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喜剧综艺节目为何偏爱煽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喜剧综艺节目为何偏爱煽情?

一旦一种形式成功了,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类似的作品。然而,观众可能认可的就只有一两个,其他的作品就成为模仿大军中的牺牲者。

现在喜剧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煽情,许多作品不再以段子、包袱取胜,而是频频以赚取观众眼泪为噱头。喜剧是让人笑,还是让人哭?一时间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

据统计,《喜剧总动员》中每一期至少有一半的节目在走煽情路线。自从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大获成功后,很多作品都被影响,通通走向过分煽情的陷阱。节目《我叫安德烈》、《人在旅途》、《老爸》都以感人的故事为主,不见喜剧欢笑元素。喜剧节目更应该拼喜剧效果,为何纷纷扎堆煽情呢?

煽情,更容易获得掌声与关注

喜剧综艺节目,首要任务是让观众笑一笑。作为娱乐节目的一种,喜剧节目对收视率、关注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现在喜剧节目效果很难达到,一些人尝试着从情感入手,打动观众,增加节目曝光度。

有人认为,喜剧的骨子里就是悲剧。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卓别林的作品、宋丹丹的作品……都是让观众看了、笑了、哭了。观众在为小人物的滑稽发出笑声的时候,也会为小人物的滑稽感到心酸。但是,真正能够让观众笑的喜剧节目,是先让人笑,再让人哭。而如今的喜剧综艺节目似乎走偏了,还未让人感到好笑,就已经让大家哭成一片。难怪有人说,《喜剧总动员》不如改成《悲剧总动员》。

其实,煽情不仅仅是喜剧综艺节目的诟病之处,也是其他娱乐节目的雷区。《中国新歌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加油!好男儿》等综艺节目都出现过嘉宾卖惨博同情的桥段。嘉宾参加节目,携带一个悲情故事,收买评委的同情心。次数多了,观众也会厌烦。即使,很多观众、评委对这种卖惨行为表示反感,仍阻挡不了更多的煽情情节出现。主要是因为煽情比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更快得获得关注与掌声。

比起扎实的唱功、高超的抖包袱技能、突出的个人才艺,感情的故事,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且用感人的故事替代表演技能,也让节目嘉宾的表演难度降低。这样一个叫好又省力的方式,怎能不受欢迎呢?

模仿之风盛行

9月10号,贾玲在《喜剧总动员》中表演了喜剧作品《你好,李焕英》,感动了很多观众、评委,获得很高的评价。客观地说,贾玲的这部作品以她个人与母亲的情感经历为基础,加入戏剧性的穿越情节,表达贾玲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贾玲、陈赫用喜剧表演出亲情故事,是创新,也是真情流露。

在这期节目之后,《喜剧总动员》中好几期节目都以情感故事为突破口,演员、观众都以泪水告终。不得不说,他们都在模仿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观众的情感是多样的,有亲情、爱情、友情……如果喜剧节目都去调动观众的情感,让感动成为喜剧节目的最高评价标准,那么喜剧节目的核心就丢失了,也没有什么存在意义了。

如今,娱乐节目原创力缺乏。一旦一种形式成功了,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类似的作品。然而,观众可能认可的就只有一两个,其他的作品就成为模仿大军中的牺牲者。

煽情盛行、喜剧人才缺乏

当飙泪之风肆虐中国喜剧综艺节目之时,表明真正能够让观众欢笑的喜剧人才并不多。喜剧行业面临人才缺乏的危机。煽情并不是喜剧节目的独特现象。其他综艺节目,如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竞技节目等也会出现煽情情节。煽情,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环节。与煽情相比,喜剧创作则需要更多的天分、才华、幽默感等。当喜剧综艺节目品牌扎堆出现时,急需有创造力的喜剧作品、人才。但是活跃在喜剧领域有喜剧才华的人并不多。现在,一些喜剧综艺节目试图用人气明星弥补人才缺乏。

因此,当段子、包袱不够用时,煽情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选择。一些综艺节目,邀请没有喜剧表演经验的明星加入。为了让他们更成熟地驾驭喜剧内容,加入煽情内容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无论是从喜剧内容创作方面,还是喜剧表演者来看,喜剧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喜剧综艺节目发展的突出问题。

喜剧综艺节目,应该为笑而笑

面对喜剧综艺节目逐渐煽情化风向时,有观众指出,本想借着观看喜剧综艺节目调节心情,但是越看心情越不好。这应该是观众对喜剧综艺节目效果的反应。让人感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不太适合喜剧综艺节目。

在《笑傲江湖》中,冯小刚常常打断选手讲述煽情故事,他说,节目主要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地方,杜绝苦情。即便如此,还是没有避开过分煽情的故事。节目中,宋丹丹的徒弟鄂博表演了苦追爱人60年的辛酸故事,感动了很多观众。这类喜剧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情义大于欢乐。

此前很受观众喜爱的《康熙来了》,节目的喜剧效果很少以情感打动人。节目嘉宾,即使要出丑、爆料,也要搞笑。偶尔《康熙来了》也会出现一些感人的情感小插曲,但是很少能够盖住嘉宾、主持人的有趣、幽默效果。煽情,尚可作为喜剧节目的调味剂,却不能成为节目的主菜。既然是喜剧综艺节目,自然不能过分煽情,让情感抢了喜剧的风头。

当观众很想看灵活、幽默的喜剧节目时,看到的却是各种人生情感小故事。还能称之为喜剧综艺节目吗?不可否认,喜剧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在欢笑中有感动、有收获。如果,还没有做到让人欢笑的程度,就要让观众感动,那么喜剧创作就出了问题,喜剧效果也就比较尴尬了。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喜剧综艺节目为何偏爱煽情?

一旦一种形式成功了,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类似的作品。然而,观众可能认可的就只有一两个,其他的作品就成为模仿大军中的牺牲者。

现在喜剧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煽情,许多作品不再以段子、包袱取胜,而是频频以赚取观众眼泪为噱头。喜剧是让人笑,还是让人哭?一时间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

据统计,《喜剧总动员》中每一期至少有一半的节目在走煽情路线。自从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大获成功后,很多作品都被影响,通通走向过分煽情的陷阱。节目《我叫安德烈》、《人在旅途》、《老爸》都以感人的故事为主,不见喜剧欢笑元素。喜剧节目更应该拼喜剧效果,为何纷纷扎堆煽情呢?

煽情,更容易获得掌声与关注

喜剧综艺节目,首要任务是让观众笑一笑。作为娱乐节目的一种,喜剧节目对收视率、关注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现在喜剧节目效果很难达到,一些人尝试着从情感入手,打动观众,增加节目曝光度。

有人认为,喜剧的骨子里就是悲剧。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卓别林的作品、宋丹丹的作品……都是让观众看了、笑了、哭了。观众在为小人物的滑稽发出笑声的时候,也会为小人物的滑稽感到心酸。但是,真正能够让观众笑的喜剧节目,是先让人笑,再让人哭。而如今的喜剧综艺节目似乎走偏了,还未让人感到好笑,就已经让大家哭成一片。难怪有人说,《喜剧总动员》不如改成《悲剧总动员》。

其实,煽情不仅仅是喜剧综艺节目的诟病之处,也是其他娱乐节目的雷区。《中国新歌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出彩中国人》、《加油!好男儿》等综艺节目都出现过嘉宾卖惨博同情的桥段。嘉宾参加节目,携带一个悲情故事,收买评委的同情心。次数多了,观众也会厌烦。即使,很多观众、评委对这种卖惨行为表示反感,仍阻挡不了更多的煽情情节出现。主要是因为煽情比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更快得获得关注与掌声。

比起扎实的唱功、高超的抖包袱技能、突出的个人才艺,感情的故事,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且用感人的故事替代表演技能,也让节目嘉宾的表演难度降低。这样一个叫好又省力的方式,怎能不受欢迎呢?

模仿之风盛行

9月10号,贾玲在《喜剧总动员》中表演了喜剧作品《你好,李焕英》,感动了很多观众、评委,获得很高的评价。客观地说,贾玲的这部作品以她个人与母亲的情感经历为基础,加入戏剧性的穿越情节,表达贾玲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贾玲、陈赫用喜剧表演出亲情故事,是创新,也是真情流露。

在这期节目之后,《喜剧总动员》中好几期节目都以情感故事为突破口,演员、观众都以泪水告终。不得不说,他们都在模仿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观众的情感是多样的,有亲情、爱情、友情……如果喜剧节目都去调动观众的情感,让感动成为喜剧节目的最高评价标准,那么喜剧节目的核心就丢失了,也没有什么存在意义了。

如今,娱乐节目原创力缺乏。一旦一种形式成功了,就会出现千千万万个类似的作品。然而,观众可能认可的就只有一两个,其他的作品就成为模仿大军中的牺牲者。

煽情盛行、喜剧人才缺乏

当飙泪之风肆虐中国喜剧综艺节目之时,表明真正能够让观众欢笑的喜剧人才并不多。喜剧行业面临人才缺乏的危机。煽情并不是喜剧节目的独特现象。其他综艺节目,如选秀节目、相亲节目、竞技节目等也会出现煽情情节。煽情,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环节。与煽情相比,喜剧创作则需要更多的天分、才华、幽默感等。当喜剧综艺节目品牌扎堆出现时,急需有创造力的喜剧作品、人才。但是活跃在喜剧领域有喜剧才华的人并不多。现在,一些喜剧综艺节目试图用人气明星弥补人才缺乏。

因此,当段子、包袱不够用时,煽情是一个很好的补充、选择。一些综艺节目,邀请没有喜剧表演经验的明星加入。为了让他们更成熟地驾驭喜剧内容,加入煽情内容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无论是从喜剧内容创作方面,还是喜剧表演者来看,喜剧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喜剧综艺节目发展的突出问题。

喜剧综艺节目,应该为笑而笑

面对喜剧综艺节目逐渐煽情化风向时,有观众指出,本想借着观看喜剧综艺节目调节心情,但是越看心情越不好。这应该是观众对喜剧综艺节目效果的反应。让人感动,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不太适合喜剧综艺节目。

在《笑傲江湖》中,冯小刚常常打断选手讲述煽情故事,他说,节目主要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地方,杜绝苦情。即便如此,还是没有避开过分煽情的故事。节目中,宋丹丹的徒弟鄂博表演了苦追爱人60年的辛酸故事,感动了很多观众。这类喜剧故事,给人的感觉是情义大于欢乐。

此前很受观众喜爱的《康熙来了》,节目的喜剧效果很少以情感打动人。节目嘉宾,即使要出丑、爆料,也要搞笑。偶尔《康熙来了》也会出现一些感人的情感小插曲,但是很少能够盖住嘉宾、主持人的有趣、幽默效果。煽情,尚可作为喜剧节目的调味剂,却不能成为节目的主菜。既然是喜剧综艺节目,自然不能过分煽情,让情感抢了喜剧的风头。

当观众很想看灵活、幽默的喜剧节目时,看到的却是各种人生情感小故事。还能称之为喜剧综艺节目吗?不可否认,喜剧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在欢笑中有感动、有收获。如果,还没有做到让人欢笑的程度,就要让观众感动,那么喜剧创作就出了问题,喜剧效果也就比较尴尬了。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