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议大湾区发展老龄化科创中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议大湾区发展老龄化科创中心

叶玉如建议,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9%。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27.9%。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经济与科技中心,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手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研究中心”,应对国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劳动力供给有所下滑,政府在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支出不断增大,以及医疗系统压力日趋增大。

老龄化进程中,跟年龄相关的疾病患病率增加,老年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给医疗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全球5000万的患者中,预计中国就有1000万患者。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策略,2019年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大湾区内拥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医疗机构,包括5所世界100强大学,159家三甲医疗机构以及拥有众多医疗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为老龄化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资源和合作机会。

值得留意,老龄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对跨学科人才提出要求。

“但目前大湾区对老龄化的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综合布局和平台支撑;其次,老龄化研究成果转化路径不明确,影响研究成果的应用;也缺乏综合性跨学科的人才。”叶玉如指出。

“基于这个想法,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南沙建立了港科大(广州),希望可以训练跨学科的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港科大(广州)现设四大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建立了五个跨学科综合领域作为研究重点,包括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自动系统及机器人、公共政策等。

当然,依靠单一高校是不足够的。“需要通过跨领域、跨地域、跨界别的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为老龄化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叶玉如表示。

“在跨领域合作方面,必须加强跨学科的合作,这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叶玉如举例道,人工智能对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的研究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学家可以跟统计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脑影像学的学者开展合作,发掘疾病相关数据间的潜在关联以及后面的生物学意义,实现老龄化疾病的精准诊治。

基于这个层面,她认为可以在大湾区建立老龄化研究跨学科的合作平台,联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以及工程学,推动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老龄科技和老龄化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

2022年,香港设立了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于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旨在成为助力香港发展为环球科创中心的推手。

叶玉如提及,可以考虑把这个计划延伸到大湾区,在大湾区也建立“InnoGBA创新湾区研发平台”,支持内地、香港、国际三方合作,聚焦人才进行健康老龄化的研究。

在跨界别合作方面,她表示需推动官、学、产、研合作,完善老龄化领域的创科生态圈:政府设立不同的基金项目和政策,大学科研机构开展老龄化研究,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并应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

叶玉如强调,要把重心从治疗转变到预防,“因为很多老龄化相关的疾病目前还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只要进行早期干预,就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老年人群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需要一起合作,并推动老龄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把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渠道打通,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带出去。”她提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议大湾区发展老龄化科创中心

叶玉如建议,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9%。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27.9%。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经济与科技中心,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手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研究中心”,应对国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劳动力供给有所下滑,政府在养老、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支出不断增大,以及医疗系统压力日趋增大。

老龄化进程中,跟年龄相关的疾病患病率增加,老年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给医疗系统带来不小的压力。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全球5000万的患者中,预计中国就有1000万患者。

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策略,2019年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大湾区内拥有多所知名高校以及研究院所、医疗机构,包括5所世界100强大学,159家三甲医疗机构以及拥有众多医疗企业、生物技术公司等,为老龄化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广泛的研究资源和合作机会。

值得留意,老龄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对跨学科人才提出要求。

“但目前大湾区对老龄化的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综合布局和平台支撑;其次,老龄化研究成果转化路径不明确,影响研究成果的应用;也缺乏综合性跨学科的人才。”叶玉如指出。

“基于这个想法,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南沙建立了港科大(广州),希望可以训练跨学科的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港科大(广州)现设四大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建立了五个跨学科综合领域作为研究重点,包括数据科学、可持续发展、自动系统及机器人、公共政策等。

当然,依靠单一高校是不足够的。“需要通过跨领域、跨地域、跨界别的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为老龄化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叶玉如表示。

“在跨领域合作方面,必须加强跨学科的合作,这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叶玉如举例道,人工智能对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的研究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学家可以跟统计学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脑影像学的学者开展合作,发掘疾病相关数据间的潜在关联以及后面的生物学意义,实现老龄化疾病的精准诊治。

基于这个层面,她认为可以在大湾区建立老龄化研究跨学科的合作平台,联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以及工程学,推动老龄化疾病诊疗方法、老龄科技和老龄化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

2022年,香港设立了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聚焦于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旨在成为助力香港发展为环球科创中心的推手。

叶玉如提及,可以考虑把这个计划延伸到大湾区,在大湾区也建立“InnoGBA创新湾区研发平台”,支持内地、香港、国际三方合作,聚焦人才进行健康老龄化的研究。

在跨界别合作方面,她表示需推动官、学、产、研合作,完善老龄化领域的创科生态圈:政府设立不同的基金项目和政策,大学科研机构开展老龄化研究,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并应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

叶玉如强调,要把重心从治疗转变到预防,“因为很多老龄化相关的疾病目前还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只要进行早期干预,就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强老年人群重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需要一起合作,并推动老龄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把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渠道打通,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带出去。”她提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