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姚谦:眼泪手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姚谦:眼泪手枪

动机来自于她在设计学院学习过程中,总被老师同学质问哭有什么用,她最终响应成了一个作品。

文|姚谦

摄影|姚谦

姚谦,华语流行乐坛著名词人、制作人,代表作有《鲁冰花》《我愿意》《如果爱》等,并一手打造出庾澄庆、李玟、萧亚轩等歌星。音乐之余,他喜艺术收藏,也提笔写作,已出版书籍《相遇而已》《品味》等。

本月开始,博望志正式刊载姚谦专栏,每月一期,他或许会谈谈不适合刊载在时尚杂志上的「对时尚的理解」,以及不适合刊载于商业杂志上的「对商业的思考」。总之,有点不一样。本月,从游记开始。

*埃因霍芬设计周展场前言

还记得上回离开荷兰,是个阴天。我在机场休息室遥望着阿姆斯特丹: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但愿此去无恙。

计划中五十岁以后,每年至少要有两次长程旅行,大都集中在南半球,因为总担心自己七老八十时坐不了长途飞机,而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地方还没好好观察、面对或了解。那一趟,是借着去南美洲过境的机会第四次到阿姆斯特丹,行程紧张,两天只看了两个美术馆;而美术馆以外的阿姆斯特丹,也只有早晚几小时在河道边散步看几眼。没想到一年后,在原定的年度计划外竟意外地又来到荷兰,且是专程——真是一个美好的意外。

缘起两个月前微信上有位我关注的朋友,他在荷兰留学近十年,最近返回中国从事都市文化设计工作,他偶尔会在微信上分享关于荷兰当代设计的文章。没想到他主动给我留了话,邀我去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毕业展并参观埃因霍芬设计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虽然前一个月刚从俄罗斯回来,再隔一个半月又要动身去南极,照理讲这段时间是没有时间也不应该出门的。也许是那一天在机场对着荷兰依依不舍的心情返照吧,要不就是老天还有什么安排,只是此刻我还不知道,反正我就答应了。然后匆匆忙忙压缩这段时间原本该做的事,包括一次工程浩大的搬家和几项答应已久的工作活动,挪出一周来。

当我下飞机的时候,几乎是在一个非常狼狈与茫然的状态中。幸好此行这群第一次见面的年轻朋友们细心照应,抒解了我不少想念十三年北京旧居生活的思愁。在他们引领下,转身下了地下层就搭上了高铁,不久就到了埃因霍芬市。

荷兰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从来不是奢华或时尚,而是这个国度思考未来的态度。从年年不断发表的实用设计或实验作品上,我特别喜欢他们老老实实地在生活里去思考未来,这是一种很务实的生命感。他们还是喜欢住在传统的旧房子里,或建筑一件外观朴素却实践着新观点的房子。一直以来,他们走着与中国、美国的土豪式表现主义不同的路,与日、韩、台矫情的低调也不同。

这样的生活态度,让我每回来荷兰都像上课一样。上回来,选择了美术馆,上了饱饱的古典艺术史课,关于黄金时代的美术史。而这次则扎实地面向现在与未来主题,看看当下生活中的荷兰。

到埃因霍芬的第一天已黄昏,我立刻感受到了此地不一样的气场,从简便利落、逻辑清晰、不豪华却实用的车站走出,看见这是个充满了年轻人的小城市,而非工业旧城,像极了一座建筑在老城的大学城!这是个近十几年来都以设计闻名的新地标,它让全世界向往新观念设计发展的年轻人争相进入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我看到各种肤色的年轻人,朴素自由地在眼前,有着某种展翅前不躁动的秩序。

隔天的毕业展果然惊着我了。学院的毕业展是需要收门票的,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一个专业规模,那绝非我们常见的虚张声势。我到达时已经是开览后的第三天,当时开展时间未到,门前已大排长龙,看来都是来自各国的设计同业或厂商。展出的毕业生作品都不仅仅只是美美的设计而已,更多的是面对这个时代和未来的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思维。这是一个以创新概念为核心的毕业展,也是这个学校一直以来给予学生的思考方向与精神。藉毕业作品展的平台,让刚学成还没有商业压力的年轻人们,以自己看到的世界,去提供一件有观点、有可能实践的方案;这也让我在看腻了现今亚洲处处美工造句充当文创的困局后,似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出路。

*「眼泪手枪」实体

因为展内讯息量太多、面向也太广,我几乎用了近一天的时间,直到精疲力尽才略略看完。太多超出我想象力的作品,还待时间去思考与再解读。例如,一位来自台湾的姑娘设计的「眼泪手枪」,就让我回味不已。动机来自于她在设计学院学习过程中,总被老师同学质问哭有什么用,她最终响应成了一个作品,也是一个观点的论述。眼泪手枪也许没有太多商业价值,但是这也是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在这里受过训练的年轻人,思考上更多是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上。这里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新概念的科系——social design,似乎又再一次说明了设计不是美编的态度。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作品:一个关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对自己健康管理的检测系统。作品用了巧克力和各种香气来分类,供孕妇以较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了同理心。还有一位来自杭州的小伙子,他设计了一个阅读新闻网页的新角度,在其设计的浏览程序里,我们可以透过自己掌握的语言,去阅读异国新闻里当地人的响应,展示期间先设定在大陆新闻网站,迎面而来的留言可是新闻另一面的大千世界,如同这几年弹幕的流行,所造成的娱乐新效果。网络世界带给我们便利,也带给我们过多的虚假讯息和无意义的骚扰,这时,反而从阅读者的反应才看到人心真实的面貌。

*植物毛毡

隔天,设计周的业内设计展览更是琳琅满目,这里有即将面市的新设计作品,和少数等待资金青睐发展成商品的创作。我最喜欢的是在厂商展览馆外另一侧,由飞利浦(Philips)旧办公楼改建的设计协会里的展览,其展览作品全出自这一年得到设计协会支持的荷兰艺术家或设计家们,他们不受现实与资金的约束,设计也多天马行空。例如记忆气味的使用与整理、透明建筑材料的开发使用(香奈儿阿姆斯特丹店的门面已经采用了,如同一座水晶城堡),最神奇、也最让我喜爱的是一件以细线松散无奇编织的作品,当它置于室外,埋上薄薄的泥土,任其自由生长出野草,时间一到,拨开泥土后把预设的细线编织物拔起翻身,可看见绿草根早已密密麻麻填满了编织物,成了一张厚实的植物毛毡!这是个技术门坎低但是设计观念高级的作品,让我至今难忘:设计应该是一种深刻的创造,而不是加码的造句。

这是我第一次超吸收量的旅程,第一站埃因霍芬就让我感受到了,其后几座城市再找时间一一记述。离开时,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那天同样是阴天,心里想的还是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但愿此去无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姚谦:眼泪手枪

动机来自于她在设计学院学习过程中,总被老师同学质问哭有什么用,她最终响应成了一个作品。

文|姚谦

摄影|姚谦

姚谦,华语流行乐坛著名词人、制作人,代表作有《鲁冰花》《我愿意》《如果爱》等,并一手打造出庾澄庆、李玟、萧亚轩等歌星。音乐之余,他喜艺术收藏,也提笔写作,已出版书籍《相遇而已》《品味》等。

本月开始,博望志正式刊载姚谦专栏,每月一期,他或许会谈谈不适合刊载在时尚杂志上的「对时尚的理解」,以及不适合刊载于商业杂志上的「对商业的思考」。总之,有点不一样。本月,从游记开始。

*埃因霍芬设计周展场前言

还记得上回离开荷兰,是个阴天。我在机场休息室遥望着阿姆斯特丹: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但愿此去无恙。

计划中五十岁以后,每年至少要有两次长程旅行,大都集中在南半球,因为总担心自己七老八十时坐不了长途飞机,而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地方还没好好观察、面对或了解。那一趟,是借着去南美洲过境的机会第四次到阿姆斯特丹,行程紧张,两天只看了两个美术馆;而美术馆以外的阿姆斯特丹,也只有早晚几小时在河道边散步看几眼。没想到一年后,在原定的年度计划外竟意外地又来到荷兰,且是专程——真是一个美好的意外。

缘起两个月前微信上有位我关注的朋友,他在荷兰留学近十年,最近返回中国从事都市文化设计工作,他偶尔会在微信上分享关于荷兰当代设计的文章。没想到他主动给我留了话,邀我去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毕业展并参观埃因霍芬设计周。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虽然前一个月刚从俄罗斯回来,再隔一个半月又要动身去南极,照理讲这段时间是没有时间也不应该出门的。也许是那一天在机场对着荷兰依依不舍的心情返照吧,要不就是老天还有什么安排,只是此刻我还不知道,反正我就答应了。然后匆匆忙忙压缩这段时间原本该做的事,包括一次工程浩大的搬家和几项答应已久的工作活动,挪出一周来。

当我下飞机的时候,几乎是在一个非常狼狈与茫然的状态中。幸好此行这群第一次见面的年轻朋友们细心照应,抒解了我不少想念十三年北京旧居生活的思愁。在他们引领下,转身下了地下层就搭上了高铁,不久就到了埃因霍芬市。

荷兰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从来不是奢华或时尚,而是这个国度思考未来的态度。从年年不断发表的实用设计或实验作品上,我特别喜欢他们老老实实地在生活里去思考未来,这是一种很务实的生命感。他们还是喜欢住在传统的旧房子里,或建筑一件外观朴素却实践着新观点的房子。一直以来,他们走着与中国、美国的土豪式表现主义不同的路,与日、韩、台矫情的低调也不同。

这样的生活态度,让我每回来荷兰都像上课一样。上回来,选择了美术馆,上了饱饱的古典艺术史课,关于黄金时代的美术史。而这次则扎实地面向现在与未来主题,看看当下生活中的荷兰。

到埃因霍芬的第一天已黄昏,我立刻感受到了此地不一样的气场,从简便利落、逻辑清晰、不豪华却实用的车站走出,看见这是个充满了年轻人的小城市,而非工业旧城,像极了一座建筑在老城的大学城!这是个近十几年来都以设计闻名的新地标,它让全世界向往新观念设计发展的年轻人争相进入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我看到各种肤色的年轻人,朴素自由地在眼前,有着某种展翅前不躁动的秩序。

隔天的毕业展果然惊着我了。学院的毕业展是需要收门票的,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一个专业规模,那绝非我们常见的虚张声势。我到达时已经是开览后的第三天,当时开展时间未到,门前已大排长龙,看来都是来自各国的设计同业或厂商。展出的毕业生作品都不仅仅只是美美的设计而已,更多的是面对这个时代和未来的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思维。这是一个以创新概念为核心的毕业展,也是这个学校一直以来给予学生的思考方向与精神。藉毕业作品展的平台,让刚学成还没有商业压力的年轻人们,以自己看到的世界,去提供一件有观点、有可能实践的方案;这也让我在看腻了现今亚洲处处美工造句充当文创的困局后,似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出路。

*「眼泪手枪」实体

因为展内讯息量太多、面向也太广,我几乎用了近一天的时间,直到精疲力尽才略略看完。太多超出我想象力的作品,还待时间去思考与再解读。例如,一位来自台湾的姑娘设计的「眼泪手枪」,就让我回味不已。动机来自于她在设计学院学习过程中,总被老师同学质问哭有什么用,她最终响应成了一个作品,也是一个观点的论述。眼泪手枪也许没有太多商业价值,但是这也是埃因霍芬设计学院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在这里受过训练的年轻人,思考上更多是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上。这里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新概念的科系——social design,似乎又再一次说明了设计不是美编的态度。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作品:一个关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对自己健康管理的检测系统。作品用了巧克力和各种香气来分类,供孕妇以较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充满了同理心。还有一位来自杭州的小伙子,他设计了一个阅读新闻网页的新角度,在其设计的浏览程序里,我们可以透过自己掌握的语言,去阅读异国新闻里当地人的响应,展示期间先设定在大陆新闻网站,迎面而来的留言可是新闻另一面的大千世界,如同这几年弹幕的流行,所造成的娱乐新效果。网络世界带给我们便利,也带给我们过多的虚假讯息和无意义的骚扰,这时,反而从阅读者的反应才看到人心真实的面貌。

*植物毛毡

隔天,设计周的业内设计展览更是琳琅满目,这里有即将面市的新设计作品,和少数等待资金青睐发展成商品的创作。我最喜欢的是在厂商展览馆外另一侧,由飞利浦(Philips)旧办公楼改建的设计协会里的展览,其展览作品全出自这一年得到设计协会支持的荷兰艺术家或设计家们,他们不受现实与资金的约束,设计也多天马行空。例如记忆气味的使用与整理、透明建筑材料的开发使用(香奈儿阿姆斯特丹店的门面已经采用了,如同一座水晶城堡),最神奇、也最让我喜爱的是一件以细线松散无奇编织的作品,当它置于室外,埋上薄薄的泥土,任其自由生长出野草,时间一到,拨开泥土后把预设的细线编织物拔起翻身,可看见绿草根早已密密麻麻填满了编织物,成了一张厚实的植物毛毡!这是个技术门坎低但是设计观念高级的作品,让我至今难忘:设计应该是一种深刻的创造,而不是加码的造句。

这是我第一次超吸收量的旅程,第一站埃因霍芬就让我感受到了,其后几座城市再找时间一一记述。离开时,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那天同样是阴天,心里想的还是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来,但愿此去无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