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一脉阳光递表港交所,规模最大但仍未盈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一脉阳光递表港交所,规模最大但仍未盈利

当前,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一脉阳光向港交所递出招股书。成立约10年后,这家“县级之王”决定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脉阳光”)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近年,随着国内大型影像设备公司的崛起,这一领域备受关注。而如果从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内开始发展第三方医学影像运营算起,这一领域已经经营10年了。

不过,在一脉阳光公开的财务数据中,虽然该公司近三年的营收都在5亿元之上,但至今仍未盈利。而公司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难以保障盈利。

对于企业定位,一脉阳光在招股书中的表述是,“我们在中国所有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中排名第一”。

所谓“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是指独立于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的诊断机构。其应用X射线、CT(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超声等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他综合分析来出具影像诊断意见。

自2013年以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第三方影像中心连锁化、规模化的政策,尤其鼓励在县级行政区设立第三方区域影像共享中心,为的是解决国内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问题。

一脉阳光在2014年成立,创始人为王世和。据《经济晚报》报道,王世和原是江西省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的一名医生。2002年,30岁的王世和离岗创业。2002年8月,其在江西南昌创立了天越集团,专业从事医疗设备销售服务。2010年,王世和还创立了两家医疗信息化公司。这些都为他创立一脉阳光奠定了基础。

发展至今,按照医学影像中心网点数目、设备数目、执业影像医生数目、日均检查量及患者支付的费用计算,一脉阳关都是第一。不过,虽然以诸多运营商中的“排名第一”自居,一脉阳光的布局实则多在县级。“县级”是一脉阳关很大的业务特色。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一脉阳光该已在国内建立和运营了86个影像中心,覆盖16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并从一二线城市辐射至54个县级行政区;具体包括 7个旗舰型影像中心、24个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42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13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

同时,依据一脉阳光招股书,其也同时公开了四家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显示其竞争对手的布局多在一线、二线城市。例如,A司布局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杭州、广州、重庆及成都;D司布局在合肥、沈阳、厦门、南昌、青岛、武汉、襄阳、广州、西安、重庆及上海。

虽然布局的城市级别不同,但一脉阳光的影像服务的收入规模并不逊于同行。其这一板块年5亿元的营收在竞争对手之中属于行业第二,仅次于A司的6-7亿元规模。

当前,一脉阳光的业务可分成三个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影像中心服务,也就是经营自家的影像中心和帮助合作伙伴运营管理。其次是,影像赋能解决方案,主要工作是帮助医疗机构客户选择及采购影像设备。此外,一脉阳光的业务布局还包括一脉云服务,主要针对公司内部的业务开展、信息化管理及数据驱动运营。

数据显示,在医学影像中心服务方面,2020年-2022年,一脉阳光实现的营收为3.39亿元、4.42亿元和4.98亿元,占总营收的六成。同时,从整个集团的营收来看,2020年-2022年,该公司的总收入为5亿元、5.92亿元、7.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在25%之上,收入增长情况良好。

不过,一脉阳光的盈利就不那么乐观了。2020年-2022年内,一脉阳光的毛利为1.57亿元、1.75亿元、2.3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突破20%。但是,该集团当前尚未实现盈利。2020年-2022年,其年内的亏损达到1.2亿元、3.82亿元、1505.8万元。

并且,一脉阳光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过去曾出现过经营亏损,预计未来也会出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及经营亏损,而且可能无法实现或保持盈利。

一脉阳光的经营亏损或是和它的经营模式相关。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机构开始营运前,会产生大量开支,包括建设、装修、设备成本,会对流动资金及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影像设备的投入是在百万至千万级别的。但在“回本”速度上,据粤开证券2020年统计,国内CT\MRI(MRI指磁共振检查 )的检查费用为200-500元/人次,PET-CT/MR(PET-CT全称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特殊的CT,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影像检查 )的检查费用为8000元/人次,DR/普通X光(DR检测,即X射线检查)的检查费用为70元/人次,黑白超声40元/人次,普通彩超130元/人次。

这也意味着,第三方影像中心的获利如果不建立在相当的规模优势上,或是能够和当地医疗机构或是健康产业形成资源互补,盈利会遇到考验。

不过,行业之中也有公司宣称自家是有盈利能力的。例如,全景医学,该公司也是行业的头部公司之一。据行业媒体八点健闻2020年报道,2019年,全景医学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居培明在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全年共为近30万人次提供了医学影像服务;在持续投入成本用来自建新的影像中心的情况下,全景医学仍可以保持盈利。

除了一脉阳光和全景医学,国内也还有一些第三方医学影像龙头。但整体而言,这一领域的头部公司不足10家。

事实上,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并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从诞生之处观测,其是顺应了国内医疗体系改革,尤其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拟推动医疗资源下层基层。不过,在当前的头部公司中,高端的定位也出现了。

在建立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资源是必须具备的。也就是,牌照、资金、专业放射科医生。前两项意味着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而第三项反应的是整个国内放射科专业力量储备不足的问题。

由此形成的局面是,在当前的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中,其背景“非富即贵”。它们大都脱胎于资金或是资源密集的产业。在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出现声浪之前,已经布局许久了。同时,这些公司在经营第三方医学影像生意方面,策略也不相同。

例如,全景医学最早就和广宇集团进行了合作。广宇集团原为浙江的房地产企业。2015年6月1日,广宇集团就公告其和上海世正医疗科技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于是,出现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当时,该中心配置的是浙江首台PET/MR和256排宝石CT、最新一代PET/CT、3.0 T磁共振、乳腺钼靶、E10超声等全套GE公司影像设备。后来,上海世正医疗科技也发展成为当前的全景医学。

而与一脉阳光的“县级布局”不同,全景医学的定位是希望能提供高端影像诊断服务以及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并且,该公司旗下的医学影像中心主要布局在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公立医院无法满足高端需求的病人、民营医院、高端体检(商会客户)、部分商保客户。这或许也是全景医学能够形成盈利的原因。

类似的情况还有泰禾集团。泰禾集团原为福建的房地产企业,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的资源来源于收购,收购对象是美国爱莱恩斯医疗集团(Alliance Healthcare Services)。2018年8月,泰禾集团获得其100%的股权。这也奠定了泰禾集团在经营第三方影像业务上的特色。即,形成了以线上业务为主的“轻资产”业务模式。

除了地产“孵化”,影像行业的上下游公司也是第三方独立影像机构的重要玩家。例如,万里云和影和医学。万里云前身为万东医疗的软件业务子公司,后来获得阿里健康的注资。于是,万里云在线上的业务优势明显。而在线下,万里云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开设有影像诊断中心,主要布局在二线以下城市,运营方式以合作运营为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一脉阳光递表港交所,规模最大但仍未盈利

当前,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一脉阳光向港交所递出招股书。成立约10年后,这家“县级之王”决定上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江西一脉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脉阳光”)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近年,随着国内大型影像设备公司的崛起,这一领域备受关注。而如果从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内开始发展第三方医学影像运营算起,这一领域已经经营10年了。

不过,在一脉阳光公开的财务数据中,虽然该公司近三年的营收都在5亿元之上,但至今仍未盈利。而公司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难以保障盈利。

对于企业定位,一脉阳光在招股书中的表述是,“我们在中国所有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中排名第一”。

所谓“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是指独立于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的诊断机构。其应用X射线、CT(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超声等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他综合分析来出具影像诊断意见。

自2013年以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第三方影像中心连锁化、规模化的政策,尤其鼓励在县级行政区设立第三方区域影像共享中心,为的是解决国内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问题。

一脉阳光在2014年成立,创始人为王世和。据《经济晚报》报道,王世和原是江西省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的一名医生。2002年,30岁的王世和离岗创业。2002年8月,其在江西南昌创立了天越集团,专业从事医疗设备销售服务。2010年,王世和还创立了两家医疗信息化公司。这些都为他创立一脉阳光奠定了基础。

发展至今,按照医学影像中心网点数目、设备数目、执业影像医生数目、日均检查量及患者支付的费用计算,一脉阳关都是第一。不过,虽然以诸多运营商中的“排名第一”自居,一脉阳光的布局实则多在县级。“县级”是一脉阳关很大的业务特色。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一脉阳光该已在国内建立和运营了86个影像中心,覆盖16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并从一二线城市辐射至54个县级行政区;具体包括 7个旗舰型影像中心、24个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42个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13个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

同时,依据一脉阳光招股书,其也同时公开了四家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显示其竞争对手的布局多在一线、二线城市。例如,A司布局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杭州、广州、重庆及成都;D司布局在合肥、沈阳、厦门、南昌、青岛、武汉、襄阳、广州、西安、重庆及上海。

虽然布局的城市级别不同,但一脉阳光的影像服务的收入规模并不逊于同行。其这一板块年5亿元的营收在竞争对手之中属于行业第二,仅次于A司的6-7亿元规模。

当前,一脉阳光的业务可分成三个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影像中心服务,也就是经营自家的影像中心和帮助合作伙伴运营管理。其次是,影像赋能解决方案,主要工作是帮助医疗机构客户选择及采购影像设备。此外,一脉阳光的业务布局还包括一脉云服务,主要针对公司内部的业务开展、信息化管理及数据驱动运营。

数据显示,在医学影像中心服务方面,2020年-2022年,一脉阳光实现的营收为3.39亿元、4.42亿元和4.98亿元,占总营收的六成。同时,从整个集团的营收来看,2020年-2022年,该公司的总收入为5亿元、5.92亿元、7.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在25%之上,收入增长情况良好。

不过,一脉阳光的盈利就不那么乐观了。2020年-2022年内,一脉阳光的毛利为1.57亿元、1.75亿元、2.3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突破20%。但是,该集团当前尚未实现盈利。2020年-2022年,其年内的亏损达到1.2亿元、3.82亿元、1505.8万元。

并且,一脉阳光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过去曾出现过经营亏损,预计未来也会出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及经营亏损,而且可能无法实现或保持盈利。

一脉阳光的经营亏损或是和它的经营模式相关。该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机构开始营运前,会产生大量开支,包括建设、装修、设备成本,会对流动资金及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影像设备的投入是在百万至千万级别的。但在“回本”速度上,据粤开证券2020年统计,国内CT\MRI(MRI指磁共振检查 )的检查费用为200-500元/人次,PET-CT/MR(PET-CT全称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一种特殊的CT,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影像检查 )的检查费用为8000元/人次,DR/普通X光(DR检测,即X射线检查)的检查费用为70元/人次,黑白超声40元/人次,普通彩超130元/人次。

这也意味着,第三方影像中心的获利如果不建立在相当的规模优势上,或是能够和当地医疗机构或是健康产业形成资源互补,盈利会遇到考验。

不过,行业之中也有公司宣称自家是有盈利能力的。例如,全景医学,该公司也是行业的头部公司之一。据行业媒体八点健闻2020年报道,2019年,全景医学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居培明在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全年共为近30万人次提供了医学影像服务;在持续投入成本用来自建新的影像中心的情况下,全景医学仍可以保持盈利。

除了一脉阳光和全景医学,国内也还有一些第三方医学影像龙头。但整体而言,这一领域的头部公司不足10家。

事实上,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并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从诞生之处观测,其是顺应了国内医疗体系改革,尤其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拟推动医疗资源下层基层。不过,在当前的头部公司中,高端的定位也出现了。

在建立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的资源是必须具备的。也就是,牌照、资金、专业放射科医生。前两项意味着这个行业的门槛不低,而第三项反应的是整个国内放射科专业力量储备不足的问题。

由此形成的局面是,在当前的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运营商中,其背景“非富即贵”。它们大都脱胎于资金或是资源密集的产业。在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出现声浪之前,已经布局许久了。同时,这些公司在经营第三方医学影像生意方面,策略也不相同。

例如,全景医学最早就和广宇集团进行了合作。广宇集团原为浙江的房地产企业。2015年6月1日,广宇集团就公告其和上海世正医疗科技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于是,出现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当时,该中心配置的是浙江首台PET/MR和256排宝石CT、最新一代PET/CT、3.0 T磁共振、乳腺钼靶、E10超声等全套GE公司影像设备。后来,上海世正医疗科技也发展成为当前的全景医学。

而与一脉阳光的“县级布局”不同,全景医学的定位是希望能提供高端影像诊断服务以及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并且,该公司旗下的医学影像中心主要布局在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公立医院无法满足高端需求的病人、民营医院、高端体检(商会客户)、部分商保客户。这或许也是全景医学能够形成盈利的原因。

类似的情况还有泰禾集团。泰禾集团原为福建的房地产企业,其在医学影像方面的资源来源于收购,收购对象是美国爱莱恩斯医疗集团(Alliance Healthcare Services)。2018年8月,泰禾集团获得其100%的股权。这也奠定了泰禾集团在经营第三方影像业务上的特色。即,形成了以线上业务为主的“轻资产”业务模式。

除了地产“孵化”,影像行业的上下游公司也是第三方独立影像机构的重要玩家。例如,万里云和影和医学。万里云前身为万东医疗的软件业务子公司,后来获得阿里健康的注资。于是,万里云在线上的业务优势明显。而在线下,万里云在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开设有影像诊断中心,主要布局在二线以下城市,运营方式以合作运营为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