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黄永玉辞世,遗嘱称不举办纪念活动、不取回骨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黄永玉辞世,遗嘱称不举办纪念活动、不取回骨灰

黄永玉生前曾谈及自己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他说自己死后不要骨灰,也不要盒。只需打块碑,刻上“爱,怜悯,感恩。”

2013年黄永玉出席《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活动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于昨日三时四十三分辞世,其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携孙黄香、黄田公布了这一消息。家属们表示将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经历:幼时贫困,12岁离家谋生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2岁就外出谋生,背着小包裹一个人坐船离开了家乡,他曾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

黄永玉发表绘画作品始于14岁,从此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他当过小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也做过报社编辑和电影编剧,后来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中国美协副主席。1956年,他出版了《黄永玉木刻集》,其中的代表作“春潮”“阿诗玛”都轰动了中国画坛。他的绘画代表作还有水墨作品《墨荷》《天问》,他也是共和国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的设计者。他的画作享誉国内外,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清雅的、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浓墨重彩,充满乡土气息与幽默感。

黄永玉90岁时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专业:无法归类,拒绝套路

“黄永玉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哪个画派他都不是,他就是他自己。一直在江湖上闯荡,最后归到美术学院,他也根本没按美术学院那个套路进行创造。什么都没有拴住黄永玉,黄永玉始终是黄永玉。他的艺术成就就像一棵大树似的,树形非常大,有些枝子不见得好看,但是它长成了这样大的树,别人几乎没有过。”画家王明明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黄永玉独特的绘画特点。有人曾想给黄永玉搞一个“黄永玉画派”,他骂道,狼才需要结党,而狮子一个人干自己的事也能称王。

“讨厌失礼放肆老少,尤其讨厌油皮涎脸登门求画者,逢此辈必带其到险峻乱木山上乱爬,使其累成孙子,口吐白沫说不成话,直至狼狈逃窜,不见踪影。”黄永玉在自述中曾如此调侃求画者。他的性格一如画作般风趣野气:90岁之后,他一直以“90后”自居。他曾不服气名片是身份的象征,于是在自己的名片上不刻身份和单位,只有一个自创头衔:黄永玉享受国家收费厕所免费待遇(港、澳、台 暂不通用)。他还笑称自己是中国最擅长打架的画家,在中文公开作品中常常可见“他妈的”“混蛋”“杂种“”小兔崽子“等嬉笑怒骂。有人说他不正经,他回道你们都太正经了,我只好老不正经。

身后事:不要骨灰,也不要盒

黄永玉对家乡也是一往情深。他曾去过世界许多地方,却在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湖南凤凰。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他常常在采访中提到湘西的水、湖、山,还有他的表叔沈从文。在他幼时二人只见过一面,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写信劝他北上,于是黄永玉携妻儿从中国香港地区搬至北京,到中央美术学院当了老师。有一个人生片段常在他脑中浮现,那是文革时,黄永玉在胡同里远远见到了沈从文,二人装作像陌生人般不认识,只是在擦肩而过的几秒钟的时间里,沈从文平静地留下一句叮嘱:“要从容。”

根据黄永玉及其家人所聘用的法律顾问陈汉提供的公开声明,黄永玉于2021年9月8日签署了生前最后一份遗嘱。在遗嘱中,他要求将遗体火化,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家人不得取回。同时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生死有什么了不起!”2013年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书出版时,黄永玉曾接受媒体采访提及了自己对身后事的想法,他回忆幼时看杀头看惯了,生死界限也变得模糊,并说道:“我死了以后,不要骨灰,也不要盒,烧完了,家里人就回来了,不要带东西回来。”他还说,要打一块碑,刻上“爱,怜悯,感恩。”——“爱所有的人;怜悯世界上做这么蠢这么残忍的事情;感恩,多谢前辈对你这么好,多谢朋友的爱。”提及去世后的纪念,他仍然不改随性幽默:“鲁迅说,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干吗要活在人的心上?用得着吗?把我送到火葬场,朋友们回到我的家喝杯咖啡,算了。”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WtcjG3cuO93ugfI3gD8rWQ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910/c22219-22863870.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黄永玉辞世,遗嘱称不举办纪念活动、不取回骨灰

黄永玉生前曾谈及自己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他说自己死后不要骨灰,也不要盒。只需打块碑,刻上“爱,怜悯,感恩。”

2013年黄永玉出席《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活动图片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于昨日三时四十三分辞世,其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携孙黄香、黄田公布了这一消息。家属们表示将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经历:幼时贫困,12岁离家谋生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2岁就外出谋生,背着小包裹一个人坐船离开了家乡,他曾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

黄永玉发表绘画作品始于14岁,从此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他当过小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也做过报社编辑和电影编剧,后来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中国美协副主席。1956年,他出版了《黄永玉木刻集》,其中的代表作“春潮”“阿诗玛”都轰动了中国画坛。他的绘画代表作还有水墨作品《墨荷》《天问》,他也是共和国第一张生肖邮票猴票的设计者。他的画作享誉国内外,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清雅的、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浓墨重彩,充满乡土气息与幽默感。

黄永玉90岁时 图片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专业:无法归类,拒绝套路

“黄永玉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哪个画派他都不是,他就是他自己。一直在江湖上闯荡,最后归到美术学院,他也根本没按美术学院那个套路进行创造。什么都没有拴住黄永玉,黄永玉始终是黄永玉。他的艺术成就就像一棵大树似的,树形非常大,有些枝子不见得好看,但是它长成了这样大的树,别人几乎没有过。”画家王明明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黄永玉独特的绘画特点。有人曾想给黄永玉搞一个“黄永玉画派”,他骂道,狼才需要结党,而狮子一个人干自己的事也能称王。

“讨厌失礼放肆老少,尤其讨厌油皮涎脸登门求画者,逢此辈必带其到险峻乱木山上乱爬,使其累成孙子,口吐白沫说不成话,直至狼狈逃窜,不见踪影。”黄永玉在自述中曾如此调侃求画者。他的性格一如画作般风趣野气:90岁之后,他一直以“90后”自居。他曾不服气名片是身份的象征,于是在自己的名片上不刻身份和单位,只有一个自创头衔:黄永玉享受国家收费厕所免费待遇(港、澳、台 暂不通用)。他还笑称自己是中国最擅长打架的画家,在中文公开作品中常常可见“他妈的”“混蛋”“杂种“”小兔崽子“等嬉笑怒骂。有人说他不正经,他回道你们都太正经了,我只好老不正经。

身后事:不要骨灰,也不要盒

黄永玉对家乡也是一往情深。他曾去过世界许多地方,却在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湖南凤凰。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他常常在采访中提到湘西的水、湖、山,还有他的表叔沈从文。在他幼时二人只见过一面,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写信劝他北上,于是黄永玉携妻儿从中国香港地区搬至北京,到中央美术学院当了老师。有一个人生片段常在他脑中浮现,那是文革时,黄永玉在胡同里远远见到了沈从文,二人装作像陌生人般不认识,只是在擦肩而过的几秒钟的时间里,沈从文平静地留下一句叮嘱:“要从容。”

根据黄永玉及其家人所聘用的法律顾问陈汉提供的公开声明,黄永玉于2021年9月8日签署了生前最后一份遗嘱。在遗嘱中,他要求将遗体火化,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家人不得取回。同时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生死有什么了不起!”2013年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一书出版时,黄永玉曾接受媒体采访提及了自己对身后事的想法,他回忆幼时看杀头看惯了,生死界限也变得模糊,并说道:“我死了以后,不要骨灰,也不要盒,烧完了,家里人就回来了,不要带东西回来。”他还说,要打一块碑,刻上“爱,怜悯,感恩。”——“爱所有的人;怜悯世界上做这么蠢这么残忍的事情;感恩,多谢前辈对你这么好,多谢朋友的爱。”提及去世后的纪念,他仍然不改随性幽默:“鲁迅说,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干吗要活在人的心上?用得着吗?把我送到火葬场,朋友们回到我的家喝杯咖啡,算了。”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WtcjG3cuO93ugfI3gD8rWQ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910/c22219-22863870.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