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八匹马力,古代“行政级座驾”还得有这些配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八匹马力,古代“行政级座驾”还得有这些配置

古时候的“行政级座驾”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我们来揭秘。

在高端车体系当中有个词,叫“行政级座驾”。这个词本身既意味着威风凛凛、沉稳大气,也意味着出色的性能和舒适的体验。诸如奔驰E级、宝马5系,以及今年新推出的上汽大众辉昂都是典型代表。

所以,和他们相比,古时候的“行政级座驾”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我们来揭秘。

皇帝的乘坐体验也不咋地

皇帝乘坐的顶级行政座驾有一个特殊名词,叫作“玉辂”。就像现在的豪华座驾动不动来个八缸、十二缸发动机,标配LED氙气大灯、全景天窗一样,玉辂也有一些专属配置。比如必须配备六匹骏马(后来改为4匹,像周穆王用八骏拉车,纯属土豪擅自改装。有些玉辂还配双重轮毂以提升稳定性)。车前的轼条和轭条上还要雕刻龙虎,称为“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听上去是不是比捷豹车上那跃出的银色豹标还要有立体感?

不过说老实话,皇帝老爷并不怎么乐意坐这玉辂车——乘坐体验实在太差了!

▲宋人绘制的玉辂图

最难搞定的是稳定性

要造一部玉辂并不容易,尤其难在维持特大型车辆的稳定性上。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唐高宗时候造过一辆玉辂车,非常坚固和安稳,放杯水在车上,行驶的过程中也不会泼出来。但这种技术到了宋代就失传了。宋人尝试造过几次玉辂,要不然就是行车过程中容易摇晃,要不然就是车厢结构不稳定,总之屡次尝试,均告失败。

为了确保这辆体现大国风范的国宾级产品的“逼格”,宋人只能用人力对之进行补救。根据《宋史》记载,在马匹边上,还要有“班直(近卫军士)推之,以助马力”。到了南宋这种现象变本加厉。为了保持前后平衡,辂后还需“四人攀行,如攀枝孩儿”,也就是说得有四个人吊在车后边,画风实在是有点奇特。

而且,玉辂虽然高大威猛,但是四面透风。下面的人看上去高高在上,但坐在里面的人在大家的目光直接注视之下,必须时刻保持帝王的派头,其实颇不自在。技术上繁复,乘坐体验又不佳,这样的车型久而久之就成了鸡肋。到了明代,玉辂改以大象牵引,已纯粹成为礼仪的象征,而到清代,干脆彻底抛弃了其交通工具的属性,仅在大型礼仪活动上将其陈列出来,以示隆重而已。

03

尽人皆乘是轿子

坐玉辂不舒服,但总不能走路啊。甭操心,皇帝比谁都懂享受。从汉魏以来,皇帝们平常出行就有了新的小伙伴,那就是轿子。

早期的轿子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做“肩舆”,也就是用肩扛着的车厢的意思。级别最高的“行政级”仅供皇帝专用,叫作“步辇”,可以理解为“会走路的辇”。

▲阎立本《步辇图》

从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看出,早期的“步辇”还很简陋,没有遮风挡雨的棚盖,受力结构也比较简单,并且仅限皇帝和少数达官贵人乘坐。不过到了明代,轿子就普及了开来,并且从短途交通工具发展成长短途均能胜任的全能型选手。据记载,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在回湖北老家奔丧的途中就全程乘坐三十二抬的超豪华大轿。他的这台大轿里甚至其中还分有卧室和会客厅,并有两名僮仆随时服侍,这排场就算劳斯莱斯见了恐怕也得甘拜下风。

到了清代,人口大爆炸(从明末到道光年间仅过了200年,国内人口由约1亿增至4亿)为大规模使用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促成了其快速发展。根据《清史稿》的说法,最高大上的轿子叫作“玉辇”,需要由36个人来抬,而皇帝日常出行的“轻步辇”也需16个人来抬。当然,对普通官员和百姓来说,“八抬大轿”已经相当威风,“四抬”甚至“二抬”的小轿也很普遍。

轿子的影响深远,绝不下于马车。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的“轿车”这个词,意即有轿子的派头和体验的车,这正是乘坐轿子的舒适性的直接“证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八匹马力,古代“行政级座驾”还得有这些配置

古时候的“行政级座驾”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我们来揭秘。

在高端车体系当中有个词,叫“行政级座驾”。这个词本身既意味着威风凛凛、沉稳大气,也意味着出色的性能和舒适的体验。诸如奔驰E级、宝马5系,以及今年新推出的上汽大众辉昂都是典型代表。

所以,和他们相比,古时候的“行政级座驾”到底是个啥水平?今天我们来揭秘。

皇帝的乘坐体验也不咋地

皇帝乘坐的顶级行政座驾有一个特殊名词,叫作“玉辂”。就像现在的豪华座驾动不动来个八缸、十二缸发动机,标配LED氙气大灯、全景天窗一样,玉辂也有一些专属配置。比如必须配备六匹骏马(后来改为4匹,像周穆王用八骏拉车,纯属土豪擅自改装。有些玉辂还配双重轮毂以提升稳定性)。车前的轼条和轭条上还要雕刻龙虎,称为“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听上去是不是比捷豹车上那跃出的银色豹标还要有立体感?

不过说老实话,皇帝老爷并不怎么乐意坐这玉辂车——乘坐体验实在太差了!

▲宋人绘制的玉辂图

最难搞定的是稳定性

要造一部玉辂并不容易,尤其难在维持特大型车辆的稳定性上。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唐高宗时候造过一辆玉辂车,非常坚固和安稳,放杯水在车上,行驶的过程中也不会泼出来。但这种技术到了宋代就失传了。宋人尝试造过几次玉辂,要不然就是行车过程中容易摇晃,要不然就是车厢结构不稳定,总之屡次尝试,均告失败。

为了确保这辆体现大国风范的国宾级产品的“逼格”,宋人只能用人力对之进行补救。根据《宋史》记载,在马匹边上,还要有“班直(近卫军士)推之,以助马力”。到了南宋这种现象变本加厉。为了保持前后平衡,辂后还需“四人攀行,如攀枝孩儿”,也就是说得有四个人吊在车后边,画风实在是有点奇特。

而且,玉辂虽然高大威猛,但是四面透风。下面的人看上去高高在上,但坐在里面的人在大家的目光直接注视之下,必须时刻保持帝王的派头,其实颇不自在。技术上繁复,乘坐体验又不佳,这样的车型久而久之就成了鸡肋。到了明代,玉辂改以大象牵引,已纯粹成为礼仪的象征,而到清代,干脆彻底抛弃了其交通工具的属性,仅在大型礼仪活动上将其陈列出来,以示隆重而已。

03

尽人皆乘是轿子

坐玉辂不舒服,但总不能走路啊。甭操心,皇帝比谁都懂享受。从汉魏以来,皇帝们平常出行就有了新的小伙伴,那就是轿子。

早期的轿子有个更文雅的名字,叫做“肩舆”,也就是用肩扛着的车厢的意思。级别最高的“行政级”仅供皇帝专用,叫作“步辇”,可以理解为“会走路的辇”。

▲阎立本《步辇图》

从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看出,早期的“步辇”还很简陋,没有遮风挡雨的棚盖,受力结构也比较简单,并且仅限皇帝和少数达官贵人乘坐。不过到了明代,轿子就普及了开来,并且从短途交通工具发展成长短途均能胜任的全能型选手。据记载,万历朝首辅张居正在回湖北老家奔丧的途中就全程乘坐三十二抬的超豪华大轿。他的这台大轿里甚至其中还分有卧室和会客厅,并有两名僮仆随时服侍,这排场就算劳斯莱斯见了恐怕也得甘拜下风。

到了清代,人口大爆炸(从明末到道光年间仅过了200年,国内人口由约1亿增至4亿)为大规模使用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促成了其快速发展。根据《清史稿》的说法,最高大上的轿子叫作“玉辇”,需要由36个人来抬,而皇帝日常出行的“轻步辇”也需16个人来抬。当然,对普通官员和百姓来说,“八抬大轿”已经相当威风,“四抬”甚至“二抬”的小轿也很普遍。

轿子的影响深远,绝不下于马车。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的“轿车”这个词,意即有轿子的派头和体验的车,这正是乘坐轿子的舒适性的直接“证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