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胡颖君
2月14日,歌斐资产联合招商证券、高伟绅律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桐湾投资、国盛证券、恒生电子、中泰证券等机构,基于对国内100家私募证券基金进行运营管理情况调研,共同发布《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营白皮书》。
“对于私募基金行业而言,一方面是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销售能力,它决定了私募管理机构能够飞多高,但是合规运营、风控能力决定能走多远。”在白皮书发布会现场,招商证券托管部总经理易卫东指出。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数量145048只,管理基金规模达20.03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续数量达92604只,存续规模5.56万亿元。
白皮书指出,对比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情况看,国内私募证券市场在基金运营、治理结构和系统建设上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营方面,国内机构通常使用外包服务机构,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大部分的投资策略相对单一,例如股票多头策略占绝大多数,场外衍生品使用也较少,所以外包运营服务业务类型也相对简单。一般来说,投资策略的复杂程度越高,运营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对运营程序的细致度要求也越高,国内的外包模式基本上是由券商提供份额登记、估值外包和基金托管服务。
“这种方式提升了管理人的整体运营效率,也增加了独立第三方的监督视角,但是操作风险不会因此而减少或消除。当外包服务方过多时,潜在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对管理人有更高的要求。”白皮书指出。由于投资人对运营的意识和认知并不强,投资业绩仍然是评价基金管理人的第一要素,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的操作风险无法清晰判断的可能性较高,这也是国外机构投资人投资中国私募证券基金的最大顾虑之一。
“我们做过很多海外对冲基金的尽调,‘业绩’甚至不能排进最重要的尽调指标前三位。二级市场的波动是很大的,每年都有不同的策略跑出来,但是很少有常胜将军。但是基金的运营是持续的,如果操作风险管理得不好,这个公司基本上可以被列入‘负面清单’,被一票否决掉。”桐湾投资CEO、诺亚国际的高级顾问李宏坦言。
调查发现,国内私募证券管理人的组织架构常设投研部、交易部、市场部(含投资者关系)、综合管理部(行政、财务)、运营部、IT等部门,大多为简约型的组织架构,较为扁平,人数普遍较少。私募管理人在发展初期,由于管理规模较小,考虑管理效率而不是治理需要。许多管理人往往将多个职能部门合并。根据对私募证券管理人的尽调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的私募管理人人数在20人左右。
在尽调的私募证券管理人中,绝大部分没有设立COO、CFO 职位,而且运营部门主要工作是产品运营而不是基金运营,通常将基金运营、系统维护(除量化策略管理人外)外包给外部服务机构。部分公司会安排外包机构的常驻人员向管理人提供基金运营与系统维护和个性化开发等服务。
白皮书指出,私募证券管理人的中后台人员及资源投入普遍偏低。由于基金运营完全外包,管理人的运营工作主要围绕产品相关的运营,如申赎交易、产品备案、产品清算、 开户等,且非大型管理人对中后台人员的专业度要求不高。
“很多私募基金公司创始人都是投资出身,既是CEO 也是CIO, 同时也是公司主要营销官。从人员和组织架构也可以看出目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化程度仍然较低。”白皮书指出。
然而,相较而言,头部的超大规模基金管理人的治理结构更正规,中后台部门的职能分工、隔离也更清晰,中后台人员的经验也更丰富。特别是那些接受了国内大机构和国外 QFII 机构资金投资的管理人,在投资人的要求和推动下,内部治理更加规范。
百亿量化私募九坤投资合规总监许江涛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公司比较重视合规运营以及风险控制,尤其到一定规模之后,后台运营、合规、风控对于保障客户权益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对IT、算力以及算法方面的投入以外,公司也比较重视跟证券监管机构的沟通,以及对政策的研判分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