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星戴季恬:专业为化妆品做“嫁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星戴季恬:专业为化妆品做“嫁衣”

三星现已成为国内前20余家一线化妆品品牌的主力玻璃瓶供应商。

作者:五月

玻璃包材作为化妆品传统的包装形式,有其他质材无法复制的优势,稳定性、手感、质感等等,也因此,玻璃包材一直占据着整个化妆品包材不小的市场份额。

近二十年来,在化妆品产业强势增长的带动之下,化妆品玻璃包材市场也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在这一过程中,历经多年的优胜劣汰,化妆品玻璃包材行业已走过了群雄逐鹿的洗牌期,呈现出金字塔式三级分化的格局。

与此同时,在与品牌商合力推动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上,化妆品玻璃包材厂商也已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成立于1985年的杭州三星工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可以说是参与见证了这一系列改变的全过程。

▍戴季恬

尝到了甜头

“今年31年了”,回顾三星的发展轨迹,总经理戴季恬不无感慨。

1985年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三星从只有一个纯手工小窑炉的村办小作坊起家,主要客户为上海的日化厂。在与大部分国营及外资供应商竞争的过程中,由于质量、价格、灵活度等方面的优势,三星脱颖而出,成功跻身于市场第一梯队。

历经两次迁址,直到1996年拿下了125亩地,三星才算真正安了家。而这时的三星已初具规模,发展成为国内三甲民营公司,产品开始远销欧洲。

▍三星工厂外景

2006年,三星吸引了有着400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HeinzGlas(海因茨玻璃)出资控股,三星变为中德合资企业。2015年德资退出,三星又恢复了民营身份。

谈及HeinzGlas的进入对三星的影响,戴季恬如此总结,“尝到了甜头”。德资进入三星后,对其生产技术和公司管理都进行了规范和升级。

一方面,规范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为所有在职工人缴纳五险一金。目前,三星本地员工达到96.3%,很多员工是为三星工作了10年或者更久,员工的稳定性也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石。

▍三星玻璃车间

另一方面,早在2010年国家还未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三星率先进入天然气时代;还引进德国废水处理技术,为蒙砂生产线配备污水处理设施,成为华东地区仅有的几家完全合法,自备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

据了解,三星的工厂靠近杭州的国家二级保护水源,不远处是一个景区。作为一个玻璃厂,能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生存下来,戴季恬认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节能减排,为三星解除了后顾之忧”。

持续创新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妆品玻璃瓶供应商,三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一个窑炉、一站式采购、10万的起定量。但,又远远不止这些。

2015年,三星的营业额已达到3.2亿,目前三星日产70吨玻璃,而这样稳定的产能,大部分要归功于多年沉淀的玻璃制造技术经验及现在使用的窑炉。

据戴季恬介绍,只用一个窑炉是三星与大部分玻璃厂不同的地方。在戴季恬看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化妆品市场有前瞻性的预判,自身也要有足够的实力。

由于窑炉是由耐火材料搭建而成,炉内常年1500多度的高温,一刻也不能停。因此,窑炉不仅是玻璃厂的核心设备,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窑炉技术的更新,三星现在的窑炉周期已由之前的三年升为六年。这一数字上的变动,和三星的技术、耐火材料选型、成本、投资等的升级密不可分。

▍火抛光生产线

戴季恬表示,到2018年,三星的产能将再提升30%,日均玻璃产量可达100吨。

以玻璃瓶为主营业务的三星,近年来为客户推出了一站式采购。三星拥有自己的瓶盖厂、喷涂厂,这样一来,客户设计稿出来,从打样到生产能够实现一条龙服务。

31年来,三星抵抗了茅台等高档白酒、太阳能多晶硅等高利润产品客户的诱惑,坚持做化妆品玻璃瓶。戴季恬也强调,主营业务绝对不会变。在公模和私模的道路上,三星走的是私模订制,品牌个性化订制的专业之路。

2010年起,三星对业务比例进行了战略调整,将重心由国外转移到国内。目前,国内的业务已占到60%以上。之所以有这样的调整,戴季恬解释,主要是近年来欧美经济有下滑趋势,同时,也是对国内化妆品市场有信心。

调整战略之后的三星,现已成为国内前20余家一线品牌的主力玻璃瓶供应商。

有德国留学经历的戴季恬,对家族企业和精细的制造业较认同。他提到,三星的目标是做百年企业。

对于化妆品玻璃瓶制造业而言,戴季恬认为,同质化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多,不同厂家生产的玻璃瓶品质上的差距将减小。

因此,戴季恬指出,三星未来的优势将在保持质量优势的同时,着重设计开发流程。“我希望在客户的设计阶段就进入,与客户的设计团队共同研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三星生产的玻璃瓶能兼顾产品设计、自有理念及工业品制造的可行性。此外,三星提出个性化服务,为主要客户设立专业销售服务小组,负责打样、跟单以及售后服务。

一个玻璃瓶折射出的化妆品行业

目前,三星长期合作的客户既有迪奥、贝玲妃、科蒂等外资品牌或企业,也覆盖了大部分国内一线品牌。在与这些不同背景的大品牌合作的过程中,戴季恬也对化妆品市场有了深刻认识。

戴季恬谈到,和外资品牌合作,他们的产品经过岁月变迁逐渐形成了特有文化,玻璃瓶外包装几十年都不会变。而中国本土品牌受竞争压力及国民品牌忠诚度低的现状所迫,外包需要经常变换,以此吸引消费者。

在这一现象背后,戴季恬认为,这与品牌自我定位,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消费阶段有很大关联。本土品牌热衷于流行元素,依靠绚丽的包装吸引眼球。

对此,他指出本土品牌应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形象,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以特有的中国元素坚持品牌的建设,如此才能与国外品牌抗衡。

在戴季恬看来,化妆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是在高速增长的,但增速在今年有所放缓。在化妆品行业,相较外资品牌,戴季恬更看好中国品牌,“每个老板都在努力,相信明年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因此,他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多个屹立于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品牌。他着重强调,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化妆品的从业人员最乐于看到的情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三星

5.7k
  • 三星电子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
  • 印度官员:三星电子将向泰米尔纳德邦工厂追加投资近1.17亿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星戴季恬:专业为化妆品做“嫁衣”

三星现已成为国内前20余家一线化妆品品牌的主力玻璃瓶供应商。

作者:五月

玻璃包材作为化妆品传统的包装形式,有其他质材无法复制的优势,稳定性、手感、质感等等,也因此,玻璃包材一直占据着整个化妆品包材不小的市场份额。

近二十年来,在化妆品产业强势增长的带动之下,化妆品玻璃包材市场也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在这一过程中,历经多年的优胜劣汰,化妆品玻璃包材行业已走过了群雄逐鹿的洗牌期,呈现出金字塔式三级分化的格局。

与此同时,在与品牌商合力推动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上,化妆品玻璃包材厂商也已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成立于1985年的杭州三星工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可以说是参与见证了这一系列改变的全过程。

▍戴季恬

尝到了甜头

“今年31年了”,回顾三星的发展轨迹,总经理戴季恬不无感慨。

1985年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三星从只有一个纯手工小窑炉的村办小作坊起家,主要客户为上海的日化厂。在与大部分国营及外资供应商竞争的过程中,由于质量、价格、灵活度等方面的优势,三星脱颖而出,成功跻身于市场第一梯队。

历经两次迁址,直到1996年拿下了125亩地,三星才算真正安了家。而这时的三星已初具规模,发展成为国内三甲民营公司,产品开始远销欧洲。

▍三星工厂外景

2006年,三星吸引了有着400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HeinzGlas(海因茨玻璃)出资控股,三星变为中德合资企业。2015年德资退出,三星又恢复了民营身份。

谈及HeinzGlas的进入对三星的影响,戴季恬如此总结,“尝到了甜头”。德资进入三星后,对其生产技术和公司管理都进行了规范和升级。

一方面,规范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为所有在职工人缴纳五险一金。目前,三星本地员工达到96.3%,很多员工是为三星工作了10年或者更久,员工的稳定性也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石。

▍三星玻璃车间

另一方面,早在2010年国家还未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三星率先进入天然气时代;还引进德国废水处理技术,为蒙砂生产线配备污水处理设施,成为华东地区仅有的几家完全合法,自备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

据了解,三星的工厂靠近杭州的国家二级保护水源,不远处是一个景区。作为一个玻璃厂,能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生存下来,戴季恬认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节能减排,为三星解除了后顾之忧”。

持续创新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妆品玻璃瓶供应商,三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比如一个窑炉、一站式采购、10万的起定量。但,又远远不止这些。

2015年,三星的营业额已达到3.2亿,目前三星日产70吨玻璃,而这样稳定的产能,大部分要归功于多年沉淀的玻璃制造技术经验及现在使用的窑炉。

据戴季恬介绍,只用一个窑炉是三星与大部分玻璃厂不同的地方。在戴季恬看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化妆品市场有前瞻性的预判,自身也要有足够的实力。

由于窑炉是由耐火材料搭建而成,炉内常年1500多度的高温,一刻也不能停。因此,窑炉不仅是玻璃厂的核心设备,且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窑炉技术的更新,三星现在的窑炉周期已由之前的三年升为六年。这一数字上的变动,和三星的技术、耐火材料选型、成本、投资等的升级密不可分。

▍火抛光生产线

戴季恬表示,到2018年,三星的产能将再提升30%,日均玻璃产量可达100吨。

以玻璃瓶为主营业务的三星,近年来为客户推出了一站式采购。三星拥有自己的瓶盖厂、喷涂厂,这样一来,客户设计稿出来,从打样到生产能够实现一条龙服务。

31年来,三星抵抗了茅台等高档白酒、太阳能多晶硅等高利润产品客户的诱惑,坚持做化妆品玻璃瓶。戴季恬也强调,主营业务绝对不会变。在公模和私模的道路上,三星走的是私模订制,品牌个性化订制的专业之路。

2010年起,三星对业务比例进行了战略调整,将重心由国外转移到国内。目前,国内的业务已占到60%以上。之所以有这样的调整,戴季恬解释,主要是近年来欧美经济有下滑趋势,同时,也是对国内化妆品市场有信心。

调整战略之后的三星,现已成为国内前20余家一线品牌的主力玻璃瓶供应商。

有德国留学经历的戴季恬,对家族企业和精细的制造业较认同。他提到,三星的目标是做百年企业。

对于化妆品玻璃瓶制造业而言,戴季恬认为,同质化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多,不同厂家生产的玻璃瓶品质上的差距将减小。

因此,戴季恬指出,三星未来的优势将在保持质量优势的同时,着重设计开发流程。“我希望在客户的设计阶段就进入,与客户的设计团队共同研发”,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三星生产的玻璃瓶能兼顾产品设计、自有理念及工业品制造的可行性。此外,三星提出个性化服务,为主要客户设立专业销售服务小组,负责打样、跟单以及售后服务。

一个玻璃瓶折射出的化妆品行业

目前,三星长期合作的客户既有迪奥、贝玲妃、科蒂等外资品牌或企业,也覆盖了大部分国内一线品牌。在与这些不同背景的大品牌合作的过程中,戴季恬也对化妆品市场有了深刻认识。

戴季恬谈到,和外资品牌合作,他们的产品经过岁月变迁逐渐形成了特有文化,玻璃瓶外包装几十年都不会变。而中国本土品牌受竞争压力及国民品牌忠诚度低的现状所迫,外包需要经常变换,以此吸引消费者。

在这一现象背后,戴季恬认为,这与品牌自我定位,以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消费阶段有很大关联。本土品牌热衷于流行元素,依靠绚丽的包装吸引眼球。

对此,他指出本土品牌应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品牌形象,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以特有的中国元素坚持品牌的建设,如此才能与国外品牌抗衡。

在戴季恬看来,化妆品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是在高速增长的,但增速在今年有所放缓。在化妆品行业,相较外资品牌,戴季恬更看好中国品牌,“每个老板都在努力,相信明年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因此,他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多个屹立于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品牌。他着重强调,这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化妆品的从业人员最乐于看到的情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