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麻雀》编剧海飞:“偶像+戏骨”是谍战最好的搭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麻雀》编剧海飞:“偶像+戏骨”是谍战最好的搭配

《麻雀》不可能是一部“完美”作品,但它努力的在尽善尽美。况且,影视圈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达到完美程度。

作者:胡洋

风云多变的影视圈中,谍战剧想要站稳脚跟确实不易。很多行内从业者便开始看重附加条件,“IP+颜值”的速成秘诀,几乎捆绑着每一部国产电视剧。于是《麻雀》横空出世时,也被众人批评为是一部粗制滥造的肥皂剧。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大众“误会”渐渐有所消除。唐山海“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悲情告别后,《麻雀》也迎来了“收视”高潮。从首日播出的0.946%到昨晚收视单集破2%的“第一”成绩,《麻雀》远超同时期的《胭脂》、《双刺》两部谍战剧。甚至,在优酷网站上,点击率已经破10亿,网络点击播放更是超100亿次。长达69集的剧情,足足陪伴了观众两个月后,昨晚终于迎来“谍战”收尾。

娱乐独角兽有幸和《麻雀》编剧一起聊了聊“谍战题材”以及这部长达69集的谍战电视剧。

海飞表示:谍战题材相比其它题材难度系数相对要高,一不小心他就会流于平淡,也就是不会吸引人继续往下看。因此,想要留住观众的“心”,只能靠剧情推动。在他看来,谍战戏有如深海,看的是潜伏,写的却是人性。所谓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在谍战剧《麻雀》中便以“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高度使命感一一展开。

1、“麻雀”虽小,亦有鸿鹄之志

一路走来,我们的谍战剧一直在努力寻找自身突破。从早期的“反特片”、“公安题材剧”、到如今的“谍战剧”,《麻雀》在一一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

作为一部谍战剧,《麻雀》已非纯粹的高智商烧脑模式,融入情感、谍战双雄、三面间谍等多种元素是编剧海飞在创作过程中最为用心之处。而选择以“麻雀”作为剧名和代号,也是经过多番深思熟虑。

编剧海飞告诉娱乐独角兽:“尽管麻雀在飞禽中是属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但是我觉得“麻雀”两字里,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它普通而平凡的像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麻雀,是能叫得响亮的。”

该剧以“麻雀”的意向贯彻全剧,实在高明。“麻雀”首先是潜伏在沦陷区上海汪伪政府特务机关的中共地下党员陈深的代号。这一名称,让人联想到抗日游击战中我军常用的“麻雀战术”,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速度快,行动灵活,让敌人无所寻觅,头疼不已。换句话说,这不正是剧中主角行踪游移、飘忽不定的象征吗?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麻雀虽小,但生命力顽强。虽然可能偶有几只麻雀丧生于枪口之下,却有更多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剧中中共党员沈秋霞被捕后,望着铁窗外的麻雀,希望不绝,于是毅然赴死,也堪称对主题一次巧妙的回应。

而剧中不断传递的“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高尚情怀,在海飞看来绝不是矫情,而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概念。“特工是个很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每个人心中拥有信仰,他们一定是坚持不下来的。”

2、“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

谍战剧之所以好看,无非是因为有“敌暗我明”、“猫捉老鼠”的标志配件。确实,烧脑+悬疑是一部谍战剧的高配,但如果只有一味地烧脑剧情,未免有些故意“卖弄”,且缺乏娱乐性。

编剧海飞认为一部优秀的谍战剧应具备以下四点:

1.剧情。要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吸引观众,以紧凑烧脑加以辅佐。

2.代入感。任何一部作品,如果观众不能在剧中看到“自己”,便失去了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机会。

3.人物关系。部分谍战剧过度重视“悬念”因素,往往忽略最本质的问题。人物关系是支撑一部剧的重要部分,所有剧情皆围绕人物关系走动。

4.人性描写。如果说,剧情是“面子”,人性描写就是“里子”。所有的“谍战高配”皆为“人性描写”服务。

在海飞看来,人性描写尤为重要。所谓“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所以这必须是一种不起眼的暗流涌动的符号。

这也是《麻雀》和以往的谍战剧略有不同的明显之处。他抛弃了以往的“猜卧底”、“感情铺垫”、“思想转变”等桥段,却浓墨重彩的诠释了几位主演的革命柔情和英雄相惜的革命情怀。把握精准的将人物的欲言又止与压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陈深、张鲁一、唐山海、徐碧成,四人性格迥异,阵营不同,各有各的“潜伏”,但共性在于每个角色多重性格下的纠葛内心,在剧情的深入演绎中逐步展开。兄弟情、兄妹情、夫妻情、英雄情,也成一大亮点。

海飞告诉娱乐独角兽:我认为每一位笔下的人物,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是真真切切地替每个人都活了一回。或许,正是海飞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剧中的每一位人物性格饱满,观众才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谍战剧的精彩。

3、《麻雀》并不完美,但任何一部剧都有瑕疵

谍战题材很早在我国便已出现。从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后,碟战戏正式出现。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谍战剧渐渐“壮大”。2005年至2015年期间,不断涌现多部优秀作品。《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涌出后,谍战题材从此在风云变幻的影视圈中正式奠定基石,成为一棵“常青树”。

《麻雀》打破了以往谍战剧的固有定律,这也是它开播至今,并未一帆风顺的原因所在。尽管,收视一路“红灯”,但争议之声从未“减弱”。豆瓣也从原先的7.4分渐渐下滑至6.7分,似乎“质量”略有下降。

海飞认为,并不是“质量”引来争议。该剧的“争议源头”依然是“颜值问题”。“难道颜值高也是错?何况影视圈本身就是俊男靓女的聚集地。颜值本身并没有问题,甚至对剧热很有好处。”海飞认为颜值的争议不会影响《麻雀》本身的精彩。

况且,按照目前大势所趋,偶像剧明星不仅要挺进谍战剧,将来还会大举挺进抗战剧,甚至还要挺进历史正剧、传奇剧。就算颜值偶像的演技尚且存疑,集体挺进爱国剧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他们为老年化的爱国剧受众群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一大批日渐疏离历史的年轻人回到历史激流,亦如《麻雀》,潜移默化地为年轻人传递历史与使命,信仰与情怀,这也是以李易峰为代表的颜值偶像该有的传承、使命和担当。

当然,《麻雀》不可能是一部“完美”作品,但它努力的在尽善尽美。况且,影视圈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达到完美程度。正如海飞所说:有争议是好事,这说明有热度,总比无人问津要强。如果一部作品石沉大海,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麻雀》编剧海飞:“偶像+戏骨”是谍战最好的搭配

《麻雀》不可能是一部“完美”作品,但它努力的在尽善尽美。况且,影视圈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达到完美程度。

作者:胡洋

风云多变的影视圈中,谍战剧想要站稳脚跟确实不易。很多行内从业者便开始看重附加条件,“IP+颜值”的速成秘诀,几乎捆绑着每一部国产电视剧。于是《麻雀》横空出世时,也被众人批评为是一部粗制滥造的肥皂剧。

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大众“误会”渐渐有所消除。唐山海“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悲情告别后,《麻雀》也迎来了“收视”高潮。从首日播出的0.946%到昨晚收视单集破2%的“第一”成绩,《麻雀》远超同时期的《胭脂》、《双刺》两部谍战剧。甚至,在优酷网站上,点击率已经破10亿,网络点击播放更是超100亿次。长达69集的剧情,足足陪伴了观众两个月后,昨晚终于迎来“谍战”收尾。

娱乐独角兽有幸和《麻雀》编剧一起聊了聊“谍战题材”以及这部长达69集的谍战电视剧。

海飞表示:谍战题材相比其它题材难度系数相对要高,一不小心他就会流于平淡,也就是不会吸引人继续往下看。因此,想要留住观众的“心”,只能靠剧情推动。在他看来,谍战戏有如深海,看的是潜伏,写的却是人性。所谓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在谍战剧《麻雀》中便以“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高度使命感一一展开。

1、“麻雀”虽小,亦有鸿鹄之志

一路走来,我们的谍战剧一直在努力寻找自身突破。从早期的“反特片”、“公安题材剧”、到如今的“谍战剧”,《麻雀》在一一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

作为一部谍战剧,《麻雀》已非纯粹的高智商烧脑模式,融入情感、谍战双雄、三面间谍等多种元素是编剧海飞在创作过程中最为用心之处。而选择以“麻雀”作为剧名和代号,也是经过多番深思熟虑。

编剧海飞告诉娱乐独角兽:“尽管麻雀在飞禽中是属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种,但是我觉得“麻雀”两字里,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它普通而平凡的像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麻雀,是能叫得响亮的。”

该剧以“麻雀”的意向贯彻全剧,实在高明。“麻雀”首先是潜伏在沦陷区上海汪伪政府特务机关的中共地下党员陈深的代号。这一名称,让人联想到抗日游击战中我军常用的“麻雀战术”,忽东忽西,忽聚忽散,目标小,速度快,行动灵活,让敌人无所寻觅,头疼不已。换句话说,这不正是剧中主角行踪游移、飘忽不定的象征吗?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麻雀虽小,但生命力顽强。虽然可能偶有几只麻雀丧生于枪口之下,却有更多前仆后继,生生不息。剧中中共党员沈秋霞被捕后,望着铁窗外的麻雀,希望不绝,于是毅然赴死,也堪称对主题一次巧妙的回应。

而剧中不断传递的“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高尚情怀,在海飞看来绝不是矫情,而是一个存在即合理的概念。“特工是个很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每个人心中拥有信仰,他们一定是坚持不下来的。”

2、“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

谍战剧之所以好看,无非是因为有“敌暗我明”、“猫捉老鼠”的标志配件。确实,烧脑+悬疑是一部谍战剧的高配,但如果只有一味地烧脑剧情,未免有些故意“卖弄”,且缺乏娱乐性。

编剧海飞认为一部优秀的谍战剧应具备以下四点:

1.剧情。要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吸引观众,以紧凑烧脑加以辅佐。

2.代入感。任何一部作品,如果观众不能在剧中看到“自己”,便失去了与观众心灵交流的机会。

3.人物关系。部分谍战剧过度重视“悬念”因素,往往忽略最本质的问题。人物关系是支撑一部剧的重要部分,所有剧情皆围绕人物关系走动。

4.人性描写。如果说,剧情是“面子”,人性描写就是“里子”。所有的“谍战高配”皆为“人性描写”服务。

在海飞看来,人性描写尤为重要。所谓“一切潜伏都是人性的潜伏”,所以这必须是一种不起眼的暗流涌动的符号。

这也是《麻雀》和以往的谍战剧略有不同的明显之处。他抛弃了以往的“猜卧底”、“感情铺垫”、“思想转变”等桥段,却浓墨重彩的诠释了几位主演的革命柔情和英雄相惜的革命情怀。把握精准的将人物的欲言又止与压抑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陈深、张鲁一、唐山海、徐碧成,四人性格迥异,阵营不同,各有各的“潜伏”,但共性在于每个角色多重性格下的纠葛内心,在剧情的深入演绎中逐步展开。兄弟情、兄妹情、夫妻情、英雄情,也成一大亮点。

海飞告诉娱乐独角兽:我认为每一位笔下的人物,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是真真切切地替每个人都活了一回。或许,正是海飞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剧中的每一位人物性格饱满,观众才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谍战剧的精彩。

3、《麻雀》并不完美,但任何一部剧都有瑕疵

谍战题材很早在我国便已出现。从1981年的《敌营十八年》后,碟战戏正式出现。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谍战剧渐渐“壮大”。2005年至2015年期间,不断涌现多部优秀作品。《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等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涌出后,谍战题材从此在风云变幻的影视圈中正式奠定基石,成为一棵“常青树”。

《麻雀》打破了以往谍战剧的固有定律,这也是它开播至今,并未一帆风顺的原因所在。尽管,收视一路“红灯”,但争议之声从未“减弱”。豆瓣也从原先的7.4分渐渐下滑至6.7分,似乎“质量”略有下降。

海飞认为,并不是“质量”引来争议。该剧的“争议源头”依然是“颜值问题”。“难道颜值高也是错?何况影视圈本身就是俊男靓女的聚集地。颜值本身并没有问题,甚至对剧热很有好处。”海飞认为颜值的争议不会影响《麻雀》本身的精彩。

况且,按照目前大势所趋,偶像剧明星不仅要挺进谍战剧,将来还会大举挺进抗战剧,甚至还要挺进历史正剧、传奇剧。就算颜值偶像的演技尚且存疑,集体挺进爱国剧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他们为老年化的爱国剧受众群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一大批日渐疏离历史的年轻人回到历史激流,亦如《麻雀》,潜移默化地为年轻人传递历史与使命,信仰与情怀,这也是以李易峰为代表的颜值偶像该有的传承、使命和担当。

当然,《麻雀》不可能是一部“完美”作品,但它努力的在尽善尽美。况且,影视圈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达到完美程度。正如海飞所说:有争议是好事,这说明有热度,总比无人问津要强。如果一部作品石沉大海,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