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编剧如何用“语误”制造喜剧效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编剧如何用“语误”制造喜剧效果?

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是因为一旦你有了这个心,你会不停的设置类似的笑点,它会转移你的焦点,把你对故事的整体焦点一下子转移到各个局部,从而让你对故事的整体问题视而不见。

作者:刘开建

“语误”是制造喜剧效果的一个常见手法,也是简单易用的手法,但是即便“语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不能任意使用,使用不当不仅不会达到喜剧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语误”的技巧该如何运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语误使用案例

在语言上实现喜剧效果,“语误”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技巧。语误,就是表演者不小心说了错误的词语,而这个错误的词语能够让人产生歧义,瞬间制造喜剧效果。这样的技巧,在相声和小品中运用比较多。比如,赵本山经常在他的小品中使用。

我们来看小品《就差钱》中的一段:

毕福剑:需要的就是唱歌,你,你都能唱谁的歌啊,

田娃:你爱听谁的?

毕福剑:小沈阳的歌你行不?

田娃:那唱不了。

毕福剑:哦,调太高上不去。

田娃:他那太低,压嗓子我。

刘小光:叔,那中国歌我看就别唱了,他使不上劲呢。

赵本山:你这样,咱们来外国的,国际那个三大男高音,施瓦辛格的!

刘小光:不是……那是谁,那是萨马兰奇!

毕福剑:别扯了,这是阿凡达呢!不不不!那是……帕瓦罗蒂!

赵本山:对!跑马地的!来!那个,正经唱啊。

(田娃演唱帕瓦罗蒂经典歌曲《我的太阳》,唱到高音上不去)

田娃:起高了。

毕福剑:没事,别紧张。

(田娃圆满完成高音)

毕福剑:哇!太高了。

刘小光:那个,这回就让我儿子再给,再给毕老师献上一段海螺音!

毕福剑:海螺音?

田娃:毕老师,他说错了,那叫海豚音。

毕福剑:哦,海豚音!

赵本山:对!就俄罗斯的那个,维纳斯唱的那个!

毕福剑:维塔斯!

田娃:维塔斯。

赵本山:冒汗了孩子都,别紧张,都是家里人。

田娃:那个,没有音乐。

刘小光:叔啊,这回把你家DDV还用一下。

赵本山:DVD!还敌敌畏呢!整的吓人倒怪的,还敌敌畏用一下!不活啦!

这一段里连续使用了多达六次语误:施瓦辛格、萨马兰奇、阿凡达、海螺音、维纳斯、DDV.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使用了这么多语误,但是,观众不会觉得突兀,喜剧效果很好。

语误虽然使用上相对简单,但是并不是可以任意使用。那么语误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二、合理化“语误”的发生情境

我们之前提到过,喜剧之所以呈现出喜剧效果,是因为喜剧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性,正是这种不协调性让人发笑,而制造不协调性的正是“错位”。制造好“错位”,才能实现不协调性。但是,“错位”制造起来不容易,而“出位”制造起来容易。出位同样也能达到一种不协调性,但这是一种低级的不协调性,其喜剧效果和错位产生的效果有质的区别。因为制造出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喜剧的人频繁的制造出位,把出位当做错位。比如,让人物阴阳怪气的说话,让人物扭捏作态等等。

我们再强调一遍:

出位与错位之间,相差一个“合理化”。如果把“出位”进行合理化,那么就是一种“错位”。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会让你觉得突兀。

语误也是如此,语误的本质仍然是制造不协调性,但是即便这是个很简单的技巧,仍然要讲究合理性。你说的错误的词语,必须让我觉得你是不经意间说的,而不是装疯卖傻,刻意那么说逗人笑,你必须为你设置的语误制造合理化的情境。

在《就差钱》中的那一段,观众为什么不会因为那么多语误而觉得生硬?

这是因为,那些名词对于赵本山和刘小光在小品中的农民身份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基本不怎么听音乐,所以他们不小心制造了好几处“语误”,你不会觉得突兀,你会觉得好笑,但这又是情理之中,因为他们是农民的身份。我们调整一下,假如在该小品中,刘小光是学校的音乐教师,赵本山是当地的一个有名气的歌手。那么以上的几次语误还能用吗?肯定就不灵了,因为那样使用起来逻辑上是不通的。

苗阜和王声有一段相声叫《满腹经纶》,这段相声核心的梗就是“语误”,通篇都是靠“语误”来撑。苗阜在其中扮演一个不懂装懂,看上去满腹经纶其实脑子一团浆糊的人。于是他总是制造各种知识理解上的错误,于是就闹了笑话,有些观众会觉得可乐。

可是,“语误”不能用作核心的梗,更不能通篇来用,如果用它作为核心,通篇靠它撑,这个作品会显得比较没分量,就好比拿着香菜当主菜一样。一两次,甚至多次使用都没问题,可是如果你通篇都用“语误”,问题就会很大,一是观众会觉得你是在装傻,二是观众会觉得我知道下面你会怎么说,你会故意说错,观众对你的套路已经猜透了,下面说出来就没多大意思了。所以对《满腹经纶》这段相声,有些人会觉得很好笑,可是有些人会觉得这一点都不好笑啊,这人就是不停的故意出错啊。这是因为这段相声的语误都太刻意太多。

三、“语误”使用的注意事项

说到根本上,任何的喜剧技巧都是要制造一种错位,喜剧允许适度的夸张放大,但也必须是在一定的合理性之内。必须是一定程度的合理化,如果没有“合理化”作为约束,那么所有的刻意出位都可以算作喜剧了。没有合理化,观众就会觉得你这东西太刻意,太假。

“语误”的使用同样如此,一定要让其合理化。在喜剧写作中,在“语误”的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语误”必须符合人物逻辑和情境。

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就差钱》,因为赵本山和刘小光都是农民的身份,所以他们会说出那样的语误,但是换成教师和歌手的身份,你就不能使用那几次语误,因为搞音乐的人不可能把帕瓦罗蒂、维塔斯说错,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你的语误,必须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同时也必须符合这个情境。如果人物身份不对,情境不对,那么强行使用“语误”只会让人感觉生硬刻意,而不会让人发笑。

2.“语误”不宜过多使用

“语误”就是一个点缀,它本身就不能作为喜剧作品中的核心,它不能挑大梁。过多的使用语误,会让观众有所察觉,观众会觉得,你这东西就是故意出错嘛,这谁不会说呢?我故意说,也能说出很多错话来,这太没技术含量了嘛。《满腹经纶》其实就有这样的问题,使用了太多的语误,这会显得你太刻意,说相声的人是一直在装傻,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他觉得你的套路我已然都猜到了,没什么新鲜的,所以就觉得比较乏味。

3.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

在小品相声中,语误使用比较多,效果也很好,但是在电影中,就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语误。为什么呢?

因为喜剧电影是靠故事来搞笑,核心是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不停的埋包袱。

如果你使用这种语误之类的小品技巧,让观众发笑了,你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你以为这就是正确写喜剧电影的方法,其实是大错特错。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曾经写小品写舞台剧写相声的编剧,在写的喜剧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小品相声技巧,就单个场景来说,是达到搞笑的目的了,但是这严重割裂了故事,使得故事碎片化,而同时又让人物显得轻浮,脱离了基本的设定。因为你一旦大量使用小品相声技巧写电影,你的目的就是直奔搞笑去的,而不是直奔故事去的,这样你会牺牲人物的逻辑和故事的逻辑,使得最后人物和故事都出现很大的硬伤。

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是因为一旦你有了这个心,你会不停的设置类似的笑点,它会转移你的焦点,把你对故事的整体焦点一下子转移到各个局部,从而让你对故事的整体问题视而不见。这样的喜剧写法,到最后会变成抖机灵。

4.不要使用“性”

因为“性”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禁忌,不管多低级的手法,如果最后的底是“性”,它总能让你发笑。但是这时候,很多人就认为是自己的技巧高超,其实不是,这是因为你触碰了禁忌话题“性”。我们国家的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所以你不能像美国的一些情景喜剧一样,在里面大量使用性笑话,用“性”作为包袱。如果你说,哎呀,咱们国家的人就是保守,如果能使用性作为笑料就好了,我会制造很多笑料。如果你真的没有“性”就制造不了笑果,那说明你靠什么也制造不了笑果。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如此,你和你的七十多岁的父母、8岁的女儿同时守在电视机前看一部剧,这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性笑话,甚至大量的性场面,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这对成长中的孩子真的好吗?在屏幕上,对“性”完全开放,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吧。

因为“语误”使用起来简单,所以很多人会用“语误”来制造一些性的笑话,低俗的段子。再高雅的人可能也有低级的趣味,但是想享受低级趣味也要分场合。在私下里和几个哥们边喝酒边说说荤笑话倒也无伤大雅,可是如果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在座的有很多是你并不熟悉的女性晚辈女性长辈,那么你再说这些荤笑话,把这种方式当成自己的幽默,就真的是有点低级了。

电影中小品中,都应当避免使用“语误”来制造性笑话以达到喜剧效果,这很低级,毕竟电影和小品都是公开的影视作品,不是限制级的片子,必须要考虑对其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影响。比如,某团队曾经在一大型喜剧综艺节目的表演中,让男主裆部正对着女主的头部,镜头从后面直接给到男主的背影,这时候男主大呼:“哟!小嘴挺紧啊!”镜头拉近,女主嘴正咬着男主的手指头。这样的设计就太low了,因为你是在一线卫视,是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节目的。另外,还有一些电影,抖机灵的使用语误制造低俗笑料。比如,“范坚强”、“强奸犯”,这样的效果制造的既廉价又低俗。

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刘开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编剧帮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编剧如何用“语误”制造喜剧效果?

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是因为一旦你有了这个心,你会不停的设置类似的笑点,它会转移你的焦点,把你对故事的整体焦点一下子转移到各个局部,从而让你对故事的整体问题视而不见。

作者:刘开建

“语误”是制造喜剧效果的一个常见手法,也是简单易用的手法,但是即便“语误”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也不能任意使用,使用不当不仅不会达到喜剧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那么,“语误”的技巧该如何运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语误使用案例

在语言上实现喜剧效果,“语误”是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技巧。语误,就是表演者不小心说了错误的词语,而这个错误的词语能够让人产生歧义,瞬间制造喜剧效果。这样的技巧,在相声和小品中运用比较多。比如,赵本山经常在他的小品中使用。

我们来看小品《就差钱》中的一段:

毕福剑:需要的就是唱歌,你,你都能唱谁的歌啊,

田娃:你爱听谁的?

毕福剑:小沈阳的歌你行不?

田娃:那唱不了。

毕福剑:哦,调太高上不去。

田娃:他那太低,压嗓子我。

刘小光:叔,那中国歌我看就别唱了,他使不上劲呢。

赵本山:你这样,咱们来外国的,国际那个三大男高音,施瓦辛格的!

刘小光:不是……那是谁,那是萨马兰奇!

毕福剑:别扯了,这是阿凡达呢!不不不!那是……帕瓦罗蒂!

赵本山:对!跑马地的!来!那个,正经唱啊。

(田娃演唱帕瓦罗蒂经典歌曲《我的太阳》,唱到高音上不去)

田娃:起高了。

毕福剑:没事,别紧张。

(田娃圆满完成高音)

毕福剑:哇!太高了。

刘小光:那个,这回就让我儿子再给,再给毕老师献上一段海螺音!

毕福剑:海螺音?

田娃:毕老师,他说错了,那叫海豚音。

毕福剑:哦,海豚音!

赵本山:对!就俄罗斯的那个,维纳斯唱的那个!

毕福剑:维塔斯!

田娃:维塔斯。

赵本山:冒汗了孩子都,别紧张,都是家里人。

田娃:那个,没有音乐。

刘小光:叔啊,这回把你家DDV还用一下。

赵本山:DVD!还敌敌畏呢!整的吓人倒怪的,还敌敌畏用一下!不活啦!

这一段里连续使用了多达六次语误:施瓦辛格、萨马兰奇、阿凡达、海螺音、维纳斯、DDV.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使用了这么多语误,但是,观众不会觉得突兀,喜剧效果很好。

语误虽然使用上相对简单,但是并不是可以任意使用。那么语误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二、合理化“语误”的发生情境

我们之前提到过,喜剧之所以呈现出喜剧效果,是因为喜剧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性,正是这种不协调性让人发笑,而制造不协调性的正是“错位”。制造好“错位”,才能实现不协调性。但是,“错位”制造起来不容易,而“出位”制造起来容易。出位同样也能达到一种不协调性,但这是一种低级的不协调性,其喜剧效果和错位产生的效果有质的区别。因为制造出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喜剧的人频繁的制造出位,把出位当做错位。比如,让人物阴阳怪气的说话,让人物扭捏作态等等。

我们再强调一遍:

出位与错位之间,相差一个“合理化”。如果把“出位”进行合理化,那么就是一种“错位”。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不会让你觉得突兀。

语误也是如此,语误的本质仍然是制造不协调性,但是即便这是个很简单的技巧,仍然要讲究合理性。你说的错误的词语,必须让我觉得你是不经意间说的,而不是装疯卖傻,刻意那么说逗人笑,你必须为你设置的语误制造合理化的情境。

在《就差钱》中的那一段,观众为什么不会因为那么多语误而觉得生硬?

这是因为,那些名词对于赵本山和刘小光在小品中的农民身份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基本不怎么听音乐,所以他们不小心制造了好几处“语误”,你不会觉得突兀,你会觉得好笑,但这又是情理之中,因为他们是农民的身份。我们调整一下,假如在该小品中,刘小光是学校的音乐教师,赵本山是当地的一个有名气的歌手。那么以上的几次语误还能用吗?肯定就不灵了,因为那样使用起来逻辑上是不通的。

苗阜和王声有一段相声叫《满腹经纶》,这段相声核心的梗就是“语误”,通篇都是靠“语误”来撑。苗阜在其中扮演一个不懂装懂,看上去满腹经纶其实脑子一团浆糊的人。于是他总是制造各种知识理解上的错误,于是就闹了笑话,有些观众会觉得可乐。

可是,“语误”不能用作核心的梗,更不能通篇来用,如果用它作为核心,通篇靠它撑,这个作品会显得比较没分量,就好比拿着香菜当主菜一样。一两次,甚至多次使用都没问题,可是如果你通篇都用“语误”,问题就会很大,一是观众会觉得你是在装傻,二是观众会觉得我知道下面你会怎么说,你会故意说错,观众对你的套路已经猜透了,下面说出来就没多大意思了。所以对《满腹经纶》这段相声,有些人会觉得很好笑,可是有些人会觉得这一点都不好笑啊,这人就是不停的故意出错啊。这是因为这段相声的语误都太刻意太多。

三、“语误”使用的注意事项

说到根本上,任何的喜剧技巧都是要制造一种错位,喜剧允许适度的夸张放大,但也必须是在一定的合理性之内。必须是一定程度的合理化,如果没有“合理化”作为约束,那么所有的刻意出位都可以算作喜剧了。没有合理化,观众就会觉得你这东西太刻意,太假。

“语误”的使用同样如此,一定要让其合理化。在喜剧写作中,在“语误”的使用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语误”必须符合人物逻辑和情境。

前面我们举的例子《就差钱》,因为赵本山和刘小光都是农民的身份,所以他们会说出那样的语误,但是换成教师和歌手的身份,你就不能使用那几次语误,因为搞音乐的人不可能把帕瓦罗蒂、维塔斯说错,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你的语误,必须是符合人物身份的,同时也必须符合这个情境。如果人物身份不对,情境不对,那么强行使用“语误”只会让人感觉生硬刻意,而不会让人发笑。

2.“语误”不宜过多使用

“语误”就是一个点缀,它本身就不能作为喜剧作品中的核心,它不能挑大梁。过多的使用语误,会让观众有所察觉,观众会觉得,你这东西就是故意出错嘛,这谁不会说呢?我故意说,也能说出很多错话来,这太没技术含量了嘛。《满腹经纶》其实就有这样的问题,使用了太多的语误,这会显得你太刻意,说相声的人是一直在装傻,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他觉得你的套路我已然都猜到了,没什么新鲜的,所以就觉得比较乏味。

3.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

在小品相声中,语误使用比较多,效果也很好,但是在电影中,就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语误。为什么呢?

因为喜剧电影是靠故事来搞笑,核心是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不停的埋包袱。

如果你使用这种语误之类的小品技巧,让观众发笑了,你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你以为这就是正确写喜剧电影的方法,其实是大错特错。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曾经写小品写舞台剧写相声的编剧,在写的喜剧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小品相声技巧,就单个场景来说,是达到搞笑的目的了,但是这严重割裂了故事,使得故事碎片化,而同时又让人物显得轻浮,脱离了基本的设定。因为你一旦大量使用小品相声技巧写电影,你的目的就是直奔搞笑去的,而不是直奔故事去的,这样你会牺牲人物的逻辑和故事的逻辑,使得最后人物和故事都出现很大的硬伤。

电影中尽量不用语误,是因为一旦你有了这个心,你会不停的设置类似的笑点,它会转移你的焦点,把你对故事的整体焦点一下子转移到各个局部,从而让你对故事的整体问题视而不见。这样的喜剧写法,到最后会变成抖机灵。

4.不要使用“性”

因为“性”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禁忌,不管多低级的手法,如果最后的底是“性”,它总能让你发笑。但是这时候,很多人就认为是自己的技巧高超,其实不是,这是因为你触碰了禁忌话题“性”。我们国家的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同,所以你不能像美国的一些情景喜剧一样,在里面大量使用性笑话,用“性”作为包袱。如果你说,哎呀,咱们国家的人就是保守,如果能使用性作为笑料就好了,我会制造很多笑料。如果你真的没有“性”就制造不了笑果,那说明你靠什么也制造不了笑果。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文化就是如此,你和你的七十多岁的父母、8岁的女儿同时守在电视机前看一部剧,这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性笑话,甚至大量的性场面,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这对成长中的孩子真的好吗?在屏幕上,对“性”完全开放,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吧。

因为“语误”使用起来简单,所以很多人会用“语误”来制造一些性的笑话,低俗的段子。再高雅的人可能也有低级的趣味,但是想享受低级趣味也要分场合。在私下里和几个哥们边喝酒边说说荤笑话倒也无伤大雅,可是如果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在座的有很多是你并不熟悉的女性晚辈女性长辈,那么你再说这些荤笑话,把这种方式当成自己的幽默,就真的是有点低级了。

电影中小品中,都应当避免使用“语误”来制造性笑话以达到喜剧效果,这很低级,毕竟电影和小品都是公开的影视作品,不是限制级的片子,必须要考虑对其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影响。比如,某团队曾经在一大型喜剧综艺节目的表演中,让男主裆部正对着女主的头部,镜头从后面直接给到男主的背影,这时候男主大呼:“哟!小嘴挺紧啊!”镜头拉近,女主嘴正咬着男主的手指头。这样的设计就太low了,因为你是在一线卫视,是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节目的。另外,还有一些电影,抖机灵的使用语误制造低俗笑料。比如,“范坚强”、“强奸犯”,这样的效果制造的既廉价又低俗。

本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刘开建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编剧帮及作者信息、并保留此版权信息,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