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局、起好步:在3月17日举行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明确表示,“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李强还要求,“要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要“提高创造性执行的能力”、“必须雷厉风行、迅速有力”,“不仅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而且要善作善成、把事做成”。
对于经济工作,李强要求,“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同时还强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在经济出现持续整体好转之前,可能都是宏观政策推出的窗口期, 消费、民营经济、外贸和外资作为目前的短板,预计都将是施策重点。
流动性供需缺口加大,防风险、稳成本需求上升: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总体水平有所抬升,特别是2月以来上升趋势明显。以7天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为例,2月以来,绝大多数时候超过央行的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二者距离还在加大。
央行计算月度的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连续2个月上升,1月份较上年12月分别上升18、15个基点,2月份较1月份上升的幅度更是达到48、51个基点,与上年同期的差距也在持续收窄,2月份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甚至已高于上年同期。
3月以来,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虽因月末因素消减出现过暂时缓解,但上周以来再次加剧,即便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资金利率仍在抬升。3月13-17日当周,央行结束连续三周的净回笼,显著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净投放达7120亿元,其中净投放2810亿元一年期MLF、4310亿元7天逆回购。3月17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利率(7天)仍达2.3242%。
3月的月中流动性已经如此紧张,可以预期,到一季度末资金市场流动性短缺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
一方面,银行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实际贷款利率面临上行风险。另一方面,流动性短缺也会加大资金市场波动,尤其是欧美中小银行业已经因为流动性短缺引发危机,在此背景下,机构和投资者会更加敏感,进而会放大波动。
无论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还是稳定融资成本,央行都有必要采取行动。此时宣布降准,既能稳定市场情绪,也便于银行提前统筹季末资金,在平滑季末流动性波动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长期资金需求。
至于此次释放的长期资金规模,虽然央行没有像之前那样通过答记者问的方式公布,但是,无论是用2022年12月5日降准相同幅度释放的长期资金规模及这段时间人民币存款增长幅度估算,还是用2月末存款余额直接估算,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当,均落在了5200-5300亿元之间。
专项债发行与财政支出前置,特别是政府推动的工程项目,需要长期资金配合:根据WIND汇总数据,1-2月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已达12196亿元,与2022年同期的12060亿元相当。这意味着,今年的财政政策实施节奏与上年相近,也是在尽可能地前置支出。
2022年,财政预算安排的3.65万亿专项债规模,到当年8月份即已发行了3.5万亿元。今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截至3月19日,新增专项债已发行9757亿元,后续还有2.8万亿预计将在8、9月份之前陆续发行。
短期不会下调政策利率和LPR:从央行的公开透露的信息看,央行对目前的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应该已较为满意,短期内没有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的意愿,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暂时也会保持稳定。
3月17日的降准公告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融资成本的内容。按照惯例,央行每次降准都会对外发布新闻稿,在公布降准时间和幅度的同时,也会向大众交代降准原因。此前的9次降准公告(2018年10月15日到2022年12月5日的11次降准,其中有两次公告含两次下调准备金率),均提到了融资成本,有关表述由近及远,分别为“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降低融资成本”。
对于贷款利率,央行在“两会”期间再次重申,当前贷款利率是历史新低,下一步的思路主要是“要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截至2022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综合贷款利率改革前的基准利率和改革后的加权平均利率,该利率水平为历史最低值。
考虑到今年重点工作之一“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出发,商业银行经营现状也限制了利率政策使用空间。
目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到了历史最低值。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91%,为2010年公布以来最低值。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也创下2011年以来新高,2022年四季度达到33.97%。2022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44%,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也处于公布以来最低值。
新增信贷增长较快、房地产销售持续回暖,这也降低了央行降息的迫切性。前两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3.7%,较上年同期加快16.7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同比增速32.2%,较上年同期加快了33.2个百分点。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持续改善,截至3月19日,成交套数累计同比降幅已收窄至1.8%,在2月份的月均成交套数环比和同比大幅增长后,3月份成交均值环同比预计继续正增长;本周公布的70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数据显示,2月份,70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延续1月份上涨态势,进一步从1月份的36、13个增加至55、40个。
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央行加息步伐仍未停歇,我国降息空间进一步收窄。今年2月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后,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升至4.75%;3月16日,欧央行年内第二次加息50个基点,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升至3.75%、主要再融资利率升至3.5%。我国最近一次降息是在2022年8月15日,下调了10个基点的政策利率,7天逆回购利率和一年期MLF降至2%、2.75%。
不过,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工业价格指数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低增长也释放了一定空间,实际贷款平均利率仍超4%,如果内需后续恢复仍不尽如人意,降息可能再次回归。
降准仍有较大操作空间:本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特别是在存款中占比近39%的大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达10.75%,降准空间更大。
央行目前能够接受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底线可以说是5%。2021年7月15日那次降准开始,此后四次降准,包括此次,央行均排除了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即便是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也没有对已经达到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降准。
对标5%,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还有260个基点,大型金融机构则有575个基点的空间。
我国MLF余额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本月再次突破5万亿元。金融机构为获得这部分中期融资需要支付利息,其中45590亿元利率为2.75%,其余的利率为2.85%。而央行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为1.62%,相差逾100个基点。
与此同时,伴随MLF的持续滚动发行,今年MLF到期量也比较高,未来9个月到期量合计3.3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8月-12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