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城市。上大学之前,不知什么是livehouse。实际上,那座小镇没有星巴克,没有巨幕影院,没有音乐会,没有艺术展,甚至第一家麦当劳开业都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
所以每当我听《热河》这首歌,都有很深的代入感:
热河路就像
八十年代的金坛县
梧桐垃圾灰尘
和各式各样的杂货店
人们总是早早的离开
拉上卷帘门
在天黑前穿上毛衣
点一根烟
——李志《热河》
逼哥的这首《热河》,开头仅用寥寥几句话,就描述出一幅典型的“小镇”画面——脏乱、逼仄、了无生趣,很容易让千万小镇青年产生强烈的共鸣。
听他沙哑低沉的声音,加上平缓的旋律,让人绝望到窒息。或许他唱的生活太逼真,逼真到我们不敢正视,不敢承认那是一滩死水。
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
我去喝几瓶啤酒
——万青《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国企上班的中年男人,混过一天日子,没什么娱乐活动,喝着沉闷的酒。妻子守着炉灶,等待孩子放学归家。这是小镇里大多数中年人的生活,平庸到让人绝望。这种平庸像是慢性毒药,不知不觉让人丧失斗志,溺死在安逸里。
纵然李志的南京和万青的石家庄早已不是小镇,但全国还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小镇,远离北上广的光芒,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狭窄的街道,拥挤的居民楼,弥漫的烟尘,灰暗的日子。
在充满机遇的大城市,年轻是最有力的资本,但对于小镇青年则不然。在《谁是中国普通青年?——中国三四线小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调查》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小城市,青春意味着低价值,青春意味着焦虑,青春意味着等待,青春意味着没有权力,青春意味着有限选择。”万青对这种一无是处总结道: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
东张西望一无所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万青《十万嬉皮》
万青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年轻人的苍白,他们无知、彷徨、涉世未深,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对即将被扔进社会大熔炉而感到恐惧。
还是搞不懂
忙忙碌碌为了什么
什么都别说
重复是你最好的选择
——李志《下雨》
在小镇文化的大环境中,小镇青年不需要梦想,只需要房子、车子、票子。充沛的活力和不切实际的理想是不受欢迎的,青年们要尽快脱去幼稚的壳,成长为手持公文包的成年人,挣钱、结婚、生子、养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人会问: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当所有人都在讴歌梦想的时候,没有人在意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苦闷的小镇青年们已经被压抑太久。当李志唱起接地气的《热河》《山阴路的夏天》《下雨》,我们仿佛找到了同伴,得到了救赎。当万青唱起《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十万嬉皮》,我们知道有人和自己一样绝望,也就不再孤独了。
有趣的是,城里的精英更喜欢听汪峰,他唱着身处大城市居无定所的流浪感,再鼓励人们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而垂头丧气的小镇青年们继续听李志和万青,听那些不提供答案只剩绝望的歌,以毒攻毒,期盼内心的苦闷能得到缓解。
本文为果酱音乐(www.jammy.com)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