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亚男
编辑:无鞋踩
情怀“饿死”许多人的音乐行业,网易云音乐算得上一朵“奇葩”。从产品设计到运营理念,处处透着“情怀”和“人味儿”的网易云音乐,让人惊讶于这款产品只走过了短短3年的历程,也正是在今年7月,网易云音乐迎来了自己的2亿用户,达成了很多音乐平台的“不可能任务”。
昨日,网易云音乐又宣布了名为“石头计划”的独立音乐人扶持计划,在未来一年,将投入2亿元资金,从七个方面对独立音乐人进行全方位支持。
网易云音乐作为当前在线音乐行业的“破局者”,见证了数字音乐从“蛮荒时期”到今天的“初现繁荣”,同时也在缔造着具有网易云音乐基因的“游戏规则”。
探路者:缺乏想象力的在线音乐市场
网易云音乐诞生的2013年,音乐行业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盗版音乐横行,音乐公司咬牙硬撑,音乐人们守着“音乐行业的春天很快就要到来”的希冀画饼充饥,在线音乐行业多强争霸,看似繁荣却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背靠资本好乘凉”的在线音乐巨头们,想着反正盗版音乐无需资金投入也不赚钱,也就懒得思考。
在网易云音乐出现之前,在线音乐行业度过了许多年相安无事的“音乐库+播放器”时代,像记者这样靠搜索明星听歌的80、90后,在不知道除了港台、欧美流行之外,还有什么风格、类型音乐的状态下,也就这么慢慢地长大的。网易云音乐的出现之于在线音乐行业,就像是人生开启了18岁成人礼之后的新篇章。
主打“情怀牌”和“体验牌”的网易云音乐,不再满足于只做一款“安全的”的播放器,而是以“音乐社交”为基因,以歌单而非歌曲为架构,开始了在线音乐行业的探索。
“音乐社交”概念的出现,对于“盗版曲库时代”的在线音乐行业来说,是一件稀罕事。以美国音乐工业为榜样的内地音乐市场,在看到iTunes当年突破250亿数字音乐下载收入时,思考的是中国数字音乐可以赚钱是迟早的事,却没想到音乐还可以“社交”。
互联网带来连通世界的电脑屏幕,键盘则让人们产生了表达自我的需求。网易云音乐在刚起步时,也是利用了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口碑营销的方式在人际之间对自身进行推广。
而对于当时市场上种类繁多且功能雷同的音乐产品来说,如何做出差异化和增强用户粘性,才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网易云音乐以“评论、歌单、转发”为基础的音乐社交功能,及时的解放了用户情感表达的强烈欲求,并让音乐分众时代下的用户找到了各自的“精神乐土”。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音乐宣传推广,没有比利用用户之间相互分享、转发,以达到从点到线再到面更高效的途径了。
周杰伦《晴天》成为网易云音乐首支评论数破百万单曲
音乐作为感性和私密情感的表达,哪怕是歌词的存在都让歌曲还会有未曾被填补的留白,评论的出现将这些缝隙填满,歌曲变成了一段段心路,不曾相识的人在这片开阔的广场上肆无忌惮的分享着自己的人生,建立着若有若无的亲密关系。网易云音乐甚至通过优质评论,完成了多次歌曲和音乐人“无心插柳”的传播,更是养成了用户边听歌边看评论的习惯。至此,网易云音乐再也不是他们可有可无的听歌软件。
破局者:在高地旁边再起高地
时间到了2015年,国家版权局的一纸“最严版权令”将音乐行业的“版权大战”打响,经过几轮的资本倾轧和资源的兼并、重组,形成了腾讯系、网易系、太合系、阿里系四大阵营。
同时,“最严版权令”的实施也使得220余万首未经许可的歌曲从QQ、虾米、网易云音乐等平台下架,国内的音乐版权问题基本肃清。同时,据美国唱片行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美国数字音乐首次实现了对于实体唱片的超越,实体唱片衰退和数字音乐对于音乐行业的统治,让大家知道这次“狼真的来了”。也是在这一年,国内各大在线音乐平台开始了对于数字单曲和专辑的售卖。
“最严版权令”促进国内数字音乐正版化
此时,正在为更多人接受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使网易云音乐得以从产业的边缘切入,避开了平台之间争夺的核心领域,在版权高地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快高地,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壁垒。
网易云音乐运用自己独有的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听歌喜好,作出个性化推荐,过分强调个性的时代,这种千人千面的需求满足确实戳中了用户的“痛点”。
不过,这种推荐服务也引来一些质疑之声,即科技让人变得更加懒惰,而少了自己去探索的过程。像是这种同类型歌曲的推荐,是否会导致让人失去听到多样性音乐的可能?
对此,这点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在之前接受“娱乐资本论”采访时强调:“寻找推荐的惊喜感,是我们在个性化推荐上一直追求的目标。”据朱一闻的介绍,“这种算法的优长之处在于,它会不断尝试推送不同曲风的音乐,根据用户反应判断这是一个激进的尝鲜者,还是一个不激进的,或者是一个懒惰的不愿改变的人。但无论哪种用户都不会遇到推送音乐的曲风越来越狭窄的窘况。”
网易云音乐备受好评的“个性化推荐”
“歌单推荐”甚至一度带来了“唱片已死,现在是歌单时代”的哀嚎。但不可否认,在音乐分众化和信息碎片化的当今,歌单也许才是更符合歌曲在互联网环境中生长和传播的形式。而网易云音乐个性化推荐高达75%的用户使用率,也在印证着网易云音乐的前瞻性。
梦想家:创造一个音乐人的“乌托邦”
优质内容的剧烈争夺,使得各平台纷纷向上游探索。但音乐内容有限,更多的优质资源和音乐人也在过去十多年的“盗版寒冬”中被打压的分崩离析。此时,好妹妹、李志等独立音乐人纷纷通过众筹等其他的方式,将演唱会开到了万人场馆,更多的独立音乐人开始被从最早的独立音乐人聚集地,豆瓣音乐人、虾米音乐人、网易音乐人等平台中挖掘出来,并逐渐从音乐市场中浮现出来,开始显露出自己的价值。
独立音乐人好妹妹乐队依托众筹成功登上北京工人体育场
互联网打开了信息传播的高速通道,但信息的高度碎片化,使得散落其中的音乐人更难被市场发现。在此之前,很多平台都有过对独立音乐人的帮扶计划,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反而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成为了独立音乐人最有效的发现和宣传渠道。但就在前几天,一则关于《中国好歌曲》疑似停播的消息,引起了音乐圈的轩然大波,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关于独立音乐人未来的问题。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网易云音乐也发布了《中国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让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残酷。在调查中,有68%的音乐人,在音乐上获得的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月音乐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音乐人,占比才不到5%。更多依靠演出获取收入的独立音乐人,也因为较少的宣传和曝光渠道而投问无门。
巧合的是,就在前天,刚在网易云音乐独家首发全新数字专辑的李志,创下了48小时突破百万的销售额,这也是独立数字音乐专辑售卖的新纪录。一边是独立音乐人岌岌可危的生存境地,一边是已成名独立音乐人的耀眼表现。
李志全新数字专辑48小时销售额破百万创纪录
独立音乐的巨大市场潜力是真的,但更多的独立音乐人面对着生存、创作、传播困境也是真的。而怎么做才能切身实际的帮助到音乐人,才能让音乐人通过音乐创作在行业中安身立命呢?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千禧年之前的歌手,多数已经从主流音乐市场销声匿迹;千禧年之后的歌手,如当时大刮“港台风”时缔造的天王天后,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且过了歌手的最佳创作周期,也难有大红的音乐作品产出;曾经为乐坛输送了无数新鲜血液的歌唱类选秀节目,近几年也是剩饭炒不停,逐渐失去其自身公信力和人心。唯有现在极具创作激情、灵感最为喷薄的地下音乐人们,慢慢挑起了听众的好奇心。
作为2015年最热词的“粉丝经济”,其实也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唯有大庄家才能玩儿转,才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网易云音乐依托本身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独立音乐人平台的优势,唯有把自己的“独立音乐人经济”培植起来,才能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网易云音乐通过对独立音乐人的扶持的“石头计划”,作为对于过去“理想音乐人扶持计划”和“理想音乐人行走季”的延续,制定了包括推广资源、专辑投资、演出机会、赞赏开通、音乐培训、音乐人周边、音乐人指数体系等七大方面,对独立音乐人进行全方位支持。
投资2亿的扶持计划,希望可以以音乐人指数作为音乐人发现机制,打通一条从音乐人的发现、培养、推广、再到最后投入市场的运作链。赞赏计划则是对于社交软件功能的借鉴,是作为音乐人收入渠道的补充,同时也是歌迷对于歌手和其作品喜爱程度最直接的反馈。让音乐人活下来,有尊严地活着,音乐市场有了源源不断的造血功能,行业才会好。开放程度更高的今天,渠道和资源问题再也不是好音乐出不了头的理由。
而在面对独立音乐人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商业化问题,也是对于平台和艺人自身的巨大考验。就在今日,发表了自己全新作品《当我在这里》,同时也是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主题曲的陈粒,收获了关注无数,却也让粉丝抱怨连连。虽然启用了国际首席爱乐乐团加姚谦的高制作规格,但仍挡不住扑面而来的商业气息,这让最早听陈粒的歌迷略显失望。
也许,如何平衡创作人个性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损害独立音乐的独立性,以及独立音乐在市场化大潮中应该何去何从,是未来想要在独立音乐人领域大展拳脚的平台所要处理好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