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速度》来袭 这部林怀民林奕华联名推荐的台湾舞剧到底什么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速度》来袭 这部林怀民林奕华联名推荐的台湾舞剧到底什么样?

台湾骉舞剧场的舞剧《速度》将首次以全本登陆北京舞台,我们与团长聊了聊。

骉舞剧场舞剧《速度》演出资料图。

5年前,在第一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开幕式上,台湾骉舞剧场呈现了作品《速度》的片段,虽然某些舞者(比如我们下文的主角)的外形不符合传统舞者的标准,但舞者们流畅的动作、默契的配合与匪夷所思的创意已让不少观众瞠目结舌。去年,骉舞剧场的《两男关系》两度亮相北京,这部作品将传统芭蕾与现代舞纠结缠绕,演绎了两个男人之间的幽微情感,广受好评。

10月20日到10月23日,舞剧《速度》将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首次以完整面貌呈献给北京观众。

开舞之前,界面文化与骉舞剧场的团长苏威嘉聊了聊。他是旧版《速度》的6位舞者之一(恰好就是那位“外形不符标准”的舞蹈演员),也是此次复排新编版《速度》的编舞。《速度》好玩在哪里?从舞台中间的舞者到舞台之外的编舞,他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认识有何改变?观众“看不懂”现代舞怎么办?作为云门体系之外的“野生”力量,骉的生存现状怎样?

舞剧《速度》:“快”破坏了关系与世界

《速度》是骉舞剧场的早期作品,团长苏威嘉回忆说,2007年台湾首演之后,观众的评价十分两极化,说好说坏的都不少。后来去美国演,《纽约时报》给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好评:“这部作品犹如一场飨宴,各个舞段争奇斗艳,舞者展现了轻快敏捷的肢体与精湛的戏剧天赋。”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舞剧,每一个跳舞的人也同时是编舞的人,他们共同寻找和发现《速度》这一概念之下种种时间与空间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要就速度展开竞争?所有事物速度的加快让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围绕“速度”展开了讨论与想象。“大家观看舞台上的表演,通常会抱有一个线性叙事的期待,而我们的舞剧叙事是一个圆圈,围绕 ‘速度’这个核心,向外与向内进行探讨,像一个互相拉扯的实验和游戏。”威嘉把水面的涟漪这一速度前进的表征加入动作之中,另一位舞者、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把牛顿摆的运动施于舞者的身体,他们后来还加入了折纸的元素,舞者在舞台上即兴折出了鸡鱼或乐器,并马上被应用于舞剧之中,从中也藏着一种有关“速度”的解读——一无所有的人,先是需要温饱(食物),然后开始玩耍(乐器等),再之后就出现了抢夺和攻击。

《速度》演出资料图。

作为骉的经典剧目之一,《速度》反复演出了9年之久。直到去年,始终站在舞台中央的威嘉突然选择坐在观众席里看一次《速度》,他在周围观众的惊叹和笑声里局促不安,“看得想死,想按快进”,“我知道所有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毫无惊喜,只觉得时间太漫长了,”后来,他与武康决定复排这部舞剧。

为了避免重复之前的舞蹈创意,也为了避免产生编者与舞者之间的“阶级”分别,威嘉和武康二人这次并不登台,而是作为“有距离的改编者”,另找了6位出色的舞者重新演绎《速度》。打破经典是困难的,创意和动作被定式所束缚,如何能使新版《速度》走出程式与习惯的窠臼呢?“我们做了很多改进,包括段落的调整、新媒体影像的更新,还改掉了第一版《速度》的很多独舞段落。人在变,舞也在变,没法让他们去一模一样地学之前的舞步。”

站在舞蹈之外的威嘉也观看中得到了自己关于《速度》的理解:太过快速的进步,破坏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正在暴力地消耗这个世界,在强暴我们生存的环境。

骉舞剧场:云门体系之外的野生舞蹈力量

你绝对看不出苏威嘉是一位绝妙的芭蕾舞者,他开门见山自曝体重,“我有90公斤噢。”而在美国编舞大师Eliot Feld眼中,威嘉是“王子的灵魂在一个胖子的身体里”。威嘉曾为林奕华的《红楼梦》和即将上演的《心之侦探》等四部舞台剧编舞,林奕华感叹威嘉的敏锐与细腻说:“看他跳舞,你会感觉是两个苏威嘉在跳,一个是看得见的他,一个是看不见的他。”

骉舞剧场团长苏威嘉。

他也曾深感苦恼。虽然父母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在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台湾艺术大学前身)学舞蹈的时候,爸妈也常常忧虑:“你长这个样子可以跳舞吗?不会有人用你吧?”2004年,从美国跳舞回来师兄陈武康牵头,联合刚刚退伍的威嘉还有其他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是骉的另一位灵魂人物,与威嘉不同,他有着一副好身材与长线条,威嘉说:“他就是舞台上的白马王子啊。”武康旧日的梦想是当黑道大哥,后来习舞“从良”。在成立骉之前曾在美国与Eliot Feld合作多年。12年过去,威嘉为当年成立了骉而感到十分幸运,“武康解救了我!”

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

如今,骉已斩获台湾与世界舞蹈界多项大奖:《速度》在2008年获得第六届台新艺术奖,《两男关系》2013年获德国科特尤编舞大赛首奖……

提到台湾舞蹈,我们便绕不开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云门美学独树一帜,近些年来更成了台湾现代舞的代名词。威嘉说:“坦率地讲,云门一个团做的事情,比我们台湾所有其他团做的事情加起来还多,这是云门不可磨灭的贡献。林怀民老师也十分照顾我们这些小舞团,会帮我们想一些演出的策略,武康常常被叫过去 ‘挨骂’,比如我们做作品赔了钱但不知道具体赔了多少,林老师就会火大, ‘赚了多少钱可以不知道,赔了多少钱怎么能不知道!’林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方方面面的帮助,他真的很爱我们。”

骉舞剧场是云门主导体系之外的一股“野生”力量,这股力量十分强大,不仅在不同时期聚集了台湾最具创作才华的舞者们,更为云门甚至国际舞台输送了不少人才。早期舞者郑宗龙如今是云门2团的艺术总监,周书毅成立了自己的舞团“周先生与舞者们”,后来的黄怀德连续两年应邀为云门2编作新舞,刘冠详2018年将在云门2的“春斗”中发表新作。

现代舞:不自信的人才需要一个确切答案

这次选择带《速度》来大陆演出,威嘉也有过一些忧虑,“因为之前林奕华和我们一起做的《两男关系》有一条很明显的情感线,比较好懂,我担心《速度》可能会有些挑战观众。”

有一点在台湾和大陆是一样的,在舞剧的演后谈上,观众会说自己没看懂。威嘉说:“华人的文化是求懂,要非常努力地学习别人告诉你的东西,可是现代舞的意义是该由你自己去挖掘的。”

《速度》演出资料图。

对于看不看得懂、如何看得懂现代舞的问题,他听过的最好的回答是美国编舞家Eliot Feld说的。在一位观众提问说“看不懂怎么办”时,Eliot Feld反问道:“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你会这么讲,就代表你已经看到了,你只不过是想跟我求证而已。你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儿、相信你自己的答案呢?你的感受才是最珍贵的。”

威嘉以前很害怕观众看不懂,现在却不怕了。“在现阶段,舞蹈对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我眼中的舞蹈创作就是一个三角关系,这三角分别是我、舞者和作品。我不会告诉观众我要表达什么,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们勇敢地坚持自己从中看到的东西。我们还是会做演后座谈,希望给那些觉得自己看不懂的人更多勇气。”

对于即将上演的《速度》,威嘉也希望北京观众可以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走近剧场:“一个作品拥有千万种答案才是最好的,不要带着预设去观看它,如果你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了,那该多无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速度》来袭 这部林怀民林奕华联名推荐的台湾舞剧到底什么样?

台湾骉舞剧场的舞剧《速度》将首次以全本登陆北京舞台,我们与团长聊了聊。

骉舞剧场舞剧《速度》演出资料图。

5年前,在第一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的开幕式上,台湾骉舞剧场呈现了作品《速度》的片段,虽然某些舞者(比如我们下文的主角)的外形不符合传统舞者的标准,但舞者们流畅的动作、默契的配合与匪夷所思的创意已让不少观众瞠目结舌。去年,骉舞剧场的《两男关系》两度亮相北京,这部作品将传统芭蕾与现代舞纠结缠绕,演绎了两个男人之间的幽微情感,广受好评。

10月20日到10月23日,舞剧《速度》将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首次以完整面貌呈献给北京观众。

开舞之前,界面文化与骉舞剧场的团长苏威嘉聊了聊。他是旧版《速度》的6位舞者之一(恰好就是那位“外形不符标准”的舞蹈演员),也是此次复排新编版《速度》的编舞。《速度》好玩在哪里?从舞台中间的舞者到舞台之外的编舞,他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认识有何改变?观众“看不懂”现代舞怎么办?作为云门体系之外的“野生”力量,骉的生存现状怎样?

舞剧《速度》:“快”破坏了关系与世界

《速度》是骉舞剧场的早期作品,团长苏威嘉回忆说,2007年台湾首演之后,观众的评价十分两极化,说好说坏的都不少。后来去美国演,《纽约时报》给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好评:“这部作品犹如一场飨宴,各个舞段争奇斗艳,舞者展现了轻快敏捷的肢体与精湛的戏剧天赋。”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舞剧,每一个跳舞的人也同时是编舞的人,他们共同寻找和发现《速度》这一概念之下种种时间与空间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要就速度展开竞争?所有事物速度的加快让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围绕“速度”展开了讨论与想象。“大家观看舞台上的表演,通常会抱有一个线性叙事的期待,而我们的舞剧叙事是一个圆圈,围绕 ‘速度’这个核心,向外与向内进行探讨,像一个互相拉扯的实验和游戏。”威嘉把水面的涟漪这一速度前进的表征加入动作之中,另一位舞者、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把牛顿摆的运动施于舞者的身体,他们后来还加入了折纸的元素,舞者在舞台上即兴折出了鸡鱼或乐器,并马上被应用于舞剧之中,从中也藏着一种有关“速度”的解读——一无所有的人,先是需要温饱(食物),然后开始玩耍(乐器等),再之后就出现了抢夺和攻击。

《速度》演出资料图。

作为骉的经典剧目之一,《速度》反复演出了9年之久。直到去年,始终站在舞台中央的威嘉突然选择坐在观众席里看一次《速度》,他在周围观众的惊叹和笑声里局促不安,“看得想死,想按快进”,“我知道所有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毫无惊喜,只觉得时间太漫长了,”后来,他与武康决定复排这部舞剧。

为了避免重复之前的舞蹈创意,也为了避免产生编者与舞者之间的“阶级”分别,威嘉和武康二人这次并不登台,而是作为“有距离的改编者”,另找了6位出色的舞者重新演绎《速度》。打破经典是困难的,创意和动作被定式所束缚,如何能使新版《速度》走出程式与习惯的窠臼呢?“我们做了很多改进,包括段落的调整、新媒体影像的更新,还改掉了第一版《速度》的很多独舞段落。人在变,舞也在变,没法让他们去一模一样地学之前的舞步。”

站在舞蹈之外的威嘉也观看中得到了自己关于《速度》的理解:太过快速的进步,破坏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正在暴力地消耗这个世界,在强暴我们生存的环境。

骉舞剧场:云门体系之外的野生舞蹈力量

你绝对看不出苏威嘉是一位绝妙的芭蕾舞者,他开门见山自曝体重,“我有90公斤噢。”而在美国编舞大师Eliot Feld眼中,威嘉是“王子的灵魂在一个胖子的身体里”。威嘉曾为林奕华的《红楼梦》和即将上演的《心之侦探》等四部舞台剧编舞,林奕华感叹威嘉的敏锐与细腻说:“看他跳舞,你会感觉是两个苏威嘉在跳,一个是看得见的他,一个是看不见的他。”

骉舞剧场团长苏威嘉。

他也曾深感苦恼。虽然父母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在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台湾艺术大学前身)学舞蹈的时候,爸妈也常常忧虑:“你长这个样子可以跳舞吗?不会有人用你吧?”2004年,从美国跳舞回来师兄陈武康牵头,联合刚刚退伍的威嘉还有其他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是骉的另一位灵魂人物,与威嘉不同,他有着一副好身材与长线条,威嘉说:“他就是舞台上的白马王子啊。”武康旧日的梦想是当黑道大哥,后来习舞“从良”。在成立骉之前曾在美国与Eliot Feld合作多年。12年过去,威嘉为当年成立了骉而感到十分幸运,“武康解救了我!”

骉舞剧场艺术总监陈武康。

如今,骉已斩获台湾与世界舞蹈界多项大奖:《速度》在2008年获得第六届台新艺术奖,《两男关系》2013年获德国科特尤编舞大赛首奖……

提到台湾舞蹈,我们便绕不开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云门美学独树一帜,近些年来更成了台湾现代舞的代名词。威嘉说:“坦率地讲,云门一个团做的事情,比我们台湾所有其他团做的事情加起来还多,这是云门不可磨灭的贡献。林怀民老师也十分照顾我们这些小舞团,会帮我们想一些演出的策略,武康常常被叫过去 ‘挨骂’,比如我们做作品赔了钱但不知道具体赔了多少,林老师就会火大, ‘赚了多少钱可以不知道,赔了多少钱怎么能不知道!’林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方方面面的帮助,他真的很爱我们。”

骉舞剧场是云门主导体系之外的一股“野生”力量,这股力量十分强大,不仅在不同时期聚集了台湾最具创作才华的舞者们,更为云门甚至国际舞台输送了不少人才。早期舞者郑宗龙如今是云门2团的艺术总监,周书毅成立了自己的舞团“周先生与舞者们”,后来的黄怀德连续两年应邀为云门2编作新舞,刘冠详2018年将在云门2的“春斗”中发表新作。

现代舞:不自信的人才需要一个确切答案

这次选择带《速度》来大陆演出,威嘉也有过一些忧虑,“因为之前林奕华和我们一起做的《两男关系》有一条很明显的情感线,比较好懂,我担心《速度》可能会有些挑战观众。”

有一点在台湾和大陆是一样的,在舞剧的演后谈上,观众会说自己没看懂。威嘉说:“华人的文化是求懂,要非常努力地学习别人告诉你的东西,可是现代舞的意义是该由你自己去挖掘的。”

《速度》演出资料图。

对于看不看得懂、如何看得懂现代舞的问题,他听过的最好的回答是美国编舞家Eliot Feld说的。在一位观众提问说“看不懂怎么办”时,Eliot Feld反问道:“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你会这么讲,就代表你已经看到了,你只不过是想跟我求证而已。你为什么不能勇敢一点儿、相信你自己的答案呢?你的感受才是最珍贵的。”

威嘉以前很害怕观众看不懂,现在却不怕了。“在现阶段,舞蹈对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我眼中的舞蹈创作就是一个三角关系,这三角分别是我、舞者和作品。我不会告诉观众我要表达什么,我希望能够看到他们勇敢地坚持自己从中看到的东西。我们还是会做演后座谈,希望给那些觉得自己看不懂的人更多勇气。”

对于即将上演的《速度》,威嘉也希望北京观众可以带着一个开放的心态走近剧场:“一个作品拥有千万种答案才是最好的,不要带着预设去观看它,如果你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了,那该多无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