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6月消费同比增速显著回落,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6月消费同比增速显著回落,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消费同比的大幅回落是单纯因为上年基期带来的扰动,还是消费本身也在走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体来看,6月消费恢复的势头仍比较弱:一方面,上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基数本身并不高。同样以疫情前后为界,以2011年为起点,当月同比最小值为7.2%,即便时间拉长到1995年当月同比发布以来,最小值也有4.3%;疫情后,当月同比均值则为3.8%。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调环比增速从5月份的0.39%降至6月份的0.23%, 疫情前该指标同期最小值为0.51%、疫情后该指标均值为0.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会在过去几个月出现犹如过山车式的变化——从1-2月份的增长3.5%到3、4、5月份的10.6%-18.4%的增速、再到6月份的3.1%,主要还是因为上年同期的影响,上年3-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个月环比负增长,同比也随之从2月份的增长6.7%逆转为3-5月份的负增长3.53%-11.1%再到6月份增长3.1%。

6月线下实物商品零售对社消负贡献、餐饮与网上实物贡献上升:界面商学院用商品零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两项指标简单估算了线下商品零售额,其当月同比增速由上月10%以上的增长逆转为负增长0.8%,由此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5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值(-15.6%)。

餐饮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明显上升。6月餐饮收入拉动当月同比增速1.56个百分点,对当月同比增长贡献率为50.1%。由此,线下消费拉动当月同比增速1.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4.5%

与此相应的,网上实物商品零售贡献率显著上升至65.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2.0个百分点。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6月拖累最大的汽车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前6个月,汽车类零售额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为28.33%,其与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合计占比为42.77%,二者对6月消费增长的贡献均为负。6月份,汽车类当月同比从5月份的24.2%逆转为下降1.1%,石油及制品类当月同比下降2.2%。这主要是因为上年基数在月度间的剧烈变化造成的,从中汽协和乘联会公布的汽车销售数据看,环比仍在增长,且增速与5月份大致相当。

对6月消费增长贡献最大的通讯器材类,6月同比在上年同期增长6.6%基础上仍实现了6.6%的增长;紧随其后,对消费增长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烟酒类、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其中,烟酒类在上年同期增长5.1%的基础上增长了9.6%,是增长最快的零售项;体育/娱乐用品类在上年增长9.7% 基础上实现了9.2%的增速,金银珠宝类在上年增长8.1%基础上增长了7.8%。

消费的继续改善仍有支撑,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一是就业继续改善。在经济活动人口总体减少的背景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与此同时,在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稳步提升的时候,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定在5.2%,明显低于一季度和上年同期,虽然16-24岁人口失业率6月进一步升至21.3%,创下历史新高,但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持平于5月的4.1%,这是调查失业率自2018年公布以来的最低值。

二是可支配收入增长加快、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更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55%,较一季度上升1.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36%,较一季度加快近3.0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5.9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意愿有所上升:央行在6月底发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更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24.5%,较一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

此外,上年基数在7-12月份的变化,也会在数字上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2022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调环比增速较2022年6月明显下降,2022年8月季调环比出现负增长,9月弱增长,10、11、12月继续转为负增长,且降幅显著高于3-5月份。

不过,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仍不乐观。从央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看,二季度收入感受指数和就业感受指数都在下降,收入信心指数和就业预期指数也在下降。

不过,存款存在明显的定期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资和购房意愿在下降,与之相关的消费也难有起色。

2018年以来,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住户存款中的占比出现非常明显地呈台阶式上升趋势,近年更是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中的比重也存在相似变化。截至2023年6月,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和住户存款中的占比分别为33.7%、70.9%。

非金融企业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中的占比也在疫情以来显著抬升,2023年虽较2022年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疫情前四年。

尽管平均收入在增长,收入差距却有所拉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虽在加快,但增长的质量令人担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值自2015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总体上进入下降通道,2023年二季度录得83.33%,为发布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较上年同期低0.95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低3.51个百分点。

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倾向不同,收入差距拉大会降低消费倾向总体水平。2017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进入下降通道,疫情发生后该比值显著下降,期间虽有反复,但目前仍明显低于疫情前。2023年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64.7%,较2022年同期上升1.09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低2.78个百分点。

综上,消费虽然仍处于恢复通道,后续增长也有支撑,但总体上仍比较弱。

在经济结构面临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压力下,消费恢复的程度、消费潜力的释放,不仅决定今年经济增速的上限,也会决定着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消费增速、在中长期提高消费倾向,是宏观政策及体制改革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6月消费同比增速显著回落,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消费同比的大幅回落是单纯因为上年基期带来的扰动,还是消费本身也在走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体来看,6月消费恢复的势头仍比较弱:一方面,上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基数本身并不高。同样以疫情前后为界,以2011年为起点,当月同比最小值为7.2%,即便时间拉长到1995年当月同比发布以来,最小值也有4.3%;疫情后,当月同比均值则为3.8%。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调环比增速从5月份的0.39%降至6月份的0.23%, 疫情前该指标同期最小值为0.51%、疫情后该指标均值为0.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会在过去几个月出现犹如过山车式的变化——从1-2月份的增长3.5%到3、4、5月份的10.6%-18.4%的增速、再到6月份的3.1%,主要还是因为上年同期的影响,上年3-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3个月环比负增长,同比也随之从2月份的增长6.7%逆转为3-5月份的负增长3.53%-11.1%再到6月份增长3.1%。

6月线下实物商品零售对社消负贡献、餐饮与网上实物贡献上升:界面商学院用商品零售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两项指标简单估算了线下商品零售额,其当月同比增速由上月10%以上的增长逆转为负增长0.8%,由此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5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的贡献率也为负值(-15.6%)。

餐饮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明显上升。6月餐饮收入拉动当月同比增速1.56个百分点,对当月同比增长贡献率为50.1%。由此,线下消费拉动当月同比增速1.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4.5%

与此相应的,网上实物商品零售贡献率显著上升至65.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2.0个百分点。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6月拖累最大的汽车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前6个月,汽车类零售额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为28.33%,其与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合计占比为42.77%,二者对6月消费增长的贡献均为负。6月份,汽车类当月同比从5月份的24.2%逆转为下降1.1%,石油及制品类当月同比下降2.2%。这主要是因为上年基数在月度间的剧烈变化造成的,从中汽协和乘联会公布的汽车销售数据看,环比仍在增长,且增速与5月份大致相当。

对6月消费增长贡献最大的通讯器材类,6月同比在上年同期增长6.6%基础上仍实现了6.6%的增长;紧随其后,对消费增长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烟酒类、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其中,烟酒类在上年同期增长5.1%的基础上增长了9.6%,是增长最快的零售项;体育/娱乐用品类在上年增长9.7% 基础上实现了9.2%的增速,金银珠宝类在上年增长8.1%基础上增长了7.8%。

消费的继续改善仍有支撑,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一是就业继续改善。在经济活动人口总体减少的背景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与此同时,在城镇16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稳步提升的时候,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定在5.2%,明显低于一季度和上年同期,虽然16-24岁人口失业率6月进一步升至21.3%,创下历史新高,但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持平于5月的4.1%,这是调查失业率自2018年公布以来的最低值。

二是可支配收入增长加快、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更快。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55%,较一季度上升1.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36%,较一季度加快近3.0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5.9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意愿有所上升:央行在6月底发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更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24.5%,较一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

此外,上年基数在7-12月份的变化,也会在数字上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2022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调环比增速较2022年6月明显下降,2022年8月季调环比出现负增长,9月弱增长,10、11、12月继续转为负增长,且降幅显著高于3-5月份。

不过,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仍不乐观。从央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看,二季度收入感受指数和就业感受指数都在下降,收入信心指数和就业预期指数也在下降。

不过,存款存在明显的定期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资和购房意愿在下降,与之相关的消费也难有起色。

2018年以来,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住户存款中的占比出现非常明显地呈台阶式上升趋势,近年更是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中的比重也存在相似变化。截至2023年6月,住户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和住户存款中的占比分别为33.7%、70.9%。

非金融企业定期及其他存款在存款中的占比也在疫情以来显著抬升,2023年虽较2022年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疫情前四年。

尽管平均收入在增长,收入差距却有所拉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虽在加快,但增长的质量令人担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值自2015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总体上进入下降通道,2023年二季度录得83.33%,为发布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较上年同期低0.95个百分点,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低3.51个百分点。

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倾向不同,收入差距拉大会降低消费倾向总体水平。2017年以来,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进入下降通道,疫情发生后该比值显著下降,期间虽有反复,但目前仍明显低于疫情前。2023年二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64.7%,较2022年同期上升1.09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低2.78个百分点。

综上,消费虽然仍处于恢复通道,后续增长也有支撑,但总体上仍比较弱。

在经济结构面临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压力下,消费恢复的程度、消费潜力的释放,不仅决定今年经济增速的上限,也会决定着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消费增速、在中长期提高消费倾向,是宏观政策及体制改革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