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莹 编辑:朴芳
习惯性开炮的六爷瞄准了王健林这座山头开了一炮,万万没想到,炮弹刚起飞,却在自己脚下炸了。
纷纷扬扬的金莲战王总戏码暂告一段落,《潘金莲》3天过了2亿,成绩其实在偏文艺电影中已经算非常好。但遗憾的是,电影本身的强话题性完全被忽视,大众陷入了另一种层面的狂欢。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曾说:“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首富王健林至此也没出来给个回应,当然他也无需回应,包括王氏兄弟在内谁的面子也不用给,王公子出马就已经足够了。这就好比是江湖中有人上门挑战,掌门人无须出马,对方一个回合已经被手下弟子打倒。
几乎一边倒的舆论中,冯小刚一定觉得自己很冤,明明自己是受害一方,为什么围观群众就看不明白呢?
一场炮轰改变了影片命运和票房走向,但这并不妨碍《潘金莲》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片之一,影片本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必将在日后被业界常常提起。
而这场口水战背后又折射出了什么?
华谊二十二载,曾经的帝国和今日的落寞
1994年,在全世界翻云覆雨的政治变幻中,王中军带着在国外积攒的10万美金和王中磊的10万元成立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初时,经营一度陷入难题,后王中军说服中国的银行像美国银行一样具有统一的标识,依靠中国银行全国一万五千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华谊广告赚到了第一桶金,摆脱了困境。随后华谊先后接下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等国企大单子,三年后,华谊广告公司成功步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1998年,基于广告公司的资金积累,华谊兄弟开始转型做电影,这个举措后来被认为是华谊诸多重要转折中最重要的一步。初期合作英达、姜文、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却只有《没完没了》赚钱了,随后,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乘势搅热中国贺岁片市场,华谊和冯小刚紧紧联系在一起,先机占尽,黄金时代开启。
2000年,王中军与做地产和金融的太合集团合作共同成立华谊太合电影公司,正式设立制片部、发行部、宣传部、海外部等,完成制片领域的原始扩张。随后的五年内,华谊收购王京花的经纪公司、西影发行公司、战国音乐、电视领域的天音传媒,将彼时力能扛鼎的电视大神张纪中收入麾下。2005年,华谊完成了从制作到发行,从电影到艺人经纪,音乐,电视等完整的产业链并成立了华谊兄弟娱乐帝国。
2006年,华谊兄弟出品了五部电影,票房1.3亿的《夜宴》为年度第二,成龙主演《宝贝计划》,范冰冰《墨攻》,徐帆的《鸡犬不宁》和滕华涛导演的《集结号》都是市场上的重量级。2008年,华谊的电视剧产出量近800集,张纪中翻拍的金庸武侠剧令华谊赚得盆满钵溢。
2009年,华谊高调上市,成为内地上市的第一家娱乐公司,一时风光无限。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47.76%,股东冯小刚身价超2亿,华谊市值愈百亿。其中,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给当时的华谊兄弟带来了电影业务收入的 40% 和总营业收入的 18%。
彼时,在普通大众对华谊的风光印象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华谊拥有的明星资源:同时拥有周迅、李冰冰、范冰冰、黄晓明、张涵予、许晴、邓超等等一线花旦小生,星光璀璨的明星团队也成为华谊成功的最大资本。“国内的明星,有一半来自华谊”,独家撑起一片天,内地娱乐圈的“巨无霸”非华谊莫属。
在电影最好的年代,发布“去电影化”的公司战略
华谊上市后的前几年业绩稳定增长。2009年,华谊兄弟开始把注意力伸向下游,投资建设华谊兄弟影院,此时以万达为首的诸多公司也纷纷开拓终端影院建设,把握下游市场。上市前三年华谊股价上涨了89%,在首批28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八。2012年,华谊兄弟的电影票房收入占到市场份额的13.6%,位居首位。
另一方面,范冰冰、黄晓明相继离开华谊自立门户,华谊老牌经纪人王京花带走华谊一半的明星艺人,引发娱乐圈“大地震”,随后华谊前经纪人郭红波的一纸声明将艺人管理体制弊病、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揭开到了明面上,“从最多时候的一百多个,到现在的四十多个”。
华谊在随后的国际化征途上也不甚顺遂,2012年,华谊兄弟与传奇影业欲联手在中国市场上制作电影,后遭遇流产;与Studio 8的合作几近达成,最终被复星截胡,华谊遗憾擦身而过。
此时的华谊,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裹挟下,脚步并不轻松。对于行业后来者说来,他们的优势是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静静享受领跑者试错后的“红利”,就如一头狼在雪地里跑,一群狼后面跟着,大家都不容易,但最不容易的是跑在最前面的狼,因为他要找出一条路来。在地产行业,万科之殇犹在眼前。
而这时,万达等其他民营公司异军突起,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布局影视行业,试图通过把控流量入口来颠覆电影行业的传统形态。华谊渐渐与不少热门高票房影片失之交臂,在公司正式提出“去电影化”战略之后,华谊就已丢失手中的利剑,并开始远离影视行业的头把交椅。
“不是不拍电影,而是不只拍电影”,2014年,华谊兄弟做出了“去电影化”决策,将业务划分为影视娱乐、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三大板块并提出向大型娱乐传媒公司迪斯尼看齐。“坚决走迪士尼之路”的华谊兄弟从2014 年开始,在公司的转型中,原本属于电影的资源被分薄,发行的电影项目,总票房在国产电影全年的比例下滑到了7%,2015年,华谊发行的国产片票房仅为12.2亿,市场份额跌落到4.5%,跌出前5。
而实景娱乐项目在中国的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国内主题乐园经营状况惨淡,盈利者甚少,同时也不乏其他的强力竞争者。在华谊公开的影视文化城项目中,目前仅有冯小刚电影公社是运营相对成熟的项目之一。
而如果公司的制作能力倒退,没有强IP打造的实景娱乐项目无异于虚浮缥缈的空中楼阁,整体又会陷入恶性循环。
无论是相继离开的明星艺人,还是公司中上层的高管、经纪人、导演、制作人,这些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华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才流失。而在上市公司的各项收入中,电影业务的比重大幅下降,靠卖游戏公司股票维持业绩成为了无奈选择。
在日新月异的影视娱乐行业,战略失误,人才流失,同时面临着外来资本的大举入侵和互联网影视公司的搅局,曾经的霸主华谊无疑有着力不从心的落寞之感。
而电影行业的跨界野蛮人早已崛起。2016年上半年,万达院线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3.7%,这已经是万达连续七年半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拥有已开业影院320家,2789块银幕。同时,在海内外大举并购、发行位居2015年行业第一、院线市场的巨无霸地位,打通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万达已经成为了文化娱乐帝国,未来的托斯拉野心也是昭然若揭。
短短几年之内,国内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旧势力易位。在这场不对等的战争中,更像是新一代霸主向世人的宣告。
舆论一边倒,何以至此?
几乎是在冯小刚“讨说法”的第一时间里,“票房透视镜”已经看到群众多数纷纷站队万达,随后王思聪逻辑清晰地给出了“没有谁跟钱过不去”的回击,更是让围观群众深觉公开信“吃相难看”,“有失风度”,与李安对谈中要“顺心而为”的冯小刚导演,辛苦经营出的“清心寡欲”形象,何曾想这次向王健林开的炮火误伤到了自己,一边倒的舆论风评,何以至此?
客观的说,潘金莲的那篇公开信堪称是个灾难。首先发布的人就不合适,冯小刚在群众心中的部分人设是心直口快、仗义执言的六爷。而信中的语调却阴阳怪气,绕圈子太多,给人敢怒不敢言,却又想挑拨群众借刀杀人的感觉。
其次是留下炒作的嫌疑。从发布前的时间预告,再联想到冯小刚以往宣传电影大多敢言,这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耿直”发声了。是否“撕人”也会上瘾?《私人订制》大骂影评人和《一九四二》放映时直言观众素质低下。加上很多人发现《潘金莲》的首日排片并不低,自然就觉得冯小刚导演大有在影片上映期搞个大新闻的重度嫌疑。
另外在资本市场上,2015年,华谊以超过10亿元的天价收购了冯小刚持股99%的美拉传媒。作为本次《潘金莲》的出品方之一,美拉传媒2016年的对赌业绩还有半数以上未完成,否则就要美拉传媒自掏腰包补足,成败在此一举。与华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也难让冯小刚导演淡定得起来。
因此,本应该在影片上映后第一时间出现的各种解读和话题,却被围观撕逼、调侃讽刺、阴谋论、大公司秘闻等等覆盖。舆论负面导向下,对影片的口碑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次炮火并没有杀敌一千,却反而自损了无数。
谁是最受伤的人?
冯小刚凭借此片获得了A类国际电影节圣巴斯蒂安的最佳导演奖。即使被舆论炮轰,但对于经过大风大浪的小钢炮来说,这并非不能接受。无论如何,《潘金莲》本身得到海内外高度认可,接下来只需继续贡献下一部作品就好了。
其它主创方面,范冰冰再夺国际影后荣耀,在即将公布结果的本届金马奖上,《潘金莲》也包揽了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女主在内的5项提名大奖。众多男演员的演技普遍得到了肯定,圆形画幅也必定会成为摄影师罗攀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标签和成就之一。
作为影片的发起方和出品方之一,高层皆出自华谊的摩天轮影视并没有直接卷入了这场纷争,收益已经锁定,最多是拿不到更多的票房分成。
对于一贯强势的万达来说,这点事并无损形象,反而在舆论上占了上风,顺带警告了其它人。
经此一役,华谊兄弟虽丢了颜面,转嫁风险后的华谊利益却并不受损。但此后与华谊有关联的影片是否会遭遇万达同样的排片对待? 或许其他人再和华谊合作时不免要三思。
在这场战役中,冯小刚的炮火,最直接砸中的就是保底本片的耀莱。
《潘金莲》保底公告显示,无论影片票房是否最终破5亿,耀莱影视(既投资又保底)都要支付2亿元的票房净收益给华谊兄弟、摩天轮等投资方。躺枪的耀莱是直面票房压力的一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