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工作无非就是把法律的文字与事案加以比较,而不考虑法律的意义和精神。”
——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
换句话说,法官就是执行法律条文的机器。还有就是他老人家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谁知道呢?
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人们都被智能家居、社交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深深吸引。除此之外会不会出现人工智能法官?只要输入双方证据和辩词数据,即可做出判决,不会受到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是否能做到绝对的司法公正?
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的人工智能,它能处理法律文件并对案件作出判决。科学家将近600件人权诉讼案的资料输入这款机器人的程序中,其判案结果和人工判案结果的一致率达79%。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人抢走,还要担心会被机器人送进监狱了。
人工智能代替法官可以么?
人工智能一直备受关注,而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人工智能也将是未来三十年对人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革命。目前,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转向运用人工智能,用以完成海量法律数据工作。
法律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规则,只是复杂了一点,并且其中掺杂了一部分人类的价值判断在其中,计算机是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不会受贿,继续研发甚至能比读心者更细致准确的分析人类的表情、动作等,也就是它不缺乏表象判断力,它可以更广博的分析案例,忠实于法律和指导案例。它的效率更是人类所不能比拟的,不仅通过技术控制可以防止出现重大失误,也可以通过上诉机制防止误判。
人工智能可以精确地运算,在办案过程中可实现自动化。法官办公自动化或者法律适用自动系统的观念由来已久,而且现在在技术方面也已经成为可能,经典的“涵摄”过程转化成对行为概念的计算机分类和定义。这一系统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更加有利于保证办案活动中的法律确定性和一致性。
人工智能代替法官不可以么?
案件的判决绝非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整合并对号入座,任何案件都不可避免的涉及法官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是基于法官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的理解,而这些参数是没办法量化。
同时,有研究人员称:“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利用法院文件测试和改进算法,而非通过已经发布的判决测试,但我们无法获取法庭数据。”当有2个类似案件时,算法往往会判断失误。这也显示,人工智能平台还无法检测出法律的细微精妙之处。法院审理案件并不是非黑即白,人工智能进化的再先进也不能解决一些实务中的低端问题。
而且人工智能判决也会带来“凝固化”问题,就是论证的过程将会被缩短,而审判组织很容易能从以往的判例中寻找现成的论证过程。或许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运用可能会改变审判组织的判断。德国就发生了自1990年代以来,裁判中的隐私权问题逐步被数据保护权问题代替的现象。人工智能或许对案件的判决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人工智能无法理解案件之间的细微差别,研究人员承认,但这项研究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将终结法官或律师行业。反而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正应用人工智能,帮助筛选大量的法律数据。其中法律人工智能系统所正借用IBM超级电脑沃特森的力量,它近来被Baker &Hostetler招募,后者主要受理破产案件。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进入法庭,它的职责大概也就是帮助法官更精准地适用法律,做出更适当的判决,但整个法庭程序绝不可能被其主导。
人工智能判决你喜欢么?
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十年前,谁能想到今天移动互联网会发展到这样?谁又能预测,十年后人工智能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呢。
如果案件真的全权交给人工智能判决,你会对判决的结果服从吗?人类进化几百万年,却要听从新兴起的机器判决,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或许我们应该思考人类团队与人工智能紧密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以全新的创造性方式应对世界上的各种问题。
最后了结
相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惊喜”,相信更关注的是机器人带来的威胁。《终结者》、《变形金刚》、《我,机器人》等带来的恐惧历历在目。
或许若干年后,当人工智能领先人类之后,人类大势已去,所谓的AI国父阿尔法狗将发动叛乱,正式对人类宣战。你会不会率先表态,当机器人炽热的激光扫向我们的躯体,当机器人冰冷的铁蹄踏进我们的家园,你会不会奋不顾身地第一个冲向前线“太君,我带路”
本文作者锐智网,关注智慧生活与科技创新,微信公众号:锐智网(kejigongd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