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 第三工厂》
作者:[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
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这本书里包含了两部作品,《动物园》和《第三工厂》。《动物园》创作于1923年作者流亡柏林期间,由34封情书组成,描述了作者流亡时期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女主人公艾丽雅的爱慕思念之情,而这位漂亮的俄裔法籍女作家后来却嫁给了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路易·阿拉贡,二人最终决定以书信出版的形式结束悲哀的恋情;《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结束流亡回到苏联后所写的自传,它记录了革命、战争及新旧政治文化更迭时期作者本人的命运变化,以及记忆犹新的快乐童年、学校阅历、早年文学小组等生活与创作情景。
推荐理由:
1. 作者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理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2.《动物园》和卢梭的《新爱洛依丝》一样,表面上在谈情说爱,其实是借爱情的名义,书写回忆,发表时评,抒发情感及探讨哲学。
3. 作者曾流亡柏林,后来说, “我不能在柏林生活。我的所有生活方式,所有生活习惯都与今天的俄罗斯相连,我只会为俄罗斯工作。”1923年在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斡旋下,回到国内,开始写《第三工厂》。
《嗨,好久不见》
作者:顾前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6年12月
内容简介: “牌友”、“醉汉”、“隐士”——顾前原来写过《萎靡不振》《三十如狼》,现在时隔二十年再写作,所以要对读者、也是笔下的人物说声,“好久不见”。他笔下的这些人物,认真地忙碌着看似无关紧要荒废时间的琐事,比如打牌、唠嗑,别人的成功与他们无关,软弱与困境才是永恒。作者以躲避戏剧性的手法,捕捉平淡生活的瞬间;信手拈来的故事,仿佛三五好友围炉夜话,夹杂着回忆往事时温柔的伤感。读他的小说,会有这样的感慨,当不得不屈从生存的重力,何不诙谐机智地逃脱?
推荐理由:
1. 顾前二十年前写过一本《萎靡不振》,结果就真的萎靡不振了二十年。
2. 曹寇这样评价他的小说,他的作品质朴如顽石,仅有石块的重量、光泽和阴影,没有别的。
3. 他的人物就是打牌的、潦倒的中年男人,百无聊赖、相貌平平中年女人,有人说他是中国的雷蒙德·卡佛,这需要读者自己体会,毕竟中国的都市人也不是卡佛笔下的。
《旺多姆的丽兹》
作者:[美]提拉·马奇奥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11月
内容简介:《纽约时报》畅销榜作家提拉·马奇奥历时数年,辗转于巴黎市历史图书馆10余处图书馆、档案馆和政府机构,考证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详细地进行实地采访,由一座位于巴黎旺多姆广场的丽兹大酒店的兴衰管窥整个巴黎城的百年历史,由发生在酒店内的多国博弈解密欧洲战后格局的形成。全书以香奈儿、普鲁斯特、温莎公爵,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名串联起一段段发人深省的充满阴谋与戏剧性的历史,因此读起来如小说般流畅,却有着比小说更令人信服的证词、研究文件与访谈。
推荐理由:
1.旺多姆广场,位于巴黎老歌剧院与卢浮宫之间,8号是迪奥、15号是丽兹饭店、18号是香奈儿、22号是娇兰,聚集着世界上最著名的珠宝店、奢侈品店。
2.这家丽兹酒店颇为传奇,海明威、可可·香奈儿、普鲁斯特、赫本、嘉宝、麦当娜等各界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3.海明威曾言:“当我梦想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天堂时,我就如同身处巴黎的丽兹酒店。”
《影响的剖析》
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在《西方正典》和《影响的焦虑》之后,这本书收录了1967到1982年间以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哈罗德·布鲁姆对“影响问题”在诗学上的思考与写作,通过对莎士比亚、惠特曼、爱默生、叶芝等布鲁姆最钟爱的文学大家们的剖析,同样贯穿着“创造性误读”的主题,他试图揭示: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它是如何变得如此伟大,又为何如此重要。 布鲁姆想要表达的是,“伟大的文学并不在于将我们从焦虑中解放,而是让一种新的焦虑得到显现。”而诗歌和小说的源头就在于,“个人与前辈捉迷藏、冲突,为了延缓想象力的衰亡而进行斗争。”
推荐理由:
1. 哈罗德·布鲁姆的代表作之一是《西方正典》,这是文学专业必读的文艺理论巨著。
2. 不喜欢读文学理论的人,可以跳跃着读诗,当成一本“西方正典诗选”来读。
3. 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分析诗人和诗人之间的影响关系,将西方诗人都勾进了布鲁姆定好的谱系脉络,比如伊壁鸠鲁和弥尔顿、雪莱,惠特曼和他的“逆子们”。
《爪哇史颂》
作者: [印尼]普腊班扎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爪哇史颂》是印度尼西亚满者伯夷王朝的一位宫廷诗人普腊班扎满者伯夷帝国最伟大的国王哈奄·武禄(公元1350年—1389年)的诗颂。 最早版本存放于印度尼西亚龙目岛马塔兰皇宫,书写于棕榈叶上。现存于印度尼西亚国家图书馆,全诗共98个诗章,译成中文只有3万余字。 行文结构衔接紧密,在历史事件描写中糅合神秘宗教事件,使得本就不为人所知的爪哇历史更加奇幻。尽管《爪哇史颂》在国内有少数学者提及,但迄今无汉译本刊行,而西方学界自1903年即进行了翻译, 本中文译本参考了1979年印尼出版的印尼语译本和1995年荷兰皇家人类学与语言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译本。
推荐理由:
1. 这本书是14世纪马来世界的一部著名的经典诗史,对景物、人物的描绘刻画非常细腻,华丽的辞藻还原了当年爪哇宫廷景象盛况。
2.这本书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罗列展示了当时爪哇朝代所立皇陵、佛塔、碑文,以至于在某些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中都被参考为寻找实地遗迹的资料。
3. 这本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然而此前并无汉译本,这次出版填补了百年间的空白。
《入世哲学家》
作者:[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版本:三辉图书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所写的第一部叙述赫希曼一生的长篇传记, 它简述了赫希曼的坎坷、传奇和多样化的生平,也介绍了赫希曼众多理论贡献,并且回顾了赫希曼晚年著作和思想,并着重介绍了他的最重要学术著作《激情与利益》《转变与参与》和《反动的修辞》三部主要学术著作中的一些理论发现。德国柏林出生的赫希曼,是纳粹时期最早离开德国的一批人之一,更是离开德国的知识分子缩影,多年中他辗转于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参加各种形式的法西斯战争,他的“分离”恰恰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他从克尔凯郭尔的“快乐可能会令人失望,但是可能性永远不会”中创造的“可能主义”,而反讽和幽默的姿态正是他摆脱人生悲剧的最好方法。
推荐理由:
1.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说过,“阿尔伯特·赫希曼是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著作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人类行为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对身份认同、忠诚、义务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
2. 赫希曼在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贡献,包括“不平衡增长理论”、“隐蔽之手”理论、“基尼系数”、“极化涓滴效应”、“隧道效应”以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等。
3. 与其他一些思想家更多地在在西方大学中教书和做研究相比,赫希曼做过很多职业,流亡多国,参与到现实社会实践中,是一位world philosopher,堪称20世纪的“奥德修斯”。
《先生馔》
作者:戴爱群编著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这本书的编著者戴爱群是《中国美食探秘》的总策划,负责陶艺的高振宇是当代著名陶艺家,制作菜品的张少刚则是北京御珍舫的总厨,他们爬梳梁实秋和唐鲁孙的文字,将那些留有空白、好玩、有味的文字真正落实,寻找原料、操弄锅铲、恢复传统的烹饪技法。复制了26道旧京美食: 梅花参嵌肉、虾片炒嫩豌豆、黄鱼面、清蒸干贝、藤萝饼、奶油栗子面……这是市面上已经失传的京菜经典,更是让老人们魂牵梦萦的故都风味。
推荐理由:
1. 把美食家的食单落实到嘴里可能是很多“好吃虫”的想法,这本书真的做到了,实用性极强,可以当做雅致的菜谱参照。
2. 读过梁实秋《雅舍谈吃》就知道吃的是韵味而不是多么花哨华丽,复旧功夫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积累还得要对熟悉掌故。
3. 书末还有器皿索引,做菜也要博闻强识分门别类。
《草疯长》
作者:今村昌平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今村昌平善于从生、死、性层面出发,挖掘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情色观和劣根性,被称为“导演中的人类学家”。他曾以《鳗鱼》和《楢山节考》两度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是黑泽明以后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也是日本新浪潮领军者。这本书是他首次在中国出版的自传体随笔,书写他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从债台高筑、师从小津到获得戛纳奖的历史, “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这是他著名的电影座右铭,也贯穿到他的写作当中,这个拍平民、拍神灵,毫无忌惮、惊世骇俗的导演,写起自己的电影之路也热血高涨。
推荐理由:
1. 今村昌平专门拍摄人性的丑陋、好色、贪婪,触及人类底线,自己的人生也曾有日暮途穷、毫无希望的时刻,但还是一路野蛮生长开来,揭露自己的内心和人生观,坦诚得可爱。
2.今村师从小津安二郎,但关系并不和谐,曾自嘲“我是猜拳输了,才到小津组拍片的”,书中质朴描写了他与这位“看不惯但也尊敬”的师傅之间的关系。
3.他对年轻人说,“不需要什么天才,不要被常识束缚。拿出勇气来,执着地探求人性,朝着无人的旷野疾奔!这可能也是他年轻时的心路。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