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涂子沛: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丨书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涂子沛: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丨书摘

在向脑机接口迈进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能的用户交互界面,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脑下一场革命的点位所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当地时间23日,OpenAI宣布开放推出插件功能,赋予ChatGPT使用工具、联网、运行计算的能力。借助其中的检索插件(Retrieval Plugin),个人或企业可以把私有数据(文档、笔记、邮件等)投喂给ChatGPT,让ChatGPT成为人的“第二大脑”或企业的智能助理。

无独有偶,大数据先锋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在今年2月出版的新书中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书名即为《第二大脑》。他把第二大脑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的一个外部大脑”,这个外部大脑是一个数字化的记忆体,用于辅助第一大脑思考。他认为“脑机协作”将成为真正的未来,而AI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这一过程。下文摘自该书第五章,《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界面新闻获出版社授权刊发。

 

第二大脑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像拐杖、眼镜、鞋和自行车一样,第二大脑是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借助它记忆和思考,就像我们的脚要借助鞋和拐杖走路一样。当然,这是我们从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的一个标志。今天,当我们谈到未来,所有专家已经非常肯定未来是一个“人机协同”的时代,这个“机”并不是指普通的机器,而是具备一定智能的“机器人”,人机协同是指我们和计算机、智能手机、机器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但我认为“人机协同”的说法还不够准确,工业时代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和机器在物理上的协同,在智能时代,准确地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第一大脑和第二大脑的协同,即“脑机协作”,脑机协作才是人类和机器最高形式的协同、最终的协同!

当前,第二大脑的相关技术还在快速地发展中,展望未来,有两大技术浪潮会对脑机协作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是全面记录。所谓的全面记录是指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自己双眼所见、双耳所听、大脑所想、身体所经历的所有信息都保存下来。当然,现在我们说“所有”,准确地说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记录手段的普及,可记录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大,人类必然会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来记录自己、家人以及朋友的生活。

几十年来,微软研究院的老研究员贝尔(Gordon Bell)一直在胸前挂着一台相机,照相机的镜头一直在工作,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他还随身带着一个可以捕捉身边各种声响的录音机,他的目的是把自己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图像和声音都记录下来。贝尔先生已经快90岁了,他在10年前还写过一本书,中文版叫《全面回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阐述这种记录的意义和好处。像贝尔这样全面记录的实践者还真有一批,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德布·罗伊(Deb Roy),他在家里安装了11个摄像头、14个麦克风,已经记录了数10万小时的影像和声音的数据。我身边有个朋友,决定每天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孩子拍一张照片、录一段视频,你算算,人的一辈子只有3万天左右,即使每天都给自己拍一张照片,那也就是3万多张照片。今天,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手机里都保存着几千张照片,换句话来说,这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全面记录人的一生,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在《数文明》(中信出版社,2018年)一书中曾经估算过,假如有一个摄像头,对着一个人永不停歇地记录,那么一天约产生4吉字节(GB)的数据,100年约产生143太字节(TB)的数据。按照当前的硬盘价格,存储这100年的数据需要约5万元。如果再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数据压缩,那么只需要花费2万元。也就是说,花2万元能保存一个人完整一生的视频记录。

其次,在行动上也是可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微小传感设备正在出现,例如在眼镜、内衣、皮带、鞋垫上都可以安装传感器,24小时自动收集数据,摄像头甚至会自动抓拍,在人们微笑的时候才捕捉下来,这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成本。当我们把一切都记录下来,例如用照片和视频,那过去和记忆就变成不可改变的数据。人类的大脑不再拥有重塑记忆的机会,它就在那里,不可能变得更好,也不可能变得更坏。从此,记忆可以清晰再现、随时查证。因为共同的数据,原本只存在于各人各脑中的记忆,开始真正演变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而且这个共同记忆库将会越来越庞大。

很多人也会质疑全面记录的价值,他们认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是枯燥的,不值得记录。就算真的记录下来,客观地回放过去的人生也显得单调沉闷,完全没有必要。

但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是值得的。因为当自己的生活全部被记录、被分析,它很可能不会和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一模一样,因为记录这个行动本身,就有可能会改变人的其他行为。未来的一代人,很可能从母亲怀孕的那天就开始被记录,记录母亲对他们的呢喃和期待,记录他们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记录他们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未来这些记录可用于情感分析、性格分析、成功路径分析,甚至犯罪学研究,关于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许多精细、微妙的知识将会大量出现。有这样详尽的资料可供研究,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发现人在儿童时期成长过程中那些未知的关键性时刻,或者曾经被我们忽略的重要事物。全面记录使科学家的研究达到一个以前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如同天文学家第一次获得一台高精度望远镜一样。人类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就在人类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天空或者宇宙的某个地方,可能还会发现意外的星体。

可以想象,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全面记录。每个人都只想记录那些自己希望在世界上永远留存的信息,对那些不想留存的信息,人们希望它们被遗忘。当然,每个人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利。也许你会选择全面记录自己的活动,你也可以拒绝,决定让自己的人生淡淡地来、淡淡地去,不留下一片云彩和记录。这当然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整个社会都不会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会朝着第二大脑、全面记录的道路前进,不可逆转地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样巨大的改变在接下来两三代人的时间中会逐步实现。

随着全面记录的普及,个人拥有的信息将会越来越庞大。现代人要有一个强大的第二大脑,首先需要一个个人数据中心,或者说家庭数据中心。一个可以汇集个人或者家庭成员所有数据,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视频、社交来往(社交媒体的互动记录)、空间轨迹(手机GPS、个人汽车的空间位置记录)等文件格式,并可以对所有的信息和记录实行全面、方便、快捷的管理。例如,对记录的信息和文件可以按主题归类、按时间排序、按地点组织、按人和对象呈现、按事件组织等等,并且支持自动关联和模糊查询。例如,我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在广州珠江江畔拍摄的所有照片,也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每年参加公司年会的照片,甚至这些照片和年会的各种文件(例如年度总结、PPT等)也自动关联在一起。就是说,在第二大脑的内部,一个信息块(即一条记录)可以与一些文件关联起来,第二大脑非常需要这样的工具,我相信不会太久,以Logseq为代表的第二大脑软件很快就会拥有这样的工具。

第二是人工智能。第二大脑中现在就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例如,目前我使用Logseq一般会打开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通过语音输入记录自己想说的事,讯飞自动把语音转换成文本,我再进行编辑,最后给它打上标签并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语音输入在一些时候很方便,但我们仍然要花很多时间来对口头语进行重新编辑。如果这个转换能更加智能,我们记录的效率就可以进一步提高。

很多人都对脑机接口的技术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所谓的脑机接口是在人脑与外部电脑之间创建一条信息通路,通过电子植入物收集从大脑细胞发出的信号,并将它们转换为外部电脑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命令,进而驱动外部设备的运行。要是能实现真正的脑机接口,那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第二大脑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记录,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只要想就行了,动脑将代替动手:“记录100次”将会变成“想象100次”。按照现在硅谷科技狂人马斯克的说法,未来的人类甚至能通过脑机接口把自己的“记忆”“意识”直接导出,保存在云端,或用U盘、存储卡从云端直接下载信息,随时植入自己的大脑,这就实现了意念传输、记忆的自由传递以及意识的永久保存。

但直到目前,意念传输还只是一个构想,可以说八字还没有一撇,即使距离“用意念打字”这样的任务,也可以用“遥遥无期”来形容。主要困难还是在于我们对于大脑的机理了解得太少。人的大脑大约有10亿个神经元,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语言活动,也有很多神经元参与,它们遍布在不同的脑区,光采集到相关的信号就非常困难,而且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还非常复杂,人类目前还无法读懂。但可以确信的是,在向脑机接口迈进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能的用户交互界面,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脑下一场革命的点位所在。

也有很多务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出现。2022年12月,OpenAI发布了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这是一个可以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交互的问答机器人,它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为你的文本写出摘要,编写一个故事,并完成翻译、帮你检查程序代码的问题和错误、甚至自动生成代码等等智能型的任务。图5-1,图5-2,图5-3是我利用这个工具产生的一些实例:

从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ChatGPT已经具备出色的语言理解能力,它能回答人类的提问,根据上下文自动生成合理的回答,不仅满足用户对于实时对话的需求,还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各样实用的任务。很多时候,用户甚至无法分辨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在回答问题。

ChatGPT的核心,是一个预先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它使用了海量的语料,这使得ChatGPT可以根据先前单词的次序,预测出即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单词,本质上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Generative AI)。简单地说,只要你给它一个提示词或者句子,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相关的回答、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但ChatGPT也有一个问题:无论任何人,只要在相近的时间内给它一个相同的提示词,或者问它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个机器人必然给你一个相同的文本或者高度类似的回答。这是因为它所使用的训练数据是一样的——它们来自同一个互联网。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算法引入你的第二大脑,如果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有足够的数据,如果让这些数据和训练数据结合起来,那每个人即使问出同样的问题,但不同人的第二大脑就会给出不同的回答,而且——这个答案是真正属于你的,这就相当于你自己的脑细胞思考的结果,它没有任何版权问题,你可以直接以你个人的名义使用。

还记得我撰写中山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的演讲稿吗?在我确定了我的演讲主题之后,我浏览了相关主题关键词的页面,只用了40分钟就产生了一篇初稿。未来,一篇完整初稿的产生可能只需要1秒钟!目前,在我介绍的第二大脑中,相关的信息会通过标签和文本搜索自动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的全景给我参考;但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你向你的第二大脑提出一个关键词,它就可以把相关的信息组合成一篇文档——也就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把这些信息自动写成一篇有事实、有观点、有逻辑、有议论的文章,供你参考、使用和发表。

这篇文章不仅不会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它还可能提出一些你一时间想不到的观点,因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来源于从大量数据中的学习,它可能识别人类无法看到的模式,这让它的叙述不仅信息量更大、更全面,还可能更准确。你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还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新的创意,写出你的第一大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文章的质量最终不是取决于算法,而是取决于你的数据,即你在第二大脑中记录了多少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质量。

要有效地利用第二大脑和人工智能的成果,我们还必须在生成内容这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参与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必须向生成式模型输入提示,以便让它来创造内容。一般来说,创造性的提示会产生创造性的产出。未来,要使用好第二大脑,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提示工程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提示,或者说,不断对提示进行微调,才能从第二大脑中得到效果最好的答案。最后,我们还要对这些答案进行仔细的编辑和评估,我们可以将第二大脑和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多次回答整合到一个文件中,最后得到一个比较完美、实用、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

这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脑机协作”的时代。

《第二大脑:脑机协助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
作者:涂子沛
ISBN:978-7-5001-7272-7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出版发行:中译出版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涂子沛: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丨书摘

在向脑机接口迈进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能的用户交互界面,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脑下一场革命的点位所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当地时间23日,OpenAI宣布开放推出插件功能,赋予ChatGPT使用工具、联网、运行计算的能力。借助其中的检索插件(Retrieval Plugin),个人或企业可以把私有数据(文档、笔记、邮件等)投喂给ChatGPT,让ChatGPT成为人的“第二大脑”或企业的智能助理。

无独有偶,大数据先锋思想家、科技作家涂子沛在今年2月出版的新书中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书名即为《第二大脑》。他把第二大脑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的一个外部大脑”,这个外部大脑是一个数字化的记忆体,用于辅助第一大脑思考。他认为“脑机协作”将成为真正的未来,而AI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这一过程。下文摘自该书第五章,《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界面新闻获出版社授权刊发。

 

第二大脑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就像拐杖、眼镜、鞋和自行车一样,第二大脑是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借助它记忆和思考,就像我们的脚要借助鞋和拐杖走路一样。当然,这是我们从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的一个标志。今天,当我们谈到未来,所有专家已经非常肯定未来是一个“人机协同”的时代,这个“机”并不是指普通的机器,而是具备一定智能的“机器人”,人机协同是指我们和计算机、智能手机、机器人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但我认为“人机协同”的说法还不够准确,工业时代已经基本完成了人和机器在物理上的协同,在智能时代,准确地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第一大脑和第二大脑的协同,即“脑机协作”,脑机协作才是人类和机器最高形式的协同、最终的协同!

当前,第二大脑的相关技术还在快速地发展中,展望未来,有两大技术浪潮会对脑机协作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是全面记录。所谓的全面记录是指今天的人们可以把自己双眼所见、双耳所听、大脑所想、身体所经历的所有信息都保存下来。当然,现在我们说“所有”,准确地说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记录手段的普及,可记录的范围正在快速扩大,人类必然会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来记录自己、家人以及朋友的生活。

几十年来,微软研究院的老研究员贝尔(Gordon Bell)一直在胸前挂着一台相机,照相机的镜头一直在工作,走到哪儿拍到哪儿,他还随身带着一个可以捕捉身边各种声响的录音机,他的目的是把自己眼睛所见、耳朵所听的图像和声音都记录下来。贝尔先生已经快90岁了,他在10年前还写过一本书,中文版叫《全面回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阐述这种记录的意义和好处。像贝尔这样全面记录的实践者还真有一批,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德布·罗伊(Deb Roy),他在家里安装了11个摄像头、14个麦克风,已经记录了数10万小时的影像和声音的数据。我身边有个朋友,决定每天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孩子拍一张照片、录一段视频,你算算,人的一辈子只有3万天左右,即使每天都给自己拍一张照片,那也就是3万多张照片。今天,在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手机里都保存着几千张照片,换句话来说,这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全面记录人的一生,究竟可不可行?

首先,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在《数文明》(中信出版社,2018年)一书中曾经估算过,假如有一个摄像头,对着一个人永不停歇地记录,那么一天约产生4吉字节(GB)的数据,100年约产生143太字节(TB)的数据。按照当前的硬盘价格,存储这100年的数据需要约5万元。如果再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数据压缩,那么只需要花费2万元。也就是说,花2万元能保存一个人完整一生的视频记录。

其次,在行动上也是可以实现的。越来越多的微小传感设备正在出现,例如在眼镜、内衣、皮带、鞋垫上都可以安装传感器,24小时自动收集数据,摄像头甚至会自动抓拍,在人们微笑的时候才捕捉下来,这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记录成本。当我们把一切都记录下来,例如用照片和视频,那过去和记忆就变成不可改变的数据。人类的大脑不再拥有重塑记忆的机会,它就在那里,不可能变得更好,也不可能变得更坏。从此,记忆可以清晰再现、随时查证。因为共同的数据,原本只存在于各人各脑中的记忆,开始真正演变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而且这个共同记忆库将会越来越庞大。

很多人也会质疑全面记录的价值,他们认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是枯燥的,不值得记录。就算真的记录下来,客观地回放过去的人生也显得单调沉闷,完全没有必要。

但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是值得的。因为当自己的生活全部被记录、被分析,它很可能不会和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一模一样,因为记录这个行动本身,就有可能会改变人的其他行为。未来的一代人,很可能从母亲怀孕的那天就开始被记录,记录母亲对他们的呢喃和期待,记录他们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记录他们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未来这些记录可用于情感分析、性格分析、成功路径分析,甚至犯罪学研究,关于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许多精细、微妙的知识将会大量出现。有这样详尽的资料可供研究,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能发现人在儿童时期成长过程中那些未知的关键性时刻,或者曾经被我们忽略的重要事物。全面记录使科学家的研究达到一个以前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如同天文学家第一次获得一台高精度望远镜一样。人类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就在人类认为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天空或者宇宙的某个地方,可能还会发现意外的星体。

可以想象,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全面记录。每个人都只想记录那些自己希望在世界上永远留存的信息,对那些不想留存的信息,人们希望它们被遗忘。当然,每个人也应该拥有这样的权利。也许你会选择全面记录自己的活动,你也可以拒绝,决定让自己的人生淡淡地来、淡淡地去,不留下一片云彩和记录。这当然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整个社会都不会以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会朝着第二大脑、全面记录的道路前进,不可逆转地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这样巨大的改变在接下来两三代人的时间中会逐步实现。

随着全面记录的普及,个人拥有的信息将会越来越庞大。现代人要有一个强大的第二大脑,首先需要一个个人数据中心,或者说家庭数据中心。一个可以汇集个人或者家庭成员所有数据,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声音、视频、社交来往(社交媒体的互动记录)、空间轨迹(手机GPS、个人汽车的空间位置记录)等文件格式,并可以对所有的信息和记录实行全面、方便、快捷的管理。例如,对记录的信息和文件可以按主题归类、按时间排序、按地点组织、按人和对象呈现、按事件组织等等,并且支持自动关联和模糊查询。例如,我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在广州珠江江畔拍摄的所有照片,也可以看到最近十年我每年参加公司年会的照片,甚至这些照片和年会的各种文件(例如年度总结、PPT等)也自动关联在一起。就是说,在第二大脑的内部,一个信息块(即一条记录)可以与一些文件关联起来,第二大脑非常需要这样的工具,我相信不会太久,以Logseq为代表的第二大脑软件很快就会拥有这样的工具。

第二是人工智能。第二大脑中现在就有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例如,目前我使用Logseq一般会打开科大讯飞的语音输入,通过语音输入记录自己想说的事,讯飞自动把语音转换成文本,我再进行编辑,最后给它打上标签并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语音输入在一些时候很方便,但我们仍然要花很多时间来对口头语进行重新编辑。如果这个转换能更加智能,我们记录的效率就可以进一步提高。

很多人都对脑机接口的技术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所谓的脑机接口是在人脑与外部电脑之间创建一条信息通路,通过电子植入物收集从大脑细胞发出的信号,并将它们转换为外部电脑可以理解和执行的命令,进而驱动外部设备的运行。要是能实现真正的脑机接口,那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第二大脑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记录,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只要想就行了,动脑将代替动手:“记录100次”将会变成“想象100次”。按照现在硅谷科技狂人马斯克的说法,未来的人类甚至能通过脑机接口把自己的“记忆”“意识”直接导出,保存在云端,或用U盘、存储卡从云端直接下载信息,随时植入自己的大脑,这就实现了意念传输、记忆的自由传递以及意识的永久保存。

但直到目前,意念传输还只是一个构想,可以说八字还没有一撇,即使距离“用意念打字”这样的任务,也可以用“遥遥无期”来形容。主要困难还是在于我们对于大脑的机理了解得太少。人的大脑大约有10亿个神经元,即使是一个最简单的语言活动,也有很多神经元参与,它们遍布在不同的脑区,光采集到相关的信号就非常困难,而且神经元发出的信号还非常复杂,人类目前还无法读懂。但可以确信的是,在向脑机接口迈进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加方便、高效、智能的用户交互界面,这也正是引爆第二大脑下一场革命的点位所在。

也有很多务实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出现。2022年12月,OpenAI发布了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这是一个可以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交互的问答机器人,它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为你的文本写出摘要,编写一个故事,并完成翻译、帮你检查程序代码的问题和错误、甚至自动生成代码等等智能型的任务。图5-1,图5-2,图5-3是我利用这个工具产生的一些实例:

从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ChatGPT已经具备出色的语言理解能力,它能回答人类的提问,根据上下文自动生成合理的回答,不仅满足用户对于实时对话的需求,还能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各样实用的任务。很多时候,用户甚至无法分辨出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在回答问题。

ChatGPT的核心,是一个预先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它使用了海量的语料,这使得ChatGPT可以根据先前单词的次序,预测出即将要出现的下一个单词,本质上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Generative AI)。简单地说,只要你给它一个提示词或者句子,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相关的回答、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故事、一首诗歌。但ChatGPT也有一个问题:无论任何人,只要在相近的时间内给它一个相同的提示词,或者问它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个机器人必然给你一个相同的文本或者高度类似的回答。这是因为它所使用的训练数据是一样的——它们来自同一个互联网。但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算法引入你的第二大脑,如果在你的第二大脑中有足够的数据,如果让这些数据和训练数据结合起来,那每个人即使问出同样的问题,但不同人的第二大脑就会给出不同的回答,而且——这个答案是真正属于你的,这就相当于你自己的脑细胞思考的结果,它没有任何版权问题,你可以直接以你个人的名义使用。

还记得我撰写中山大学2022年毕业典礼的演讲稿吗?在我确定了我的演讲主题之后,我浏览了相关主题关键词的页面,只用了40分钟就产生了一篇初稿。未来,一篇完整初稿的产生可能只需要1秒钟!目前,在我介绍的第二大脑中,相关的信息会通过标签和文本搜索自动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的全景给我参考;但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你向你的第二大脑提出一个关键词,它就可以把相关的信息组合成一篇文档——也就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把这些信息自动写成一篇有事实、有观点、有逻辑、有议论的文章,供你参考、使用和发表。

这篇文章不仅不会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它还可能提出一些你一时间想不到的观点,因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来源于从大量数据中的学习,它可能识别人类无法看到的模式,这让它的叙述不仅信息量更大、更全面,还可能更准确。你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还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新的创意,写出你的第一大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文章的质量最终不是取决于算法,而是取决于你的数据,即你在第二大脑中记录了多少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质量。

要有效地利用第二大脑和人工智能的成果,我们还必须在生成内容这个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参与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必须向生成式模型输入提示,以便让它来创造内容。一般来说,创造性的提示会产生创造性的产出。未来,要使用好第二大脑,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提示工程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提示,或者说,不断对提示进行微调,才能从第二大脑中得到效果最好的答案。最后,我们还要对这些答案进行仔细的编辑和评估,我们可以将第二大脑和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多次回答整合到一个文件中,最后得到一个比较完美、实用、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

这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脑机协作”的时代。

《第二大脑:脑机协助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
作者:涂子沛
ISBN:978-7-5001-7272-7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出版发行:中译出版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