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张陪伴我们20年的“国民菜单”,要变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张陪伴我们20年的“国民菜单”,要变了?

大众点评要转型了,终点还是向流量奔赴!

文|IT时报记者  王昕

编辑|林斐  孙妍

一个陪伴了人们整整20年的平台和应用,仍继续悄悄地服务着数以亿计的用户——通常许多时候,用户打开这个App,就是为了吃饭。

大众点评可以说是一个有些古典的应用了,与短视频、直播、AI、算力等当下流行的名词看上去都不太沾边。它并没有站在哪个风口上,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用起来很方便,但用不着的时候也不会找它。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过,“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好的工具就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然后尽快离开。也许只有从张小龙这样的超级成功者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越矛盾,却越显得有说服力。

今天的大众点评就是“用完即走”的。用户在其中搜索想要的餐馆饭店或是生活娱乐服务,为自己的线下消费提供参考,或者最终在平台上优惠下单。餐饮是线下消费最主要的高频场景,在大众点评提供的所有服务中享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图源:pixabay

有意思的是,大众点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实名制”的线下消费搜索平台,其信息都是封闭的、授权发布的,大众点评解决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它与消费者诉求最近,无论提供信息,还是买单消费;第二个,更重要的是,由于所有商家签约入驻,都拥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所以网民们默认在大众点评获得的信息是“可信”的,甚至比电商平台商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更高,网友只需要看评分和评论就能基本获得其想要的信息。信息的可信问题,这点甚至GPT们都没有完全解决。

不久之前,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的最新演讲“我的大模型世界观”火了。陆奇说,今天大部分数字化产品和公司,包括Google、微软、阿里、字节,本质是信息搬运公司,“一定要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搬运信息”。大众点评就是典型的信息搬运平台,搬运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但却做到了极致高效而快捷。

GPT这样的大模型开始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规划,爬楼梯、搬椅子、剥鸡蛋,当大模型封装了无数的人类知识,但人的体验是AI暂时无法生成或是涌现的,特别是对餐馆的评价、游乐场所的舒适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信息可能仍然需要搬运,而无法依靠AI或是大模型什么的。

于是,当我听说大众点评要进行内容转型时,心情是喜忧参半的。

《晚点 LatePost》最近的一篇报道中透露,对于大众点评的内容化转型,美团内部展开了一代又一代管理者的思考,并已经付诸行动。2022 年底,大众点评被交到了美团到店事业部负责人张川手中,他再次开启了内容化转型,张川曾在内部会议上称:“如果大众点评再不往内容化、视频化转型,未来几年一定会被颠覆”。

据美团内部测算,大众点评以大概1500万的日活创造了1/3美团到店业务收入,接近于美团一年的利润总额,每个日活跃用户每年带来了行业罕见的约667元的收入。

据上述报道,2023年,大众点评迎来了被收购后最激进的一年,定下了此前7年都从未有过的目标——年底前日活跃用户要达到 2500 万。

转型的终点还是向流量奔赴!大众点评是一个高效的O2O信息和交易平台,这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甚至显得非常珍贵,且人类的消费体验无法取代,如果网红主播举着自拍杆通过视频形式出现在餐馆的评论栏中,那是“广告”,也许对商家来说是有价值的信息,但对消费者来说,其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可信度都打了折扣。

如果球队缺一个前锋,千万别尝试用一个前腰或边锋球员转型顶替,请再买一个球员,或者从青训队选拔一名球员。同理,如果美团想在抖音擅长的领域与抖音竞争,那么或许收购和孵化是更好的选择,而大众点评则要继续保持其交易效率,以及和美团App的协同效应。即便抖音和小红书这样的成功短视频平台,在尝试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如果把视频、AI、大模型们比喻为互联网的“高维形态”,那么“低维存在”总是非常担心被降维打击的。

在《三体》第二部结尾时,罗辑和庄颜带女儿去郊外游玩,当三体监听员问罗辑的女儿为什么不害怕太阳下山时,罗辑的回答是:“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这可能是整个《三体》三部曲中最温暖的一幕。在互联网世界,“被颠覆”的声音总是挥之不去,但有时候我们也许不必过于担心。

一个健康商业模式的平衡千万别被打破,平台的发展要关注环境,但同样不要被大环境牵着鼻子走、被“为了转型而转型”裹挟。

今天的大众点评,其功能与美团最初上线时单纯的团购平台颇有几分相似,但今天的大众点评更极致,就像是一张“国民菜单”。

这样的简单和直接,挺好的。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pexels pixabay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美团

5k
  • 美团:今日耗资约3.9亿港元回购345万股公司股份
  • 美团2024年酒吧指南发布  全国40城630家特色酒吧入选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张陪伴我们20年的“国民菜单”,要变了?

大众点评要转型了,终点还是向流量奔赴!

文|IT时报记者  王昕

编辑|林斐  孙妍

一个陪伴了人们整整20年的平台和应用,仍继续悄悄地服务着数以亿计的用户——通常许多时候,用户打开这个App,就是为了吃饭。

大众点评可以说是一个有些古典的应用了,与短视频、直播、AI、算力等当下流行的名词看上去都不太沾边。它并没有站在哪个风口上,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用起来很方便,但用不着的时候也不会找它。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说过,“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好的工具就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任务,然后尽快离开。也许只有从张小龙这样的超级成功者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越矛盾,却越显得有说服力。

今天的大众点评就是“用完即走”的。用户在其中搜索想要的餐馆饭店或是生活娱乐服务,为自己的线下消费提供参考,或者最终在平台上优惠下单。餐饮是线下消费最主要的高频场景,在大众点评提供的所有服务中享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图源:pixabay

有意思的是,大众点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实名制”的线下消费搜索平台,其信息都是封闭的、授权发布的,大众点评解决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它与消费者诉求最近,无论提供信息,还是买单消费;第二个,更重要的是,由于所有商家签约入驻,都拥有相当高的可靠性,所以网民们默认在大众点评获得的信息是“可信”的,甚至比电商平台商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更高,网友只需要看评分和评论就能基本获得其想要的信息。信息的可信问题,这点甚至GPT们都没有完全解决。

不久之前,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的最新演讲“我的大模型世界观”火了。陆奇说,今天大部分数字化产品和公司,包括Google、微软、阿里、字节,本质是信息搬运公司,“一定要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搬运信息”。大众点评就是典型的信息搬运平台,搬运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但却做到了极致高效而快捷。

GPT这样的大模型开始能看、能听、能思考、能规划,爬楼梯、搬椅子、剥鸡蛋,当大模型封装了无数的人类知识,但人的体验是AI暂时无法生成或是涌现的,特别是对餐馆的评价、游乐场所的舒适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信息可能仍然需要搬运,而无法依靠AI或是大模型什么的。

于是,当我听说大众点评要进行内容转型时,心情是喜忧参半的。

《晚点 LatePost》最近的一篇报道中透露,对于大众点评的内容化转型,美团内部展开了一代又一代管理者的思考,并已经付诸行动。2022 年底,大众点评被交到了美团到店事业部负责人张川手中,他再次开启了内容化转型,张川曾在内部会议上称:“如果大众点评再不往内容化、视频化转型,未来几年一定会被颠覆”。

据美团内部测算,大众点评以大概1500万的日活创造了1/3美团到店业务收入,接近于美团一年的利润总额,每个日活跃用户每年带来了行业罕见的约667元的收入。

据上述报道,2023年,大众点评迎来了被收购后最激进的一年,定下了此前7年都从未有过的目标——年底前日活跃用户要达到 2500 万。

转型的终点还是向流量奔赴!大众点评是一个高效的O2O信息和交易平台,这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里甚至显得非常珍贵,且人类的消费体验无法取代,如果网红主播举着自拍杆通过视频形式出现在餐馆的评论栏中,那是“广告”,也许对商家来说是有价值的信息,但对消费者来说,其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可信度都打了折扣。

如果球队缺一个前锋,千万别尝试用一个前腰或边锋球员转型顶替,请再买一个球员,或者从青训队选拔一名球员。同理,如果美团想在抖音擅长的领域与抖音竞争,那么或许收购和孵化是更好的选择,而大众点评则要继续保持其交易效率,以及和美团App的协同效应。即便抖音和小红书这样的成功短视频平台,在尝试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如果把视频、AI、大模型们比喻为互联网的“高维形态”,那么“低维存在”总是非常担心被降维打击的。

在《三体》第二部结尾时,罗辑和庄颜带女儿去郊外游玩,当三体监听员问罗辑的女儿为什么不害怕太阳下山时,罗辑的回答是:“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这可能是整个《三体》三部曲中最温暖的一幕。在互联网世界,“被颠覆”的声音总是挥之不去,但有时候我们也许不必过于担心。

一个健康商业模式的平衡千万别被打破,平台的发展要关注环境,但同样不要被大环境牵着鼻子走、被“为了转型而转型”裹挟。

今天的大众点评,其功能与美团最初上线时单纯的团购平台颇有几分相似,但今天的大众点评更极致,就像是一张“国民菜单”。

这样的简单和直接,挺好的。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pexels pixabay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