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想做狮门影业的基美,成了吕克·贝松公司的第二股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想做狮门影业的基美,成了吕克·贝松公司的第二股东

高敬东想把基美做成一个国际电影公司,“类似于像狮门或者像欧罗巴,因为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跟他们很近”。

作者:邵乐乐

就在国庆假期前,新三板公司基美影业发布公告称,拟投资6000万欧元(合人民币4.5亿),以每股5.25欧元的价格,认购法国欧罗巴电影公司27.89%的股份。本次投资完成后,基美将成为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将出任欧罗巴电影公司董事。

法国欧罗巴电影公司由全球知名导演吕克 贝松于1999年创立,被视为欧洲商业电影中唯一能与好莱坞媲美的电影公司,历年出品的电影全球票房总和约40亿美金。

为什么入股欧罗巴?

根据报道,基美影业创始人高敬东与欧罗巴创始人、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两人相识于2010年的一场私人晚宴。

从2012年开始,基美就与欧罗巴电影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期间,基美与欧罗巴共同合作了影片《暴力街区》、《超体》、《飓风营救》、《玩命速递》等,均拿到了1.3至2亿不等的票房,构成了基美影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基美影业由批片业务起家,高敬东本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他想把基美做成一个国际电影公司,“类似于像狮门或者像欧罗巴,因为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跟他们很近”,他希望基美出品的电影能够在国际市场得到认可。

高敬东的发展思路是,从协助推广(批片)介入海外制作,再把海外制作经验拿到中国来,独立开发国产电影,再通过国际运作将国产电影推出去。

所以,基美影业一直在努力拓展海外版图。一方面与成熟的电影公司就电影投资、制作展开合作,除了欧罗巴,基美还与演员基努-里维斯、美国独立电影公司Thunder Road、索尼动画、法国Same Player公司等就多部影片签订了合作协议。2015年引进的《小王子》、《精灵旅社2》先后在国内上映,分别取得了1.58 亿和1.2 亿的票房成绩,在同类型影片中排名靠前。

基美影业对海外合作伙伴有清晰的定位,“他们的作品都有商业化的外壳,目的是获取更多观众,但在这个壳里面隐藏着“情怀”。只要是好故事,大家都是接受的。”吕克·贝松及其电影公司恰好符合这种定位,既有基于全球观众的良好口碑,生产了诸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等电影,又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暴力街区》《飓风营救》等商业电影屡创票房佳绩。

另一方面,基美很早就在内容研发上做了业务布局。先后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FUNDAMENTAL FILMS INC.和JIMEI CREATIVE INC.,分别从事影视剧版权和剧本投资业务,位于香港的子公司FF Motion就是此次投资欧罗巴公司的主角。

通过这样的布局,高敬东想从国际合作的从属者变为主导者,他强调基美要掌握剧本开发,对故事和人物要有主导权。“好莱坞的模式是想利用中国的资金、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市场拍美国式电影。我们则刚好反过来,目标就是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拍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

为此,基美还联合广州越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10亿的越秀基美文化产业基金,重点用于华语电影及关联项目的开发制作。

目前来看,基美还没有因为国际业务的娴熟掌握国产影片的命脉,2016年其操刀的国产电影《魔轮》,集结了林心如等知名演员和国际一线特效制作,仅拿到783万票房。2014年制作的《换身男女》至今仍未上映。想要国际经验中国化的基美,还需要经历更多考验。

从批片专业户到合拍片专业户

买买买和投投投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基美发展模式的积极回应。凭借较强的营收能力、全产业链布局、英文片、合拍片和国产片“三管齐下”的发展模式,基美影业不断赢得资本市场的定增。自挂牌新三板以来,基美就处于不差钱的状态,2013年一登陆新三板就融资9000万,仅2015年就进行了三次定增,募集资金超10亿,其融资规模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排名第四。

从营收情况来看,从早期开始,基美就凭借电影协助推广业务,每年都能获得规模稳定扩大的收入,之后不断进行业务的多元化,国际电影版权收入、艺人经纪收入、衍生品收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美对于协助推广的单一依赖。除了今年上半年因为暂无影片上映,处于亏损状态外,基美从2012年营业收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9亿。

从业务线来看,基美自成立以来,相继设立了电影投资、剧本投资及经纪、版权营销、影视宣发、艺人经纪、衍生品等为主要业务的子公司,地点遍及上海、北京、香港、美国,覆盖了投资、制作、宣发、衍生等全产业链内容,因为批片业务还建立了40-50人的地网营销团队,各业务线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联动,又有较为稳定及合理的营收结构。

从发展思路来看,基美很早就确定了英文片、合拍片和国产片“三管齐下”的发展模式。基美自成立以来,就与美国、欧洲等几大电影公司展开了合作,以协助推广、联合出品的方式参与了多部电影在中国的上映,英文片和合拍片构成了基美稳定的收入来源。

自2014年开始,转型已经在稳步地进行。据高敬东的介绍,基美从2009年就开始初步介入到海外制作,2015年基美完成了一部合拍片和两部国产片。2016年,基美还将制作多部英文影片,从剧本研发到人员配置、影片制作、全球销售,都由基美自己来做。

据半年报发布的片单来看,基美宣布与目前全球累计票房已超20 亿美元的美国Thunder Road 影业联手打造科幻动作片《24 小时生存》还未拍摄,该片海外版权已在柏林电影节上完成预售,由好莱坞一线男星伊桑·霍克和中国女星许晴加盟该片。

在基美公布的片单中,中国元素和中国演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冰冰、吴亦凡等演员不再是花瓶或点缀。基美和欧罗巴联合出品的总投资达2亿美金的科幻电影《星际特工》,从创作到制作,首次拥有了对国际大片项目的主控权。

“中国电影和中国工业是一模一样的,引进、学习、模仿,终有一天是要走出去的。现在这个行业不缺资本,怎样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中国电影能够打进西方主流院线,中国电影的制作人会更容易做,因为未来中国电影制作将是向全世界融资的过程,是能够平衡电影投资的。”高敬东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说道。

从资源稳步累积,到小规模跨国合作,基美从电影协助推广切入国际电影市场和电影制作上游,它发展思路代表了不同于万达的中小影视公司国际化的另外一种途径。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想做狮门影业的基美,成了吕克·贝松公司的第二股东

高敬东想把基美做成一个国际电影公司,“类似于像狮门或者像欧罗巴,因为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跟他们很近”。

作者:邵乐乐

就在国庆假期前,新三板公司基美影业发布公告称,拟投资6000万欧元(合人民币4.5亿),以每股5.25欧元的价格,认购法国欧罗巴电影公司27.89%的股份。本次投资完成后,基美将成为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将出任欧罗巴电影公司董事。

法国欧罗巴电影公司由全球知名导演吕克 贝松于1999年创立,被视为欧洲商业电影中唯一能与好莱坞媲美的电影公司,历年出品的电影全球票房总和约40亿美金。

为什么入股欧罗巴?

根据报道,基美影业创始人高敬东与欧罗巴创始人、知名导演吕克·贝松有很好的私人关系。两人相识于2010年的一场私人晚宴。

从2012年开始,基美就与欧罗巴电影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期间,基美与欧罗巴共同合作了影片《暴力街区》、《超体》、《飓风营救》、《玩命速递》等,均拿到了1.3至2亿不等的票房,构成了基美影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基美影业由批片业务起家,高敬东本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他想把基美做成一个国际电影公司,“类似于像狮门或者像欧罗巴,因为说实话我觉得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跟他们很近”,他希望基美出品的电影能够在国际市场得到认可。

高敬东的发展思路是,从协助推广(批片)介入海外制作,再把海外制作经验拿到中国来,独立开发国产电影,再通过国际运作将国产电影推出去。

所以,基美影业一直在努力拓展海外版图。一方面与成熟的电影公司就电影投资、制作展开合作,除了欧罗巴,基美还与演员基努-里维斯、美国独立电影公司Thunder Road、索尼动画、法国Same Player公司等就多部影片签订了合作协议。2015年引进的《小王子》、《精灵旅社2》先后在国内上映,分别取得了1.58 亿和1.2 亿的票房成绩,在同类型影片中排名靠前。

基美影业对海外合作伙伴有清晰的定位,“他们的作品都有商业化的外壳,目的是获取更多观众,但在这个壳里面隐藏着“情怀”。只要是好故事,大家都是接受的。”吕克·贝松及其电影公司恰好符合这种定位,既有基于全球观众的良好口碑,生产了诸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碧海蓝天》等电影,又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暴力街区》《飓风营救》等商业电影屡创票房佳绩。

另一方面,基美很早就在内容研发上做了业务布局。先后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FUNDAMENTAL FILMS INC.和JIMEI CREATIVE INC.,分别从事影视剧版权和剧本投资业务,位于香港的子公司FF Motion就是此次投资欧罗巴公司的主角。

通过这样的布局,高敬东想从国际合作的从属者变为主导者,他强调基美要掌握剧本开发,对故事和人物要有主导权。“好莱坞的模式是想利用中国的资金、中国的元素,中国的市场拍美国式电影。我们则刚好反过来,目标就是要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拍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

为此,基美还联合广州越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10亿的越秀基美文化产业基金,重点用于华语电影及关联项目的开发制作。

目前来看,基美还没有因为国际业务的娴熟掌握国产影片的命脉,2016年其操刀的国产电影《魔轮》,集结了林心如等知名演员和国际一线特效制作,仅拿到783万票房。2014年制作的《换身男女》至今仍未上映。想要国际经验中国化的基美,还需要经历更多考验。

从批片专业户到合拍片专业户

买买买和投投投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基美发展模式的积极回应。凭借较强的营收能力、全产业链布局、英文片、合拍片和国产片“三管齐下”的发展模式,基美影业不断赢得资本市场的定增。自挂牌新三板以来,基美就处于不差钱的状态,2013年一登陆新三板就融资9000万,仅2015年就进行了三次定增,募集资金超10亿,其融资规模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排名第四。

从营收情况来看,从早期开始,基美就凭借电影协助推广业务,每年都能获得规模稳定扩大的收入,之后不断进行业务的多元化,国际电影版权收入、艺人经纪收入、衍生品收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美对于协助推广的单一依赖。除了今年上半年因为暂无影片上映,处于亏损状态外,基美从2012年营业收入处于稳步增长状态,2015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9亿。

从业务线来看,基美自成立以来,相继设立了电影投资、剧本投资及经纪、版权营销、影视宣发、艺人经纪、衍生品等为主要业务的子公司,地点遍及上海、北京、香港、美国,覆盖了投资、制作、宣发、衍生等全产业链内容,因为批片业务还建立了40-50人的地网营销团队,各业务线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联动,又有较为稳定及合理的营收结构。

从发展思路来看,基美很早就确定了英文片、合拍片和国产片“三管齐下”的发展模式。基美自成立以来,就与美国、欧洲等几大电影公司展开了合作,以协助推广、联合出品的方式参与了多部电影在中国的上映,英文片和合拍片构成了基美稳定的收入来源。

自2014年开始,转型已经在稳步地进行。据高敬东的介绍,基美从2009年就开始初步介入到海外制作,2015年基美完成了一部合拍片和两部国产片。2016年,基美还将制作多部英文影片,从剧本研发到人员配置、影片制作、全球销售,都由基美自己来做。

据半年报发布的片单来看,基美宣布与目前全球累计票房已超20 亿美元的美国Thunder Road 影业联手打造科幻动作片《24 小时生存》还未拍摄,该片海外版权已在柏林电影节上完成预售,由好莱坞一线男星伊桑·霍克和中国女星许晴加盟该片。

在基美公布的片单中,中国元素和中国演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冰冰、吴亦凡等演员不再是花瓶或点缀。基美和欧罗巴联合出品的总投资达2亿美金的科幻电影《星际特工》,从创作到制作,首次拥有了对国际大片项目的主控权。

“中国电影和中国工业是一模一样的,引进、学习、模仿,终有一天是要走出去的。现在这个行业不缺资本,怎样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中国电影能够打进西方主流院线,中国电影的制作人会更容易做,因为未来中国电影制作将是向全世界融资的过程,是能够平衡电影投资的。”高敬东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说道。

从资源稳步累积,到小规模跨国合作,基美从电影协助推广切入国际电影市场和电影制作上游,它发展思路代表了不同于万达的中小影视公司国际化的另外一种途径。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