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硅谷造车有多难?连苹果都甩手不干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硅谷造车有多难?连苹果都甩手不干了

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跟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功是两码事,它们需要截然不同的企业DNA。特斯拉汽车(Tesla)跟这些难题大战十数载,但要扭亏为盈,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

库克将放弃造车计划。

翻译:雁行

来源:VOX

2014年,苹果启动代号“Titan”的重大项目,目的很明确:造汽车。

但两年后的今天,它的野心却大大收敛。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已经放弃了造车梦,现在的关注点放在编写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然后以传统车商的汽车作为搭载平台。

这些年来,硅谷巨头已经习惯了杀入某个新行业,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颠覆——就像苹果iPhone变革手机行业那样。

但苹果在汽车领域的动向提醒我们,不是每个行业的颠覆时机都已经成熟。

造车很难。

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跟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功是两码事,它们需要截然不同的企业DNA。特斯拉汽车(Tesla)跟这些难题大战十数载,但要扭亏为盈,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

谷歌似乎已经发现制造汽车吃力不讨好,开始专注于开发软件,放到其他企业的汽车上运行。

苹果如今似乎也体会到了谷歌的苦涩,含蓄地承认汽车公司有一些独到之处,不是硅谷能轻易学来的。

汽车制造难在哪里?

丰田以生产高品质的大众市场汽车而闻名。

对于硅谷的造车难问题,我听过最为中肯的解释来自业界分析师爱德华·尼德梅耶(Edward Niedermeyer)。

尼德梅耶指出,汽车是一种复杂产品,有数百个活动部件,客户指望它们能可靠运行多年,行驶数万英里,不惧各种地形和天气条件。

另外,在汽车产业,只有规模大才能盈利。

而巨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每次出现生产错误,都要花费巨资加以解决,这进一步放大了以上挑战的难度。

也就是说,赢战汽车产业需要的是严格的组织管理,而这一点在重视创新甚于完美执行的硅谷却是罕见的。

汽车公司会对制造流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并设立庞大的检验机制,用于检测和修复缺陷。

要积累起必要的知识储备、设备和组织架构,你需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进行代价高昂的试错。

特斯拉就想从豪车厂商成长为主流车商,但在此过程之中,它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呢?

尼德梅耶举了这样一例: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会发霉的Model S天窗,尤其是在挪威。Model S拥有巨大的全景天窗,无论是制造还是安装都很难精确贴合,因此,漏水情况颇为常见,大多比较轻微,不会引起车主的注意。但由于天窗边缘采用了一种有机纤维垫,在某些气候条件下,霉菌能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当然,iPhone也是一种精密的产品,也需要诸多组件的完美契合。

但汽车的体型要庞大得多,有众多活动组件,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并且要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作,不论是暴风雪还是热带雨。

这意味着,汽车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更多。

要确保万无一失,汽车厂商得花费多年时间,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条件下,对汽车加以测试,由此得来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科技公司和汽车企业是天作之合

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原型。

虽说科技公司轻易复制不了汽车公司的制造实力,但反过来也是一样。

构建优秀的软件需要一种特定的文化、架构和技能组合,这些是科技公司所具备的,但大多数汽车公司都只能望洋兴叹。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开始相互联姻。

到目前为止,更为抢手的似乎是科技公司。已知正在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公司为数不多——以苹果、谷歌和特斯拉最为显赫,但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汽车企业却有一大堆。

如果苹果开发的自动驾驶软件能比肩谷歌和Uber,想必汽车制造商都会求之若渴。

苹果若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就能掌握选择权。

它能与多家不同的汽车公司合作,并将资源集中到最有前途的合作伙伴关系上。

软硬件同时销售原是苹果的传统战略,而如今,特斯拉成了唯一将其移植到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

特斯拉想通过软硬件通吃的方式,变革汽车设计方式,提供更加精致、更吸引人的产品。

但对该公司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来说,这样作也有自不量力的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7.3k
  • 苹果高管大胆预言:iPhone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被淘汰
  • 苹果要给Safari引入AI搜索选项,谷歌市值蒸发超1500亿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硅谷造车有多难?连苹果都甩手不干了

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跟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功是两码事,它们需要截然不同的企业DNA。特斯拉汽车(Tesla)跟这些难题大战十数载,但要扭亏为盈,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

库克将放弃造车计划。

翻译:雁行

来源:VOX

2014年,苹果启动代号“Titan”的重大项目,目的很明确:造汽车。

但两年后的今天,它的野心却大大收敛。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已经放弃了造车梦,现在的关注点放在编写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然后以传统车商的汽车作为搭载平台。

这些年来,硅谷巨头已经习惯了杀入某个新行业,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颠覆——就像苹果iPhone变革手机行业那样。

但苹果在汽车领域的动向提醒我们,不是每个行业的颠覆时机都已经成熟。

造车很难。

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跟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功是两码事,它们需要截然不同的企业DNA。特斯拉汽车(Tesla)跟这些难题大战十数载,但要扭亏为盈,恐怕还要再等好几年。

谷歌似乎已经发现制造汽车吃力不讨好,开始专注于开发软件,放到其他企业的汽车上运行。

苹果如今似乎也体会到了谷歌的苦涩,含蓄地承认汽车公司有一些独到之处,不是硅谷能轻易学来的。

汽车制造难在哪里?

丰田以生产高品质的大众市场汽车而闻名。

对于硅谷的造车难问题,我听过最为中肯的解释来自业界分析师爱德华·尼德梅耶(Edward Niedermeyer)。

尼德梅耶指出,汽车是一种复杂产品,有数百个活动部件,客户指望它们能可靠运行多年,行驶数万英里,不惧各种地形和天气条件。

另外,在汽车产业,只有规模大才能盈利。

而巨大的生产规模意味着,每次出现生产错误,都要花费巨资加以解决,这进一步放大了以上挑战的难度。

也就是说,赢战汽车产业需要的是严格的组织管理,而这一点在重视创新甚于完美执行的硅谷却是罕见的。

汽车公司会对制造流程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并设立庞大的检验机制,用于检测和修复缺陷。

要积累起必要的知识储备、设备和组织架构,你需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进行代价高昂的试错。

特斯拉就想从豪车厂商成长为主流车商,但在此过程之中,它面临的是怎样的挑战呢?

尼德梅耶举了这样一例: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会发霉的Model S天窗,尤其是在挪威。Model S拥有巨大的全景天窗,无论是制造还是安装都很难精确贴合,因此,漏水情况颇为常见,大多比较轻微,不会引起车主的注意。但由于天窗边缘采用了一种有机纤维垫,在某些气候条件下,霉菌能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当然,iPhone也是一种精密的产品,也需要诸多组件的完美契合。

但汽车的体型要庞大得多,有众多活动组件,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材料,并且要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作,不论是暴风雪还是热带雨。

这意味着,汽车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更多。

要确保万无一失,汽车厂商得花费多年时间,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条件下,对汽车加以测试,由此得来的经验是无法取代的。

科技公司和汽车企业是天作之合

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原型。

虽说科技公司轻易复制不了汽车公司的制造实力,但反过来也是一样。

构建优秀的软件需要一种特定的文化、架构和技能组合,这些是科技公司所具备的,但大多数汽车公司都只能望洋兴叹。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开始相互联姻。

到目前为止,更为抢手的似乎是科技公司。已知正在开发自动驾驶软件的公司为数不多——以苹果、谷歌和特斯拉最为显赫,但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的汽车企业却有一大堆。

如果苹果开发的自动驾驶软件能比肩谷歌和Uber,想必汽车制造商都会求之若渴。

苹果若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就能掌握选择权。

它能与多家不同的汽车公司合作,并将资源集中到最有前途的合作伙伴关系上。

软硬件同时销售原是苹果的传统战略,而如今,特斯拉成了唯一将其移植到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

特斯拉想通过软硬件通吃的方式,变革汽车设计方式,提供更加精致、更吸引人的产品。

但对该公司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来说,这样作也有自不量力的风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