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中国女人不可爱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直男癌的嘴脸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中国女人不可爱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直男癌的嘴脸好吗?

其实不可爱的并不是中国女人,而是看中国女人的“目光”,在男权的眼中,除了双儿那样的百般温柔、无欲无求,一心只向夫君的女人之外,又有谁算得上可爱呢?

前几天回了趟家,正好遇到爸妈在看《反贪风暴2》,俩人被里面的女主角气的要死,一口一个“给她贱的啊......”

听到这种话着实是心里不爽的,但是毕竟在家也不好争辩,只好硬着头皮接着看,谁知道接着看下去,我也有了破口大骂女主角“太贱”的冲动。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文艺作品里的这些女人不可爱,觉得她们“贱的要命呢?”

今天新周刊的一篇奇文《中国女人为什么不可爱?因为这七大丑态》似乎给出了答案。

根据新周刊小编的说法,中国女人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她们精分的可怕,她们想做自由的公主,一边示弱去呼唤男人的庇佑和宠爱,一边又高举女权大旗呐喊独立自主。

真是什么事情都能变成女权主义者的小黑锅!

稍微对女权主义诉求有了解的人都能看的出来,文中所举出的7大丑态,完全是和女权主义者有本质区别的“女利主义者”的行为好吗?

文章里详细列举了中国女人不可爱的七大理由,而这些恰恰都是身为女权主义者的我们一直嗤之以鼻批判的对象好吗?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以前的推送,为了不影响阅读,不特意标注链接位置,所有《xxx》内容皆可点击跳转阅读。

第一丑 虚荣拜金,物质至上

只要男人有钱,哪怕丑成猪,“宝马女”们也能睡得下去。社会唯金钱至上,当女人说她们在找爱情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找生活的保障。中国男人丑上加丑,也有拜金庸俗的中国女人的那份责任。

随便找个有钱男人抱大腿是女权主义者的追求吗?显然不是

《国剧别光学韩剧搞霸道总裁,也看看人家怎么给女主更新换代好吗?》一文中,我们把韩剧近20年的女主角设定变迁史分析了一下,试图搞清楚韩剧的女性观众到底希望从韩剧中获得什么快感。

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尽管韩剧一直被称为“女性春药”,以塑造各类霸道总裁擅长,但韩剧成功的核心却并不是塑造了多么有钱、多么霸道的男主角。

而是通过塑造一系列符合女性自我期待的女主角角色,获得了女性观众的代入感。

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大热的几部韩剧,女主角都不是“小鸟依人型”的软萌拜金女,相反,她们都是具有强烈职业属性的 “职业女性” 。

相比于被称为“男主角”的附庸,她们更看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希望男性真正欣赏自己的个人魅力而非“人妻价值”。

近10年的韩剧女主角已经开始从《我的女孩》、《浪漫满屋》里家庭妇女式的灰姑娘逐步成长为有很强事业心的职场美人。

比如大热韩剧《她很漂亮》里的男女主角,面对爱情事业两冲突的情况之下,女主角出乎意料的毅然决然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事业,不随男主出国,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反倒是男主角忍受不了离别之苦,放弃了国外的事业来妇唱夫随。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面包我有,爱情顶多只能算得上锦上添花,只有钱的丑男人还真没什么市场好吗?!

第二丑 追求捷径,沉迷鸡汤

情感专家是一群社交网络和出版界的红人,ayawawa是其中当仁不让的佼佼者。她让众多女粉丝笃信她们所渴望的“事实”,认为“女人有非常多自己不知道的性别优势”。她的那套“菜市场理论”,简单粗暴,实操性强,实际上是按男权社会的标准,煲女人的情感鸡汤。中毒太深的一众粉丝急功近利,只想走一条爱情(成功)捷径,而女人也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那么,把自己卖出去是女权主义者的追求吗?

ayawawa作为女权主义者常年指责、批判的对象,如今竟然被拿来作为“女权标杆”实在可笑,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待价而沽”的“物化行为”绝对是不可容忍的。

在《双儿,一个满足男性意淫却湮灭自我的“理想配偶”》一文中,我们详细的剖析了金庸塑造最符合男性审美的女性角色—— “双儿” 背后传递的男权态度。

双儿身上具备着ayawawa口中 最易“嫁出去”的女性特征 ,无条件地付出守候,全心全意的温柔体贴,不仅相貌清秀可人,性格更是至纯至真,毫不争风吃醋。

几乎所有男人都曾经幻想过有这样一个女性配偶存在。

然而,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双儿的存在是金庸男权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个角色的身上投射的是传统“夫为妻纲”的思想。

对于双儿这样的女性来说,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其实是自我意识泯灭的开始。

一个自我意识泯灭的女人怎么会是女权主义者想象中理想女人呢?

女权主义者最反感的男权行为之一就是 “物化女性” ,又哪来的“只想走一条爱情(成功)捷径,而女人也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第三丑 撒娇撒泼,变相跪舔

“爱她就送她哈根达斯”“让你男友送你一支YSL星辰”“好男友是用支付宝清空你的购物车”这类显而易见的营销手段,中国女人不但十分受落,还巴不得在每个消费节点上朋友圈准时撒娇。

同样还是《国剧别光学韩剧搞霸道总裁,也看看人家怎么给女主更新换代好吗?》一文,我们举例分析了今年大热的韩剧《Doctors》。

在这部电视剧中,作为职场女性的女主角并不每天绕着男主转,相反,男主角却总是被她不自觉的吸引,自觉的靠近。

《Doctors》里的女主角就是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医生事业,然后为奶奶报仇。

在年少时暗恋的老师偶然出现之前,她甚至没有表现出过一点渴望与其建立“恋爱”关系的苗头。男主角就没这么“独立自主”了,一出场就绕着她转,左一个主动勾搭,右一个主动腻歪。

女主角偶尔撒娇,也没什么目的性,无非就是和男主角在拳击台上互相撩趣而已。

撒娇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情趣,真要有什么目的也就是卖萌撩闲罢了,买一个几百块钱的口红还上升不到要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跪舔男人让男人为自己的物质买单的意图好吗?

第四丑 张口独立,实则虚伪

田朴珺在自己的新书《习惯就好》的发布会上大喊女性独立:“工作第一,男友第二”,“王的女人”发誓这辈子不依靠男人,是画饼充饥的“假自强”。中国有着一群“中华田园女权”,表面上打着反对男权社会的旗帜,但找男人必须有车有房而且忠心不渝,赚钱养家都是男人的天职,同时还不能把老娘关在家里相夫教子,生活上的独立自由一点都不能少。

田朴珺能作为女权主义者心目中的独立女性的代表吗?

《这可能是第一个不扮性感却无比带感的女间谍!》一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 。

全程性冷淡系的黑灰白套装,妆容简洁,一头秀发用最普通不过的发夹固定在脑后,没有穿着高跟鞋、晚礼服狂奔的戏码,替代而来的是熟练的代码运用和神算子一样的推理能力以及关键时刻一枪毙命的良好心理素质。

洗脱掉了“直男审美需求”的坎妹饰演的《谍影重重5》的女主角 李 ,迫使观众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她的性格和思维逻辑上,这个时候,跳脱出美貌与外表之外的观众们开始注意到。

李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男主角的辅助者,就像她说的:选择中情局是为了能够开展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无论对手是伯恩还是韦伯都无所,她的目标从来就和这个男人无关。

从开场的技术宅设定到控场全局的指挥家再到利用伯恩的心机女再到......李的身份设定几经转变,不断被细节填充饱满。

一个女性的野心、智慧、狡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次女性角色终于不再需要和男主角谈恋爱,她甚至不care男主角到底是谁,她也不需要展现自己的性魅力来获得成功,除了“性别”以外她所拥有的一切已经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需要取悦男人,也不需要通过征服男人来证明自己,女人也可以拥有强大的事业心和旁人无法企及的专业性。

这样的独立女性,用得着男友有房有车忠心不渝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五丑 矫揉做作,自我中心

中国女人为什么不可爱?“作女”太多。看看周围的女人,大家会发现“作女”比比皆是,她们缺乏安全感,而且恃宠而骄。张抗抗谈论自己写的《作女》的时候说,作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想“作”,随时可以“作”。

作女总是做一些明显无好处的事情,并且路人不在乎,只有关心自己的人才会痛苦。知乎网友“若小弈”说得好,作女的丑,在于“你恶心人的程度大于你的漂亮程度”。

文中拿价值观明显歪曲的一些宫斗剧“玛丽苏”女主的存在来印证中国女人们都是作女?我更是10086个看不懂了!

且不说这些形象都是塑造出来的非真实形象,用非真实的形象来代替真实存在的中国女性群体,认为中国女人们都梦想成为宫斗剧里的玛丽苏女主有主观臆断之嫌。

就单问这些剧中的女主是女权主义者们能接受并渴望看到的形象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关于宫斗的作品我们已经批判了太多,从《芈月传》到《女医明妃传》,各朝各代在皇宫里“作死”的女性角色都是我们痛斥的重点。

相比于宫斗戏里沉迷争宠无法自拔的姑娘们,女权主义者更想看到《大秦帝国》里怼死皇上的 真谋略家 芈八子,而不是一边叫喊着自己是真爱,一边劈腿三个人的芈月。

我们甚至会跳出角色正邪的简单对立,从欣赏人物性格变化的丰富程度和对人性脆弱的易摧毁的层面来赞赏一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女性反派角色的魅力 《你还记得十年前迷奸了花无缺的江玉燕吗?这部古偶剧里女配的戏真的好多啊!》

再者,在《张抗抗:我写<作女>》的这篇自述中,张抗抗是这么定义“作”的

近年来,我发现在自己周围,有许多女性朋友,越来越不安于以往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她们的行为常常不合情理、为追求个人的情感取向以及事业选择的新鲜感,不断地折腾放弃;她们不认命,不知足,不甘心,对于生活不再是被动无奈的承受,而是主动的出击和挑衅。她们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享受,为此不惜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受伤,直到头破血流,精疲力尽.

.....

我把这样的女人,誉为"作女"

......

那些较低层面、低水平的"胡作非为",暂时不在本书的关注和描述之列。

这怎么能和恃宠而骄,伤害身边人的行为划上等号呢?

第六丑 千篇一律,迷失自己

中国男人单一的审美标准,让中国女人的“美”也变得肤浅,只剩下千篇一律的颜值了。在直男癌的眼里,大眼、高鼻、尖下巴最符合他们对女性的性感定义,最能唤起他们的雄性荷尔蒙和捕猎心理。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中国女人,为了取悦中国男人的趣向,前仆后继地成为同一条产品线生产出来的网红脸,跟着同一个穿搭博主学习,海淘几单外国换季大甩卖次品穿成昌平名媛。当你看尽王思聪历任网红女友之后,你会以为她们是同一个人——分不清是谁,又如何谈美丑?

不用说,这段的例子肯定是来自于 网 红 。

关于网红脸我们也是聊了不止一次,《消费男色成为潮流,女性就得到了解放?未免太乐观了吧》一文中,我们不仅狠狠的怼了一下女性审美的趋同化、物化趋势,甚至还站在男性的角度上替被物化的男性申了一下冤。

《走得了秀场,打得了流氓,这样的女孩子才是酷到飞起来!》、《微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种很棒的体验啊!》里我们也为大家介绍了完全与网红不同的女性形象。

想要女性千篇一律的并不是女性自己,相反,让女孩们走上这条路的恰恰是这个男权社会:少女脸横行的时代,中国女人为什么不“敢”变老?

文中尽管提到了“中国男人审美标准单一,直男癌对女人的性感定义很肤浅”,但我感受到他们对“直男癌”的理解其实只是“土的男生”。

不仅不考虑这种简单审美的背后其实是物化女性的男权思想在作怪,还简单粗暴的用被男权社会洗脑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审美来代替中国所有女人的审美趣味,并拒绝承认我们对审美是有自我意识的!

女权主义者尽力想要将中国女性从网红脸审美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的努力,就这样被文章用“直男癌”一样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给直接否定了,到底是谁在拖“多元审美”的后腿?

第七丑 嫉妒成性,诋毁欲强

近年宫斗剧以燎原之势火烧荧屏,电视里永远都是各种女人耍心机,从先秦斗到清朝,不斗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看两部热播宫斗剧,怎能融入到“三个女人一个墟”茶余饭后的打牙祭活动中?中国女人热衷是非八卦,打牙祭就是催化嫉妒心和诋毁欲的绝佳磁场。

引用之前写过的文章《从什么时候开始起,“闺蜜”竟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里的一段话来反驳一下这条吧。

营销号们热衷于传播 “防火防盗防闺蜜” 的奇葩鸡汤,仿佛女孩们之间的友谊就没有真诚,只有撕逼。

甚至直接就有人说,“闺蜜就是暂时还没有撕逼的女性朋友”。

搜索闺蜜两个字出来的不是吐槽自己的女性朋友是婊子,就是讲“闺蜜”抢了自己男友。

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光是“闺蜜”两个字被污名化,连女性之间的友谊都不被承认了。

放!屁!

女孩子们之间当然有真友谊!

如果胡歌和霍建华可以彼此欣赏,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过,那么蒋欣和刘涛的“掏心cp"又为什么不能是“真爱”呢?

如果张继科和马龙可以是乒坛双子星,携手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那么郭晶晶和吴敏霞的惺惺相惜凭什么就一定要被扭曲成斗心机的一姐之争?

女孩子的友谊里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也没有那么多明争暗夺。

更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忙着抢彼此的男友,比谁的包更好、比谁更漂亮、想着照相的时候谁脸更小,合影的时候谁腿更长。

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男人并无区别,她们也会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像TWINS和SHE一样携手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永远做对方的依靠。

女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其实很简单,就像《垫底辣妹》里描绘的那样。

知道你要努力学习就带你出去疯玩一场,然后告诉你:

以后我们都不会约你出来玩了,如果你决定要好好学习,我们一定支持你,因为

怼完新周刊的这篇奇文之后,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女人在吃瓜路人们眼里如此的不可爱?

其实不可爱的并不是中国女人,而是看中国女人的“目光”,在男权的眼中,除了双儿那样的百般温柔、无欲无求,一心只向夫君的女人之外,又有谁算得上可爱呢?

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女人,自然不会发现,中国女人中还有在科学界呼风唤雨的屠呦呦,也不会发现,中国女人和男人一样同时承受着职场的压力、家庭的重担。

有色眼镜下的中国女人只能是:一边示弱去呼唤男人的庇佑和宠爱,一边又高举女权大旗呐喊独立自主的“伪公主”!

我们讨厌电影中的“贱人女主角”讨厌的并不是女人本身,恰恰相反,我们讨厌这些女性角色,正是因为我们甚至,女人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讨厌的是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和新周刊口中的“不可爱的女人”一样,承受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以及不屑。

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也并不是为了高举女性主义大旗做幌子去对男权摇尾乞怜,成为万千宠爱的“小公主”。

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就是打碎男权的有色眼镜,还原女性最真实的面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中国女人不可爱之前,先审视一下自己直男癌的嘴脸好吗?

其实不可爱的并不是中国女人,而是看中国女人的“目光”,在男权的眼中,除了双儿那样的百般温柔、无欲无求,一心只向夫君的女人之外,又有谁算得上可爱呢?

前几天回了趟家,正好遇到爸妈在看《反贪风暴2》,俩人被里面的女主角气的要死,一口一个“给她贱的啊......”

听到这种话着实是心里不爽的,但是毕竟在家也不好争辩,只好硬着头皮接着看,谁知道接着看下去,我也有了破口大骂女主角“太贱”的冲动。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文艺作品里的这些女人不可爱,觉得她们“贱的要命呢?”

今天新周刊的一篇奇文《中国女人为什么不可爱?因为这七大丑态》似乎给出了答案。

根据新周刊小编的说法,中国女人之所以不可爱,是因为她们精分的可怕,她们想做自由的公主,一边示弱去呼唤男人的庇佑和宠爱,一边又高举女权大旗呐喊独立自主。

真是什么事情都能变成女权主义者的小黑锅!

稍微对女权主义诉求有了解的人都能看的出来,文中所举出的7大丑态,完全是和女权主义者有本质区别的“女利主义者”的行为好吗?

文章里详细列举了中国女人不可爱的七大理由,而这些恰恰都是身为女权主义者的我们一直嗤之以鼻批判的对象好吗?

以下内容涉及大量以前的推送,为了不影响阅读,不特意标注链接位置,所有《xxx》内容皆可点击跳转阅读。

第一丑 虚荣拜金,物质至上

只要男人有钱,哪怕丑成猪,“宝马女”们也能睡得下去。社会唯金钱至上,当女人说她们在找爱情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找生活的保障。中国男人丑上加丑,也有拜金庸俗的中国女人的那份责任。

随便找个有钱男人抱大腿是女权主义者的追求吗?显然不是

《国剧别光学韩剧搞霸道总裁,也看看人家怎么给女主更新换代好吗?》一文中,我们把韩剧近20年的女主角设定变迁史分析了一下,试图搞清楚韩剧的女性观众到底希望从韩剧中获得什么快感。

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尽管韩剧一直被称为“女性春药”,以塑造各类霸道总裁擅长,但韩剧成功的核心却并不是塑造了多么有钱、多么霸道的男主角。

而是通过塑造一系列符合女性自我期待的女主角角色,获得了女性观众的代入感。

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大热的几部韩剧,女主角都不是“小鸟依人型”的软萌拜金女,相反,她们都是具有强烈职业属性的 “职业女性” 。

相比于被称为“男主角”的附庸,她们更看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希望男性真正欣赏自己的个人魅力而非“人妻价值”。

近10年的韩剧女主角已经开始从《我的女孩》、《浪漫满屋》里家庭妇女式的灰姑娘逐步成长为有很强事业心的职场美人。

比如大热韩剧《她很漂亮》里的男女主角,面对爱情事业两冲突的情况之下,女主角出乎意料的毅然决然的选择坚持自己的事业,不随男主出国,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漫画家,反倒是男主角忍受不了离别之苦,放弃了国外的事业来妇唱夫随。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面包我有,爱情顶多只能算得上锦上添花,只有钱的丑男人还真没什么市场好吗?!

第二丑 追求捷径,沉迷鸡汤

情感专家是一群社交网络和出版界的红人,ayawawa是其中当仁不让的佼佼者。她让众多女粉丝笃信她们所渴望的“事实”,认为“女人有非常多自己不知道的性别优势”。她的那套“菜市场理论”,简单粗暴,实操性强,实际上是按男权社会的标准,煲女人的情感鸡汤。中毒太深的一众粉丝急功近利,只想走一条爱情(成功)捷径,而女人也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那么,把自己卖出去是女权主义者的追求吗?

ayawawa作为女权主义者常年指责、批判的对象,如今竟然被拿来作为“女权标杆”实在可笑,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待价而沽”的“物化行为”绝对是不可容忍的。

在《双儿,一个满足男性意淫却湮灭自我的“理想配偶”》一文中,我们详细的剖析了金庸塑造最符合男性审美的女性角色—— “双儿” 背后传递的男权态度。

双儿身上具备着ayawawa口中 最易“嫁出去”的女性特征 ,无条件地付出守候,全心全意的温柔体贴,不仅相貌清秀可人,性格更是至纯至真,毫不争风吃醋。

几乎所有男人都曾经幻想过有这样一个女性配偶存在。

然而,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双儿的存在是金庸男权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个角色的身上投射的是传统“夫为妻纲”的思想。

对于双儿这样的女性来说,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其实是自我意识泯灭的开始。

一个自我意识泯灭的女人怎么会是女权主义者想象中理想女人呢?

女权主义者最反感的男权行为之一就是 “物化女性” ,又哪来的“只想走一条爱情(成功)捷径,而女人也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

第三丑 撒娇撒泼,变相跪舔

“爱她就送她哈根达斯”“让你男友送你一支YSL星辰”“好男友是用支付宝清空你的购物车”这类显而易见的营销手段,中国女人不但十分受落,还巴不得在每个消费节点上朋友圈准时撒娇。

同样还是《国剧别光学韩剧搞霸道总裁,也看看人家怎么给女主更新换代好吗?》一文,我们举例分析了今年大热的韩剧《Doctors》。

在这部电视剧中,作为职场女性的女主角并不每天绕着男主转,相反,男主角却总是被她不自觉的吸引,自觉的靠近。

《Doctors》里的女主角就是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医生事业,然后为奶奶报仇。

在年少时暗恋的老师偶然出现之前,她甚至没有表现出过一点渴望与其建立“恋爱”关系的苗头。男主角就没这么“独立自主”了,一出场就绕着她转,左一个主动勾搭,右一个主动腻歪。

女主角偶尔撒娇,也没什么目的性,无非就是和男主角在拳击台上互相撩趣而已。

撒娇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情趣,真要有什么目的也就是卖萌撩闲罢了,买一个几百块钱的口红还上升不到要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跪舔男人让男人为自己的物质买单的意图好吗?

第四丑 张口独立,实则虚伪

田朴珺在自己的新书《习惯就好》的发布会上大喊女性独立:“工作第一,男友第二”,“王的女人”发誓这辈子不依靠男人,是画饼充饥的“假自强”。中国有着一群“中华田园女权”,表面上打着反对男权社会的旗帜,但找男人必须有车有房而且忠心不渝,赚钱养家都是男人的天职,同时还不能把老娘关在家里相夫教子,生活上的独立自由一点都不能少。

田朴珺能作为女权主义者心目中的独立女性的代表吗?

《这可能是第一个不扮性感却无比带感的女间谍!》一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 。

全程性冷淡系的黑灰白套装,妆容简洁,一头秀发用最普通不过的发夹固定在脑后,没有穿着高跟鞋、晚礼服狂奔的戏码,替代而来的是熟练的代码运用和神算子一样的推理能力以及关键时刻一枪毙命的良好心理素质。

洗脱掉了“直男审美需求”的坎妹饰演的《谍影重重5》的女主角 李 ,迫使观众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她的性格和思维逻辑上,这个时候,跳脱出美貌与外表之外的观众们开始注意到。

李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男主角的辅助者,就像她说的:选择中情局是为了能够开展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无论对手是伯恩还是韦伯都无所,她的目标从来就和这个男人无关。

从开场的技术宅设定到控场全局的指挥家再到利用伯恩的心机女再到......李的身份设定几经转变,不断被细节填充饱满。

一个女性的野心、智慧、狡黠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次女性角色终于不再需要和男主角谈恋爱,她甚至不care男主角到底是谁,她也不需要展现自己的性魅力来获得成功,除了“性别”以外她所拥有的一切已经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需要取悦男人,也不需要通过征服男人来证明自己,女人也可以拥有强大的事业心和旁人无法企及的专业性。

这样的独立女性,用得着男友有房有车忠心不渝吗?答案不言而喻。

第五丑 矫揉做作,自我中心

中国女人为什么不可爱?“作女”太多。看看周围的女人,大家会发现“作女”比比皆是,她们缺乏安全感,而且恃宠而骄。张抗抗谈论自己写的《作女》的时候说,作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想“作”,随时可以“作”。

作女总是做一些明显无好处的事情,并且路人不在乎,只有关心自己的人才会痛苦。知乎网友“若小弈”说得好,作女的丑,在于“你恶心人的程度大于你的漂亮程度”。

文中拿价值观明显歪曲的一些宫斗剧“玛丽苏”女主的存在来印证中国女人们都是作女?我更是10086个看不懂了!

且不说这些形象都是塑造出来的非真实形象,用非真实的形象来代替真实存在的中国女性群体,认为中国女人们都梦想成为宫斗剧里的玛丽苏女主有主观臆断之嫌。

就单问这些剧中的女主是女权主义者们能接受并渴望看到的形象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关于宫斗的作品我们已经批判了太多,从《芈月传》到《女医明妃传》,各朝各代在皇宫里“作死”的女性角色都是我们痛斥的重点。

相比于宫斗戏里沉迷争宠无法自拔的姑娘们,女权主义者更想看到《大秦帝国》里怼死皇上的 真谋略家 芈八子,而不是一边叫喊着自己是真爱,一边劈腿三个人的芈月。

我们甚至会跳出角色正邪的简单对立,从欣赏人物性格变化的丰富程度和对人性脆弱的易摧毁的层面来赞赏一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女性反派角色的魅力 《你还记得十年前迷奸了花无缺的江玉燕吗?这部古偶剧里女配的戏真的好多啊!》

再者,在《张抗抗:我写<作女>》的这篇自述中,张抗抗是这么定义“作”的

近年来,我发现在自己周围,有许多女性朋友,越来越不安于以往那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她们的行为常常不合情理、为追求个人的情感取向以及事业选择的新鲜感,不断地折腾放弃;她们不认命,不知足,不甘心,对于生活不再是被动无奈的承受,而是主动的出击和挑衅。她们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享受,为此不惜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受伤,直到头破血流,精疲力尽.

.....

我把这样的女人,誉为"作女"

......

那些较低层面、低水平的"胡作非为",暂时不在本书的关注和描述之列。

这怎么能和恃宠而骄,伤害身边人的行为划上等号呢?

第六丑 千篇一律,迷失自己

中国男人单一的审美标准,让中国女人的“美”也变得肤浅,只剩下千篇一律的颜值了。在直男癌的眼里,大眼、高鼻、尖下巴最符合他们对女性的性感定义,最能唤起他们的雄性荷尔蒙和捕猎心理。而缺乏自我意识的中国女人,为了取悦中国男人的趣向,前仆后继地成为同一条产品线生产出来的网红脸,跟着同一个穿搭博主学习,海淘几单外国换季大甩卖次品穿成昌平名媛。当你看尽王思聪历任网红女友之后,你会以为她们是同一个人——分不清是谁,又如何谈美丑?

不用说,这段的例子肯定是来自于 网 红 。

关于网红脸我们也是聊了不止一次,《消费男色成为潮流,女性就得到了解放?未免太乐观了吧》一文中,我们不仅狠狠的怼了一下女性审美的趋同化、物化趋势,甚至还站在男性的角度上替被物化的男性申了一下冤。

《走得了秀场,打得了流氓,这样的女孩子才是酷到飞起来!》、《微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种很棒的体验啊!》里我们也为大家介绍了完全与网红不同的女性形象。

想要女性千篇一律的并不是女性自己,相反,让女孩们走上这条路的恰恰是这个男权社会:少女脸横行的时代,中国女人为什么不“敢”变老?

文中尽管提到了“中国男人审美标准单一,直男癌对女人的性感定义很肤浅”,但我感受到他们对“直男癌”的理解其实只是“土的男生”。

不仅不考虑这种简单审美的背后其实是物化女性的男权思想在作怪,还简单粗暴的用被男权社会洗脑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审美来代替中国所有女人的审美趣味,并拒绝承认我们对审美是有自我意识的!

女权主义者尽力想要将中国女性从网红脸审美的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的努力,就这样被文章用“直男癌”一样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给直接否定了,到底是谁在拖“多元审美”的后腿?

第七丑 嫉妒成性,诋毁欲强

近年宫斗剧以燎原之势火烧荧屏,电视里永远都是各种女人耍心机,从先秦斗到清朝,不斗不成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看两部热播宫斗剧,怎能融入到“三个女人一个墟”茶余饭后的打牙祭活动中?中国女人热衷是非八卦,打牙祭就是催化嫉妒心和诋毁欲的绝佳磁场。

引用之前写过的文章《从什么时候开始起,“闺蜜”竟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里的一段话来反驳一下这条吧。

营销号们热衷于传播 “防火防盗防闺蜜” 的奇葩鸡汤,仿佛女孩们之间的友谊就没有真诚,只有撕逼。

甚至直接就有人说,“闺蜜就是暂时还没有撕逼的女性朋友”。

搜索闺蜜两个字出来的不是吐槽自己的女性朋友是婊子,就是讲“闺蜜”抢了自己男友。

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光是“闺蜜”两个字被污名化,连女性之间的友谊都不被承认了。

放!屁!

女孩子们之间当然有真友谊!

如果胡歌和霍建华可以彼此欣赏,是胡不是霍,是霍躲不过,那么蒋欣和刘涛的“掏心cp"又为什么不能是“真爱”呢?

如果张继科和马龙可以是乒坛双子星,携手登上奥运会的领奖台,那么郭晶晶和吴敏霞的惺惺相惜凭什么就一定要被扭曲成斗心机的一姐之争?

女孩子的友谊里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也没有那么多明争暗夺。

更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忙着抢彼此的男友,比谁的包更好、比谁更漂亮、想着照相的时候谁脸更小,合影的时候谁腿更长。

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男人并无区别,她们也会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像TWINS和SHE一样携手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永远做对方的依靠。

女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其实很简单,就像《垫底辣妹》里描绘的那样。

知道你要努力学习就带你出去疯玩一场,然后告诉你:

以后我们都不会约你出来玩了,如果你决定要好好学习,我们一定支持你,因为

怼完新周刊的这篇奇文之后,让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女人在吃瓜路人们眼里如此的不可爱?

其实不可爱的并不是中国女人,而是看中国女人的“目光”,在男权的眼中,除了双儿那样的百般温柔、无欲无求,一心只向夫君的女人之外,又有谁算得上可爱呢?

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女人,自然不会发现,中国女人中还有在科学界呼风唤雨的屠呦呦,也不会发现,中国女人和男人一样同时承受着职场的压力、家庭的重担。

有色眼镜下的中国女人只能是:一边示弱去呼唤男人的庇佑和宠爱,一边又高举女权大旗呐喊独立自主的“伪公主”!

我们讨厌电影中的“贱人女主角”讨厌的并不是女人本身,恰恰相反,我们讨厌这些女性角色,正是因为我们甚至,女人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讨厌的是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和新周刊口中的“不可爱的女人”一样,承受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以及不屑。

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也并不是为了高举女性主义大旗做幌子去对男权摇尾乞怜,成为万千宠爱的“小公主”。

女权主义者存在的意义就是打碎男权的有色眼镜,还原女性最真实的面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