观影人次高于《满江红》的程度:

可以看到,每一个指标都与各地区的观影人次差异有着很强的线性关系。这四个指标放在一块儿,可以解释观影人次差异在不同城市方差的60%

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年轻未婚男性更多、男性比女性多的幅度更多、60-64岁老年妇女更少,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倾向于去看《流浪地球2》。反之,则会选择看《满江红》。

而在上图中,特异性指标最强的一项,却并不是这些人口画像变量,而是“有洗澡设备的家庭户占总家庭户的比例”这一指标,这一项指标就可以解释观影人次差异的40%——所有洗澡设备占比不足90%的城市,全部选择了更多观看《满江红》;只有90%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洗澡设备时,这个城市才有可能更多地去看《流浪地球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流浪地球2》对于有洗澡设备的观众有着独特吸引力吗?

当然不是。

家庭内洗澡设备的普及,正是每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最有代表性的注脚之一。包括人均GDP,人均教育年限、城市化率等一系列指标,都与“有洗澡设备占比”这一指标指向了同样的结论——一个城市越是不发达,人们越是更会去看《满江红》

有意思的是,前阵子有种说法很流行,“在农村陪爸爸妈妈看《满江红》,回城后再看《流浪地球2》”,这与我们算出的两部电影的观影人群画像和城市画像,恰好吻合。

接下来,我们将2019年到2023年一共21部春节档电影(删除了熊出没系列、喜羊羊系列、小虎墩等面向儿童的影片)一起放进模型中,计算每一部电影的城市发达程度和观影人次之间的关系,并以2019年的《流浪地球》作为基准,结果如下:

上表右列的数字表示一部电影相对于《流浪地球》更偏向发达地区观众的程度。这个数字大于0时,说明更发达的地区相比《流浪地球》会更喜欢这部电影;数字小于0时,意思相反,说明更不发达的地区相比《流浪地球》会更喜欢这部电影。

从上表可以看到,《流浪地球2》的结果是0.077258,意味着比起《流浪地球》第一部,第二部电影可能需要更高的观影门槛,因此更受到发达地区观众的青睐。

而《满江红》的系数是-0.86646,是近几年来的春节档中第三受到欠发达地区观众青睐的电影。

在这份榜单上,而最受到欠发达地区观众青睐的前两名电影分别是《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他们正是2021年春节档的两部最主要的影片,也是至今以来,在春节档中获得了最高观影人次的第一名与第二名(《长津湖之水门桥》、《流浪地球》等影片在春节档内的票房并不算最高,他们主要依靠春节后的延续票房获得了较高总票房)

因此,当我们解答了《流浪地球2》与《满江红》的票房问题后,也同时得到了2023年春节档票房不如2021年的最重要原因——下沉

当电影的观众只有发达地区的那几个市中心辖区时,电影的叫好和叫座是统一的。但中国的影院建设已经遍布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县,此时叫座的电影,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一定是最下沉,最受到欠发达地区居民欢迎的电影。

而2023年春节档的这两部电影,在“下沉”这点上,离2021年的《唐人街探案3》与《你好,李焕英》还有一些差距。例如《流浪地球2》,虽然在很多发达地区人口大量流出的情况下,依旧创下观影人次记录和“自来水”,但同时也造成了欠发达地区在2023年的观影人次大幅低于2021年,总票房也就和2021年出现了差距。

写在最后

疫情后的第一个春节档,我们看到的春节档票房距离预期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还落后于2021年。

但是,这些差距并非是经济活力还未完全恢复导致的。

在2022年接连不断的疫情和封控中,供给端大量凋亡,是导致票房不达预期最重要的原因。供给端不足带来的消费上升不够,不仅仅出现在电影上,在餐饮上亦是如此。

春节期间,许多商场一些餐馆已经关门大吉,而另一些顾客大排长龙。但供给端的不足非一日之寒所致,其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

2020-2022年三年的人口流动大量减少,以及2022年底的疫情快速过峰,造成2023年发达城市人口在春节前夕人口快速流出,全国所有城市的人口净流出/流入人数不仅已经超过了疫情三年,更已经超过2019年。这样的超预期人口流动,使得消费从高消费/消费密集地区向低消费/消费稀疏地区转移,是总票房减少的第二个原因。

春节档主流电影本身内容的下沉度不够,造成许多欠发达地区虽然有比2021年更多的出行流量、餐饮销售,但却没能获得比2021年更高的电影票房,是总票房不及2021第三个原因。将供给和需求在合适的维度上匹配起来,对电影来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矛盾。当发达城市的人们高呼电影酣畅淋漓、暗线烧脑、细节颇多时,这部电影可能已经失去了那些洗澡设备拥有率在90%以下地区的观众。

这不是电影的错,当然也不是观众的错,中国的现实正是如此复杂。接受现实的复杂度,接受人们需求有着极大差异,将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做出当下更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首发于作者微信公号“城市数据团”。界面新闻获授权刊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