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与那个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废柴”之间 绝对不是一次狗屎运的距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与那个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废柴”之间 绝对不是一次狗屎运的距离

笑话,人家明明是淡泊名利的跨界人才。

图片来源:网络

在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揭晓之际,一篇关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文章在朋友圈走红。《要踩多少吨狗屎,才能踩出诺贝尔奖 然而这35岁废柴老处男做到了》这篇热门文章画风逗趣,但是为了搞笑把有获得最高等级科研成果认可的工程师扭曲成一个从头衰到脚只靠狗屎运翻盘的“废才”,反鸡汤是反了,无知真的值得骄傲吗?

田中耕一是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生产精密仪器的岛津制作所一名底层职员,只有本科学历。他的获奖简直让日本陷入忙乱,因为连一众学术泰斗、往届诺奖得主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许人也,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称这是“晴天霹雳的消息”。更戏剧的是,一身工作服出镜的田中轻描淡写地讲,他的发现主 要是源于对实验时犯的一个错误,以及对化学常识的无知。

这么有颠覆性的小人物逆袭记,写成传统鸡汤文当然浪费。但也不能为了与鸡汤划清界限,就跑偏到另一个极端:刻意夸大化塑造一个奇葩的纯屌丝形象,将其成功重点归于运气,给广大自嘲屌丝的职场人营造出一种万事俱备,自己离成功只差最后的一次狗屎运的假象。

百度一下田中耕一,就发现这个所谓“不可自拔自卑”“学习烂到留级”的废柴其实还有另一个面孔呢。可以这么说,换个角度他就变为你当年膜拜的学霸同桌了。

小学理化老师表扬他“教科书上没写的事也可以自由想象”。一次观察浮在水面的针会受磁铁磁力作用沉入瓶底的实验中,由于针受磁力吸引下沉速度太快无法慢慢观察,田中能想到油的黏度比水大,提出用油取代水来降低针移动的速度。

《羊城晚报》2002年的报道中提到田中从小动手能力突出。他曾利用暑假用厚纸板制作了一个富士城堡模型,连城堡上的小门都可左右对开。老师甚至怀疑这么小孩子的作品怎能如此精美;

“如果一切事物都过度依赖机器,那么这样的景象也可能不是笑话了。无论是现在或是进步的未来,仍旧需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脚步行,以及用自己的双手来操作事物,我希望自己的想法与心思永远都是自主的。”又有多少人小学时就能对科技发展有这样的独立思考?

至于长大以后,学到深夜还留级、梦想破灭、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这故事发展也要你真信啊。

田中在1980年代就考上了日本东北大学,这也是曾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三的名牌大学,能被录取的学生也算是竞争激烈的日本高考优胜者。至于本科留过级的个人黑历史,一个专攻电气工学专业的工科生,因为不喜欢学必修的德语挂了科留级。这就看你怎么给“学渣”下定义了,偏科并不妨碍很多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没有继续留校深造做研究也只是田中认为在企业界自由的气氛中想朝产品制造方面发展,更适合自己。起码,他想得比现在好多毕业后选择随大流走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清楚多了。

再说,田中早就立志当工程师,同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对医疗有帮助,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结合点。索尼面试失败后,他就经老师推荐去了孕育发明王的企业——岛津制造所(这能是大差生的待遇?)。第一次参观了正在开发中的质谱仪后,田中很高兴找到了长久以来寻找的具体目标,因为在这工作意味着他有机会利用电子工程学专业技术对医学界有所贡献。而且一个工科生在生化领域取得成就,这明明是当今最流行的跨界人才。

“不敢参加升职面试,不惑之年还在最底层辛苦工作。”哪能有这么怂,日本大学学历的职员会走管理路线升迁,而田中完全是为了能留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己主动拒绝了所有升职考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且适合当领导,现在许多意识到这点的大企业也都在提倡职业发展多样化,大力支持走专家型路线的员工。至于因30多岁才通过相亲娶妻被嘲笑,人家有远大理想,一心扑研究,哪来工夫时刻想妹子。

有时候,科学家口中的美丽错误真的就是一种谦虚。起码你要具备能看懂错误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这不是只有学校才能积累的。公司哪能随便派一个什么都不懂也没靠山的底层带团队做实验?

错误本身并不美丽,成功的过程也绝不会那么简单。虽然田中表示当时的重大发现只是巧合的产物,但他在实验中使用辅助液体作为缓冲剂,也有尝试多达数百种辅助液体,并且需要不断改变浓度。而在因拿错容器偶然将甘油和钴弄混在一起之前,他已这样从早到晚在仪器前进行测试了两年。

此外,每尝试一次也是需要花精力的,明知弄错了还愿意继续尝试,田中心里也是基于自身经验对可能结果有一定预判的,起码他觉得没有风险并值得一试。在奇迹般成功时,他甚至还有心看出一些杂讯所代表的细微差异,并且花了一个月继续改良实验。在随后这些年里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产品早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

偶然的一次运气固然难得,但最终能真正把田中带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的,还是他敏感、执着的科学精神,及没有拖延症地持续努力,在别国研究团队前就抢占了先机。极具工匠精神的田中不是天才,但也绝不是在底层岗位混日子的庸才。真准备坐等人生巅峰的,转发锦鲤大概也救不了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与那个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废柴”之间 绝对不是一次狗屎运的距离

笑话,人家明明是淡泊名利的跨界人才。

图片来源:网络

在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揭晓之际,一篇关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文章在朋友圈走红。《要踩多少吨狗屎,才能踩出诺贝尔奖 然而这35岁废柴老处男做到了》这篇热门文章画风逗趣,但是为了搞笑把有获得最高等级科研成果认可的工程师扭曲成一个从头衰到脚只靠狗屎运翻盘的“废才”,反鸡汤是反了,无知真的值得骄傲吗?

田中耕一是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生产精密仪器的岛津制作所一名底层职员,只有本科学历。他的获奖简直让日本陷入忙乱,因为连一众学术泰斗、往届诺奖得主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许人也,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称这是“晴天霹雳的消息”。更戏剧的是,一身工作服出镜的田中轻描淡写地讲,他的发现主 要是源于对实验时犯的一个错误,以及对化学常识的无知。

这么有颠覆性的小人物逆袭记,写成传统鸡汤文当然浪费。但也不能为了与鸡汤划清界限,就跑偏到另一个极端:刻意夸大化塑造一个奇葩的纯屌丝形象,将其成功重点归于运气,给广大自嘲屌丝的职场人营造出一种万事俱备,自己离成功只差最后的一次狗屎运的假象。

百度一下田中耕一,就发现这个所谓“不可自拔自卑”“学习烂到留级”的废柴其实还有另一个面孔呢。可以这么说,换个角度他就变为你当年膜拜的学霸同桌了。

小学理化老师表扬他“教科书上没写的事也可以自由想象”。一次观察浮在水面的针会受磁铁磁力作用沉入瓶底的实验中,由于针受磁力吸引下沉速度太快无法慢慢观察,田中能想到油的黏度比水大,提出用油取代水来降低针移动的速度。

《羊城晚报》2002年的报道中提到田中从小动手能力突出。他曾利用暑假用厚纸板制作了一个富士城堡模型,连城堡上的小门都可左右对开。老师甚至怀疑这么小孩子的作品怎能如此精美;

“如果一切事物都过度依赖机器,那么这样的景象也可能不是笑话了。无论是现在或是进步的未来,仍旧需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脚步行,以及用自己的双手来操作事物,我希望自己的想法与心思永远都是自主的。”又有多少人小学时就能对科技发展有这样的独立思考?

至于长大以后,学到深夜还留级、梦想破灭、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这故事发展也要你真信啊。

田中在1980年代就考上了日本东北大学,这也是曾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三的名牌大学,能被录取的学生也算是竞争激烈的日本高考优胜者。至于本科留过级的个人黑历史,一个专攻电气工学专业的工科生,因为不喜欢学必修的德语挂了科留级。这就看你怎么给“学渣”下定义了,偏科并不妨碍很多人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没有继续留校深造做研究也只是田中认为在企业界自由的气氛中想朝产品制造方面发展,更适合自己。起码,他想得比现在好多毕业后选择随大流走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清楚多了。

再说,田中早就立志当工程师,同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对医疗有帮助,只是一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结合点。索尼面试失败后,他就经老师推荐去了孕育发明王的企业——岛津制造所(这能是大差生的待遇?)。第一次参观了正在开发中的质谱仪后,田中很高兴找到了长久以来寻找的具体目标,因为在这工作意味着他有机会利用电子工程学专业技术对医学界有所贡献。而且一个工科生在生化领域取得成就,这明明是当今最流行的跨界人才。

“不敢参加升职面试,不惑之年还在最底层辛苦工作。”哪能有这么怂,日本大学学历的职员会走管理路线升迁,而田中完全是为了能留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自己主动拒绝了所有升职考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且适合当领导,现在许多意识到这点的大企业也都在提倡职业发展多样化,大力支持走专家型路线的员工。至于因30多岁才通过相亲娶妻被嘲笑,人家有远大理想,一心扑研究,哪来工夫时刻想妹子。

有时候,科学家口中的美丽错误真的就是一种谦虚。起码你要具备能看懂错误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这不是只有学校才能积累的。公司哪能随便派一个什么都不懂也没靠山的底层带团队做实验?

错误本身并不美丽,成功的过程也绝不会那么简单。虽然田中表示当时的重大发现只是巧合的产物,但他在实验中使用辅助液体作为缓冲剂,也有尝试多达数百种辅助液体,并且需要不断改变浓度。而在因拿错容器偶然将甘油和钴弄混在一起之前,他已这样从早到晚在仪器前进行测试了两年。

此外,每尝试一次也是需要花精力的,明知弄错了还愿意继续尝试,田中心里也是基于自身经验对可能结果有一定预判的,起码他觉得没有风险并值得一试。在奇迹般成功时,他甚至还有心看出一些杂讯所代表的细微差异,并且花了一个月继续改良实验。在随后这些年里设计了分析仪器,连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请了专利,产品早已为公司创造了相当于超过1亿人民币的利润。

偶然的一次运气固然难得,但最终能真正把田中带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的,还是他敏感、执着的科学精神,及没有拖延症地持续努力,在别国研究团队前就抢占了先机。极具工匠精神的田中不是天才,但也绝不是在底层岗位混日子的庸才。真准备坐等人生巅峰的,转发锦鲤大概也救不了你。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