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本次会议通稿中的措辞较为简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前者依然是“加力提效”,后者依然是“精准有力”,可以预计,结构性政策仍会有所作为。此次会议新增了二者“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的要求,这意味着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可能会在投资、消费、出口方面打配合。目前,出口方面的组合拳已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在4月25日公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中就“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四条意见,其中两条为“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政策”、“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
在千头万绪的经济工作中,具有纲举目张效果的仍是五个中心环节,总体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设定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先后顺序和具体内容上有所调整。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上升,在会后通稿中的位置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二位提到本次会议的首位,并且要求也有所丰富,不仅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前增加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还要求“顺势而为”,在原本的“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这一变化在立足中长期发展,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科技交流合作遇阻等问题的同时,兼顾了国内工业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一季度,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降至198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1.4%。
二是对于需求没有再强调“国内”,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拓展至本次会议的“恢复和扩大需求”,并指出后者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对于出口,一方面,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出口是三驾马车中的最大短板,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为负值,拉动GDP下降0.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3月份出口表现超出预期,即便是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出口仍有改善空间。
对于消费,其在短期政策中的地位或有阶段性下移。本次会议没有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那样“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也没有像上一次政治局会议那样要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消费的恢复势头已经相对较好,在三驾马车中表现优于其他两项。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达66.6%,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10.6%,较前两个月加快7.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14.1个百分点;近日,有关五一小长假出行一票难求、酒店价格暴涨的消息也频见社交媒体平台。
对于投资,重点落在了民间投资。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至0.6%。决策层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引导的投资方向可能不再限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除了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外,本次会议还要求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今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一,在宏观政策靠前协同发力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重大工程可能已经完成部署。
三是再次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表示要“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直指要害,相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提到的“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语气更为坚定、指向更加具体。
措辞强化的还有“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到“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2022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到2022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账款拖欠相关问题,本次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及,可能是因为今年企业应收账款增长速度较高。3月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达21.6万亿元,首次在3月超过20万亿,如果与营业收入进行简单比较,二者比值达69.2%,较2018年高近20个百分点。
四是非常鲜明地指出要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要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同时还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他们的并列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改革与开放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吸引外商投资,归根结底还得深化改革。
从本次会议通稿看,当前改革的落脚点在于 “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意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该方案已在3月16日公开发布。
在开放方面,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主动对照高标准经贸协定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本次会议则将此细化到“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
政治局会议时隔一年重提“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也是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的表述。从一季度数据看,除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至0.5%外,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1-2月份仅增长1%,参考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前三个月逐月下降的趋势,前者可能在1-3月份负增长。
五是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进一步细化,从相对泛化的“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进一步具体到“重点领域风险”。在金融方面,聚焦至“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聚焦至“隐性债务”;在房地产方面,多重政策目标总体上没有变化,但顺序上的调整和部分内容的删减可能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温缓减了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
虽然“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没有提及的,但其实银保监会已在年初有所安排。在银保监会2023年工作会议部署的八项工作中,其中三项即为相关内容。就中小银行而言,化险主要围绕城商行、农信社,并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同时也通过专项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就保险公司而言,主要是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就信托机构而言,主要是引导发展本源业务,持续拆解“类信贷”影子银行。银保监会已在3月20日下发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在3月30日下发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
虽然政治局会议通稿较少提及隐性债务、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地方政府债务也没有提及隐性债务,但是,在今年的预算报告中,隐形债务仍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主要内容。2023年预算报告明确指出,“阻断新增隐性债务路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对新增隐性债务等问题及时查处、追责问责”,对平台公司“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此前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到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并在政府预算报告中将其单列为财政改革发展工作的一项任务。目前,地方政府收支压力较大,一季度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在上年同比下降27.4%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27.0%;2022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下降2.1%、地方财政支出增长6.4%。
对于房地产,本次会议继续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并且相对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的排位有所前置,可能与近期部分热点城市土地出让和住房销售较火有关;继续要求“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但位置后移,目前,保交楼政策实施效果已经显现,一季度,房屋竣工面积从上年负增长逆转为正增长,且涨幅高达14.7%;本次会议没有再提及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与头部房企的风险问题,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9%,较上年末的3.7%、上年同期近乎0增长有明显改善。
此外,在就业方面,本次会议拓展了当前就业重点群体的范围,不仅包括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高校毕业生,还新增加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首次在一季度超出1.8亿,同比增加了415万人。不过,最新的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已经在4月26日公布。
未来一段时间,从政策推动的角度,将会有四个较为具体的增长点:
1、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设施:本次会议要求“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同时要求“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销量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截至一季度,已经达到26.1%,2019年底这一比值仅为4.7%、2013年底为0.08%。
2、通用人工智能:在ChatGPT爆火的背景下,决策层关注的人工智能也升级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加快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推广调整为本次会议的重视“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后续政策预计会两条腿同时走路,不仅会为通用人工智能“营造创新生态”环境,也会“重视防范风险”。
3、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会议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这其实是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必然会较快增长的板块,作为接触型消费,在防疫政策调整后能够比较快的形成正反馈,缓减就业压力、增加从业者收入、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回升。上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政治局会议通稿中提及旅游还是在2019年底。
4、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与“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内容首次出现于政治局会议通稿中。城中村改造近些年在官方文件中也较少单独提到,一般笼统地纳入城市更新改造中,此次与“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一起出现,再结合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北京平谷召开“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现场会,很大可能还是与“平急两用”相关。此前,乡村和城中村在防疫抗疫方面相对于城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
这意味着“平急两用”设施有两个大的投资方向,一个是已广为人知的可以在平时和急时进行转换的公共基础设施,比如,对原有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进行平急两用改造;另一个方向可以说仍在探索中,形式也比较多元,以平谷为例,其正在打造五个“平急两用”应用场景建设——“平急两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平急两用”乡村休闲综合体、“平急两用”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平急两用”乡村振兴金海湖镇核心区。据现场会介绍,“平急两用”设施指平时用作旅游、康养、物流等功能,遇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可立即转换为应急场所的设施。
按照会议要求,上述建设将在超大特大城市先行推进。参加上述现场会的有21个超大特大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超大城市有7座,按城区人口排序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共14座,依次为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