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家热议经济复苏后劲:促消费根源在就业,用改革解结构性问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家热议经济复苏后劲:促消费根源在就业,用改革解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运行要持续好转,短期靠消费,长期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张灵霄

按惯例,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即将召开,该会议将主要研判一季度经济形势,并为后续的宏观政策及改革措施定下基调。

疫情后,经济复苏“后劲如何”是人们亟待关心的问题,个人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与经济进一步复苏息息相关:年轻人的高失业率怎么破?民营企业的信心该如何提振?

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报告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对后续经济复苏提出建议。

提振消费根源在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经济恢复情况略好于预期。

《报告》认为,一季度消费数据的较快反弹,较大程度源于疫情放开后,递延需求集中性的短期释放,但需求端内生动能仍然不足。去年以来,在各地房贷利率大幅调降的背景下,居民储蓄倾向却趋于上升。

北京大学国发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表示,一季度4.5%增长率属于较好的经济恢复,但与潜在增长率、发展目标相比还比较低。

《报告》建议,可通过发放消费券、适度增加消费信贷等方式进一步发力,引导前期居民超额储蓄存款转化为为消费。

报告执笔人代表、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屠强进一步表示,“促消费的过程中,稳必需品消费无法逃避,期待对中低收入群体人群的政策呵护”。2022年以来,本应受疫情冲击较小的必需品消费增速却大幅下行,中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明显。

“过去三年疫情,我国城市低保人数却大幅下降,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与整体收入同步变化,未发挥较好的逆周期调节效果。”对此,《报告》建议,今年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提高低保标准等优化收入分配的政策,重点稳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参会专家还提出要稳就业。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上升至19.6%,为历史次高水平。

“提振消费的根源其实在于收入,一份工作就代表着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当一个家庭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时才敢消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指出,有别于传统经济周期靠投资驱动,而疫后的经济复苏周期是“消费、投资;就业、收入、消费、物价”,第一轮属于消费的自发反弹,能否传导到第二阶段复苏关键得靠收入增长和稳就业,这都需要靠经济活动来提高心理预期。

彭文生进一步表示,我们不能更多靠增加企业和家庭债务促增长,而是要发挥财政作用,将这笔钱与社会保障、工农服务相结合,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科技研发等方面。这些钱花出去,既促进当前的消费,又改善长远的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新供给侧改革,把金融稳定的和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

让市场化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报告》提出的五项政策建议之首为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实下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提高民企信心,减少政府干预。

“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表现虽好,更多是因为建筑业企业在地产“保交楼”、基建稳增长背景下的外生性加杠杆行为,并非企业主体内生性展望乐观后的加杠杆动机。”报告称。

投资端来看总体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3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022年的9.1%回落到7%。许宪春提醒道,“制造业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投资,要想办法稳住制造业投资不下降”。

田轩指出,短期经济靠消费,长期经济展望靠创新,提振信心有以下两个方式。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政策维持持续稳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做长期创新。二是,要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落实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市场就能进一步发展。

报告中也提醒,目前供给端产能过剩风险显现。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至74.3%, 需求端内生动能仍然不足,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通缩隐忧。

报告中解释,近几年,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较好的增长效果;但亦暴露出一定程度的弊端,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度导致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这在电动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领域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对此,报告建议,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实下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企信心,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更多发挥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如果大家认为今年后三个季度仍有政策潜力可挖,要秉持一条基本原理:“改革的归改革,政策的归政策”,也就是指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不要指望通过宏观政策来解决;而对周期性问题,宏观政策也要计成本效益,绝不能碰安全红线。

高培勇表示,舆论场上大家总对政策扩张的期待比较高,但今年可以看出,离这样一种期待还是有距离的。

“研判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应当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毫无疑问我们当前要拼经济,但绝不会、也不能走老路。”高培勇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家热议经济复苏后劲:促消费根源在就业,用改革解结构性问题

中国经济运行要持续好转,短期靠消费,长期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张灵霄

按惯例,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即将召开,该会议将主要研判一季度经济形势,并为后续的宏观政策及改革措施定下基调。

疫情后,经济复苏“后劲如何”是人们亟待关心的问题,个人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与经济进一步复苏息息相关:年轻人的高失业率怎么破?民营企业的信心该如何提振?

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报告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对后续经济复苏提出建议。

提振消费根源在就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较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经济恢复情况略好于预期。

《报告》认为,一季度消费数据的较快反弹,较大程度源于疫情放开后,递延需求集中性的短期释放,但需求端内生动能仍然不足。去年以来,在各地房贷利率大幅调降的背景下,居民储蓄倾向却趋于上升。

北京大学国发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表示,一季度4.5%增长率属于较好的经济恢复,但与潜在增长率、发展目标相比还比较低。

《报告》建议,可通过发放消费券、适度增加消费信贷等方式进一步发力,引导前期居民超额储蓄存款转化为为消费。

报告执笔人代表、申万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屠强进一步表示,“促消费的过程中,稳必需品消费无法逃避,期待对中低收入群体人群的政策呵护”。2022年以来,本应受疫情冲击较小的必需品消费增速却大幅下行,中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明显。

“过去三年疫情,我国城市低保人数却大幅下降,城镇居民转移净收入与整体收入同步变化,未发挥较好的逆周期调节效果。”对此,《报告》建议,今年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提高低保标准等优化收入分配的政策,重点稳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参会专家还提出要稳就业。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上升至19.6%,为历史次高水平。

“提振消费的根源其实在于收入,一份工作就代表着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当一个家庭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时才敢消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指出,有别于传统经济周期靠投资驱动,而疫后的经济复苏周期是“消费、投资;就业、收入、消费、物价”,第一轮属于消费的自发反弹,能否传导到第二阶段复苏关键得靠收入增长和稳就业,这都需要靠经济活动来提高心理预期。

彭文生进一步表示,我们不能更多靠增加企业和家庭债务促增长,而是要发挥财政作用,将这笔钱与社会保障、工农服务相结合,用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科技研发等方面。这些钱花出去,既促进当前的消费,又改善长远的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新供给侧改革,把金融稳定的和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

让市场化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

《报告》提出的五项政策建议之首为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实下来,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提高民企信心,减少政府干预。

“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表现虽好,更多是因为建筑业企业在地产“保交楼”、基建稳增长背景下的外生性加杠杆行为,并非企业主体内生性展望乐观后的加杠杆动机。”报告称。

投资端来看总体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3月份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速度从2022年的9.1%回落到7%。许宪春提醒道,“制造业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投资,要想办法稳住制造业投资不下降”。

田轩指出,短期经济靠消费,长期经济展望靠创新,提振信心有以下两个方式。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政策维持持续稳定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做长期创新。二是,要调整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落实好“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市场就能进一步发展。

报告中也提醒,目前供给端产能过剩风险显现。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至74.3%, 需求端内生动能仍然不足,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通缩隐忧。

报告中解释,近几年,国内对于新兴产业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形成了较好的增长效果;但亦暴露出一定程度的弊端,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度导致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这在电动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领域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对此,报告建议,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平等对待国企、民企的要求落实下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民企信心,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更多发挥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如果大家认为今年后三个季度仍有政策潜力可挖,要秉持一条基本原理:“改革的归改革,政策的归政策”,也就是指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不要指望通过宏观政策来解决;而对周期性问题,宏观政策也要计成本效益,绝不能碰安全红线。

高培勇表示,舆论场上大家总对政策扩张的期待比较高,但今年可以看出,离这样一种期待还是有距离的。

“研判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应当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毫无疑问我们当前要拼经济,但绝不会、也不能走老路。”高培勇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