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强(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近期在A股市场,“中特估”俨然成为最时尚最具吸引力的字眼。根据wind中特估指数(8841681)数据,截至2023年5月10日收盘,中特估指数累计涨幅高达31.73%,尤其是3月以来,中特估指数更是一骑绝尘,累计涨幅达18.98%。5月5日,同花顺软件开设了中特估100指数,5月8日,18只中字头大盘股票涨停,其中不乏中国银行、中国船舶这样的大市值个股。至此,“中特估”引爆全场。
但更让市场关注的是随后两天,5月9日和5月10日,同花顺中特估100指数连续下跌,尽管指数跌幅不大,但部分成分股尤其是部分银行股的跌幅更是非常明显,引发了市场对于中特估行情是否会持续的热议。
首先,什么是“中特估”。“中特估”全称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他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易会满主席提出“中特估”估值体系,核心理念在于要充分考虑中国一些企业的特殊性、发展阶段、行业背景等因素,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估值方法和体系。比如,在对央企、国企进行估值时,需要考虑到其国家战略地位和责任使命,这些因素可能对企业的价值产生重要影响;而部分有行业特殊背景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垄断地位、技术壁垒等特点,这也需要有相应的估值策略。
而从国际经验,象沙特阿美、日本电信公司、雷诺这样的“特殊”公司,它们与民营企业相比,估值不仅没有折价,反而有小幅的溢价,说明,国际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于战略性行业公司由国家控股是并没有歧视的。但A股却恰恰相反,以银行为例,银行股市值占全A股的10%,利润占38%,但剔除银行后,A股的估值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也高于新兴市场平均,可能仅低于印度。加入银行之后,A股的估值仅高于俄罗斯,全球最低的估值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以银行为代表的央企国企的估值可能并不合理。
因此,“中特估”理论的实践,必然离不开这些相关企业的估值修复,这也是今年以来“中特估”行情的主要逻辑之一。
其次,这波“中特估”行情是否会延续?今年A股市场行情有两条主线:一条是ChatGPT刺激下的人工智能板块,从大模型到算力到数据资产,代表个股如汉王科技,浪潮信息,中国出版等。另一条主线便是以部分大市值“中字头”企业快速为代表的“中特估”行情。代表个股如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船舶、中船科技等。由于“中特估”股票的权重普遍较大,带动沪指突破了3400点。但从行情的结构特点来看,人工智能和“中特估”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资金轮动节奏明显,增量资金入场的信号没有持续。此外,由于个股和指数的连续加速拉升,筹码交换和技术性回来都是意料之中的走势。
那么后续行情是否会延续呢?笔者认为,“中特估”极有可能出现板块内的结构性行情。具体判断理由如下:第一,从进入“中特估”的资金偏好来看,显然这并不只是热钱的短期炒作。涨停必然会有热钱的参与,但实际上,“中特估”并非近期这一两天才上涨。著名分析师王剑在其文章里就写过,银行股自2022年10月底见底之后,已经持续上涨了足足半年时间,从wind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一季度,外资确实在买入大行,并且数量还不少。不过保险资金却是有进有出,基金主要在卖出。此外,还有些一般法人、其他投资者在买入。说明过去半年的银行股行情,是追求绝对收益的资金,买入了高股息率的银行股。在国内风险预期稳定、无风险利率下降环境中,持有货币或类货币资产,不论是收益还是效率都比较低。而当前很多银行股股息率依然较高,资金面依然宽松,那么这些高股息率股票对绝对收益资金依然是有吸引力的。从银行股的情况,归纳到整个“中特估”板块,意味着股指修复依然会吸引资金流入。第二,从市场表现看,“中特估”估值修复的逻辑已经得到了扩散,“中特估”行情不仅有深度,广度也在不断的拓展,市场经历了从通讯到大基建再到军工等的发展。资金介入的程度决定了行情延续的长度。第三,政策面可能也会对“中特估”行情形成持续的刺激,一方面会推动“中特估”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可能也会刺激相关产品的推出和资金的入场。
后期的行情演绎,大概率是“中特估”板块内的结构性行情。有新的热点出现时,可能叠加“中特估”的股票更容易引起市场的共鸣,热点的不断更换,可能会演绎成渐进式拉升,从而使得A股的整体底部得到抬升。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