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房地产“三支箭”政策落地半年后的变与不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房地产“三支箭”政策落地半年后的变与不变

当前地产似乎重回磨底状态。但不乏一些结构性亮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 张德礼 游勇(中泰宏观)

地产走势牵动中国经济,过去两年持续低迷的地产拖累经济表现。地产周期下行叠加疫情等外生冲击,房企经营遭遇困境,多家房企出现交付困难,进而影响居民购房信心,形成负向循环。

202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松绑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销售端和房企融资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Q4开始,政策在房企融资领域“三箭齐发”,运用债券融资、保交楼专项贷款、股权融资等工具,以期缓解房企融资困境,推动房地产市场修复。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叠加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优化,房地产市场出现诸多改善迹象,2023年开年地产行业明显转暖。但这种转暖可能是疫后积压需求的脉冲式释放,市场担心房地产行业回暖的可持续性。进入4月之后,地产降温,市场预期再度转向。房地产市场的转冷是否意味着什么?市场的合理预期又该在何处?

“三箭齐发”迄今已有半年,本文从房企销售、融资、拿地、投资等环节,对房地产的恢复情况进行梳理,看政策放松后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新变化。同时结合最新高频数据试图回答政策放松之后,房地产市场将行至何处?后续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又该如何观察?

1、销售:整体转冷,重回去年Q4水平

积压需求释放后,房地产销售再度转冷,两年平均同比增速降至去年Q4水平。

2023年4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1.8%和13.2%,两年平均同比口径下,分别为-22.3%和-26.7%。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回归到去年Q4水平(Q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9.9%)。

4月环比走弱有季节性因素在,但即便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4月的环比增速仍然几乎是历史最弱的。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和销售额环比分别为-48.1%和-39.0%,几乎都是过去1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2022年4月受长三角地区疫情影响,销售额环比为-42.7%)。

5月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相比4月略微改善。截至5月2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161.8万平米,日均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19.6%,略高于上月(-21.0%)。

现房销售表现继续好于期房。相比去年Q4,占房地产销售面积两成的现房仍然明显改善。4月期房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30.2%,与去年Q4(-31.7%)几乎持平。4月现房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2.6%,明显高于去年Q4(-20.4%)。

分房屋类型看,除了办公楼销售趋势性改善之外,住宅、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再度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在1-2月明显改善,两年复合同比为-6.6%,明显高于去年Q4(-29.9%);3月其两年复合同比为-10.9%,4月进一步回落至-26.7%。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同比走势相似。办公楼虽也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远不及其他房屋类型的销售,4月其两年复合同比为-5.3%,明显高于去年Q4(-21.2%)。

分城市层级看,一线城市地产销售的韧性较强,二、三线城市销售明显降温。2023年1-2月,一、二、三线城市地产销售均有明显改善,但3月后不同层级城市的销售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销售继续改善,二三线销售转冷。

2023年4月,30城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中,一线城市两年平均同比减少6.4%,与3月(-6.6%)几乎持平;二线城市(-24.7%)与三线城市(-24.2%)同比增速则明显回落。一线城市较去年Q4销售面积同比明显改善(-24.1%),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销售面积同比较去年Q4的均有所回落。

分所有制看,国企、央企开发商的销售改善明显,而民企开发商的销售依然疲软。2023年4月,销售额TOP 50的开发商中,央企、国企、民企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96.1%、66.7%和-10.4%。其中,央企和国企开发商的销售增速和3月相比回落幅度不大,民企开发商的销售额同比则明显下滑。

2、融资:融资修复放缓,国内贷款依旧拖累

房企融资在2023年1-2月大幅改善后出现放缓,但相比去年Q4,房企融资仍在好转。2022年12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同比-28.7%;2023年1-4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两年平均累计同比为-15.4%。4月当月两年复合同比-19.4%,虽然较3月(-11.0%)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然明显高于去年Q4水平。

分资金来源看,房企贷款拖累。房企资金来源中,4月国内贷款两年平均同比下降20.6%,这一增速甚至比去年10月和12月的低,仅高于去年11月的-30%。自筹资金、个人按揭贷款、预收款、各项应付款项同比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都高于去年Q4水平。销售阶段性回暖后,房企销售回款改善,加之预售资金监管有所放松,房企的资金压力边际缓解。

民营房企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融资难度仍明显高于国有房企,近期民营房企信用利差再度走阔。去年11月后,房企融资“三箭齐发”,民营房企信用利差持续且大幅收窄,不过今年4月以来民营房企信用利差再度走阔,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国企信用利差变化不大。

3、拿地:房企拿地分化,土地溢价率仍处高位

土地供应方面,2023年4月土地供应延续缩量,5月以来缩量趋势有所改善。2023年4月,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同比增加7.5%,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下降16.9%,较3月降幅扩大了15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三周,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同比下降15.7%,降幅较4月小幅收窄。

分城市层级看,2023年4月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更显韧性,二、三线城市下滑幅度最大。2023年4月一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回落,同比下降29.7%,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为-5.2%;二、三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同比都增加4.9%,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分别为-36.8%、-10.7%,二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同比为2022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

土地供应缩量可能反映多数城市在面临较高库存压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判断趋于谨慎。根据克而瑞,已经公布供地计划的15个一、二线城市数据,2023年房地产开发用地明显减少,但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不减。工矿仓储、公共管理等用地供应规模也明显增加,同比增幅分别为10%和11%。

土地成交方面,2023年4月土地成交热度延续冷却,5月以来降幅略有收窄。2023年4月,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占地面积同比下降6.2%,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变动为-11.1%,降幅较3月收缩约14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三周,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占地面积同比增加12.1%,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变动较4月收敛1个百分点至-10.1%。

分各线城市看,2023年4月各线城市土地成交均有所萎缩,一线城市表现好于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持续升温,同比增速高达96.1%,这是因为受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今年4月同比下降7.0%,降幅较去年Q4(-46.3%)大幅收窄,接近过去5年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9.0%)。二、三线城市土地成交占地面积,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今年4月同比变动分别为-21.8%、-18.6%,较去年Q4分别下降了37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

土地溢价率仍处于高位。2023年4月百城成交土地溢价率均值为6.32%,较去年同期提高2.64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四周,成交土地溢价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值为4.87%。这可能是因为政府为提高房企拿地积极性,各地不断加大优质地块供应力度,带动土地溢价率回升。

分各线城市看,内部分化较为明显。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土地溢价率持续攀升,但在历史同期仍处于低位。2023年4月一线城市土地溢价率达8.1%,较2022年同期收窄约3.6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土地溢价率分别为5.7%、4.2%,较3月均小幅下跌。

拿地金额方面,TOP100房企拿地总额跌幅持续收窄。2023年4月拿地金额TOP100房企拿地总额为1220.1亿元,4月同比降幅(9.9%)较3月的(13.0%)明显收窄,是2022年9月以来的最小跌幅。TOP100门槛值为10亿元,较上年同期42亿元大幅下跌。

分所有制看,民营企业的拿地活跃度有所提高,回到2021年水平,但国企仍是拿地主力。2023年1-4月国有房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拿地同比为59.1%,其中排名前三的华润置地、建发房产、保利发展三家国有房企拿地金额占TOP100房企总额的比例达16.9%。不过,民营房企拿地金额占比大幅回升,从2022年全年的9.3%提高至2023年1-4月的37.3%,整体回到2021年的水平(37.4%)。根据中指研究院《2023年1-4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拿地金额TOP10中有民企4家,比去年同期多1家,TOP20中有民企9家,比去年同期多2家。

4、投资:地产投资短期走弱,竣工端持续改善

2023年4月楼市回暖步伐放缓,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回到去年Q4水平。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降幅扩大到16.2%,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回到去年Q4水平(-16%)。

2023年4月,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的同比降幅较Q1明显扩大,竣工面积同比持续走高。2023年4月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在去年4月低基数的情况下,仍同比负增,同比分别为-28.3%、-45.7%。首“保交楼”的推动,竣工面积同比2023年年初以来持续回升, 4月同比较3月提高约5个百分点至37.2%,创2022年以来新高。从领先指标看,预计竣工面积同比将持续处于高位。

结构上看,2023年年初以来建安投资持续同比负增,4月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22.4%,创历史新低,较2022年11月的历史低点(-20.6%)仍下行1.8个百分点。其他费用从2023年3月转降,4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6.9%。其他费用主要是土地购置费,从领先指标看,预计其他费用同比降幅将进一步扩大。

5、地产“弱复苏”阶段的4个特征

“三支箭”落地半年后,包括民营开发商在内的房企融资有边际改善。这促进了“保交楼”的进程,也改善了民营房企的经营预期和拿地积极性。不过,目前投资端仍以“保交楼”为主,新开工与施工尚处于低谷。

在一季度地产超预期反弹后,地产进入“弱复苏”阶段,这种状态下有4点特征:

其一,房地产市场销售似乎重回“磨底”状态。4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回到去年Q4水平。4月新增居民中长贷重回负值,且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弱值,也印证了地产销售仍面临压力。但销售同比继续下探的空间也可能有限,5月(截至2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19.6%,略高于上月(-21%)。

其二,高能级城市的修复基础更为稳固。高能级城市需求基础更强、去化压力更小,在疫后经济与产业的复苏还带动办公楼需求改善。此外,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更充足,土地成交的韧性也更强,土地溢价率保持高位,甚至继续攀升。而二、三线城市即使是土地供应收缩,4月以来土地成交热度和溢价率都有所降温。未来不同层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大概率将延续分化。

其三,民营房企的融资与拿地均边际改善,但销售尚未实质性回暖。虽然整体来看,无论是销售、融资还是拿地,国、央企开发商都是绝对的主力。但今年以来民营房企的融资和拿地都出现了改善。房企新发行的信用债中,民营房企的占比从1-2月的不足3%(分别为2.3%和1.1%)一路提升至5月的11.1%。不过在房地产市场销售实质性回暖之前,房企信用风险依旧存在,有国资背景背书的央、国企开发商仍然是居民购房、银行信贷支持的优先选择。民营房企经营改善的持续性,仍然高度依赖于销售回暖。

其四,“保交楼”政策推动下,投资端竣工表现明显强于新开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等来看,“保交楼”是今年房地产领域的重点工作,存量项目竣工成为今年房地产投资的重要支撑。而新开工方面,在高库存和销售转冷的双重压制下,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的增速同步回落。

展望未来,在弱复苏阶段,房地产行业后续的表现可观察三个变量:

其一,居民预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这主要受政策与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政策短期的重点在于保交楼与化解地产风险,这有助于稳定居民预期与需求, 保证地产需求的下限,不至于进一步失速大幅下滑。但修复上限仍然取决于后续政策的发力程度。

除此之外,地产的阶段性走弱并不完全归因于房地产市场本身,还可能与居民收入预期、风险偏好因素有关。例如二季度经济回归“弱现实”,青年失业率攀升,居民风险偏好再度转弱。

其二,企业拿地意愿与经营预期能否持续。“三箭齐发”缓解了地产企业融资的硬约束,但实际软约束仍在于房企财务状况与经营预期。销售回款是房企资金最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期房销售回暖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来看,房企预期边际改善,但房企预期相比居民预期改善需要更长时间,后续能否稳定仍然要看居民购房情绪。在房地产销售实质性回暖之前,房企信用风险依旧存在,尤其民企信用风险更大,毕竟有国资背景背书的国企仍然是居民购房和信贷支持的优先选择。

其三,投资尤其是新开工能否真正改善。4月以来,虽然“保交楼”政策推动竣工端走强,但新开工与施工面积异常冷淡。房地产行业可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历去库存,在这个过程中,高能级城市的表现或许相对较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房地产“三支箭”政策落地半年后的变与不变

当前地产似乎重回磨底状态。但不乏一些结构性亮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 张德礼 游勇(中泰宏观)

地产走势牵动中国经济,过去两年持续低迷的地产拖累经济表现。地产周期下行叠加疫情等外生冲击,房企经营遭遇困境,多家房企出现交付困难,进而影响居民购房信心,形成负向循环。

202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松绑政策相继出台,包括销售端和房企融资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Q4开始,政策在房企融资领域“三箭齐发”,运用债券融资、保交楼专项贷款、股权融资等工具,以期缓解房企融资困境,推动房地产市场修复。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叠加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优化,房地产市场出现诸多改善迹象,2023年开年地产行业明显转暖。但这种转暖可能是疫后积压需求的脉冲式释放,市场担心房地产行业回暖的可持续性。进入4月之后,地产降温,市场预期再度转向。房地产市场的转冷是否意味着什么?市场的合理预期又该在何处?

“三箭齐发”迄今已有半年,本文从房企销售、融资、拿地、投资等环节,对房地产的恢复情况进行梳理,看政策放松后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新变化。同时结合最新高频数据试图回答政策放松之后,房地产市场将行至何处?后续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又该如何观察?

1、销售:整体转冷,重回去年Q4水平

积压需求释放后,房地产销售再度转冷,两年平均同比增速降至去年Q4水平。

2023年4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1.8%和13.2%,两年平均同比口径下,分别为-22.3%和-26.7%。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回归到去年Q4水平(Q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29.9%)。

4月环比走弱有季节性因素在,但即便和往年同期相比,今年4月的环比增速仍然几乎是历史最弱的。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和销售额环比分别为-48.1%和-39.0%,几乎都是过去1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2022年4月受长三角地区疫情影响,销售额环比为-42.7%)。

5月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相比4月略微改善。截至5月2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161.8万平米,日均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19.6%,略高于上月(-21.0%)。

现房销售表现继续好于期房。相比去年Q4,占房地产销售面积两成的现房仍然明显改善。4月期房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30.2%,与去年Q4(-31.7%)几乎持平。4月现房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2.6%,明显高于去年Q4(-20.4%)。

分房屋类型看,除了办公楼销售趋势性改善之外,住宅、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再度回落。商品房销售面积在1-2月明显改善,两年复合同比为-6.6%,明显高于去年Q4(-29.9%);3月其两年复合同比为-10.9%,4月进一步回落至-26.7%。住宅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同比走势相似。办公楼虽也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远不及其他房屋类型的销售,4月其两年复合同比为-5.3%,明显高于去年Q4(-21.2%)。

分城市层级看,一线城市地产销售的韧性较强,二、三线城市销售明显降温。2023年1-2月,一、二、三线城市地产销售均有明显改善,但3月后不同层级城市的销售出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销售继续改善,二三线销售转冷。

2023年4月,30城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中,一线城市两年平均同比减少6.4%,与3月(-6.6%)几乎持平;二线城市(-24.7%)与三线城市(-24.2%)同比增速则明显回落。一线城市较去年Q4销售面积同比明显改善(-24.1%),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销售面积同比较去年Q4的均有所回落。

分所有制看,国企、央企开发商的销售改善明显,而民企开发商的销售依然疲软。2023年4月,销售额TOP 50的开发商中,央企、国企、民企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96.1%、66.7%和-10.4%。其中,央企和国企开发商的销售增速和3月相比回落幅度不大,民企开发商的销售额同比则明显下滑。

2、融资:融资修复放缓,国内贷款依旧拖累

房企融资在2023年1-2月大幅改善后出现放缓,但相比去年Q4,房企融资仍在好转。2022年12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同比-28.7%;2023年1-4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两年平均累计同比为-15.4%。4月当月两年复合同比-19.4%,虽然较3月(-11.0%)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然明显高于去年Q4水平。

分资金来源看,房企贷款拖累。房企资金来源中,4月国内贷款两年平均同比下降20.6%,这一增速甚至比去年10月和12月的低,仅高于去年11月的-30%。自筹资金、个人按揭贷款、预收款、各项应付款项同比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都高于去年Q4水平。销售阶段性回暖后,房企销售回款改善,加之预售资金监管有所放松,房企的资金压力边际缓解。

民营房企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融资难度仍明显高于国有房企,近期民营房企信用利差再度走阔。去年11月后,房企融资“三箭齐发”,民营房企信用利差持续且大幅收窄,不过今年4月以来民营房企信用利差再度走阔,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国企信用利差变化不大。

3、拿地:房企拿地分化,土地溢价率仍处高位

土地供应方面,2023年4月土地供应延续缩量,5月以来缩量趋势有所改善。2023年4月,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同比增加7.5%,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下降16.9%,较3月降幅扩大了15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三周,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同比下降15.7%,降幅较4月小幅收窄。

分城市层级看,2023年4月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更显韧性,二、三线城市下滑幅度最大。2023年4月一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回落,同比下降29.7%,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为-5.2%;二、三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同比都增加4.9%,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分别为-36.8%、-10.7%,二线城市供应土地占地面积同比为2022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

土地供应缩量可能反映多数城市在面临较高库存压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判断趋于谨慎。根据克而瑞,已经公布供地计划的15个一、二线城市数据,2023年房地产开发用地明显减少,但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不减。工矿仓储、公共管理等用地供应规模也明显增加,同比增幅分别为10%和11%。

土地成交方面,2023年4月土地成交热度延续冷却,5月以来降幅略有收窄。2023年4月,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占地面积同比下降6.2%,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变动为-11.1%,降幅较3月收缩约14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三周,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占地面积同比增加12.1%,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同比变动较4月收敛1个百分点至-10.1%。

分各线城市看,2023年4月各线城市土地成交均有所萎缩,一线城市表现好于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持续升温,同比增速高达96.1%,这是因为受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今年4月同比下降7.0%,降幅较去年Q4(-46.3%)大幅收窄,接近过去5年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9.0%)。二、三线城市土地成交占地面积,两年复合同比口径下,今年4月同比变动分别为-21.8%、-18.6%,较去年Q4分别下降了37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

土地溢价率仍处于高位。2023年4月百城成交土地溢价率均值为6.32%,较去年同期提高2.64个百分点。2023年5月前四周,成交土地溢价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值为4.87%。这可能是因为政府为提高房企拿地积极性,各地不断加大优质地块供应力度,带动土地溢价率回升。

分各线城市看,内部分化较为明显。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土地溢价率持续攀升,但在历史同期仍处于低位。2023年4月一线城市土地溢价率达8.1%,较2022年同期收窄约3.6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土地溢价率分别为5.7%、4.2%,较3月均小幅下跌。

拿地金额方面,TOP100房企拿地总额跌幅持续收窄。2023年4月拿地金额TOP100房企拿地总额为1220.1亿元,4月同比降幅(9.9%)较3月的(13.0%)明显收窄,是2022年9月以来的最小跌幅。TOP100门槛值为10亿元,较上年同期42亿元大幅下跌。

分所有制看,民营企业的拿地活跃度有所提高,回到2021年水平,但国企仍是拿地主力。2023年1-4月国有房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拿地同比为59.1%,其中排名前三的华润置地、建发房产、保利发展三家国有房企拿地金额占TOP100房企总额的比例达16.9%。不过,民营房企拿地金额占比大幅回升,从2022年全年的9.3%提高至2023年1-4月的37.3%,整体回到2021年的水平(37.4%)。根据中指研究院《2023年1-4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拿地金额TOP10中有民企4家,比去年同期多1家,TOP20中有民企9家,比去年同期多2家。

4、投资:地产投资短期走弱,竣工端持续改善

2023年4月楼市回暖步伐放缓,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回到去年Q4水平。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降幅扩大到16.2%,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6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回到去年Q4水平(-16%)。

2023年4月,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的同比降幅较Q1明显扩大,竣工面积同比持续走高。2023年4月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在去年4月低基数的情况下,仍同比负增,同比分别为-28.3%、-45.7%。首“保交楼”的推动,竣工面积同比2023年年初以来持续回升, 4月同比较3月提高约5个百分点至37.2%,创2022年以来新高。从领先指标看,预计竣工面积同比将持续处于高位。

结构上看,2023年年初以来建安投资持续同比负增,4月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22.4%,创历史新低,较2022年11月的历史低点(-20.6%)仍下行1.8个百分点。其他费用从2023年3月转降,4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6.9%。其他费用主要是土地购置费,从领先指标看,预计其他费用同比降幅将进一步扩大。

5、地产“弱复苏”阶段的4个特征

“三支箭”落地半年后,包括民营开发商在内的房企融资有边际改善。这促进了“保交楼”的进程,也改善了民营房企的经营预期和拿地积极性。不过,目前投资端仍以“保交楼”为主,新开工与施工尚处于低谷。

在一季度地产超预期反弹后,地产进入“弱复苏”阶段,这种状态下有4点特征:

其一,房地产市场销售似乎重回“磨底”状态。4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两年复合同比,回到去年Q4水平。4月新增居民中长贷重回负值,且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弱值,也印证了地产销售仍面临压力。但销售同比继续下探的空间也可能有限,5月(截至29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两年复合同比为-19.6%,略高于上月(-21%)。

其二,高能级城市的修复基础更为稳固。高能级城市需求基础更强、去化压力更小,在疫后经济与产业的复苏还带动办公楼需求改善。此外,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更充足,土地成交的韧性也更强,土地溢价率保持高位,甚至继续攀升。而二、三线城市即使是土地供应收缩,4月以来土地成交热度和溢价率都有所降温。未来不同层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大概率将延续分化。

其三,民营房企的融资与拿地均边际改善,但销售尚未实质性回暖。虽然整体来看,无论是销售、融资还是拿地,国、央企开发商都是绝对的主力。但今年以来民营房企的融资和拿地都出现了改善。房企新发行的信用债中,民营房企的占比从1-2月的不足3%(分别为2.3%和1.1%)一路提升至5月的11.1%。不过在房地产市场销售实质性回暖之前,房企信用风险依旧存在,有国资背景背书的央、国企开发商仍然是居民购房、银行信贷支持的优先选择。民营房企经营改善的持续性,仍然高度依赖于销售回暖。

其四,“保交楼”政策推动下,投资端竣工表现明显强于新开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治局会议等来看,“保交楼”是今年房地产领域的重点工作,存量项目竣工成为今年房地产投资的重要支撑。而新开工方面,在高库存和销售转冷的双重压制下,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的增速同步回落。

展望未来,在弱复苏阶段,房地产行业后续的表现可观察三个变量:

其一,居民预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这主要受政策与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政策短期的重点在于保交楼与化解地产风险,这有助于稳定居民预期与需求, 保证地产需求的下限,不至于进一步失速大幅下滑。但修复上限仍然取决于后续政策的发力程度。

除此之外,地产的阶段性走弱并不完全归因于房地产市场本身,还可能与居民收入预期、风险偏好因素有关。例如二季度经济回归“弱现实”,青年失业率攀升,居民风险偏好再度转弱。

其二,企业拿地意愿与经营预期能否持续。“三箭齐发”缓解了地产企业融资的硬约束,但实际软约束仍在于房企财务状况与经营预期。销售回款是房企资金最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期房销售回暖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来看,房企预期边际改善,但房企预期相比居民预期改善需要更长时间,后续能否稳定仍然要看居民购房情绪。在房地产销售实质性回暖之前,房企信用风险依旧存在,尤其民企信用风险更大,毕竟有国资背景背书的国企仍然是居民购房和信贷支持的优先选择。

其三,投资尤其是新开工能否真正改善。4月以来,虽然“保交楼”政策推动竣工端走强,但新开工与施工面积异常冷淡。房地产行业可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历去库存,在这个过程中,高能级城市的表现或许相对较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