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午7点,2016上海国际马拉松从上海外滩起跑,相信朋友圈被刷屏的不只是上海的盆友。
有没有觉得这张图很眼熟?
“上马”已经成为展示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传递体育精神的城市名片。
可别小看这场跑步盛事哦,还引来明星助阵呢!
陈意涵赛后在微博晒出奖章,表示马拉松是一种跑了就会上瘾的东西。体育不及格的小编默默看了一眼,关上手机继续躺尸……
还有飞人刘翔哦,笑成这样看来跑得很轻松嘛!小编想采访一下,最后100米大家有没有感觉身边有个人影“嗖”地一下飞过??
看着“上马”如此受欢迎,时尚资本道的小编表示很忧伤!因为小编我被堵在路上,生生绕不出这片“热情的上海滩”……可见群众们对于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的热爱是逐年增长啊!
上马从最初5000人参赛,到如今近4万人站上赛道,15万多人报名,简单的数字就能看到马拉松有多火了!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6年国内马拉松注册赛事已达294场,截至目前共办赛事108场,23万人次参加了比赛。2015年的赛事场次是2011年的6倍,参与人数是当时的近4倍!
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曾说: “作为全民健身新时尚,当今马拉松已成为引领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弘扬体育文化、展示城市风貌、促进城市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不过,据时尚资本道小编观测,排头兵算什么,人家马拉松练的可是“吸金大法”!
根据一家美国银行针对芝加哥马拉松(国际“六大满贯”赛事之一)的经济影响的研究,2015年,这项赛事为芝加哥带来了近2.8亿美金的收入。每位参赛者每花费1美金,直接为当地经济活动贡献了1.27美金。
由此可见,马拉松的举办吸引了各地参赛者和旅游者,带动了吃住行等方面,也使体育的旅游价值得到开发。同时,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举办城市也可展现形象,吸引投资。
赛事运营真能捞金吗?
我看未必。
时尚资本道小编注意到,国内在马拉松赛事运营方面较为领先的智美体育(1661.HK),借着马拉松井喷之势,发展得也不错。根据其发布的最新年报,仅上半年就完成了4场马拉松,合办1场,而下半年将自主运营15场马拉松。
在马拉松赛事运营方面,智美应该算得上业内老司机。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长沙马拉松运营方之一的长沙体育产业经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马拉松的运营并不挣钱。参与运营的智美体育,主要的收入来自报名费和赞助费。而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收入应该是四部分,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应该有版权费和体育服务费。但事实上,智美与电视台合作进行赛事转播还需要付费,反而多了笔支出。
为了验证是否真的不赚钱,小编查阅了公司财务数据。粗略看看,虽然收入在增加,可是没有成本增得快,而且毛利率在下降。可见,虽然赛事办得越来越多,但随之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数据来源:智美体育公司报告
看来,运营赛事捞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仅盯着赛事的数量不断扩张,很可能越做越重。但如果能利用已积累的赛事资源和用户资源,好好挖掘,说不定会另有收获。
藏在时髦装备里的小金矿
除了赛事运营方可以捞金,跑友们的各种新潮装备也都是小金矿哦!
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曾做过一个估算,统计了各种跑步方面的花费,国外发烧级跑友的花费高达2万多刀——传说中的12万高收入,你们还不够美国发烧跑友玩的呢……
马拉松作为一种可以直接面对精准消费者的长跑赛事,从来都是各大运动品、消费品品牌的营销利器。
三万多人聚集外滩,全程电视画面,各大媒体网络直播,赛后跑友朋友圈摄影大赛,多么难得的营销传播机会!你以为赞助商只是体育品牌吗?太天真了。来看看本次上马赞助商,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上马,你一定会以为是一场“财富论坛”。
除了这种直接的赛事吸金,由此衍生的体育行业细分市场也是蕴藏了各种淘金机会。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引入,不但为马拉松这项运动带来了更多的传播,也为体育行业各个细分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图片来源:腾讯财经
根据懒熊体育的不完全数据统计,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3月31日,15个月里,体育创业公司与投资方共完成了约257次投融资,资金总额超过174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懒熊体育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马拉松刮目相看啦?不仅时尚还有着那么多的淘金门道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