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革业
一过零点,就到了双11,除了有中国特色的黑色星期五外,我们还等来了正式上映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11月6日,《比利·林恩》在北京做首映,我在博纳悠唐又看了一遍,还是120fps/4K/3D的顶配版本(the Whole Shebang),完成了三刷。是的,我至今都没看过一个向下的版本,也算一种讨打的遗憾。
我之前写过,由于采用了高帧率、高分辨率、3D技术拍摄制作,外加不同的银幕、声音标准,《比利·林恩》将会出现很多不同版本的拷贝。问了一下做影院的朋友,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的《比利·林恩》一共是19个版本,具体如下:
1、120fps/4K/3D原版5.1声和ATOMS
2、24fps/2K/3D原版5.1声
3、24fps/2k/3D 原版ATOMS
4、24fps/2K/3D原版DTS.X
5、24fps/2K/3D译制版5.1声
6、60fps/2K/3D原版5.1声
7、60fps/2K/3D原版ATOMS
8、60fps/2K/3D原版DTS.X
9、60fps/2K/3D译制版5.1声
10、中国巨幕24fps/2K/3D原版5.1
11、中国巨幕24fps/2K/3D原版DTS.X
12、中国巨幕24fps/2K/3D原版ATOMS
13、中国巨幕24fps/2K/3D译制版5.1声
14、中国巨幕60fps/2K/3D原版5.1声
15、中国巨幕60fps/2K/3D原版DTS.X
16、中国巨幕60fps/2K/3D原版ATOMS
17、中国巨幕60fps/2K/3D译制版5.1声
18、杜比视界24fps/2K/3D 原版ATOMS
19、杜比视界120 fps/2K/3D 原版ATOMS
这么多版本,到底该看哪个呢?
不提祖国特色的中国巨幕,也不考虑声音(包括配音)因素,单从画面数据上划分,主要是120fps/4K/3D、120 fps/2K/3D、60fps/2K/3D、24fps/2K/3D四个版本。
当然,最值得推荐的肯定还是120fps/4K/3D的顶配版。再复述一遍,这个版本全球只有五家影院(五个影厅)放映,其中中国占了三家:北京博纳悠唐影城、SFC上海影城以及台北京站威秀影城。顶配版采用的放映系统都是科视的双头Christie Mirage 4KLHRGB激光放映机,三家没有什么区别。
作为《比利·林恩》的投资方之一,博纳专门改造了他们北京的旗舰影院,放映顶配版的2号厅座位数在250左右,采用杜比银幕和3D眼镜。针对顶配版,博纳只开放了两个渠道售票,一是影院现场,另一个是博纳自己开发的手机App。票价方案分时段定价,另外就是突出会员优惠制度,黄金场次的非会员价达到320元,最早、最晚场次的会员价为180元,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SFC上海影城改造了原来的1号厅,这个厅的特点就是大,共有1058个座位,银幕用的是上影集团开发的东方巨幕,面积达到264平方米。票价则定了150元、180元、200元三档,可通过线上售票平台以及线下购买。
台湾把顶配版称为“未来3D版”。台北京站威秀影城我没去过,从网上的资料看,6号厅座位数是280左右,规模应该比北京、纽约的两家影厅略大一点。统一票价为800元新台币,约合172元人民币。
另外两家能放顶配版《比利·林恩》的影院都在美国。纽约的AMC Loews林肯广场影院,成人票统一价格是19.99美元(合136元人民币),上个月纽约电影节期间的价格则高达45美元。洛杉矶的好莱坞弧光影院(ArcLight Hollywood),票价20.75美元,约合141元人民币。
如果看不到顶配版,第二推荐应该是在杜比影院放映的120 fps/2K/3D版,因为这个版本采用了李安最看重的120fps的高帧率技术。杜比影院(Dolby Cinema)是由杜比实验室研发的高端放映厅,采用了杜比视界(Dolby Vision,杜比和科视联合开发的放映系统)、杜比全景声(Dolby Atmos)等技术,以带给观众更高级的视听享受。杜比视界3D版的银幕可视亮度达到14fl,普通3D版的亮度业内通行标准是3.5fl(很多国内影院都达不到)。李安要求顶配版放映的亮度要达到28fl,真的是要亮瞎你们的狗眼……
2014年底,首家杜比影院在荷兰开业,目前美国已有数十家投入运营,AMC和万达院线都是杜比影院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也有六家杜比影院已经开业,分别是:
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8号厅
大连万达影城和平店12号厅
长春万达影城赛德店2号厅
重庆万达影城南坪店4号厅
济南万达影城世茂广场店4号厅
南京万达影城江宁太阳城店6号厅
(长沙万达影城华创店预计于11月15日起试营业,这个先不算。)
中国没有引进《比利·林恩》的任何2D版本。李安之前推荐过杜比影院放映的120 fps/2K/2D版本(索尼在北美会发行),说是会产生一种3D的错觉,看来是没有机会体验了。
简单说,在中国看《比利·林恩》,能看到4K画面只有北京、上海、台北的那三个顶配版影厅,能看到每秒120帧高帧率的一共是9个影厅(3个顶配+6个杜比影院)。其他影院放映的都只能是向下的60fps/2K/3D、24fps/2K/3D版本。在这9家之外,要是有哪家影院打出4K或者120帧名目宣传卖高价的,基本可以断定是骗人的。
在60fps/2K/3D这个版本里,还可以考虑选择RealD 6fl认证影厅(亮度高)、中国巨幕(银幕大)、杜比全景声(音效强)之类的特色影厅。不过,这些都需要自己提前做点功课,识别一下影院里的基本标识,再下手购票。
再往下的普通影厅,只能说,我对中国影院经理的职业精神不太有信心,但对他们节省灯泡的决心和能力很有信心……
再说下《比利·林恩》中国大陆版里“有中国特色”的两个问题。
首先,确实有删减。从院线的排片信息来看,北美版片长是112到113分钟,而中国大陆版的片长有两种说法——112分钟和110分钟,我感觉后面一个更靠谱点儿。
感觉比较明显的删减有三处。一、新闻发布会后,林恩在后台遇到心仪的拉拉队员,两人一见钟情,有一段干柴烈火的亲热戏。二、林恩在看台上和全场观众一起唱国歌,脑海里幻想着自己和拉拉队员的婚后生活,镜头进入他们的房子,拐进卧室,后面就是一段少儿不宜的床戏。三、林恩回想起伊拉克前线,为抢救战友遭遇叛军,在水泥管道里近身肉搏,他掏出匕首最终把对手杀死。杀人这场戏的长度变短,镜头上出现了明显的跳接,当然,这也是中国版引进片里经常使用的“手法”。
字幕翻译上,大陆版也进行了一些修正。还是发布会后那个场景,林恩从后台回到会场,班长看见他满脸通红,问他:why you look like just get laid,意思是你怎么看上去像刚上过床,可字幕写着:你怎么像是刚睡醒。到中场秀结束,B班跟场地里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有个大兵说,“你要给我吹喇叭(其实比这句直白),这事就了了”。可字幕上却是,“你要过来给我道歉”。后面接着的就是双方大打出手,光看字幕,还会以为蓝领的自尊心太强了。另外一个不太能理解的地方,片中的军衔Sergeant,一会儿翻成中士、一会儿翻成上士,特别随性。
《比利·林恩》在北美是R级电影,17岁以下观众必须有家长陪同才可以观看,原因包括脏话、战争暴力、性内容和涉及毒品(是的,片中抽大麻的场景还在)。在我国台湾地区,这部电影是保护级,6岁以下不能观看,6至12岁必须有成人陪同才能观看。在我国香港地区,这部电影被定为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看。而在我国大陆地区,大家都懂的……就在本周,中国首部《电影促进法》正式出台,各方欢欣鼓舞,但里面依然没有涉及任何电影分级的内容。当然,你越了解中国(大陆地区)电影,就越会明白实行分级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所以,想看足本、翻译靠谱、技术顶配的“完美版”《比利·林恩》,只有台北这一个选择了。
最后要说下《比利·林恩》在中国的反应。北京首映场过后,媒体、影评人的评价普遍趋于正向,无论对技术还是剧情都以好评为主,要远远优于北美的反馈。一个月前,《比利·林恩》纽约首映,李安迎来的是评论上的滑铁卢,烂番茄、Metascore的评分情况堪比《绿巨人》的惨状,而且影评人大多对新技术持保留意见。
这次“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局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美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新技术运用普遍是一种偏向保守的态度,并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挑战传统观影习惯的尝试。而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已经似乎对高科技、新技术产生一种信赖甚至崇拜。
二、李安并没有在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至少没有《断背山》那样明确的平权思想。李安说过,《比利·林恩》的小说比较“尖酸”,但他要讲的是human story,像什么反战之类的陈词滥调他不想重复。《比利·林恩》似乎对左中右派一视同仁,保守的南方大资本家肯定是以反派面目示人,但是,劝林恩当逃兵的姐姐以及她背后的自由派组织,给人感觉也好不到哪去。而对中国观众来说,伊战、美国梦、社会福利这些话题都离自己太远,正好安心享用这个李安式的human story。
影片临近结束,和B班结仇的体育场工作人员,一群彪悍的白人男性蓝领,把美国战斗英雄痛痛快快地揍了一顿。最后让林恩下定决心离开美国重返伊拉克前线的,不是右翼资本家,也不是左派律师,而是同样混迹底层、地位更加卑微的“红脖子”们。银幕之外,也正是这群人,投票选出了川普,决定了美国新的命运。
不得不服,预言者,安叔。
上次写的《如何评价李安新片,我只服自己写的这篇》,发在知乎上,修正了几处。有兴趣的可以点阅读原文,评价电影这件事——我相信,只有自己服自己,每个人都是。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igyeah
高冷
门诊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