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2015年首次被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务员、公司白领、企业高管、海归学子甚至在校学生、普通百姓也纷纷跟风加入创业大军,连不少企业老总都开始跃跃欲试,力求“再创业”。时下最流行的两句话就是“这是互联网思维”、“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创业的路上”。
创业很火,互联网很火,在如火如荼的今天,掩卷深思,我们为什么要创业?我们为什么要创新?仅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还是为了那不留遗憾的情怀,抑或是不甘人后想要一步青云的心?今天我们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剖析,从服装行业的维度来论证创业和创新。
创新和去产能、去杠杆的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经济走到了今天,不靠创新,已经走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引用财经网《超级城市限制外地人?专家:这次真做错了》中一句“大量的主观决策都是由于短期行为政绩行为造成的,有些是体制原因,有些是主观因素”。因为这个,08年,我们就痛失了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本来该有个断崖式下跌。然而没有,反而继续高速增长,这就很有问题。09年“四万亿”计划推出,更是救了一批落后产能,这些落后产能发展到现在就是“僵尸企业”,这是实打实的吸血企业。仅最近披露的东北特钢债券违约总额就接近47亿元,而公司负债则高达388亿元,什么概念?谈创业创新就不得不提互联网,互联网整个行业在2015年全年融资为1911亿元,一家僵尸企业亏损赶得上互联网行业整年度的五分之一的融资额度。那么这个对比说明,互联网行业虽然存在很大的泡沫,但相比实体经济的泡沫来比,不值一提。只是因为“热钱”从以前的大量进入基建、地产抽出一部分进入了互联网行业,大家一时习惯不了。
国人有一个“毛病”,喜欢小题大做,我姐是医生,某天就讲起这么一个事,说的是很多人只是头痛脑热患了感冒,就跑到医院去挂个吊瓶。医生劝也没用,大爷花了钱,你告诉我连个点滴都打不了?然而这群人大部分吃药也确实解决不了问题了,原因是抗生素打多了,吃药已经不管用了。反观一个产业“病了”,经济“偶感风寒”,是不是应该想想怎么去强身健体,而不是一上来就打点滴?
目前,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概在11亿-12亿吨,而全国的钢铁消费却只有6亿-7亿吨。产能过剩近一半!然而在另一方面,很多特种钢却需要进口。这实在很讽刺。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其中,核心技术主要是指控制系统和软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过关。尤其是飞机起落架、高速列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目前尚且不能实现国产化。
小时候踩过钉子,要打破伤风疫苗,医生问要打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我不懂,医生的解释是国产的要做过敏测试,进口的不需要,过敏测试是很疼的。好吧那我还是打进口的吧。前几天手表换电池,日产的45块,瑞士产的65块,我问那国产的呢?答曰国产的没有,我给你换一块国产电池,你下个月没电了该来拆我摊子了。
讲了这些例子,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指望政府救济、政策支持就像饮鸩止渴。现在,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条路,积极的创新并主动的去产能、去杠杆。实际上,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个意思,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对应的就是金融业的信贷泡沫。
既然有了解惑,我们可以开始探讨下一个问题,在创业创新潮流中被炒的最热的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到底有什么作用。
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给服装行业带来了什么
有一个亲戚,做橡胶厂的,在十多年前由于厂内很多残疾人,借着政策春风申请了福利工厂,在税收上的优惠很大,获益匪浅。这套路近几年却行不通了,再吃政策利好已经活不下去了,整个行业销售额与利润持续走低,加上环境整改,实在是吃不消。但是去年开始见好,已经脱离了当地政府扶持,俨然成为地区企业标兵。一问之下,原来是卖了一部分股份引进了德国技术,将机械加上了电脑,开始采用电控,也裁了不少员工,生产成本与速度也都提高了不少。折算下来,终于是脱离了僵尸企业范畴。
这个身边的例子已经足够说明自动化生产所带来的利好,但这还不算是智能制造,在我个人的意识里,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做到了智能制造,奔驰也没有,智能制造还是一个目标,但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传统制造业其实很宽泛,涉及面广泛,前面已经说了,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中受核心技术与核心材料的掣肘,目前中国制造仍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低技术、低附加值,比如说服装行业。那么现在就服装行业分析一下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对其产生的利好。
首先是服装行业竞争的波特五力分析,大致如下。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企业规模上来说,服装行业一般对企业的规模没有特别的要求,服装行业又基本不涉及政治资源矿物,受政府政策影响较小,所以进入的壁垒也较小。
行业内竞争者:由于服装行业的企业数量太多,现有企业对于新进入者大多是消极防御。他们更关注自身产品的设计研发。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由于服装是生活必需品,可替代性几乎可以忽略。但在细分市场,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进步开发及时尚潮流观点的变化,将出现部分产品的更新换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B2C、C2C模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看重服装的品牌,产品的差异性和质量对于顾客来说越来越重要,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也造成很多品牌出现“天涯何处无芳草,打个八折好不好”动辄打折促销的局面。总之对于服装行业来说,购买者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实际上,对于大型品牌来说,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并不高,但是供应商发挥的作用在整个服装行业却是重中之重。所以在这个波特五力模型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应该替换为供应商的产能质量。这是才是一个核心问题。
随着互联网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者诉求越来越难以满足,已经不再是企业对企业、品牌对品牌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在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走低之际,从快时尚龙头ZARA的销售额可以看出这点。如果你买一件衣服,最尴尬的事是什么?撞衫。有一句话叫“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但恰恰反映了服装行业在产品研发、不断设计新款上的重要性。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说,不断“研发”新产品难度并不大,抄就可以了,但是新品的推出却极其考验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以及工厂产能的优化程度。所以我说供应链才是服装行业的关键。
很多人都知道,直接对工厂的订单,需要走量。几件几十件产品的成本还不够机器开机费。打个比方,你突发奇想自己设计了一个马克杯,想去工厂做一些发给公司员工当福利,得先交上几万块的开模费,而一百个杯子的成本或许只有几百块。同样道理,在服装行业,小单量工厂是不给做的,但是服装卖家需要用很多小单去“试水”,卖一下看效果,哪个款卖的好,马上翻单做大批量。由此可见一条优质的供应链对服装行业来说有多重要。在服装行业,优质的供应链有一个行业术语,叫做“柔性供应链”,概念是供应链对市场诉求的快速反应与快速反映能力很强,对订单要求非常柔性。
我之前采访过一家做服装供应链的企业,辛巴达。它的很多模式,可以拿到行业内甚至其他制造业内做为案例分享。比如说,智能化生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数据。自动化很容易,奔驰这种高端汽车工厂没几个工人,全是自动化生产。但是要说智能化生产,还是颇为勉强。毕竟这种大型高端制造业采集数据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除非从汽车生产到经销商销售到消费者使用,甚至包括汽车保险、维修等各种汽车后市场全部实现互联网一体化,这样采集的数据才能有效利用到智能化个性化生产当中。但服装行业作为低端制造业,在实现智能生产的难度上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首先以互联网作为工具,建立一个供应链平台,由于服装品牌非常之多,在市场覆盖率上或许成“哑铃型”结构,但做到寡头垄断局势几乎不可能,那么从这些大小品牌的订单数据上,很容易真实反应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数据有了,智能化生产并非遥不可及。
现在我们分析了解互联网+智能制造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同时却发现另一个民生问题:如果实现了智能化生产,节约下来的人工成本怎么办,工人怎么办?
服装行业如何实现社会化生产
实际上,对于很多已经负债累累的传统工厂来说,实现智能制造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技术投入还是时间成本,都是很大的金融负担,而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创新,也就只能想想。那么,另外一条路或许十分可行:社会化生产。
什么叫做社会化生产?广义的理解是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狭义的理解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这里讨论狭义的社会化生产。比如说,在资本社会里,生产资料是工厂主的私有品,资本家只提供少量的薪水雇佣工人完成生产。但在社会化生产中,生产资料(工厂设备、场地等)属于公共产品,工人也可以说是创业者对生产资料是租赁关系,租赁工厂设备及场地进行作业,完成生产过程。
在传统服装供应链中,工人属于工厂,工人的收入是计件数。为了下一个订单能够顺利完成,通常要有一个预留时间用于调试机器,调整工序。当然在这个空闲期,工人也会有大量赋闲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仍然以辛巴达这家企业举例,这家企业的产能是以设备数定义,运用智能化的生产设备,通过互联网系统自动接单派单,附近的闲散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决定接多少单赚多少钱。这样,整合了大量闲散产能,提升效率。每个产能中心按照生产环节划分模块,并把每一个模块标准化,通过系统评级,优先给优秀的工人派单,工人收入提升,工作越积极,评分就越高;订单越多,赚钱就越多。以良性的竞争规则,激发工人的积极性。
服装行业的社会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产能效率和质量。技能熟练的工人可以自我组织生产,凭技术争高下,多劳多得。工厂不再耗费财力雇佣大量技能参差不齐的工人,工人靠能力吃饭,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在这里,抛弃的是一些懒惰、低效的工人,也就是劣质产能,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现。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成为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杀手锏。欧洲国家作为工业寡头,垄断了部分高新工业技术,壁垒很高,却仍然坚持去杠杆,追求工业4.0,美国将金融触手遍及到全球,却依然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靠传统服装行业这种低端制造业支撑经济是不可行的,而是应该转型服务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落实在服装行业就是生产服务业,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手段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