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民企吸引力降温,本科生脱产考公比例五年翻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民企吸引力降温,本科生脱产考公比例五年翻番

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图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陈振芳

6月9日,麦可思发布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包括《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结果。

蓝皮书显示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增至2022届的17.9%,增幅为22%。考研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高于双非院校

近五年,“双一流”、“双非”院校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的比例,分别从2018届的29.4%、11.7%,增至2022届的37%、14.1%,增幅分别为26%、21%。

第二未就业人群中再战考研群体扩大。

应届本科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2.8%上升到2022届的6.7%,翻了一倍多,其中超八成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

第三“逆向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18届的3.8%上升至2022届的5.8%。

第四应届硕士研究生薪资增长放缓,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初显。

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涨幅较2018届下降了四分之一,就业满意度(80%)与上届(82%)相比有下降,而同年就业的应届本科生就业满意度在提升

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从2018届的74%下降至2022届的69%,而同年就业的2022届本科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74%,较2018届的71%有所上升

蓝皮书建议高校需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就业压力。

薪资增速放缓的不止硕士,多重超预期因素下,本科、高职毕业生也受到明显影响。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990元、4595元,较2021届分别增长3%、2%,毕业起薪增幅较2021届分别下降了57%、67%。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7.7%、82.1%,在6000-8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4.1%、11.9%,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2%、6%。

其中,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过万的比例仅为6.9%。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6578元4949元,且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及涨幅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4959元4218元

近年来,民企吸引力有所降温,“上岸”进体制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大就业趋势

国考连续四年扩招,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较2019年增长超1.5倍,创历史新高其中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约占招录总数的67%。

蓝皮书指出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和编制的比例五年翻番,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报告数据显示,2022届待就业本科生比例达6.9%,这其中除了找工作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8届翻了一倍。

分地区来看西北、西南、东北地区本科院校的2022届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公/考编的比例分别为2.3%、2%、1.9%,高于其他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的这一比例分别为0.6%0.7%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生、高职生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满意度较高,分别达82%、78%,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满意度分别为74%、73%。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企吸纳了51%2022本科毕业生69%的高职毕业生

然而2018-2022应届本科生在民企就业的比例逐年递减,依次为54%、53%、52%、53%、51%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民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8%、51%,较2018届分别下降了10%6%。

在全国应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社会需求保持相对稳定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0.7%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86%。

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也是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口。

教育领域是灵活就业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领域。”《蓝皮书》指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中,分别有27%、10%的同学在教育领域就业。

另外,文体娱乐产业广受自由职业群体青睐,2022届在该领域的占比已反超教育领域位列第一。

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9届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数在三年内退出创业,依然坚持创业的比例不足四成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创业资金企业管理和市场推广经验是创业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有针对性地侧重,加强面向创业群体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民企吸引力降温,本科生脱产考公比例五年翻番

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图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陈振芳

6月9日,麦可思发布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包括《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结果。

蓝皮书显示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增至2022届的17.9%,增幅为22%。考研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高于双非院校

近五年,“双一流”、“双非”院校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的比例,分别从2018届的29.4%、11.7%,增至2022届的37%、14.1%,增幅分别为26%、21%。

第二未就业人群中再战考研群体扩大。

应届本科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2.8%上升到2022届的6.7%,翻了一倍多,其中超八成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

第三“逆向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18届的3.8%上升至2022届的5.8%。

第四应届硕士研究生薪资增长放缓,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初显。

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涨幅较2018届下降了四分之一,就业满意度(80%)与上届(82%)相比有下降,而同年就业的应届本科生就业满意度在提升

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从2018届的74%下降至2022届的69%,而同年就业的2022届本科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74%,较2018届的71%有所上升

蓝皮书建议高校需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就业压力。

薪资增速放缓的不止硕士,多重超预期因素下,本科、高职毕业生也受到明显影响。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990元、4595元,较2021届分别增长3%、2%,毕业起薪增幅较2021届分别下降了57%、67%。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7.7%、82.1%,在6000-8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4.1%、11.9%,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2%、6%。

其中,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过万的比例仅为6.9%。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6578元4949元,且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及涨幅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4959元4218元

近年来,民企吸引力有所降温,“上岸”进体制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大就业趋势

国考连续四年扩招,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较2019年增长超1.5倍,创历史新高其中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约占招录总数的67%。

蓝皮书指出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和编制的比例五年翻番,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报告数据显示,2022届待就业本科生比例达6.9%,这其中除了找工作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8届翻了一倍。

分地区来看西北、西南、东北地区本科院校的2022届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公/考编的比例分别为2.3%、2%、1.9%,高于其他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的这一比例分别为0.6%0.7%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生、高职生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满意度较高,分别达82%、78%,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满意度分别为74%、73%。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企吸纳了51%2022本科毕业生69%的高职毕业生

然而2018-2022应届本科生在民企就业的比例逐年递减,依次为54%、53%、52%、53%、51%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民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8%、51%,较2018届分别下降了10%6%。

在全国应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社会需求保持相对稳定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0.7%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86%。

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也是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口。

教育领域是灵活就业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领域。”《蓝皮书》指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中,分别有27%、10%的同学在教育领域就业。

另外,文体娱乐产业广受自由职业群体青睐,2022届在该领域的占比已反超教育领域位列第一。

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9届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数在三年内退出创业,依然坚持创业的比例不足四成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创业资金企业管理和市场推广经验是创业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有针对性地侧重,加强面向创业群体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