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专栏文章:“弃汇率、稳房价”和“弃房价、稳汇率”都不是好做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专栏文章:“弃汇率、稳房价”和“弃房价、稳汇率”都不是好做法

央行专栏文章指出,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8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中国第三季度货币信贷情况、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操作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解读。就市场一度出现的关于应该“弃汇率、稳房价”还是“弃房价、稳汇率”的讨论,央行在其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文章中称,这两种观点夸大了各自领域的风险,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

“弃房价、稳汇率”的一种逻辑是紧缩货币,从而挤出资产泡沫,并以高利率来稳定汇率,这会导致危机式的被动去杠杆,代价很大,过程比较痛苦,汇率实际上也很难稳住。“弃汇率、稳房价”则是放松货币来支持房价,试图以低利率刺激通胀和房价,这同样会加剧结构扭曲和债务积累,导致调整的时间更长、代价更大。

文章表示,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

央行专栏文章: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与结构调整

当前全球经济尚处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其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结构调整期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下,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稳健,既要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资金需求,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滑,也要避免过度放水,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固化结构扭曲,其重点在于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为结构性改革拓展时间和空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人民银行创新调控方式,坚持稳住宏观政策,加强预调微调但不搞强刺激,更加注重精准发力,探索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疏通传导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股市也出现了较大波动,货币政策适度加大了逆周期调节的力度,适时分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促进流动性合理充裕,从量价两方面保持了适宜的货币环境;2016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总体较为稳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注意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工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总的来看,当前的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是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的,货币政策始终注重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加强预调微调,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已高度融入全球化。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还面临着国际间资产价格的强对比和来自汇率的硬约束。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我国居民财富尤其是住房资产增长较快。据有关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超过20%,而住房资产规模则达到金融资产规模的两倍左右。从国际上看,存量财富快速增长对经济运行会产生较大影响,经济与房地产的关系更为紧密。如1990年代后的美国,货币指标与其经济增速的相关性明显减弱,但居民资产和GDP增速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经济主体可以方便地进行抵押融资,从而显著增大了房产等资产的流动性,使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在一起,房地产也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等的重要因素。前一段时间国内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人民币汇率受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影响出现小幅贬值,各方面对房地产和汇率问题比较关心,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了关于应该“弃汇率、稳房价”还是“弃房价、稳汇率”的讨论。“弃房价、稳汇率”的一种逻辑是紧缩货币,从而挤出资产泡沫,并以高利率来稳定汇率,这会导致危机式的被动去杠杆,代价很大,过程比较痛苦,汇率实际上也很难稳住;“弃汇率、稳房价”则是放松货币来支持房价,试图以低利率刺激通胀和房价,这同样会加剧结构扭曲和债务积累,导致调整的时间更长、代价更大。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有条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述观点夸大了各自领域的风险,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和经济的内生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扩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逐步深化,不断取得进展,经济增长更加平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下一阶段可继续做好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主动防泡沫等方面的工作。主动调结构的核心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扩消费与“补短板”结合起来,破除抑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放松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激发增长活力,补充短板行业的有效供给,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主动去杠杆需要系统性设计去杠杆方案,主动作为,逐步稳定和降低社会整体债务水平,防范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是主动去杠杆的重要途径,可发挥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债转股与金融业综合经营、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国企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长,资产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增大。应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顶层设计,从供给端改革城镇化土地政策,完善财税制度,解决抑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专栏文章:“弃汇率、稳房价”和“弃房价、稳汇率”都不是好做法

央行专栏文章指出,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8日,央行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中国第三季度货币信贷情况、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操作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解读。就市场一度出现的关于应该“弃汇率、稳房价”还是“弃房价、稳汇率”的讨论,央行在其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文章中称,这两种观点夸大了各自领域的风险,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

“弃房价、稳汇率”的一种逻辑是紧缩货币,从而挤出资产泡沫,并以高利率来稳定汇率,这会导致危机式的被动去杠杆,代价很大,过程比较痛苦,汇率实际上也很难稳住。“弃汇率、稳房价”则是放松货币来支持房价,试图以低利率刺激通胀和房价,这同样会加剧结构扭曲和债务积累,导致调整的时间更长、代价更大。

文章表示,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

央行专栏文章:经济运行、货币政策与结构调整

当前全球经济尚处在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其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结构调整期和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环境下,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稳健,既要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资金需求,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滑,也要避免过度放水,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固化结构扭曲,其重点在于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为结构性改革拓展时间和空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人民银行创新调控方式,坚持稳住宏观政策,加强预调微调但不搞强刺激,更加注重精准发力,探索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疏通传导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一度加大,股市也出现了较大波动,货币政策适度加大了逆周期调节的力度,适时分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促进流动性合理充裕,从量价两方面保持了适宜的货币环境;2016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总体较为稳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注意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工具提供流动性,保持了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利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总的来看,当前的货币总量和利率水平是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相匹配的,货币政策始终注重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加强预调微调,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已高度融入全球化。在开放宏观格局下,货币政策还面临着国际间资产价格的强对比和来自汇率的硬约束。伴随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我国居民财富尤其是住房资产增长较快。据有关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超过20%,而住房资产规模则达到金融资产规模的两倍左右。从国际上看,存量财富快速增长对经济运行会产生较大影响,经济与房地产的关系更为紧密。如1990年代后的美国,货币指标与其经济增速的相关性明显减弱,但居民资产和GDP增速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经济主体可以方便地进行抵押融资,从而显著增大了房产等资产的流动性,使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在一起,房地产也成为影响收入分配等的重要因素。前一段时间国内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人民币汇率受美元指数持续走强影响出现小幅贬值,各方面对房地产和汇率问题比较关心,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了关于应该“弃汇率、稳房价”还是“弃房价、稳汇率”的讨论。“弃房价、稳汇率”的一种逻辑是紧缩货币,从而挤出资产泡沫,并以高利率来稳定汇率,这会导致危机式的被动去杠杆,代价很大,过程比较痛苦,汇率实际上也很难稳住;“弃汇率、稳房价”则是放松货币来支持房价,试图以低利率刺激通胀和房价,这同样会加剧结构扭曲和债务积累,导致调整的时间更长、代价更大。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有条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述观点夸大了各自领域的风险,而且也都不是好的做法。就货币政策而言,关键是要继续保持稳健和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同时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结构性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和经济的内生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并扩展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逐步深化,不断取得进展,经济增长更加平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下一阶段可继续做好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主动防泡沫等方面的工作。主动调结构的核心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扩消费与“补短板”结合起来,破除抑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放松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激发增长活力,补充短板行业的有效供给,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主动去杠杆需要系统性设计去杠杆方案,主动作为,逐步稳定和降低社会整体债务水平,防范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是主动去杠杆的重要途径,可发挥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债转股与金融业综合经营、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国企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长,资产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增大。应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顶层设计,从供给端改革城镇化土地政策,完善财税制度,解决抑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