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3万亿城投存量债务如何化解?从昆明滇池投资“惊险”兑付说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3万亿城投存量债务如何化解?从昆明滇池投资“惊险”兑付说起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化债资金从哪儿来,成了核心问题。

记者 张晓迪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化债资金从哪儿来成为核心问题。

近日,一则网络信息称,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池投资”)兑付到期债券“22滇池投资SCP003”动用了当地社保基金和公积金。

界面新闻记者向滇池投资有关负责人核实,该负责人否定了这一说法。但对于具体款项来源,该人士表示不便透露。

公开信息显示,“22滇池投资SCP003”发行于2022年9月22日,发行规模10亿元,票面利率6.5%,到期日为2023年5月21日,因当日为非工作日,到期兑付日顺延至5月22日。

Wind数据显示,除刚兑付完毕的“22滇池投资SCP003”,目前滇池投资存续债券5只,合计规模41.2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3只,合计规模25亿元。

这5只债券分别发行于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其中3只为定向工具,两只为一般企业债和一般中期票据。按Wind统计,滇池投资主体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5.97%,主体债券融资成本为12.55%。

这次惊险兑付后,接下来的25亿又如何兑付呢?实际上除了滇池投资,城投研究领域内所说的“弱资质”地区大多数融资平台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从2018年起,不断有融资平台因资金紧张、债务逾期、债务展期而“出圈”。2018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风险的意见》提到,地方政府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不新增新的隐性债务。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文件其实是在打破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债务兜底的预期。2018年以后,融资平台在非标领域的逾期和违约成为公开事实。“城投信仰”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而力保公开市场不违约,就成了“城投信仰”的最后一道防线。

到了2022年,中央决策层密集释放化债信号。2023年1月9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刘昆还称,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截至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究竟规模几何?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答案,但城投显性债务存量是明确的。据Wind、穆迪统计,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各省份加总城投债务余额在13万亿-14万亿,占同期全国非金融机构企业债的债券余额的45%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些债务存量可能需要地方平台在未来5-10年逐步去消化。

在此之下,对于融资平台是否会守住公开市场不违约,市场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城投平台公开违约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另一些专业人士仍抱有积极看法,认为无论如何都会有办法保住公开市场。

那么如何保住公开市场呢?化债资金从哪里来?

穆迪企业融资部副总裁、高级分析师杨柳,长期从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评级工作。在5月23日召开的《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杨柳指出,地方政府的经济财政实力、协调能力在化债中起关键作用。

目前平台已累积的化债方案包括财政资金拨款、政府债券置换、政府协调金融机构进行债务展期、平台处置经营性资产、政府主导地方设立救助基金、以及提前赎回债券,降低财务负担。

而平台化债也呈现出结构性分化。其中,2022年北京、广东宣布完成隐性债务清零。而一个明确的事实是,部分实力偏弱省份的城投平台较难从市场上获得新增融资。

杨柳指出,就目前来说,地方正在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城投公司债务,控制风险。但化债措施对城投公司的积极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化,化债的成效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资源禀赋和投资者对区域的信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3万亿城投存量债务如何化解?从昆明滇池投资“惊险”兑付说起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化债资金从哪儿来,成了核心问题。

记者 张晓迪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化债资金从哪儿来成为核心问题。

近日,一则网络信息称,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池投资”)兑付到期债券“22滇池投资SCP003”动用了当地社保基金和公积金。

界面新闻记者向滇池投资有关负责人核实,该负责人否定了这一说法。但对于具体款项来源,该人士表示不便透露。

公开信息显示,“22滇池投资SCP003”发行于2022年9月22日,发行规模10亿元,票面利率6.5%,到期日为2023年5月21日,因当日为非工作日,到期兑付日顺延至5月22日。

Wind数据显示,除刚兑付完毕的“22滇池投资SCP003”,目前滇池投资存续债券5只,合计规模41.2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3只,合计规模25亿元。

这5只债券分别发行于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其中3只为定向工具,两只为一般企业债和一般中期票据。按Wind统计,滇池投资主体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5.97%,主体债券融资成本为12.55%。

这次惊险兑付后,接下来的25亿又如何兑付呢?实际上除了滇池投资,城投研究领域内所说的“弱资质”地区大多数融资平台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融资平台化债风潮已起。从2018年起,不断有融资平台因资金紧张、债务逾期、债务展期而“出圈”。2018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风险的意见》提到,地方政府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不新增新的隐性债务。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文件其实是在打破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债务兜底的预期。2018年以后,融资平台在非标领域的逾期和违约成为公开事实。“城投信仰”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而力保公开市场不违约,就成了“城投信仰”的最后一道防线。

到了2022年,中央决策层密集释放化债信号。2023年1月9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刘昆还称,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截至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究竟规模几何?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答案,但城投显性债务存量是明确的。据Wind、穆迪统计,截至2023年3月底,全国各省份加总城投债务余额在13万亿-14万亿,占同期全国非金融机构企业债的债券余额的45%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些债务存量可能需要地方平台在未来5-10年逐步去消化。

在此之下,对于融资平台是否会守住公开市场不违约,市场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城投平台公开违约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另一些专业人士仍抱有积极看法,认为无论如何都会有办法保住公开市场。

那么如何保住公开市场呢?化债资金从哪里来?

穆迪企业融资部副总裁、高级分析师杨柳,长期从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评级工作。在5月23日召开的《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杨柳指出,地方政府的经济财政实力、协调能力在化债中起关键作用。

目前平台已累积的化债方案包括财政资金拨款、政府债券置换、政府协调金融机构进行债务展期、平台处置经营性资产、政府主导地方设立救助基金、以及提前赎回债券,降低财务负担。

而平台化债也呈现出结构性分化。其中,2022年北京、广东宣布完成隐性债务清零。而一个明确的事实是,部分实力偏弱省份的城投平台较难从市场上获得新增融资。

杨柳指出,就目前来说,地方正在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城投公司债务,控制风险。但化债措施对城投公司的积极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化,化债的成效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资源禀赋和投资者对区域的信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