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理财公司密集上新“混合估值产品”,能否止住规模下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理财公司密集上新“混合估值产品”,能否止住规模下滑?

为避免负债端赎回带来的冲击,理财公司开始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胡颖君

为避免负债端赎回带来的冲击,理财公司开始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近期,包括工银理财、招银理财、浦银理财、兴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陆续推出了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以“稳健、低波动”为卖点,满足低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

沪上某股份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混合估值理财类似“固收+”产品,混合估值即同时使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其中,部分符合条件的持有至到期资产以摊余成本法计量,部分采取交易策略的资产以市值计量,在求稳的前提下把握交易性机会以博取更大的收益空间。

梳理发现,目前发行的多数混合估值法理财的封闭时间,大多集中在1-2年,较少有3年期及以上的产品。

“最近我们都在推含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3年期及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发行端比较难发,客户接受度不高。”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以招银理财发行的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招银理财招瑞稳泰封闭4号”为例,该产品设置了18个月的封闭期,风险等级R2,投资固收类资产不低于80%,其中非标类资产占比0-49%,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3.5%-4%。基本配置盘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部分债权资产使用市价法估值,通过灵活调整久期、波段择时操作来增厚产品收益。

浦银理财近期发行的“悦恒利稳健10号”亦是R2风险产品,封闭期390天,业绩比较基准3.75%-3.95%。配置固收非标资产,债券部分资产80%以上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监管要求定开型产品不能再用摊余成本法计量。但针对满足持有到期且没有活跃市场报价或第三方估值的封闭式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仍可予以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去年11月,债市罕见巨震引发理财赎回负反馈危机,直至2022年12月中旬后,监管引导下债市逐步企稳,理财赎回潮逐步平复,产品净值止跌回升,破净率缓慢下行,与此同时,多家理财公司曾轮番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以挽救理财规模下滑的颓势。不过,从募集金额以及存续规模边际变化情况来看,新发产品申购情绪较弱,理财负债端恢复并不明显。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相关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并不理想,在有披露的数据来看,均低于计划募集规模的30%,甚至部分产品仅有个位数占比。与此同时,四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三季度的28.96万亿下降至四季度的26.65万亿,环比降幅达7.96%,降幅规模超2万亿。

“摊余成本法产品也好,混合估值法产品也好,其实早已有之,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以往银行理财中定开式、开放式产品较多,封闭式产品规模较小,也不是市场主流,而由于债市波动引发理财大量赎回,理财公司开始以摊余成本法为噱头,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申购。

在他看来,混合估值法产品与以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差异并不大,只是展示给客户的净值曲线有差异:摊余成本法产品的净值曲线是没有波动、回撤的一条径直向上的直线,往往7天或10天左右披露净值,而市值法产品则每日披露净值,且收益率随投资标的净值上下波动。

“由于大部分资产采取摊余成本法,所以混合估值法的产品净值曲线看起来更平滑,波动更小,但是客户到手收益差别并不会太大。而且由于债券部分采取完全匹配持有到期策略,只能选择较短久期的债券,反而被迫牺牲部分收益。短期这类产品可能会卖得不错,但中长期来看,收益率不一定会比市值法产品高,竞争力不大,因此不太会取代市值法产品成为主流。”

据廖志明跟踪观察,去年11月赎回潮最严重的时候,全市场存续理财规模下降了约4-5万亿元,这其中国有大行规模缩水较为明显。不过随着债市危机平息,理财规模亦渐趋企稳,部分理财公司规模出现小幅反弹。

亦有市场人士开始担忧2月理财赎回阴霾重现。广发证券固收分析师刘郁指出,2月理财赎回压力或主要来自业绩不达标定开产品的打开。截至2023年2月3日,未来三周,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型理财产品开放规模为1856亿元、1842亿元和1649亿元。也就是说,2月6-19日这两周业绩不达标理财的到期规模较大。

民生证券固收分析师谭逸鸣也表示,2月银行理财仍面临一定赎回压力。从到期分布看,测算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为3487亿元,开放式产品到期规模为2.1万亿元,到期压力有边际缓解,但整体来看压力仍不小。再考虑当前到期兑付产品中业绩不达标产品的占比仍较大,预计2月银行理财赎回压力仍存,待到一季度结束之后,压力或将相应呈现逐步缓释的态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理财公司密集上新“混合估值产品”,能否止住规模下滑?

为避免负债端赎回带来的冲击,理财公司开始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胡颖君

为避免负债端赎回带来的冲击,理财公司开始密集上新“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

近期,包括工银理财、招银理财、浦银理财、兴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陆续推出了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以“稳健、低波动”为卖点,满足低风险偏好的客户需求。

沪上某股份行理财子投资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混合估值理财类似“固收+”产品,混合估值即同时使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其中,部分符合条件的持有至到期资产以摊余成本法计量,部分采取交易策略的资产以市值计量,在求稳的前提下把握交易性机会以博取更大的收益空间。

梳理发现,目前发行的多数混合估值法理财的封闭时间,大多集中在1-2年,较少有3年期及以上的产品。

“最近我们都在推含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3年期及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发行端比较难发,客户接受度不高。”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以招银理财发行的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招银理财招瑞稳泰封闭4号”为例,该产品设置了18个月的封闭期,风险等级R2,投资固收类资产不低于80%,其中非标类资产占比0-49%,业绩比较基准为年化3.5%-4%。基本配置盘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部分债权资产使用市价法估值,通过灵活调整久期、波段择时操作来增厚产品收益。

浦银理财近期发行的“悦恒利稳健10号”亦是R2风险产品,封闭期390天,业绩比较基准3.75%-3.95%。配置固收非标资产,债券部分资产80%以上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2021年末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监管要求定开型产品不能再用摊余成本法计量。但针对满足持有到期且没有活跃市场报价或第三方估值的封闭式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类产品,仍可予以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去年11月,债市罕见巨震引发理财赎回负反馈危机,直至2022年12月中旬后,监管引导下债市逐步企稳,理财赎回潮逐步平复,产品净值止跌回升,破净率缓慢下行,与此同时,多家理财公司曾轮番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以挽救理财规模下滑的颓势。不过,从募集金额以及存续规模边际变化情况来看,新发产品申购情绪较弱,理财负债端恢复并不明显。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相关产品实际募集规模并不理想,在有披露的数据来看,均低于计划募集规模的30%,甚至部分产品仅有个位数占比。与此同时,四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三季度的28.96万亿下降至四季度的26.65万亿,环比降幅达7.96%,降幅规模超2万亿。

“摊余成本法产品也好,混合估值法产品也好,其实早已有之,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以往银行理财中定开式、开放式产品较多,封闭式产品规模较小,也不是市场主流,而由于债市波动引发理财大量赎回,理财公司开始以摊余成本法为噱头,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申购。

在他看来,混合估值法产品与以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差异并不大,只是展示给客户的净值曲线有差异:摊余成本法产品的净值曲线是没有波动、回撤的一条径直向上的直线,往往7天或10天左右披露净值,而市值法产品则每日披露净值,且收益率随投资标的净值上下波动。

“由于大部分资产采取摊余成本法,所以混合估值法的产品净值曲线看起来更平滑,波动更小,但是客户到手收益差别并不会太大。而且由于债券部分采取完全匹配持有到期策略,只能选择较短久期的债券,反而被迫牺牲部分收益。短期这类产品可能会卖得不错,但中长期来看,收益率不一定会比市值法产品高,竞争力不大,因此不太会取代市值法产品成为主流。”

据廖志明跟踪观察,去年11月赎回潮最严重的时候,全市场存续理财规模下降了约4-5万亿元,这其中国有大行规模缩水较为明显。不过随着债市危机平息,理财规模亦渐趋企稳,部分理财公司规模出现小幅反弹。

亦有市场人士开始担忧2月理财赎回阴霾重现。广发证券固收分析师刘郁指出,2月理财赎回压力或主要来自业绩不达标定开产品的打开。截至2023年2月3日,未来三周,业绩不达标的定开型理财产品开放规模为1856亿元、1842亿元和1649亿元。也就是说,2月6-19日这两周业绩不达标理财的到期规模较大。

民生证券固收分析师谭逸鸣也表示,2月银行理财仍面临一定赎回压力。从到期分布看,测算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为3487亿元,开放式产品到期规模为2.1万亿元,到期压力有边际缓解,但整体来看压力仍不小。再考虑当前到期兑付产品中业绩不达标产品的占比仍较大,预计2月银行理财赎回压力仍存,待到一季度结束之后,压力或将相应呈现逐步缓释的态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