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企高管密集访沪,麦肯锡:中国仍是全球增长引擎及跨国公司战略优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企高管密集访沪,麦肯锡:中国仍是全球增长引擎及跨国公司战略优选

“如果跨国企业正在寻求增长,那么我们的答案非常明确,下一个‘中国’,依旧在中国。”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建设新门店、新工厂、新平台,跨国企业负责人密集访华,身影活跃在中国各大经贸论坛、工厂园区……

“当投资者和企业家寻求全球增长机会时,大家都好奇:下一个‘中国’在哪里?”2023年4月11日,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Joe Ngai)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跨国企业正在寻求增长,那么我们的答案非常明确,下一个‘中国’,依旧在中国。”

近年来,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全球通胀以及地区冲突等因素正重塑世界,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全球业务布局——尤其是在中国。

倪以理说,事实上,很多在华跨国公司都面临一个紧迫问题:如何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同时,继续享有中国市场机会?能否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将决定跨国公司下一时代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跨国公司的中国要务:新机遇、新风险、新布局》探讨了这一议题,并给出破局思路。

“中国仍为跨国公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中国目前占全球GDP的18%,与整个欧盟相当,仅次于美国。即便在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长按照2%的计算,仅2021至2030年的增量GDP就将超过印度2021年的GDP总量。如果能达到5%的年均增速,同期,中国的增量GDP就将与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2021年的GDP总和相当。

麦肯锡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 先进网络和太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也逐渐跻身领先行列。中国的气候转型需要投入数万亿 美元巨资,这有望带来可观的商业机遇。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国之一,太阳能面板和电动汽车电池元件都是其优势领域。

最近两周,包括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高管陆续访问上海,行业横跨科技、医药、先进制造、消费品等多个行业,他们都在关心什么?

倪以理认为,外资外企高管密集访华,最重要的就是看看中国的市场有什么变化。

麦肯锡上述报告显示,在华跨国公司面临本土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2006至2020年,跨国公司占在华企业总收入比例从16%下滑到10%,而同期本土企业的份额则实现了增长。此外,2017至2021年,中国最大本土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是“财富500强”中非中国企业的三倍多。

华强森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与跨国公司建立起互惠互利关系,现在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评估他们与中国市场的关系。若要把握住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管理好各方面风险,跨国公司需要重新规划在华战略。

麦肯锡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4种行动方案确定在华战略定位:重申在华承诺、有选择地加速发展、部署多元化战略、减持在华业务股份。在选择行动方案时,他们应当针对其中蕴含的机遇和风险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思考在华业务如何影响他们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估值,以及其他相关方如何看待他们的立场。

根据上述报告,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跨国企业值得考虑大力巩固在华优势,并在必要时加大资本投资:中国在某个行业的全球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该行业的风险相对较低;公司拥有竞争优势。

例如,汽车行业就是典型例子,中国在该行业占据31%的全球需求。许多汽车厂商都在重申在华投资承诺。

特斯拉印证了这一观点。4月9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该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中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梁敦临(Nick Leung)说,“随着中国本土公司发展壮大,越来越多本土公司正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与跨国公司竞争。跨国公司需要大胆行动、改变运营方式。”

在管理在华业务风险方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成政珉(Jeongmin Seong)指出,跨国企业可以关注资本和所有权、供应链、创新、品牌、人才、技术和数据六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存在一系列战略选择。

例如,在供应链领域,跨国公司需要决定是否采取“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战略,还是构建区域供应链,亦或仅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做出合适选择或许并非易事,但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成政珉说。

来华跨国企业高管也在密切关注监管部门对于外资企业的态度。

在政策方面,中国持续加码吸引外资、促进外贸的力度。

以上海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一直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外贸外资开局实现平稳增长,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1-2月,全市货物进出口6815.6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49.61亿美元,增长1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累计分别达到902家、536家。

为进一步引外资、稳外贸,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多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4月4日,《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和《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两大文件,共41条措施。4月6日,上海又发布了新一轮投资促进政策,24条措施旨在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套餐”,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现在访问上海的外资企业高管非常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样的态势下要做好对外资的服务工作。”上海市副市长华源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与一些主要在沪外国商协会和外资企业建立了多层次沟通机制,并通过会见活动、政企沟通圆桌会、政策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沟通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麦肯锡

74
  • 麦肯锡据悉面临美国司法部刑事调查,涉及阿片类药物相关咨询业务
  • 客户需求低迷,咨询巨头麦肯锡据悉开始裁员近360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企高管密集访沪,麦肯锡:中国仍是全球增长引擎及跨国公司战略优选

“如果跨国企业正在寻求增长,那么我们的答案非常明确,下一个‘中国’,依旧在中国。”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方卓然

建设新门店、新工厂、新平台,跨国企业负责人密集访华,身影活跃在中国各大经贸论坛、工厂园区……

“当投资者和企业家寻求全球增长机会时,大家都好奇:下一个‘中国’在哪里?”2023年4月11日,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Joe Ngai)对界面新闻表示,“如果跨国企业正在寻求增长,那么我们的答案非常明确,下一个‘中国’,依旧在中国。”

近年来,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全球通胀以及地区冲突等因素正重塑世界,跨国公司也在调整全球业务布局——尤其是在中国。

倪以理说,事实上,很多在华跨国公司都面临一个紧迫问题:如何在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同时,继续享有中国市场机会?能否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将决定跨国公司下一时代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跨国公司的中国要务:新机遇、新风险、新布局》探讨了这一议题,并给出破局思路。

“中国仍为跨国公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中国目前占全球GDP的18%,与整个欧盟相当,仅次于美国。即便在未来十年,中国GDP增长按照2%的计算,仅2021至2030年的增量GDP就将超过印度2021年的GDP总量。如果能达到5%的年均增速,同期,中国的增量GDP就将与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2021年的GDP总和相当。

麦肯锡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 先进网络和太空技术等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也逐渐跻身领先行列。中国的气候转型需要投入数万亿 美元巨资,这有望带来可观的商业机遇。中国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品生产国之一,太阳能面板和电动汽车电池元件都是其优势领域。

最近两周,包括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高管陆续访问上海,行业横跨科技、医药、先进制造、消费品等多个行业,他们都在关心什么?

倪以理认为,外资外企高管密集访华,最重要的就是看看中国的市场有什么变化。

麦肯锡上述报告显示,在华跨国公司面临本土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2006至2020年,跨国公司占在华企业总收入比例从16%下滑到10%,而同期本土企业的份额则实现了增长。此外,2017至2021年,中国最大本土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增速是“财富500强”中非中国企业的三倍多。

华强森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与跨国公司建立起互惠互利关系,现在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评估他们与中国市场的关系。若要把握住中国市场机遇的同时管理好各方面风险,跨国公司需要重新规划在华战略。

麦肯锡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4种行动方案确定在华战略定位:重申在华承诺、有选择地加速发展、部署多元化战略、减持在华业务股份。在选择行动方案时,他们应当针对其中蕴含的机遇和风险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思考在华业务如何影响他们在投资者心目中的估值,以及其他相关方如何看待他们的立场。

根据上述报告,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跨国企业值得考虑大力巩固在华优势,并在必要时加大资本投资:中国在某个行业的全球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该行业的风险相对较低;公司拥有竞争优势。

例如,汽车行业就是典型例子,中国在该行业占据31%的全球需求。许多汽车厂商都在重申在华投资承诺。

特斯拉印证了这一观点。4月9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户上海临港新片区,该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中国市场竞争空前激烈,”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梁敦临(Nick Leung)说,“随着中国本土公司发展壮大,越来越多本土公司正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与跨国公司竞争。跨国公司需要大胆行动、改变运营方式。”

在管理在华业务风险方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成政珉(Jeongmin Seong)指出,跨国企业可以关注资本和所有权、供应链、创新、品牌、人才、技术和数据六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存在一系列战略选择。

例如,在供应链领域,跨国公司需要决定是否采取“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战略,还是构建区域供应链,亦或仅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做出合适选择或许并非易事,但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成政珉说。

来华跨国企业高管也在密切关注监管部门对于外资企业的态度。

在政策方面,中国持续加码吸引外资、促进外贸的力度。

以上海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一直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外贸外资开局实现平稳增长,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韧性。1-2月,全市货物进出口6815.6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高增速的基础上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49.61亿美元,增长1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累计分别达到902家、536家。

为进一步引外资、稳外贸,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多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4月4日,《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和《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两大文件,共41条措施。4月6日,上海又发布了新一轮投资促进政策,24条措施旨在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套餐”,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现在访问上海的外资企业高管非常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样的态势下要做好对外资的服务工作。”上海市副市长华源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与一些主要在沪外国商协会和外资企业建立了多层次沟通机制,并通过会见活动、政企沟通圆桌会、政策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沟通服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